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新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新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3 19: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新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单元资源整合
【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认知规律和学生学情
【学习阶段】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展示的梯度任务群
【设计目的】课堂激趣、读写结合、学用一体,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任务模块 梯度任务 课时安排
新闻阅读 分辨新闻 1
阅读方法 2
整合检测 1
新闻采访 制定方案 三周(考虑具体操作)
完成提纲
进行采访
新闻写作 写作训练 2
成果展示 展示成果 1
评出“好声音”
以下针对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进行具体阐述:
经过一个礼拜的新闻阅读关卡训练,大家已经大致掌握了新闻阅读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新闻参与感,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实践任务——采访,并完成采访稿写作,最终评选出七中“好声音”。
一、采访引导课
【任务内容】展示预学作业,引出新闻采访任务模块。
【设计意图】从上个任务模块的检测任务入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任务的兴趣。
二、制定采访方案
【任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制定小组采访方案、任务分工表和时间进度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好采访前的前置准备工作,做好任务分工,制定实施计划和问题提纲,让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中来。
新闻采访小组合作学习单
新闻采访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素材
采访目的
事件背景
采访工具
采访分工
任务 负责人 任务要点 自我评分 组长评分
主要采访 负责根据采访问题中的问题按序提问,注意尊重采访对象。
追问补充 负责对采访问题进行补充,注意不要重复。
问题记录 负责采访问题的全程记录,注意要点清晰。
照片拍摄 负责拍摄采访中清晰的人物访谈照片。
影像拍摄 负责采访过程的录像。
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事件和人物的背景资料。
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评分(小组互评)
评分标准1.问题逻辑性 2.问题客观性 3.问题针对性 4.问题具体性 5.问题价值性 6.问题数量(不少于7)
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采取的解决办法
三、采访实践
【任务内容】按照采访提纲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及时补充追问,拍摄照片、录制采访视频,并做好纸面记录。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录制采访实录,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做准备;对于采访过程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避免消极怠工现象。
【成果展示】
四、写作实践
【任务内容】
(1)整理采访素材:
整理采访要点,圈出能支撑、解释、拓展中心思想的材料,删去无关素材。
(2)新闻习作:学生围绕同一个“新闻点”,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喜欢的体裁(人物通讯、新闻花絮、新闻特写、背景资料、事件通讯、新闻评论)进行新闻写作,以期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及认知。
(3)新闻习作修改:展示评分标准,小组内进行同一“新闻点”的不同体裁新闻的点评与修改,小组内新闻稿互相传阅、互评打分及提建议,进一步修改。
【特色方法】梯度式写作任务。
【设计意图】“消息-多体裁”梯度式的写作任务,能够有效适应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对于写作训练的需求;“兼听则明”,自评、组评加师评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
新闻写作
我们选择的新闻体裁 消息写作 根据需要进行安排,不需要可删去。
新闻特写写作
通讯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
写作评价量表
体裁 写作要点 自我评分 互评得分
人物特写(通讯) 正面描写 语言
神态
动作
侧面描写 环境
见证者
影响力
事件通讯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事件结果
事件影响(社会意义)
新闻评论 事件概述
评论角度
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
论据论证
综合评分 语言准确性
材料真实性
结构规范性
角度精确性
要素齐全性
标题吸引力
受众针对性
人称使用
【成果展示】
【学生习作展示一】
阴霾背后的光
2020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中华大地,它来势汹汹,传播速度飞快,整个武汉彻底陷入恐慌之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全国打响,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直抵武汉战场。
1月29日,夜晚9点。此时的她刚下夜班,便同浙江省100多名医护人坐上了直达武汉的列车。
终于到站了。她抚摸着满车的物资,没有等到援助,全靠他们这100多号人,她使劲全身力气才搬完最后一箱,她全身软绵绵地靠在木箱上,顾不上满身的疲惫,挤进人群,拿了些许少量的口罩与防护品,小心揣在怀里。
她拖着疲惫的步伐,蜷缩着身子缓缓地行走在武汉的街头,她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大年初一的武汉犹如一座鬼城,湿冷湿冷的,大街上空无一人,空气之中只是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味。
一早,她来到了武汉第四人民医院,这里的医疗环境是她从未想到的,医护人员感染的感染,吓跑的吓跑,所剩寥寥无几,病人挤得水泄不通,哭声,喊声,咳嗽声......尸体横着,竖着,叠着,占得走廊毫无空间。望着眼前的情景,她懵了,倒吸了一口气,双腿僵硬地站在原地。有人拿着棉花、酒精,对着她喊“别愣着,赶紧过来处理尸体”,她这才缓过神来,蹲下身子,心跳加速,憋足气,哆哆嗦嗦将棉花塞在尸体的鼻孔上,耳孔上。一具具尸体运出去,一具具尸体又摆放在原地,每天都要处理一推新的尸体。处理完尸体,她又马不停蹄的接纳新的病人,没有一点喘气的空隙。神经每分每秒都是紧绷的,与死神打交道,稍一分神,或许就会命丧于此。
走出医院,她紧了紧鼻尖的的口罩,拖着沉重的身体挪动着步伐,她望了望四周,又望了望周围的床上,地面上,墙壁上,甚至和他共患难的同事都沾满了病毒。她,加快脚步走向宾馆。
进房间之前,她快速脱下感觉沾满病毒的衣服,脸上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鲜红的痕迹。顾不上这些,她一遍又一遍地喷洒着消毒水,不放过房间中的每一个角落,彷佛在杀死一只只张牙舞爪的病毒。热水一遍遍的冲刷着她的身体,或许这样,她可以安心,或许这样,可以冲走那令人战栗的恐怖病毒。即便这样,她躺在床上还是极其的恐惧,医院的数据在不断增加,身边的人不断在感染,她的指导老师,给他们送饭的人,接送她们的司机接连确诊。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女儿期盼的眼神,丈夫不舍的拥抱在她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浮现着。她不敢多想,她闭上眼,裹了裹单薄的棉被,她感到全身痒痒的,仿佛那可恶的病毒正在侵蚀着她的手,腿,脸,脑袋与意识......她吞下了粒安眠药。
2020年4月8日,鲜花,掌声,整个武汉的人民围绕着她,那一刻她觉得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车子缓缓行驶,她的手不停的挥舞着,胜利的泪水从脸颊滑落。
【学生习作展示二】
用心就会成功
——名星校长的教育理念
孙校长,作为现定海区的明星校长,从开启自己的教育生涯至今,曾获奖无数近期,他又被评为定海区名校长。但光环的背后,总是为了那成就光环的束束光斑的不懈努力。
孙校长从小勤奋好学,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在他上小学的那个时代,因为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的影响,那是工人和解放军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最高的。因此,儿时的孙校长一直以此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取消了高考制度。但在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后,从小努力好学的孙校长的成绩自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他参加了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考进了一所师范学校。
但这显然与他从小的梦想并不符合,但最后,在环境和学校的影响下,他慢慢从接受到痴迷于教育工作。从一开始的初中物理教师到现在的校长,改变的似乎只是学校和职位,但从未改变的是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教育领域的初心。
当问起他从任教以来有没有什么令自己难忘的事情时,他说到当然有很多,但使他惊讶甚至至今难忘的还是一位初三的学生,这是他刚刚当上教师的前几年,有一个学生在初三的上半学期还对学习,特别是科学学科极其不用心,因此成绩很低,但他在最后的几个月里,他认真,尽心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上来了。尽管他的事例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且有些不太适应当今重视积累的教育环境,但他的事例却足以证明用心学习的重要性。
从古追溯,春秋战国时,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深刻反省,将越国转弱为强:西汉时,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后成为有名的大学者;唐朝时,有鉴真东渡,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到达对岸.......古人的一件件看似不堪设想,但他们都已自己的执着,坚持,尽心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就如孙校长自己所说:“用心就能成功。”
自然,他言行一致。不论是对于学校的管理及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他总是把“用心”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日常生活中,孙校长的办公室内总是一尘不染,绿植绿意盎然。办公桌上的物品摆放整齐,书架上的书虽多,但井井有条。
在担任行政职务之前,他曾是定海区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老师。众所周知,科学是一门难度较大且非常难学好的科目,但是他总是已自己独特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问题。在课堂上,他幽默自然,讲课亲切自然而充满睿智,技巧信手拈来而不示雕琢,娓娓而谈,细细道来中,不禁意间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句恰如其分的幽默,如饮一杯甘醇的美酒,给学生以回味和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偶尔穿插其间,给学生以深思和警醒。课堂上学生静静地思考,默默地首肯;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使学生获得心智的训练,人生的启迪。且他尽力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从而培养实验的能力并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课后又帮助学生们巩固,加深印象,让学生这道问题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为什么做不出来?应该用怎样的办法更好的理解并解决问题。
因而他曾经的一位学生也表示:孙校长的课堂十分生动有趣,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对自己在科学以至于其他学科的帮助都很大,他每次备课的尽心认真也让自己为之感叹。
他以人为本,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作为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条。他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无论学生底子多薄,基础多差;无论学生表现多么“恶劣”,行为多么不端,都用他自己无私的爱心去照亮学生内心深处颓废的角落,点燃学生前行的希望。他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包容和理解学生;以自己一贯的用心作风,去关心和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长处,纠正自己的错误,去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一片灿烂的晴空!
同时,他也希望能把现如今工作的定海七中办的更好,希望从七中毕业的学生能在多年后怀念起在定海七中奋斗的日子,能为自己的母校而感到骄傲。
如星般闪耀的成就后,是平日里点滴的用心凝聚起的亿万光芒。
【学生习作展示三】
平凡的职业,不平凡的人
李灏平是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定海农村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有三个兄弟,二个姐妹,排行老四。父亲从事木工职业,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1982年李灏平高中毕业考入了舟山师专,从此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时农村出的大学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采访中李老师说"就是因为学习,知识改变了命运。"李老师,爱岗敬业,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有高度的职责心和满腔的热情。他认为,医生与老师这个职业同样伟大,医生是救死扶伤,而教师是培养新一代有才华才能的学生。作为老师,李老师认为,老师只是学生的引领者,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所谓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如果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就能令为师感到欣慰。作为校领导,他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尊重学生,讲究方法,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细致的做好本职工作,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学生都喜欢他信任他。
在李灏平老师的记忆中,有一位学生令他印象深刻。那是李老师还在小沙工作时发生的事。有位农村家庭的女孩中专考试失利,而闭门不出,一直在家痛哭,饭也不吃。她的父亲因此很苦恼。作为女孩的爸爸,他也懂,自己的女儿苦于没有门路,没有经济支撑,于是负着脚伤,一路打听到盐仓去找李老师。李老师说他还记得当初女孩的父亲来找他时,一瘸一拐的样子。最终,李老师帮女孩找了一次机会,让她去复读。女孩也很刻苦。后来,这段经历成为了老师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是意识到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李老师才刻苦学习,通过考试成为老师,他也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的受益者。李老师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家庭,自身等各方面是不可控的因素,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差异。对待学生不应止于思想教育,更应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上劳动课来减缓学生的竞争压力。曾经,李老师还做过一个大胆的行为,那就是带自己的学生们去舟山半岛游。他看着学生们快乐的样子,觉得那就是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的老师都是那么的平凡,他们只是中国千百万人民教师中普通的一员,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因此,他们在我们的心中又是那么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