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练小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始龀(chèn) 焦渴(kě) 箕畚(běn) 匆匆忙忙(cōng)
B.新鲜(xián) 清澈(chè) 万仞(rèn) 喜出望外(wàng)
C.荷担(hè) 膝盖(qī) 穷匮(kuì) 端端正正(duān)
D.孀妻(shuāng) 河畔(pàn) 迄今 (qì) 煽风点火(s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而山不加增 博闻而强识
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 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
4. 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 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句子默写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作者________,名___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 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6.以君之力,__________________,如太行、王屋何?
7.叩石垦壤,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汉之阴,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语境作答
成长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融进泥土的花蕊( ),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并非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 )的乐章。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悲哀 悲痛 深沉 深厚
(2)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四、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广智退匈奴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捉
C.上山阵 阵:陈列 D.胡兵终怪之 怪:以…为怪
2. 为文中国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 /三人者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B.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 /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 /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C.广令其骑张左右翼 / 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 /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 果匈奴射雕者也
D.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 /彼三人者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人带着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中贵人受伤,他的骑兵
几乎被杀光。
李广认为中贵人遇到的是匈奴的射雕手。
李广的百名骑兵遇到匈奴几千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被李广止住。
D.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匈奴兵,所以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①。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选自《铁杵磨针》)
【注】①去:离开。②铁杵: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 (2)逢老媪方磨铁杵( )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甲】文叙述了愚公移山,众人态度不同,愚公妻子“献疑”是________愚公的;智叟嘲笑反对愚公,是因为他不懂用__________的眼光看问题。愚公反驳智叟,他认为太行、王屋二山能搬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乙】文讲述李白小时候偶遇老妇人铁杵磨针而受到激励的故事,演变的民间俗语是:_________
4.你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得到什么相同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境。②顾:还,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
(3)吾欲之南海 之:______ (4)越明年 越: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愚公与僧贫者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愚公移山》以移山的故事展现愚公的品质,但故事末尾却是由天神将山移走,这样写会对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影响吗?请简要分析。
(四)名著阅读。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却是黄色、红色或棕色的,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_____。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牡丹(其二)
卞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②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
【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溟(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谈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讨缘 骆瑞生
①小时候,春节前常有人来送财神和春联。送财神的人站在每家屋前唱《财神歌》,唱完后就发财神画像和春联,主人家则照例要给他些钱,只有实在拿不出钱的穷人家才会给些玉米和稻米。
②那年,送财神的人又来了,他是一位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背着背篓,拄着拐杖。当他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小孩子们就都跑过去看,我也混在其中。
③在一家门前唱完,送完财神后,老人就去下一家。在离我家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突然着急起来,一种窘迫的心情压得我喘不上气。我爸爸生病了,家里已经没有钱了。我担心老人来我家唱歌,被妈妈拒绝后他会难受,而妈妈也会难受,因为这又一次提醒了她,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
④终于,老人叩响了我家的门,妈妈打开门,抱歉地对老人说:“我家不买。”
⑤老人说:“没多少钱的。”
⑥听了老人的话,妈妈更难堪了,她低下头,重复了一遍:“真的不买。”
⑦这时,屈辱的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来。
⑧老人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闻到我家那么浓郁的草药味就明白了。老人对妈妈说:“那我就不讨钱,我讨缘。”
⑨说完,不待妈妈开口,老人就唱了起来。老人的声音像一阵暖风,吹进我家破陋的房子里,我悄悄站在妈妈后面,盯着老人唱歌。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盯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磨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这是我听老人唱《财神歌》唱得最好听的一次。
⑩老人唱完后就将财神画像和春联放在我妈妈手里,合着手说了一声:“祝你家来年发财。”说完就走了。
妈妈装了一袋玉米递给我,说:“小跃,你把这袋玉米给他。”
我提着玉米赶紧追上去,对老人说:“我妈妈说这是给您的,抵钱。”
“快拿回去,我说了是讨缘的。”
我的声音突然哽咽了,我说:“您是唯一给我家唱《财神歌》的人,就收下吧,不然我妈妈会更难过的。”
老人听到我的哭声,便将玉米从我手中接过去,放在了背篓里。
我好奇地问他:“什么是讨缘?”
“现在我就讨到缘分了,和你的。”老人摸了摸我的头。
我又问:“您到每家都讨缘吗?”
老人回答:“那不是。只有去你家是讨缘,去别人家都是讨钱。缘分可比钱重要得多。”
我从老人的话里听出了暖意,终于破涕为笑。 (选自《善意如清流》一书,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下面的句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盯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磨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
3.请说说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有人说文中的主人公是送财神的老人,也有人说是“我”,还有人说是“我”的妈妈,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善良、尊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