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7: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列夫托尔斯泰寒假复习试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中“在额头上”作补语。
B.“树根”是名词,“灰白”是形容词。
C.“不管”是连词,“留下”是动词。
D.“朝上倒竖”是主谓短语,“滔滔白浪”是偏正短语。
2.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照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4.《名人传》中的三位精神巨人面对各种困苦,始终坚守自我实现的理想。请根据以下三段文字,依次确认为人类创建精神家园的“英雄”。( )
①他的额头方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又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他一生都在受人摆布,日常琐事的牵绊,影响他创作才华的发挥。
②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他遭受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侄子的不肖让他痛苦不已。
③他的脸又长又厚又粗犷,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他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于内心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中。
A.①列夫·托尔斯泰 ②米开朗琪罗 ③贝多芬
B.①贝多芬 ②列夫·托尔斯泰 ③米开朗琪罗
C.①罗曼·罗兰 ②米开朗琪罗 ③贝多芬
D.①米开朗琪罗 ②贝多芬 ③列夫·托尔斯泰
二、基础知识综合
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
(2)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 )
(3)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
三、综合性学习
6.语言综合运用。
(1)阅读下面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你得到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2)请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将托尔斯泰的话补写完整。
托尔斯泰在圣彼得堡广场上散步时,忽然看到一个乞丐,衣衫褴褛,托尔斯泰就给了他一些钱。有人告诉托尔斯泰,那人是个骗子。托尔斯泰说:“我不是捐钱给他, !”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茨威格正是抓住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其心灵。阅读下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比喻句,试着另写一句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②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冑,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4)以“我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为题,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xī lì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___A___(无可置疑/无可非议)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àng rán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7.根据文中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文字。
8.请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的横线上。
A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
9.下面两句话分别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什么特点?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10.“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韩显阳
①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在伯母的照料和家庭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长大。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中当一名下级军官。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②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1864年,托尔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说,已经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书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③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孤独而内省的托尔斯泰将作品中的聂赫留道夫塑造为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的形象。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④综观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⑤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⑥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他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
⑦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⑧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⑨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时候,因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
⑩1910年,最后一次出走的托尔斯泰被送回雅斯纳亚·波良纳,因为生于滋葬于兹,这个庄园被称作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墓地”。
(有删改)
11.结合托尔斯泰一生的事迹,分析托尔斯泰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12.文中第②段引用罗曼·罗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本文对你学写传记有帮助吗?请结合文章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 (1)夸张 (2)排比 比喻 (3)比喻
因为题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重新生成了答案模板。下面是旧的答案,供您参考。上传之前,务必将本段和下面的所有文字全部删除干净。
------------------------------------------------
6.(1)示例:①有才能的人从不会高估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②人不能盲目自信。③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2)示例:我是捐给道义
(3)示例:这道目光就像闪电,瞬间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4)示例:我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一生留下了大量富有哲理、充满情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智者,他的作品无不闪烁着思考所带来的睿智的光芒。列夫·托尔斯泰又是一位仁者,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一部优秀的作品,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思想与情感价值取向才是其真正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重视的恰恰是这两个方面,他的作品总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着探索。这就注定了他的伟大。就凭这两点,他就可以超越许多只是玩弄文字技巧的人而成为真正的大家。
7.犀利 盎然 8.无可置疑 9.第(1)句写出目光敏锐、犀利的特点;第(2)句话写出目光富有洞察力的特点。(意对即可) 10.表现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意对即可)
11.①身世带给他的孤独:两岁丧母,九岁丧父。②找不到改革之路的孤独:对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失败,他的梦想成为泡影。③不被理解的孤独:他维护农民利益,却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④找不到生存意义的孤独:受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思想危机,感到迷茫。⑤离世前的孤独:晚年离家出走三次,最后一次出走时病死在车站。 12.写出了他们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评价之高,侧面表现了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多角度印证作者观点,使托尔斯泰的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 13.有帮助。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②本文真实客观,涉及的时间较具体,还引用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话和名家对他的评价。③本文选材得当、典型。④本文语言平实但不枯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