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 分层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 分层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01 17:5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 分层练习含答案
人教第6章 溶解现象
一、选择题。
1、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2、属于悬浊液的是(  )
A.矿泉水 B.糖水 C.泥水 D.自来水
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食盐水,拧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与食盐反应
B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被点燃的气体一定是H2
C 50℃时,将19g KCl固体加入50g蒸馏水中,完全溶解后缓慢降温 降温至20℃时开始有晶体析出 20℃时,KCl的溶解度为19g
D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A.A B.B C.C D.D
4、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醋 B.蔗糖 C.花生油 D.食盐
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体现所叙述变化的相关信息的是( )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C.高温煅烧石灰石 D.水通电分解
A.A B.B C.C D.D
6、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
C.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溶液仍饱和
D.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7、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
B.将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形成溶液
C.自来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后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D.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可以溶解任何化学物质
8、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它常用于皮肤和物体表面的杀菌消毒,可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关于乙醇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溶液的溶剂是水 B.乙醇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C.乙醇溶液都是浓溶液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质量分数小于75%
9、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洗涤剂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C 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
D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增大
A.A B.B C.C D.D
10、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② ③ ④
X 双氧水 水 水 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一杯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中倒出一半,余下的溶液质量分数为5%
B.某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此时它就变成不饱和溶液
C.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该物质,恒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浓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13、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14、实验室欲配制0.9%的生理水100g,下列操作步骤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9g NaCl B.用烧杯量取99.1mL水
C.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二、填空题。
16、判断题:
(1)溶液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组成完全相同。( )
(2)固体溶解时都放出热量。( )
(3)将物质配制成溶液只是为了操作方便,没有其他意义。( )
(4)物质溶解时常常会伴随有温度的变化。( )
(5)烧杯上有油,用试管刷蘸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 )
17、医疗上常用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密度近似为l g/cm3)的氯化钠溶液。500 mL这种生理盐水中含氯化钠_______g、水_____g。若以每分钟50滴(每20滴约为1 mL)的速率给病人静脉输液500 mL,约需_____分钟输完。
18、交点的含义:
如图所示,P点表示______,此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一定相等的是______。
19、小岗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
a.只用冷水 b.只用热水
c.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d.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__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温度越_____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
(3)用下列选项填空:
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_____作用。
②小岗认为汽油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的原理与洗涤剂的不同。汽油可以________油污。
20、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蔗糖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2)碘酒(即碘的酒精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3)乙醇的水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2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___________℃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物质;40℃时,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配制为质量分数为5%的甲溶液,加水质量为___________g。
22、从组成上看,溶液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_______与_______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23、若6.5克锌与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克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其质量是_____,溶剂的化学式是______,其质量为_____。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其质量为______。
2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______;。
三、综合应用题。
25、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
(2)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b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
_____ 。
四、实验题。
26、据图回答下列实验的问题:
(1)图甲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吹散面粉的目的是_____。蜡烛的作用是_____,最终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面粉发生的这个变化是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图乙是氯化钠溶解的实验。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 。氯化钠“消失”在水中,是因为氯化钠在溶液中以_____(填微粒符号)的形式存在。
在室温条件下,小明:①向100g水中加入5g氯化钠完全溶解;②在100g水中加入10g氯化钾也完全溶解。他得到的结论:氯化钾比氯化钠更易溶于水。他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有_____ (写一条,下同),错误之处是_____ ,错误导致了实验结论的不可信。
(3)如图丙,装置中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玻璃瓶容积为220mL,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水的总体积为58mL,实验中水体积变化忽略不计。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 ;反应后量筒中水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_ ,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沿导管进入玻璃瓶。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
2022—2023学年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 分层练习含答案
人教第6章 溶解现象
一、选择题。
1、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答案】C
2、属于悬浊液的是(  )
A.矿泉水 B.糖水 C.泥水 D.自来水
【答案】C
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食盐水,拧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与食盐反应
B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被点燃的气体一定是H2
C 50℃时,将19g KCl固体加入50g蒸馏水中,完全溶解后缓慢降温 降温至20℃时开始有晶体析出 20℃时,KCl的溶解度为19g
D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A.A B.B C.C D.D
【答案】D
4、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醋 B.蔗糖 C.花生油 D.食盐
【答案】C
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体现所叙述变化的相关信息的是( )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C.高温煅烧石灰石 D.水通电分解
A.A B.B C.C D.D
【答案】B
6、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
C.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溶液仍饱和
D.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答案】D
7、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
B.将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形成溶液
C.自来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后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D.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可以溶解任何化学物质
【答案】A
8、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它常用于皮肤和物体表面的杀菌消毒,可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关于乙醇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溶液的溶剂是水 B.乙醇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C.乙醇溶液都是浓溶液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质量分数小于75%
【答案】C
9、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洗涤剂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C 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
D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增大
A.A B.B C.C D.D
【答案】D
10、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② ③ ④
X 双氧水 水 水 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11、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答案】C
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一杯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中倒出一半,余下的溶液质量分数为5%
B.某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此时它就变成不饱和溶液
C.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该物质,恒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浓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13、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答案】A
14、实验室欲配制0.9%的生理水100g,下列操作步骤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9g NaCl B.用烧杯量取99.1mL水
C.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答案】D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D
二、填空题。
16、判断题:
(1)溶液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组成完全相同。( )
(2)固体溶解时都放出热量。( )
(3)将物质配制成溶液只是为了操作方便,没有其他意义。( )
(4)物质溶解时常常会伴随有温度的变化。( )
(5)烧杯上有油,用试管刷蘸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 )
【答案】(1)正确 (2)错误 (3)错误
(4)正确 (5)正确
17、医疗上常用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密度近似为l g/cm3)的氯化钠溶液。500 mL这种生理盐水中含氯化钠_______g、水_____g。若以每分钟50滴(每20滴约为1 mL)的速率给病人静脉输液500 mL,约需_____分钟输完。
【答案】4.5 495.5 200
18、交点的含义:
如图所示,P点表示______,此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一定相等的是______。
【答案】t3℃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
19、小岗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
a.只用冷水 b.只用热水
c.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d.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__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温度越_____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
(3)用下列选项填空:
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_____作用。
②小岗认为汽油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的原理与洗涤剂的不同。汽油可以________油污。
【答案】(1)d (2)高 (3) 乳化(C) 溶解(B)
20、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蔗糖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2)碘酒(即碘的酒精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3)乙醇的水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答案】(1) 蔗糖 水 (2) 碘 酒精
(3) 乙醇 水 (4) 氯化钠 水
2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___________℃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物质;40℃时,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配制为质量分数为5%的甲溶液,加水质量为___________g。
【答案】20 降温结晶 50
22、从组成上看,溶液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_______与_______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答案】溶质 溶剂 溶质 溶剂 不等于##≠
23、若6.5克锌与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克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其质量是_____,溶剂的化学式是______,其质量为_____。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其质量为______。
【答案】H2SO4 9.8 H2O 90.2 106.3 ZnSO4 16.1
2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______;。
【答案】(1)升高 (2)NaCl (3)Ca(OH)2
三、综合应用题。
25、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
(2)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b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
_____ 。
【答案】(1)② (2)CO2+H2O═H2CO3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四、实验题。
26、据图回答下列实验的问题:
(1)图甲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吹散面粉的目的是_____。蜡烛的作用是_____,最终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面粉发生的这个变化是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图乙是氯化钠溶解的实验。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 。氯化钠“消失”在水中,是因为氯化钠在溶液中以_____(填微粒符号)的形式存在。
在室温条件下,小明:①向100g水中加入5g氯化钠完全溶解;②在100g水中加入10g氯化钾也完全溶解。他得到的结论:氯化钾比氯化钠更易溶于水。他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有_____ (写一条,下同),错误之处是_____ ,错误导致了实验结论的不可信。
(3)如图丙,装置中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玻璃瓶容积为220mL,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水的总体积为58mL,实验中水体积变化忽略不计。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 ;反应后量筒中水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_ ,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沿导管进入玻璃瓶。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
【答案】(1)使面粉充满容器,并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点燃面粉(或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 容器内缺少氧气 化学变化
(2)加速食盐的溶解 Na+、C1- 溶剂质量相同 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3)反应物 铁生锈消耗玻璃瓶中的氧气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