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同步训练(2)
一、单选题
内蒙古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在多年治沙的背景下,成功建成了一个集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治沙产业园。下左图示意生态治沙模式,右图示意“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羊”的生态农业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分)磴口县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
A.牧草种植 B.牛羊饲养 C.果蔬种植 D.甘草种植
2.(2分)该环节产生的环境效益是( )
A.提高经济效益 B.恢复沙地生态
C.增加就业机会 D.发展特色旅游
我国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分)“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冻融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4.(2分)“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围湖造田 D.城市扩张
5.(2分)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的合理措施是( )
A.全部生态移民,退耕还草 B.加强农业生产的综合治理
C.大力修筑梯田,增加耕地 D.以畜牧业为主体发展农业
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为缓解土壤返盐问题,该地探索出了结冰灌溉的措施,即冬季抽取地下咸水灌入盐碱地,低温下的咸水在盐碱地表面结冰,春季冰层融化,对土壤起到淋洗的作用,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一般条件下,土壤在冻结时水分由较高温处向较低温处运动。下图示意该地区某年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分)图中表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分)咸水结冰灌溉后,冬季地表含盐量产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壤表层温度升高,盐分向上运移增强
B.土壤表层温度降低,盐分向上运移增强
C.土壤表层温度降低,盐分向上运移减弱
D.土壤表层温度升高,盐分向上运移减弱
研究表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水流侵蚀力和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共同影响流域侵蚀产沙速率。下图示意水流侵蚀力、植被覆盖度和流域侵蚀产沙速率随降水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分)半干旱地区流域侵蚀产沙速率最大,主要是由于( )
A.水蚀能力最强 B.土质最为疏松
C.植被保护作用较弱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9.(2分)下列地区中,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效果最显著的是( )
A.太行山西坡 B.长白山东坡 C.祁连山北坡 D.秦岭南坡
雅鲁藏布江流中游是整个流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表示意雅鲁装布江流域中游不同时期河道水成、河漫滩和江心洲的面积。沙源比是江心洲面积与河道永面积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河道水域/km2 河漫滩/km2 江心洲/km2
11 136.51 73.67 203.35
3 111.62 78.99 222.95
5 143.35 74.19 196.00
8 287.53 -45.45 80.61
10.(2分)据表推断,影响该流域中游河道水域沙源比的主要因素是( )
A.径流量 B.大风天数 C.输沙量 D.平均风速
11.(2分)该流域中游沿江爬坡沙丘面积在年内几乎没有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沙粒粒径小 B.难以被淹没
C.沙层含水量高 D.地处迎风坡
12.(2分)该流域中游江心洲和河漫滩8月仍可能发生沙尘事件,其有效的解决措施是( )
A.植树种草 B.禁止开发 C.加固堤坝 D.跨流域调水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2分)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分)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类型主要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部分为绿洲农业)。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2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控制 B.蒙古高压控制
C.距离海洋较远 D.地形平坦开阔
16.(2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交错带( )
A.风力侵蚀减弱 B.自然植被减少
C.荒漠面积减少 D.固定沙丘增多
17.(2分)为防治“生态裂谷”现象,应该( )
A.发展节水农业 B.增加植被覆盖度
C.大力发展畜牧业 D.禁止开采地下水
阿克苏是新疆重点风沙源地,全区沙漠占31%。1986年,阿克苏引渠开始在城区北、东郊进行大规模的柯柯牙荒漠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为了让树苗成活,人们先开沟灌水,再在沟里挖坑栽树。全区现累计植树造林达7.5万亩,栽植树木857.2万株以上,建成了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约2千米的"绿色长城",被联合国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下图为阿克苏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2分)阿克苏地区曾经沙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 B.全年降水少,大陆性显著
C.冰川融水减少,河流断流 D.地形起伏大,风力作用强
19.(2分)为了让树苗成活,人们先开沟灌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土壤黏度 B.获得更多地下水
C.增加土层厚度 D.降低土壤盐碱度
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风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重要因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通过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有效治理了荒漠化。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某地起沙风季节变化及风向、风速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分)该地沙尘天气出现频率最低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2分)为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营造林带的走向应选择( )
A.东一西 B.南一北 C.东北-西南 D.东南-西北
22.(2分)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应( )
A.缩小植株间距 B.引种适生林草
C.选择速生树种 D.禁伐原有林木
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对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60分钟降水,研究其输沙速率的变化。下面左图为三种坡面示意图,下右图为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2分)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原因有( )
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水强度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4.(2分)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 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大
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 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
二、综合题
25.(15分)下面甲图为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乙图为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分)指出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
(2)(5分)与秦汉时期相比,分析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
(3)(5分)推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主要变化。
26.(1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图中博斯腾湖的面积正在缩小,推测其原因。
(2)(5分)判断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同步训练 答案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点评】光伏治沙原理:光伏组件板遮蔽阳光直射有效降低了地表水的蒸发;光伏板的遮阴效果能使蒸发量减少20%到30%,并且光伏组件板还能够有效降低风速。这能很好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包括牧草在内的众多地表植被才得以生长;而地表植被的出现又反过来有助于地表的固沙保水,生态的改善对太阳能发电同样是有利的。扬起的灰尘对发电量的影响比较大,而植被能减少灰尘的扬起。由此可见,由于光伏组件板对于阳光直射的阻隔而产生新的生态环境对于荒漠化治理产生了正向作用,产生一种多赢的结果。
1.读图分析,根据箭头方向,治理沙漠的措施首先是种植甘草,所以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故答案为:D。
2.甘草种植环节的环境效益主要是生态效益,该地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荒漠化严重,沙地广布,土地生产力低,种植甘草使植被覆盖率增加,利于增强固沙能力,恢复沙地生态,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生产力,B正确。A、C、D项不是环境效益,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C
4.A
5.B
【解析】【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是我国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湿润地区,降水多,岩溶地貌易溶于水。红色荒漠是岩溶山区,土壤遭受流水侵蚀,红色基岩裸露,使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故该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水蚀作用,C正确;亚热带地区,气温高,冻融作用少,A错误;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蚀作用少,B错误;“土壤遭受严重侵蚀...被称为“红色荒漠””,表明“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侵蚀作用,而不是沉积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C。
4.“红色荒漠”分布于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形成是因为植被遭到破坏后,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底层红色岩石出露形成的荒漠化现象,人为原因主要是毁林开荒,A正确;湿润地区不是牧区,过度放牧问题少,B错误;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山区,围湖造田、城市扩张活动少,CD错误;故答案为:A。
5.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山区人口较少,耕地面积少,全部生态移民,退耕还草不适宜,且该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主要是以森林为主,A错误;“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毁林开荒,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恢复植被,B正确;大力修筑梯田,增加耕地会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C错误;亚热带湿润山区,水热条件好,农业生产不以畜牧业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6.D
7.D
【解析】【点评】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6.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的含水量逐渐增加,而含盐量在逐渐减少。春季,气温回升,结冰融化,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加强,含量快速减少,随着蒸发加强,土壤表层含盐量上升,故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为④曲线,含水量的变化曲线为①曲线。未灌溉土壤表层随着含水量减少,含盐量不断上升,故未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为③曲线、含水量的变化曲线为②曲线。故答案为:D。
7.冬季,表层土壤气温低,下层土壤温度高,土壤在冻结时水分由较高温处向较低温处运动,下层水分向上运动,携带下层盐分向上富集,咸水结冰灌溉后,由于表层冰的覆盖,减少了表层土壤热量的散失,表层土壤温度相对上升,上下层土壤温差减小,下层士壤水分和盐分向上运移减弱,所以地表含盐量有所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8.C
9.A
【解析】【点评】在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区,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流域侵蚀产沙速度下降,因此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效果最显著。
8.读图可知,半干旱地区流域侵蚀产沙速率最大,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保护作用较弱,C正确;水蚀能力最强的是湿润区,A错误;土质最为疏松的应为干旱区,B错误;降水较少,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D错误。故答案为:C。
9.读图可知,在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区,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流域侵蚀产沙速度下降,因此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效果最显著,太行山西坡位于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效果最显著,A正确;长白山东坡和秦岭南坡皆位于湿润区,植被覆盖率本就较高,流域侵蚀产沙速率本就小,BD错误;祁连山北坡位于干旱地区,随植被覆盖度增加,流域侵蚀产沙速率也提高,因此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效果差,C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B
12.A
【解析】【点评】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 加强环境的保护。2、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
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4、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5.加强科普宣传。6. 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7. 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
10.由材料可知,沙源比是江心洲面积与河道水域面积的比值。由表格数据可知,8月河漫滩面积最小,是丰水期,江心洲面积与河道水域面积的比值最小;3月河漫滩面积最大,是枯水期,江心洲面积与河道水域面积的比值最大,因此影响因素为径流量,A正确。资料中没有输沙量、大风天数和风速的信息,BCD错误。故答案为:A。
11.由所学知识可知,沙粒粒径大小与沙层含水量会影响沙尘天气的强度,与面积变化关系不大,AC错误;地处迎风坡,有利于沙丘面积的增大,D错误;因为沙丘的地势较高,即使在丰水期也难以被淹没,B正确。故答案为:B。
1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8月为丰水期的季节,大部分江心洲和河漫滩会被淹没,江心洲和河漫滩面积最小,却仍有可能有沙尘,说明江心洲和河漫滩上的植被稀疏,无法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解决措施是植树种草,A正确。禁止开发不现实;加固堤坝和跨流域调水对沙尘影响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B
14.C
【解析】【点评】一、土壤盐渍化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气温与降水)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量小于蒸发量;②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地下水:地下水位埋藏浅(或地下水位高) ;④海水倒灌,造成沿海或河口土地盐碱化。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尤其是不及时排水,导致水在地表聚集,大量下渗,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被带到地表;②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加了士地盐分。
二、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13.A、B两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该地区降水量少,水的淋溶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①③正确,化肥的作用与开发程度高低,对盐碱化影响不大,故答案为:B。
14.图中处于我国东部江苏沿海地区,以低洼的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低,沿海地区海水浸渍或者倒灌,导致地下水的含盐量较高,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地,C正确;夏季风强劲,降水多而且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大,盐碱地应当较少,BD错误;该地盐碱地形成与灌溉关系小,A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5.C
16.B
17.A
【解析】【点评】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千星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15.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故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甚至有些区域不受海洋水汽影响,C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不会控制我国西北地区,A错误;蒙古高压只在冬半年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导致西北地区寒冷干燥,B错误;西北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多数地区地势崎岖,起伏较大,D错误。故答案为:C。
16.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A错误;根据材料,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交错地带,生态环境退化,自然植被减少,B正确;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荒漠面积变大,C错误;生态环境退化,植被减少,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误。故答案为:B。
17.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增加植被覆盖度,B错误;“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发展节水农业,A正确;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C错误;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8.B
19.D
【解析】【点评】西北地区荒漠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我国西北地区常年降水量较少,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
人为因素: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用水不当;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类活动都会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
18.由材料可知,1986年阿克苏引渠开始在城区北、东郊进行大规模的柯柯牙荒漠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说明曾经的沙漠化问题是由于风沙大造成的,和冻土、融水无关,A、C错误。图中可知阿克苏地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比较平缓,D错误。阿克苏地区大陆性强,降水稀少,物理风化强,易导致地表多沙质物质,多大风,沙质物质流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B正确。故答案为:B。
19.土壤黏度主要由其组成物质决定,A错误。植树水源主要来自引渠灌溉,不是地下水,B错误。开沟后再在沟里控坑栽树,沟处土壤厚度较薄,故不是为了增加土层厚度,C错误。灌水可通过淋溶作用降低土壤盐碱度,利于树苗的成长,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20.D
21.B
22.B
【解析】【点评】一、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次要):a.气候干旱少雨;b.水源缺乏;c.大风日数多;d.植被稀少;e.生态环境脆弱。
②人为原因(主要):
a.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
b.三“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衡;
c.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地区);
d.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2、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5、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20.根据材料可知,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因此起沙风频率高时,沙尘天气较多。据左图可知,从占全年起沙风比率来看,12月-2月的比率最低,因此沙尘天气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冬季,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故答案为:D。
21.为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营造林的走向应是垂直于最大风频或者最大风速的方向,由右图可知,起沙风平均风速各个方向差异不大,因此考虑最大风频,占全年起沙风比率最高的为东、西向,因此营造林的走向应为南-北向,才可以起到明显的防风效果,因此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22.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既起到防风效果,又不影响生态环境。缩小植株间距,需要更多的养分,会加大土壤压力,A选项错误。引种适生林草,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强,减少养护费用,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小,减少生物入侵可能,B选项正确。速生树种,短时间内对土壤养分需求大,不适宜种植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C选项错误。原有林木可能对于营造防风固沙林的建设具有影响,禁伐太过绝对,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23.C
24.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坡面的输沙速率与坡面径流的变化。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
23.前15分钟,平整坡面的输沙速率增加较快,是由于无任何治理措施,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量较大,且径流速度较快,导致输沙速率大,①③正确;雨水下渗较少,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降水强度相同,④错误。故答案为:C。
24.单个小鱼鳞坑容纳的径流量小,但数量较多,因此,出现强降水时,小鱼鳞坑更易被损毁,但小鱼鳞坑数量较多,容纳的径流量较大,坡面径流量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5.【答案】(1)森林和草地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化现象
(2)明清时期人口剧增,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和森林减少,部分地区出现沙化现象
(3)降水量减少,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增大;地表千沟万壑;河流含沙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日趋贫瘠等。
【解析】【分析】(1)读图,根据图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化现象;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草地恢复成效显著,农业用地有所减少。
(2)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太平盛世,人口大量增加,粮食需求量大,只有过度开垦增加耕地,增加粮食,所以黄土高原及内蒙古高原上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被开垦为耕地,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3)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可从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来回答;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形) 地面变得千沟万壑;;(气候) 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气候趋于干旱化;(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变得更贫瘠;(生物) 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文)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
故答案为:(1)森林和草地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化现象。(2)明清时期人口剧增,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和森林减少,部分地区出现沙化现象。(3)降水量减少,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增大;地表千沟万壑;河流含沙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日趋贫瘠等。
【点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2.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3. 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4.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森林大量砍伐。
26.【答案】(1)人口增加,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增大;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
(2)土地沙漠化;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距冬季风源地近,大风天数多;沙漠广布;植被稀少。(3)图中喀什为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简述其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边境贸易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棉花、瓜果等农产品产量大、品质优;少数民族文化、异域风情独特。(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自然方面,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气温升高,湖泊的蒸发加大;人类活动方面,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和工业等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河流量减少,进而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2)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究其原因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而且西北属于温带气候,地处内陆地区,距离海洋比较远使其常年降雨量比较少,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喀什位于我国西部边界,地理位置优越,与多国接壤,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邻近塔里木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该地区盛产棉花、瓜果等农产品,产量大、品质优,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该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异域风情独特。
【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