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8:0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
第六单元 情操志趣
24.愚公移山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分层作业
预习导学
  ◎重点:品味本文语言,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愚公”现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面对困难坚持不懈进行奋斗的英雄形象。那么,本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又应当如何看待愚公之妻、智叟两人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解开这些疑问。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D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夸娥氏二子的帮助。
D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孀妻之“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遗男”“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3.下列句子应用什么语气去读?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何苦而不平?( 反问,自信 )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疑问,充满期待 )
反问,自信
疑问,
充满期待
4.“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长息”,愚公听完智叟的嘲讽和责难后的这一声长叹,是为智叟鼠目寸光却又自作聪明而叹息,说明愚公早已成竹在胸。
探究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两种手法来塑造愚公的形象,正面描写如写愚公的言行,侧面描写如对智叟的描写。
  本文刻画愚公多用正面描写,即对愚公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如“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除此以外还有侧面描写,如对愚公家人和智叟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塑造了一位胆略非凡、行事果敢、意志坚定、不畏困难的愚公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导学建议·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以及二者的区别。然后,就课文内容分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分析人物语言。
下面两句人物语言,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同:意思相同,都对愚公移山之事表示质疑。
异:①态度不同,愚公之妻支持移山,是出于考虑问题要周密而提出的移山中的难题;智叟则阻止移山。
②情感不同,愚公之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和对移山之事的担忧;智叟的话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轻视,具有讽刺、嘲笑的意味。
·导学建议·
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本课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针对这两句话反复听读,根据语气的不同,概括出这两句话的异同,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课堂讨论,拓展迁移。
  移山是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热的行为?为什么?
  移山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热的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愚公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②对于山能够被移走这一点,愚公胸有成竹。
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不仅不“愚”,还是个大智者。
教师可临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将问题的核心明确提出,如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愚公为何对移山胸有成竹?以此引领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导学建议·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人物形象应该包含人物性格及其身份、地位、爱好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言行特征,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②通过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品行特征;③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典型环境中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的为人处世特征;⑤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等。
答题格式:人物定性(什么身份或地位)+性格特征、品质特征+社会意义。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阻塞 )
(2)杂.然.相许( 纷纷地 )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肩负、扛 )
(4)且焉置.土石( 放置、安放 )
阻塞
纷纷地
肩负、扛
放置、安放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投诸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B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③而往!”越明年④,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盛饭用的器皿。③恃:凭。④明年:第二年。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  比:尽、全
(2)聚室而谋.曰    谋:谋划,商量
尽、全
谋划,商量
6把两个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西 蜀 之 去 南 海/不 知 几 千 里 也/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
/
8甲、乙两个语段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示例:人如果立下志向,并勇于付出行动,就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9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则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了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则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一个定义。
  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选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 唐卓琼的小儿子因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为了修路,年迈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大儿媳选择了与支持修路的大儿子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选自《重庆晚报》,有删改)
  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3)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乏经济头脑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移山。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我支持乙、丁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愚公不该搬家。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END
感谢观看 下节课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