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物的环境包括 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和 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种内互助的,也可以是 的;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有合作,也有寄生、竞争、 等关系。
2.如图2-1-1是某校“达尔文生物社”的同学在磁山拍摄的照片。推测影响这棵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风
3.能依次体现温度、水分、光、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顺序是 ( )
①荒漠中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
②草尽狐兔愁
③春江水暖鸭先知
④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4.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填写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
5.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三北”防护林能防风固沙
B.骆驼刺根系发达
C.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气候湿润多雨
D.蚯蚓能疏松土壤
6.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非常接近;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蜜蜂的体色异常艳丽夺目。这些事例分别描述了生物的哪些适应方式 ( )
A.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B.保护色、保护色、警戒色
C.拟态、拟态、保护色
D.保护色、拟态、保护色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互相影响
8.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触动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
A.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的体色接近白色
B.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D.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
10.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11.(2021杭州上城二模)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结合生态学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菟丝子缠绕在植物上,从植物体中吸取营养,与植物是寄生的关系
B.枯叶蝶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它有保护色
C.所有的植物都会被阳光影响,都具有向光性
D.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2.如图2-1-2为某湖泊近一百年来每个月的平均水位变化图。在长期的变化中,能终年生存于该湖泊的鱼类最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在水较深的湖泊中才能存活
B.具有能快速游动的流线型身体
C.在浅水的下层泥泞中仍能存活
D.在环境恶劣时具有改变性别的能力
13.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 (填“有水”或“缺水”)的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植株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________
(填“有水”或“缺水”)的环境中生活;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支持体重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自|我|提|升|练
1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如图2-1-3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 科学家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在2020年7月末,通过卫星测得北冰洋海域覆盖的冰川面积约为728万平方千米,是自1979年开始卫星监测以来同期的最小面积。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推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项)。
答案
1、非生物
生物
种内斗争
捕食
2、D
3、D
4、
5、B
6、A
7、A
8、B
9、C
10、A
11、A
12、C
13、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影响环境
有水
缺水
生物适应环境
14、B
耳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生存环境
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质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