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数据与图表
SHUJUYUTIBIAO
第6章 数据与图表
SHUJUYUTIBIAO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目的;
2、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3、掌握整理数据的几种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掌握相关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信息,作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数据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收集数据的目的,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和途径;
2、掌握用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方法来整理数据;
难点: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来掌握相关的信息,作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教学过程】
1、 引入:
某个早上的7:00~8:00期间,小明统计了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情况:(如下表)
车辆种类 三轮卡车 摩托车 大卡车 小轿车 大客车
观察记录 正 正 ㄒ 正 正 — 正 正
辆数 8 7 11 4 10
(1)些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早上7:00~8:00经过学校门口车辆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掌握一些相关的信息,以便更好的作出决策和判断,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时刻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学习奋斗目标。
2、 新课讲解:
在收集数据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由此决定收集什么数据是适当的。而收集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144页,找出收集数据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问一问:
收集数据的途径中,直接途径包括哪些?间接途径包括哪些?
直接途径有:观察、测量、调查、实验;
间接途径有: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因特网查询等;
例1:测得某校七年级某班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
154.0 157.5(女) 149.0(女) 171.2 165.2 151.0(女) 168.5
152.5(女) 155.3(女) 154.0(女) 162.0 166.4 158.6(女) 164.0
156.5 155.5 160.6(女) 162.3(女)150.2 163.5(女)
为了更直接地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可对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析一析:
如果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并各自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那么就能容易地比较出男、女生的身高。
解:
男生 150.2 154.0 155.5 156.5 162.0 164.0 165.2 166.4 168.5 171.2
女生 149.0 151.0 152.5 154.0 155.3 157.5 158.6 160.6 162.3 163.5
做一做:
1、根据上表,你怎样来比较男、女生的身高?
2、身高在155cm以上的男、女生各占百分之几?
3、身高在160cm以上的男、女生各占百分之几?
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想一想:
到商场买鞋,只要把鞋号告诉售货员,售货员就能找出一双基本适合你穿的鞋让你试一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鞋厂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穿的鞋,是否需要去量出所有人的脚的大小,然后逐一根据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制作鞋?你有什么好方法?
这是因为鞋厂对各种尺寸的鞋进行了编码,一个鞋码代表了一定尺寸范围内的鞋。
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表:
脚长(cm) … 21.8≤l<22.8 22.8≤l<23.8 23.8≤l<24.8 24.8≤l<25.8 …
鞋号 … 22 23 24 25 …
如果你的脚长在24.8~25.2之间,可以选择25号的鞋;
如果你的脚长在25.3~25.7之间,可以选择25.5号鞋。
依次类推,售货员根据你的鞋号就知道你所需要的鞋的大小。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到,分组、编码可以将原来数量繁多、无序的数据简化、有序化。将数据分组、编码也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练一练:
1、以下是某校七年级男、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 0.5 0.7(女) 1.0 0.3(女) 1.2(女) 1.5 1.2
1.5(女)0.4(女)1.5 1.1 1.2(女) 0.8(女) 1.5(女)0.6(女)
1.0(女)0.8 1.5 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2、2002年举行的第17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瑞典队与阿根廷队这场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如下表:
技术统计 瑞典队 阿根廷队
进球 1 1
射门 5 14
犯规 20 15
控球时间 34% 66%
(1)统计员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表中的数据?
(2)你从这些数据中获得了关于这场比赛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小明从因特网上查到第26、27、28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较多的前7名国家及它们的金牌数如下:
中国(16枚、28枚、32枚)、法国(15枚、13枚、11枚)意大利(13枚、13枚、10枚)
俄罗斯(26枚、32枚、27枚)澳大利亚(9枚、16枚、17枚)德国(20枚、14枚、14枚)美国(44枚、39枚、35枚)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各个国家金牌数是增减和名次的变化,你应该怎样重新整理这些数据?
4、在室温下取一杯水温为100℃的开水,用适当的温度计测量水温下降的情况,每隔3分钟记录一次,要求记录10次,整理所得的数据,指出在哪一时段内温度下降得最快。
3、 小结:
1、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文献资料和使用因特网查询等;
2、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3、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有助于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4、 作业:
课堂作业:见作业本;
家庭作业:
1、测得某校初一某班20名同学的体重数据如下(单位:千克)
41 36 35(女)46 42(女)38(女)45(女)52 48 62(女)
53(女)39(女)43 47(女)49 72 44 48(女)45 40(女)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这个班级中男、女同学的体重,可对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2、2004年举行的瑞士女排精英赛中,中国队直落三局,以3:0战胜古巴队,夺得第三名,这是中国队与古巴队这场比赛后的技术统计数据:
技术统计 中国队 古巴队
扣球得分 41 44
拦网得分 11 7
发球得分 8 4
对方失误送分 15 5
(1)统计员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表中的数据?
(2)你从这些数据中获得了关于这场比赛的那些信息和结论?
3、小明从校园网上查到王吉等6名学生的期中、期末总分成绩,记录如下:
王吉(252,262),李慧(245,259),孙琦(271,285),
陈阳(270,252),傅敏(287,278),赵强(292,287),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各个学生的总分成绩和名次的变化,你应该怎样重新整理这些数据?
6.2 统计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统计表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和制作简单统计表的方法。
情感目标:经历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表分析社会生活与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适当的概念和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得简洁、概括、美观而富有个性的统计表。
难点:根据统计表的有关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
【教学形式】用示例形式讲解。
【教学过程】
1、 引入
以一个城市在某年某月的空气质量中不同范围的污染指数的天数统计情况来制作表格。如:衡量城市空气质量通常用污染指数W来衡量,若W≤50,空气质量为优,50≤W≤100,空气质量为良,若100≤W≤150,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某市在2003年4月对空气污染指数统计如下:
W为40的有3天, W为70的有5天,
W为90的有10天, W为110的有1天,
W为120的有4天, W为140的有7天,
列表如下 :
某市2003年4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
制表日期 2003年5月20日
污染指数(W) 40 70 90 110 120 140
天数(t) 3 5 10 1 4 7
2、 新授
1、 像这样数据经整理后进一步使之表格化,便形成统计表,统计表主要由标题、标目和数据三部分组成。统计表中一般应注明数据的单位和制表日期等。
2、 结合上例,对各部分结构进行一一讲解,同时让学生计算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及占这个月总天数的百分比。
3、 例1,在讲授制作不同身体质量的人活动30分所消耗热量统计表时,应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 强调统计表的结构,标题、标目的名称和结构安排。
(2) 标目类型可分纵、横两种。
(3) 纵标目与横标目可交换位置,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结构制表。当然结果要选择合适的标目类型。
(4) 不同身体质量的人运动同一个项目所消耗热量比较;同一身体质量的人运动不同项目所消耗的热量比较。
(5) 猜想:介于30---40千克之间的人运动某一项目时所消耗热量大小计算。
4、 合作学习:
全班分成4组,每组制作一个统计表,反映该组每个成员在期末测试中各科成绩的统计表。同时计算各组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
5、 例2,讲解某公司第一季度销售情况统计表,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 讲解统计表的结构。
(2) 当某一标目有几种不同类别时,可以把标目分成几个子标目。
(3) 引导学生计算有关的总利润、平均值等,如甲类产品的平均每月销售额,或1月份三类产品的平均利润等。
6、 课内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邻桌同学互相检查,探讨,最后由教师检查点评。
7、 小结:
(1) 统计表的结构是什么?
(2) 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如何?
(3) 怎样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布置作业:作相关的练习。
6.3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型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型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和折线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型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与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型统计图,会分析用图形表出来的数据的变化。
难点:根据统计图的进行分析图形表出来的数据的变化。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表来表示以外,有时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本节学习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bar graph)、折线统计图(1ine graph)。(投影器出示统计图)
1994~1996年我国钢产量统计图
二、讲解新课
根据数据统计表,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绘制各种形式的统计图,把数据和数据的变化用图形直观、生动地表示出来.
1、条形统计图: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和若干长方形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标目,长方形的高表示其中一个标目的数据.清楚地反映数据数量情况。
例1:根据节前图中的数据,绘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中我国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分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数据-列出相应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解 列出统计表如下: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制表日期:2003年5月20日)
直辖市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人口数(万人) 1382 1674 1001 3090
请一名学生读出例1统计表中各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 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如直辖市和人口数。
(2) 在横条的方向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与纵条的方向上根据统计表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3) 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写上统计图的标题及注明制图日期。
画出条形统计图如图6-2.
做一做:基因的发现是20世纪生物领域的一项重要成就,探索生命奥秘的基因工程由此得到了飞速发展.右图中的数据表示稻米、人类、拟南芥植物、蠕虫、果蝇、流感病毒的基因数量,请根据图中的数据画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来完成。)
2、合作学习
让我们先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2003年上半年,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SARS)肆虐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击“非典”,终于战胜了这场灾难.图6—3是反映北京从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的折线统计图。
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如图6-3
这就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清楚地反映数据之间的变化情况。
那么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回答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教师归纳总结。
(1) 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如日期和人数。
(2) 根据横、纵的各个方向上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如表示“新增疑似”折线上的最高点(日期:2,人数:145)。
(3) 用线段依次把每相邻两点连结起来。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反映不同方面的折线要用不同的图标把它们区别开来。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下面的问题:
(1)5月6日,北京“非典”新增确诊、新增疑似、新增治愈、新增死亡各多少?
(2)从5月1日至5月19日,北京“非典”新增疑似人数最多的是哪一天?新增治愈人数最多的是哪一天?
(3) 从5月1日至5月19日,北京“非典”新增确诊人数,哪一段时间在高位波动?哪一天开始总体趋势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哪两天。
三、知识应用:
某摩托车厂2003年第三、四季度各月产量统计表如下表: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有产量(台) 300 350 450 540 700 600
请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相邻的两个月中,哪两个月的月产量增长幅度最大? 最大增长幅度是多少?
(2) 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的产量增加百分之多少?
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对横轴与纵轴的画法进行指导。
四、巩固练习:课内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来回答小结。
1、 如何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型统计图的画法。
3、 利用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型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应部分。
6.4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力目标: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与科学领域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据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根据实际需要绘制扇形统计图。
难点:确定扇形统计图中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 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其他的统计图吗?
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1、 出示课件(某种学生快餐营养成分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每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
(2) 图中所有百分比是多少?
(3) 这种快餐中,脂肪占百分之几?有多少g?
(4) 这种快餐中,哪一种营养成份最多?哪一种最少?最多的营养成份是最少的多少倍?
(5) 表示蛋白质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6) 表示脂肪的扇形的圆心角又是多少?由此你有何发现?
2、 教师由上冽引出概念: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3、 哪位学生来描述一下扇形统计图有何优越性?教师点评概括出特点:它能直观、生动地反映各个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4、 做一做:(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及时点评)
三、指导应用、探索规律
1、既然扇形统计图有显著的优越性,我们就能利用它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出示课件(例题),分析:
(1) 统计表中的天气情况分成哪几类?
(2) 如何计算这些天气情况占总天数的百分比?
(3) 扇形统计图中各扇形的大小由谁决定?
(4) 如何计算各种扇形的圆心角?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完成例题,解略。
2、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绘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3、 思考:你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来表示此例中这个月的天气情况吗?各有什么优缺点?
四、动手实践、体会成功
课内练习: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应使用计算器,在计算百分比和圆心角度数时出现除不尽情况,这时需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教师让一名学生板演,以便及时纠正错误)
五、归纳小结
教师可鼓励学生谈出自己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1、 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
2、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关键又是什么?
- 68 -
浙江版新课程教案
- 67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