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自细菌的威胁
1、细菌:
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
2、特点:
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
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
营养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光合自养菌包括蓝细菌,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紫硫细菌,紫非硫细菌和太阳杆菌。
以分裂的方式繁殖,繁殖速度快,一般细菌约20-30min便分裂一次,即为一代。
3、细菌对健康的危害
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
致病性:
(1)吸附:细菌能以它表面的特殊成分和结构附着于寄主体表或各器官的上皮粘膜,如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借其表面抗原(K88)吸附于肠上皮,淋球菌借其表面丝状突出物吸附于尿道上皮,化脓性链球菌借其表面特异性M蛋白吸附于咽部粘膜等。
(2)侵入机体:
细菌在表面生长繁殖,释放毒素,毒素进入人体,如破伤风、白喉等。
有些细菌在吸附后,细胞膜上形成裂隙,细菌进入细胞内繁殖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如痢疾杆菌和沙门氏杆菌。
另有些细菌,通过粘膜上皮细胞进入皮下组织,并进一步扩散如链球菌所致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
(3)在体内繁殖:
细菌在体内繁殖,要求适合它生长的营养条件和抵抗寄主的能力,如变形杆菌,由于具有尿素酶,能利用尿素生长,并产生氨损伤组织,所以比其他细菌引起更为严重的肾盂肾炎。
(4)扩散:
某些细菌能产生可溶性物质,分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造成皮下扩散,如化脓性链球菌。另外有些细菌如布氏杆菌、鼠疫杆菌,在淋巴结内不被清除,反而能生长繁殖,通过淋巴液扩散至体内其他部位。
(5)毒素:
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肉毒杆菌的肉毒素和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即是外毒素(在体外产生)。还有在传染病中起主要作用或起部分致病作用的如白喉、破伤风的毒素以及链球菌的红斑毒素等。
内毒素是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相关的磷脂多糖蛋白质,大分子复合物,脂多糖是其主要成分,内毒素可以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休克、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和施瓦茨曼氏反应(局部皮肤反应)等。
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5、抗生素
概念:大多数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并最终消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抗生素的滥用也使抗药细菌越来越多,治病效果也越来越差。
作用机制: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
包含四大作用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作用特点:
直接作用于菌体细胞: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特定环节,干扰细胞的代谢作用,妨碍生命活动或使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具有选择性的抗生谱:抗生素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一样。
具有有效作用浓度:抗生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各种抗生素一般都能在很低浓度下对病原菌就发生作用,这是抗生素区别于其他化学杀菌剂的又一主要特点。
具有选择性毒力:对人和动植物的毒性小于微生物,称为选择性毒力。其对敏感微生物有专性拮抗作用,而且作用很强,一万倍以上的稀释液仍有显著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滥用危害:
细菌抗药性: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甚至接80%。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抗生素通常不需要处方就可以轻易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普通民众滥用、误用抗生素。而当地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就不得不使用药效更强的抗生素,这再度导致了病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
人体危害: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对肝肾等脏器有一定的损害作用。许多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最后,抗生素的滥用也有可能引起菌群的失调、延误疾病的治疗。
2、来自病毒的威胁
1、病毒:
是比细菌还小的一类生物,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
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
它们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以同样的方式感染和破坏其他细胞。
2、SARS 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
SARS病毒呈球形,直径在100nm左右,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所知道的最大的RNA病毒。与其他的冠状病毒一样,SARS病毒包膜上也有排列较宽、形如日冕的刺突蛋白。
SARS是一种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传染病,被传染的病人多数都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或生活在流行区内。临床上表现为缺氧、紫绀、38℃以上高热、呼吸加速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气促等,X片表现为肺部不同程度改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
其他可能传播方式:SARS患者的粪便、尿液、血液中曾检出病毒,因此其他传播方式如粪口传播等尚不能排除。
3、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直接传播
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气溶胶传播
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
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4、感冒
感冒可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流感:流感病毒所致,该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预防流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除有禁忌者外,健康人可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5、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三、传染病
1、定义:
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
2、特点: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3、种类:传染病种类很多,人的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4、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5、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6、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
保护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当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对于已经有预防性疫苗的传染病,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为保险的方法。
例1、近年来,在世界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措施不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的是( )
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 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
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 D.接种流感疫苗
例2、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强传播力。下列有关预防该变异毒株传染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开窗通风 B.接种疫苗 C.佩戴口罩 D.核酸筛查
例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在古代的欧洲,人们对流感一无所知,曾使人们误以为这种病是上帝的惩罚,并把它命名为“Influenza”,意即“被魔鬼侵入”。在英国一个地区,人们发现在该地区流感流行的季节总是在寒冷的冬季,气温升高,慢慢进入夏季以后,疫情往往变得较为容易控制。而且将患者的生活用品经过高温消毒或者放到阳光下暴晒后,能有效地防止家人被传染。
(1)据你所知,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________,它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2)“将患者的生活用品经过高温消毒或者放到阳光下暴晒”属于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哪一个环节采取的措施?________。
(3)流感盛行期间,人们纷纷去医院接种流感疫苗,以达到预防目的,这种方式属于________免疫。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接种疫苗为什么可以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________。
例4、据估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人体内“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这些人可能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经检测这些“潜伏”的细菌对抗生素无抗药性,难道细菌对付抗生素还有其他策略?1944年,医生比格发现,现有的抗生素只能消灭正在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微生物学家路易斯进一步检测到:一旦环境残酷,如缺氧、营养缺乏、温度不利生长等,每种细菌都能进入休眠状态,如图是细菌对付抗生素的两种策略。
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体内“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表现出肺结核症状时,在传染病学上属于________.
(2)身体上“潜伏”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肺结核分枝杆菌和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
(4)若想消灭这些“潜伏”的细菌,可先采取______手段去“唤醒”它。(写出一种合理手段)
例5、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我国通过严防严控、全民疫苗、核酸筛选等举措,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冠灭活疫苗是从新冠病毒当中提取,经减毒和灭活处理后注入人体使人体产生免疫抗体,能够抵抗新冠病毒,从而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率。
材料二:咽拭子阳性代表核酸检测阳性,说明人体内携带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仅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组成,RNA在内负责病毒繁殖,蛋白质在外维持病毒的形态,保护内部的RNA。
材料三:如果受检者咽拭子核酸阳性,但不具备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且肺部CT也没有明显的病毒感染表现,称为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可转变为确诊病例,需要统一隔离观察。
(1)目前流行的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是新冠病毒中的___________结构发生了变异。(选填“RNA”或“蛋白质”)
(2)核酸检测筛选阳性者加以隔离管控,在预防传染病传播措施中属于___________。
(3)当前,个别民众对接种疫苗抱不信任、不配合态度。下列观点中支持疫苗接种的有___________(可多选)。
A.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经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B.少数已接种疫苗的人仍感染发病,但病症相对较轻,病死率大大降低
C.截止3月,我国人民已积极接种疫苗30亿剂次,已完成2针接种人数超12亿
D.注射新冠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原疫苗对变异毒株不一定有效果
E.国内外疫情高发,但普通民众只要不出远门,做好日常防疫措施即可
例6、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多点散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是筛查感染者的有效措施,如图为核酸检测流程。
(1)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该措施属于______。
(2)核酸上某些片段决定了新冠病毒的性状特征,这些片段称为______。
(3)通常采集到核酸量太少,需经过PCR扩增后才能被荧光检测到,扩增需要聚合酶的参与。若扩增失败,可能的原因有______。
例7、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_______。
(2)为了更好的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各地采取了多项措施:
①用紫外线、福尔马林等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②规范作息,提高身体抵抗力
③对确诊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④去商场购物必须佩戴口罩
上述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1.控制传染源是防止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是( )
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B.接种新冠疫苗,产生抗体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
2.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细菌都会导致人体产生疾病 B.细菌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C.真菌细胞内有叶绿体 D.病毒为原核生物
3.2020年初以来,世界多地先后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
(1)“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2)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没有预防效果;
(3)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
(4)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5)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抗原;
(6)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叙述正确的是( )
A.(1)(3)(4) B.(2)(5)(6) C.(3)(4)(5) D.(3)(5)(6)
4.十九世纪末,一位年轻的学生发明了DDT(俗称“滴滴涕”)。到了1938年,化学家发现DDT可用于杀灭害虫,具有高效、低毒和不易分解的特点。低浓度的DDT可迅速地杀死蚊子等传播疟疾疾病的昆虫,而对鸟类、鱼类和人类无毒害作用,“二战”后曾广泛地应用于防治疟疾,被广大发展中国家贫苦人民誉为“希望的灯塔”。1962年,美国环境学家雷切尔通过4年的考察,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例证,发现DDT不仅能杀死害虫,也能杀死害虫的天敌,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大量DDT能使鸟壳变薄导致幼鸟死亡,高浓度的DDT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或致癌。目前,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全面禁止使用DDT。
(1)疟疾是一种血液传染病,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上看,杀灭蚊子这种措施属于___________。
(2)人体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如果被改变可能会导致遗传病。
(3)试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人们使用低浓度DDT灭蚊,为什么也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________________。
5.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克拉霉素(C38H69NO13)是一种抗生素,与其他抗生素联合治疗能有效杀死幽门螺杆菌,从而治疗由该菌引起的一系列胃病,
(1)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措施中,提倡大家使用公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___________。
(2)服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一片(0.5g),克拉霉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抗生素可以做成胶囊口服而治疗胃病,在此类胶囊中不能用淀粉作胶囊的外包装,否则疗效会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肠胃病发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病毒造成的,此时克拉霉素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6.冬季是诺如病毒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季节,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等。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市疾控中心提出以下预防措施(选摘):①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②展开了对学校教室、寝室、厕所全面消毒工作并开窗通风等一系列防治措施;③勤洗手、饮用煮沸后的水、不吃生冷食品;④不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到学校周边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零食等。
(1)勤洗手、饮用煮沸后的水、不吃生冷食品,这都有利于防止感染诺如病毒。以上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__________。
(2)诺如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细菌是________生物。
(3)有人提议用抗生素治疗和控制这些患者,请你对此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生物都由蛋白质构成,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于是想初步探究“诺如病毒的成活率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摄氏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病毒数量/个 100 100 95 90 80 65 50 30 5 0
①通过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根据此结论我们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
②诺如病毒是由__ __ 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控制诺如病毒性状的物质是________。
7.细菌的抗药性是困扰医药界的难题。细菌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还是抗生素使用后诱导出来的?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选择的研究”。
【实验方案】
灭菌
I、菌落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在普通培养基A上,如图甲所示。
Ⅱ、原位接种:将灭菌绒布在培养基A上按一下,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再按到含有青霉素的系列培养基B(B1一B3)上,完成菌落的接种(使细菌在培养基B上的位置和菌落在培养基A上的位置一一对应),如图乙所示。
(1)实验所用绒布需要灭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所用培养基A和B的成分差别是___________。
【预期结果】
过一段时间后,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细菌长出,说明接种的这些菌落都没有抗药性。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都有部分菌落长出,且它们的数目和位置都是一样的(如图丙所示),则说明这些菌落对青霉素已具有___________。
【验证推理】
根据B系列培养基上长出的这些菌落位置,找到培养基A上的原对应位置,然后取这些菌落转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C上。若这些菌落都能生长,则说明“这些菌落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而不是青霉素诱导出来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
1.如图是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拍摄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特点
C.接种疫苗属于控制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D.目前已经监测到多种新型冠状病毒变种,体现出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
2.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染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
3.由于非洲猪瘟的发生,猪肉价格一路上涨,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发病时猪的体温升高至41℃,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于基因Ⅱ型。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B.给未患病的猪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者
C.非洲猪瘟病毒出现的基因Ⅱ型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D.发病时猪的体温升高是由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
4.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国进入了全民抗疫的紧张时期。
(1)抗击疫情中做好消毒工作至关重要,过氧乙酸()是常用的消毒剂,则过氧乙酸中碳和氧的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针对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各地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图,某校采用“就餐隔板”等方案。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分析,使用“就餐隔板”属于___________。
(3)疫情期间,口罩供不应求,有人提出利用煮沸或喷酒精等方式对其进行消毒,以达到口罩的循环利用。以下说法中不支持口罩循环利用的是___________。
A.病毒在56℃环境中会快速灭活死亡,沸水的温度远超过56℃
B.煮沸会使口罩过滤层中附带的电荷流失,从而降低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过滤作用
C.75%的酒精能使蛋白质快速变质,从而有效消灭病毒
D.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的吸收会大大增强,从而加速过滤层失效
E.口罩使用过程中,人体呼出的水蒸气会导致口罩防护性降低,且无法恢复
5.登革热病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为控制该病的传播,科学家在广州某岛释放了50多万只被打了“绝育疫苗”(含有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雄性蚊子,这些雄蚊不咬人,与野生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最终使蚊子数量降低,减少登革热病的发病率.请回答以下问题;
(1)雌蚊和正常的雄蚊交配产生后代,属于___________生殖。
(2)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与蚊子,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
(3)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登革热病毒属于___________。
(4)上述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属于___________环节。
6.滥用抗生素易导致某些细菌抗药性增强,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某同学利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对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的解释如下:
(1)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______决定。
(2)根据如图解释可知,细菌抗药性增强是______的结果。
(3)1955 年,中国科学家分离出一种能引起沙眼的微生物“TE8”。197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TE8”等类似微 生物命名为“衣原体”。)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沙眼衣原体属于______(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4)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有利于预防沙眼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______。
答案及解析
例1、D
【解析】AB.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C.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属于控制传染源,正确。
D.接种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但是接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感,对新冠肺炎不起作用,错误。
例2、B
【解析】AC.开窗通风、酒精消毒、佩戴口罩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C不符合题意。
B.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烟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起到免疫作用,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符合题意。
D.开展大规模的或者全员的核酸筛查的目的是迅速从人群当中把阳性感染者找出来,进而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例3、禽流感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控制传染源 特异性 使人体产生抗体,抵抗某一特定的病原体的侵入
【解析】(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学分析,流感病毒能使人患流感这种传染病,属于病原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将患者的生活用品经过高温消毒或者放到阳光下暴晒,属于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控制传染源。
(3)疫苗是由减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是指病毒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产生的抗体只对这种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例4、传染源 细菌处于休眠状态(或该人免疫力强) 青霉菌有成形细胞核,肺结核杆菌没有 给充足营养(或合适温度)
【解析】(1) 体内“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表现出肺结核症状时,这个病人就是病毒的携带者,在传染病上属于传染源。
(2)由信息可知,当细菌遇到生存环境残酷时,细菌就会进入休眠状态,停止生长和繁殖;生存环境残酷包含两种情况: 缺氧、营养缺乏、温度不利生长等或者寄主体内的免疫较强。
(3)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青霉菌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4) 若想消灭这些“潜伏”的细菌,只需让其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适宜即可,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养分等。
例5、RNA 控制传染源 AC
【解析】(1)由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单链RNA的结构不稳定,因此新冠病毒容易发生突变产生变异毒株。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核酸检测筛选阳性者加以隔离管控,在预防传染病传播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
(3)可支持疫苗接种的有: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经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截止3月,我国人民已积极接种疫苗30亿剂次,已完成2针接种人数超12亿。
例6、 控制传染源 基因 温度不适宜,pH不适宜,酶本身失去活性
【解析】(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这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
(2)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3)通常采集到核酸量太少,需经过PCR扩增后才能被荧光检测到,扩增需要聚合酶的参与。若扩增失败,可能的原因有温度不适宜,pH不适宜,酶本身失去活性。
例7、病原体 ①④ ④①
【解析】(1)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可见从传染病角度看,新冠肺炎病毒属于病原体。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所以①用紫外线、福尔马林等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④去商场购物必须佩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②规范作息,提高身体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③对确诊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1.C
【解析】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错误。
B .接种新冠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错误。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正确。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错误。
2.B
【解析】A.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细菌和真菌多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有的细菌是有益的,如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靠人体肠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它又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供人体利用,A错误。
B.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速度快,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分裂一次,B正确。
C.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物,营异养生活,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是原核生物,D错误。
3.D
【解析】(1)“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的传染病,错误。
(2)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有预防效果,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错误。
(3)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新冠病毒属于新型冠状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它属于病原体,正确。
(4)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错误。
(5)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因此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还包括异物、异体器官等。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抗原,正确。
(6)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正确。
4.切断传播途径 细胞核 DDT在杀死害虫的同时,还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解析】(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疟疾是一种血液传染病,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上看,杀灭蚊子这种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存在细胞结构中的细胞核。
(3)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被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们使用低浓度DDT灭蚊,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是因为DDT在杀死害虫的同时,还会沿着食物链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5.切断传播途径 57:26 淀粉在胃中不会被消化,胶囊内部的药物无法释放作用到胃部 不能
【解析】(1)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使用公筷可以减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使用公筷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0.5g克拉霉素中碳和氧的质量比=(12×38):(16×13)=57:26。
(3)抗生素类胶囊中不能用淀粉作胶囊的外包装,否则疗效会下降,其原因是淀粉在胃中不会被消化,胶囊内部的药物无法释放作用到胃部。
(4)抗生素只对致病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肠胃病发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病毒造成的,此时克拉霉素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6.切断传播途径 单细胞 不行,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引起的传染病. 温度越高,诺如病毒的成活率越低 水要煮熟了再喝 蛋白质 基因
【解析】(1)勤洗手、饮用煮沸后的水、不吃生冷食品,这都有利于防止感染诺如病毒。以上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诺如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3)用抗生素不能治疗和控制这些患者,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引起的传染病。
(4)通过探究“诺如病毒的成活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结论:温度越高,诺如病毒的成活率越低;根据此结论我们应该把水煮熟了再喝;诺如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控制诺如病毒性状的物质是基因。
7.避免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A无青霉素、B有青霉素 抗药性 这些取自培养基A上的菌落之前没有接触过青霉素
【解析】实验方案:
(1)灭菌绒布在实验过程中起到接种环的作用,所在在接种前要进行消毒,除去绒布上原有的杂菌,以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基A与培养基B的区别就是培养基B上有青霉素,而培养基A中不含青霉素,青霉素是本实验的唯一变量。
预期结果:
一段时间后,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细菌长出,说明接种的这些菌落都没有抗药性。而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都有部分菌落长出,且它们的数目和位置都是一样的,则这些菌落的产生说明细菌对青霉素具有抗药性。
验证推理:
根据B系列培养基上长出的这些菌落位置,找到培养基A上的原对应位置,然后取这些菌落转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C上,若这些菌落都能生长,说明这些菌落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不是青霉素诱导出来的,是因为A培养基的原对应位置所取的菌落之前没有接触过青霉素。
1.B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A错误。
B.新型冠状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故B正确。
C.接种疫苗属于控制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
D.目前已经监测到多种新型冠状病毒变种,体现出变异的不定向性,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D错误。
2.B
【解析】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避免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A
【解析】A.非洲猪瘟病毒是引起非洲猪瘟的病原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微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A错误。
B.给未患病的猪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B正确。
C.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故C正确。
D.发病时猪的体温升高,所以此时猪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故D正确。
4. 切断传播途径 BDE
【解析】(1)过氧乙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2):(16×3)=1:2。
(2)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分析,使用“就餐隔板”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A、病毒在56℃环境中会快速灭活死亡,沸水的温度远超过56℃,煮沸可以将口罩消毒,支持口罩循环利用,不符合题意;
B、煮沸会使口罩过滤层中附带的电荷流失,从而降低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过滤作用,不支持口罩循环利用,符合题意;
C、75%的酒精能使蛋白质快速变质,从而有效消灭病毒,所以喷酒精可以对口罩进行有效消毒,支持口罩循环利用,不符合题意;
D、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的吸收会大大增强,从而加速过滤层失效,不支持口罩循环利用,符合题意;
E、口罩使用过程中,人体呼出的水蒸气会导致口罩防护性降低,且无法恢复,不支持口罩循环利用,符合题意。
故选BDE。
5.有性 沃尔巴克氏体细菌没有形成的细胞核,蚊子有成型的细胞核 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雌蚊和正常的雄蚊交配产生后代,需要两性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所以属于有性生殖。
(2)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细胞核。所以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与蚊子,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沃尔巴克氏体细菌没有形成的细胞核,蚊子有成型的细胞核。
(3)登革热病毒能引起人患病,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登革热病毒属于病原体。
(4)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题中通过打了“绝育疫苗”的蚊子与野生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最终使蚊子数量降低,导致病毒无法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6. 基因 自然选择 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基因决定。
(2)由分析知道:根据如图解释可知,细菌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沙眼衣原体属于病原体。
(4)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有利于预防沙眼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培优提高”讲义(十二)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