《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PPT教学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PPT教学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30 07:36:12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学习目标:
讨论要求:
1
2
3
问题提出
在一天里面我们经历白天和夜晚, 那白天和夜晚的交替怎么产生的呢?
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再加上地
球不停的自传,就有了昼夜交替。
结论:产生昼夜交替的条件
不发光
不透明
不停自转
昼夜交替的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思考发现
1
2
3
问题提出
观察晨昏线
晨线
昏线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从夜进入昼为晨线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从昼进入夜为昏线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昏线)
(晨线)线昏晨
(晨线)
(昏线)
(晨线)
1
2
3
问题提出
太平洋上空
热带气旋云图
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的力,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以及静止的物体,则不偏转
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
地转偏向力
初始运动方向
偏转方向
应用实例:长江三角洲
1.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线
夜半球
昼半球
昏线

线
晨线 昏线
晨线
( B )。
牛刀小试
2.下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虚线表
示运动物体的的实际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C
牛刀小试
3 .南北半球分别有一个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
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向低纬偏转 C.都向南偏转
B.都向高纬偏转 D.都向北偏转
N
S
A
4.在赤道上沿正北方向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
( )。
A.西北方 C.西南方
B.东南方 D.东北方
N
S
D
炮弹
本节课结束 同学们再见《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首先做一个昼夜更替的演示实验,将地球仪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手持手电筒,照向地球仪一侧,教师匀速拨动地球仪,大约每5秒钟转一圈。问题: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也问上个为什么 实验演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自主发现 板书学生所提问题:1.昼夜现象 2.昼夜更替现象 3.晨昏线承转:我把同学们的疑问分为三个知识模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三个知识模块的中心问题模块一中心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模块二中心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现象?模块三中心问题是:晨昏线的有关问题 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 主题活动:全班分为2组,教师一个人为1组,共3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各组选出发言人,收集大家的探究成果,组织成发言稿然后分两个步骤: 一是发言人上台代表本组阐述探究成果 二是自由提问,听完发言人阐述后,若还有疑问,可向该组同学提问。 “点菜式”,师生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承转:下面是“点播”时间,同学们希望我讲哪一块?(往往是他们认为难理解的一个知识模块)模块三学习:晨昏线教师讲解: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又称晨昏圈。若把地球看做一个正球体,那么晨昏圈应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大圆,圆心在球心上。如图所示(屏幕)晨昏线有以下特点结合右图与学生一起完成
读图MQ为晨线晨昏圈平分地球,是圆心在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平分赤道,赤道上昼夜等长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每小时15°发散思维:晨昏圈与经纬线的关系晨昏线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为a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数为θ刚好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数为θ太阳直射的纬度数为γ 则: γ+θ﹦90° γ ﹦ a 对学生的诱思,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合作交流 承转:接下来就是你们的舞台了教师指导模块一学习模块一发言人发言:地球本身不会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边讲边在讲台前演示)学生自由提问,师生总结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里获得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地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模块二发言人发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动手演示昼夜交替学生自由提问,师生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自我认识过程
作业布置 1.课后练案2.课外活动: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地球的故事关键词: 晨昏线 地球运动 检验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过去我一直害怕放手让学生活动,害怕纪律难以控制,害怕活动完成, 害怕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但,这次课堂活动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学生有无限的潜力,教师只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他们都能有无限的创造力。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认识到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在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能自己突破一些问题的,这更加坚定了我相信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的信念。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