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1、第一道防线
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以及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脏 都是第一道免疫防线。
2、第二道防线
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组成,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溶菌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合体,使病毒失活。
吞噬细胞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进入各种组织后发育而成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如不能,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
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点: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
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
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
④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物种免疫。
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即以浆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
当血液中的 B 淋巴细胞侦查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小部分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 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指进入人体后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外来物质(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
抗体是机体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并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
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每一个浆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它们寿命很短,经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之后就死去,而抗体则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生理作用。
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只能通过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它们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2)细胞免疫
血液中的 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 T 淋巴细胞, 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 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同时,T 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①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②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则为细胞免疫。
(5)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①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除吞噬细胞以外①中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③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反应
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6)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7)特异性免疫
定义: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种类: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点: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有免疫记忆
有正反应和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以发挥免疫功能的称为正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对再次抗原刺激不再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这是特异性的一种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称为负反应,又称免疫耐受性;
有多种细胞参与: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还有如巨噬细胞、粒细胞等
有个体的特征: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二、特殊的防病措施
1、人工免疫
定义:是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分类: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
人工主动免疫:
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菌苗,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优点:
① 增殖而不致病,用量小,次数少;
② 产生局部和全身免疫,免疫效果好;
③ 有扩大的免疫效应,免疫力持久.
人工被动免疫:
指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他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如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医生给患者注射病愈后患者含抗体的血清就是被动免疫。
可维持的时间较短。
区别: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的是灭活的抗原物质;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的是抗体物质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
2、计划免疫
定义:根据对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监测和易感人群状况的分析,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计划免疫。
措施:根据人群的免疫状况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各种生物制品的性能和免疫期限,科学地安排接种对象和时间。
小儿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利用安全有效的疫苗,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三、人体免疫功能
1、免疫
定义: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功能:
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3、免疫功能的双重性: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4、过敏反应
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5、自身免疫病
(1)机理: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作入侵的抗原而攻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导致自身免疫病
(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免疫缺陷病
(1)机理: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2)实例: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3)传播:艾滋病传播途径有三个——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4)例如:性滥交,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 穿刺。与艾滋病人一起上课,共用饮水器、共用洗手间,一起游泳、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人体免疫系统【知识拓展】
1、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2、淋巴结 :拥有数十亿个白细胞。当人体发生炎症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
3、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4、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几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指挥白细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细胞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6、集合淋巴结: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细胞、吞噬细胞和少量T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例1、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花粉过敏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B.抗体是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产生的
C.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D.抗原被清除后,体内相应的抗体不会立即消失
例2、如图是2020年4月10日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拍摄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对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减毒灭活处理可用来生产疫苗
B.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
C.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有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例3、2020年5月22日,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陈薇院士新冠疫苗的 I 期临床试验结果,引起巨大反响!这款Ad5腺病毒载体COVID-19疫苗(Ad5-nCoV),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所以我们对这款疫苗的未来,充满期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B.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新冠病毒病毒是传染源
D.新冠病毒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例4、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此免疫属于同种类是( )
A.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
B.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
C.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体的病原体
D.一些人闻到某种花香会产生过敏
例5、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 为我国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
材料 2: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 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指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肺炎。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鼠疫杆菌和 2019 新型冠状病毒都属于病原体,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别是 ___________。从免疫的角度看,两者都属于 _______________,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会产生相应的物质,针对性地对其发起攻击,这种免疫属于 ______________(选填“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2)为了防治“2019 冠状病毒病”,下列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有 ______________。
①针对疑似病人进行核酸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②建立方舱医院,实现集中隔离治疗确诊的“2019 冠状病毒病”轻症患者;
③个人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注意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1.如图I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叫做B淋巴细胞
2.如图是有关免疫的漫画,能形象表示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御敌于国门之外 B.定点清除 C.扫地出门 D.城市巷战
3.我国研制出某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实验得知该疫苗总剂量为最佳剂量,为了确定最佳接种方案,进一步进行了临床实验,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接种试剂剂量(针) 疫苗 8 / 4 / 4 / 4 /
生理盐水 / 8 / 4 / 4 / 4
第一针接种时间 第0天 第0天 第0天 第0天
第二针接种时间 不接种 第14天 第21天 第28天
相应抗体相对含量 14.7 0 169.5 0 282.7 0 218.0 0
(注:、、、组分别接种该疫苗,、、、组分别接种生理盐水试剂。)A.注射疫苗获得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该实验研究的唯一变量是疫苗接种次数
C.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28天的效果最佳
D.疫苗接种第二针后产生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第一针
4.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帮助白血病患者重建血组织和受到摧毁的免疫系统.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物质和所属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5.对下列生物知识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有外来的物质才能成为抗原,人体自身的物质不会成为抗原
B.为预防毒蛇咬伤,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员,应注射相应蛇毒血清进行预防
C.吸毒不会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6.四月份,金华人民齐心协力,又一次有效地防控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物 B.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的遗传病
C.入侵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D.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特异性免疫一般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B.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长,提高人口素质
C.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D.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有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8.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学校采取了多项有力应对措施,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防控疫情,学校落实“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______。专家建议去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______传染病(选填“呼吸道”或“消化道”)
(2)从传染病角度看,新冠病毒是______,从免疫学来看,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新冠病毒是______。
9.始于19年未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该类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人类对付乙肝病毒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图甲所示是对鼠、进行的病毒疫苗实验;图乙反映的是人先后两次注射乙肝疫苗后,血液中相应抗体量的情况。
(1)写出进行疫苗后,人体能较长时间产生对该病毒的免疫力的原因。______
(2)根据乙图信息,结合免疫类型,解释为何现有的新冠疫苗大多要先后两次注射,而不是只注射一次。______
1.2021年新冠肺炎病毒仍肆虐,我们要做好防疫工作。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新冠肺炎疫苗对接种人来说是传染源
C.接种疫苗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接种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根据免疫的定义判断,下列属于抗原的是( )
①流感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
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
④被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己腿部的皮肤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浙江省已全面启动18周岁以上居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工作。某种新冠疫苗是用灭活的新冠病毒制成。接种中使用的按压棉签需统一放置在指定回收容器内,不得带离现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新冠疫苗后可引起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B.灭活的新冠病毒属于抗体
C.棉签统一回收是为了防止污染环境
D.接种新冠疫苗后就不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4.如图所示,甲、乙和丙为由细菌A引起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①②③表示三类人群的转变途径;其中甲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乙和丙是健康人,与乙相比,丙体内含有该传染病相应的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A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B.甲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C.丙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①可以是接种该传染病的疫苗
5.当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会通过各种免疫方式保护自身,如图所描述人体免疫方式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人工免疫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6.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后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经科学检测,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如图所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来临,让人们更加的关注医疗卫生,也更加的关注人体免疫。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防御疾病、维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皮肤和消化道、呼吸道等管道黏膜能够阻挡病原体,而且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人体体液中的____和吞噬细胞能够杀死和吞噬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____可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这种特殊的免疫物质叫做抗体。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类。加强个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的措施属于____。
(4)近年来,疫苗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下列对疫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
A.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B.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C.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
D.疫苗是一种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7.早在11世纪,中国医生们就开始操纵免疫系统,他们将患有天花的病人的疮痂磨碎,吹进其他人的鼻孔。这样通常能使这些人患上轻度天花,防止以后得更严重的病,在18世纪,人们用干燥后的疮痂摩擦他们的皮肤,保护自己不再得病。这些原始的做法引介到英国和美洲殖民地。1771和1772年,在一场天花传染中,一个叫Zabdiel Boylston的波士顿医生测试了他的一个想法。他的做法是:他把他6岁儿子和其他285个人的皮肤擦破,将天花疮痂中的脓液擦到他们的伤口上,结果是在这一场天花传染中,所有286人除了6个人以外都幸存下来。
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天花病毒属于______(选填“抗体”或“抗原”)
(2)实验方案的设计或实施都基于其假设。Zabdiel Boylston的波士顿医生他把人的皮肤擦破,将天花疮痂中的脓液擦到他们的伤口上,采用这样的做法去检验自己的想法(假设)。他基于的想法(假设)是______。
(3)有人说,仅看“286人除了6个人以外都幸存下来”这一结果,还无法判断Zabdiel Boylston的做法是否成功,若要正确判断是否成功,他的方案(做法)需要修改。你的建议是______。
答案及解析
例1、C
【解析】A.花粉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A正确。
B.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B正确。
C.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C错误。
D.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抗原清除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还将保持产生抗体的能力,D正确。
例2、C
【解析】A.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减毒灭活处理可用来生产疫苗,A正确。
B.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故B正确。
C.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故C错误。
D. 病毒侵入人体后,就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有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D正确。
例3、B
【解析】A. 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目的是使体内产生抗体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错误。
B. 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正确。
C. 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新冠病毒是病原体,故C错误。
D. 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D错误。
例4、C
【解析】ABD.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一些人闻到某种花香会产生过敏都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BD不正确。
C.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体的病原体与唾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例5、鼠疫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019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抗原 特异性 ①②
【解析】(1)鼠疫杆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个体,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新冠肺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从免疫学角度看,鼠疫杆菌和新冠肺炎病毒都属于抗原,抗原侵入人体后,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会产生相应的物质,针对性的对其发起攻击,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实现的。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①针对疑似病人进行核酸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②建立方舱医院,实现集中隔离治疗确诊的“2019冠状病毒病”轻症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③个人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注意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1.C
【解析】A.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消灭病毒,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殖要比第一次大的多,不符合题意。
B.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不符合题意。
C.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不符合题意。
2.D
【解析】A.图示御敌于国门之外,表示了皮肤的阻挡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图示定点清除,表示了吞噬细胞在抗体的协助下在消灭病菌,抗体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是后天获得的,是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B错误。
C.图示扫地出门,表示了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图示城市巷战,表示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3.D
【解析】A、从免疫角度分析此疫苗属于抗原,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定的病原体或是异物起作用,所以注射疫苗获得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有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和两次接种时间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21天的效果最佳,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表中数据可知,疫苗接种第二针后产生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第一针,故选项说法正确。
4.B
【解析】(1)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移植到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成活.因此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相当于抗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物质和所属免疫类型分别是抗原,特异性免疫.
5.D
【解析】A.原不都是外来异物,机体自身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故A错误。
B.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注射了此血清后体内一段时间内会还有抗蝮蛇蛇毒的抗体,但抗体不会长期存在于人体内,所以不能用来预防。预防的话要注射疫苗,疫苗一般是灭活病毒,相当于抗原而不是抗体,故B错误。
C.吸毒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故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故D正确。
6.D
【解析】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能繁殖等生物特征,新冠病毒属于生物,故A错误。
B.“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故B错误。
C.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此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故C错误。
D.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健康人接种新冠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7.C
【解析】A.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A正确。
B.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B正确。
C.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C错误。
D.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就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以后再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该抗体就会与此病毒结合,使其失去致病力,人体就不会患病了,D正确。
8.控制传染源 呼吸道 病原体 抗原
【解析】(1)学校落实“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专家建议去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从传染病角度看,新冠病毒能使人患病,属于病原体;从免疫学来看,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新冠病毒是抗原。
9.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某种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有的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因为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解析】(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某种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有的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2)因为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1.C
【解析】A.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错误。
B.新冠肺炎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抗体,从而获得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错误。
C.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正确。
D.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错误。
2.A
【解析】①流感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都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相应的抗体,因此都属于抗原;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自己腿部的皮肤,都是自己的成分,一般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都不属于抗原。因此,属于抗原的是:①流感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
3.C
【解析】AB.注射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当新冠疫苗被注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这属于特异性免疫,错误。
C.接种中使用的按压棉签需统一放置在指定回收容器内,不得带离现场是为了防止污染环境,正确。
D.接种新冠疫苗后就还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这些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错误。
4.D
【解析】A.细菌A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A错误。
B.甲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属于传染源,B错误。
C.丙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与乙相比,丙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易感者体内产生该传染病的抗体,D正确。
5.A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图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消灭病原体的过程,血液中含有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6.杀菌物质 淋巴细胞 保护易感人群 A
【解析】(1)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2)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A、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A错误;
B、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B正确;
C、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D正确。
7.抗原 用天花感染人能够提供免疫;弄破皮肤,天花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设置对照组:另外选择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天花的286人,不应用Zabdiel Boylston方法,统计他们的存活率
【解析】(1)侵入人体的天花病毒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这个医生把他6岁儿子和其他285个人的皮肤擦破,将天花疮痂中的脓液擦到他们的伤口上,使他们感染了天花病毒。结果是在这一场天花传染中,所有286人除了6个人以外都幸存下来。这种做法基于的假设是用天花感染人能够提供免疫或弄破皮肤,天花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3)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实验原则,应设置一组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天花的286人,不应用Zabdiel Boylston方法,统计他们的存活率。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培优提高”讲义(十三)
身体的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