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第二课时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第二课时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20: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14.背影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分层作业
预习导学
  ◎重点:品味本文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背影》之所以能够成为感动几代人的散文经典,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章语言、思想感情等。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文中父亲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析《背影》一文的其他“闪光点”。
1.填空。
本文以“背影”为题目,突出了人物形象的 显著特征 ,点明了作者写作的 中心内容 。
显著特征
中心内容
2.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第①次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②次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③次  惜别背影(望父离去) 
第④次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望父离去)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体会语句情感的方法:①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体会语句的思想情感;②联系背景、主旨——联系写作背景及文章表达的主旨,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答题格式:分析语境(或“背景”“主旨”)+情感。
文中有几处描写作者的泪在无声地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之泪:望父离去,惜别背影。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念之泪:泪光莹莹,再现背影。
细读课文,探究写法。
1.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情节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可以使用“作者运用了……的方法,通过……,描绘了……,表现了……”的句式。
  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走”“探”“穿”
“爬”“攀”“缩”“倾”等动词,描绘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情景,可见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那为什么还要写似乎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第2~3段?
  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族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家破人亡。父亲背着失业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这就更为感人了。
此问题涉及“渲染”与“铺垫”两种表现手法。教师可就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具体内涵与运用先向学生讲解透彻,然后再让学生答题。
·导学建议·
课堂讨论,观点争鸣。
  《背影》中父亲送儿子上学时,身为儿子的朱自清“那年已二十岁”,他本不让父亲送,但父亲仍然坚持要送他,你赞成朱自清父亲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分别从正面与反面给出自己的观点。
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再根据此观点提供充足的理由。
  正面:我赞成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永远是个孩子,父亲坚持要送儿子,这体现了深沉的父爱,父亲在为儿子做事时是满足和快乐的,我们应该理解朱自清父亲的心情,理解他这种行为。
反面:我不赞成朱自清父亲的做法。他的做法虽然是爱子的表现,但是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极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1.文中哪些句子表明“我”对父亲的不理解?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2.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找出这样的句子。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太聪明”反而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体谅父亲的心情。
3.文章以“背影”为题,却在开头和结尾花费那么多笔墨,是不是太“散”了?
  本文所写的“背影”之所以能成为感情爆发的高潮,正是因为有了前文的大力铺垫。父亲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宁愿放下寻求谋生之路这等大事,也要亲自送儿子去车站。
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些铺垫、蓄势,所以“背影”的场景一出现,作者内心积蓄的感情立刻爆发出来,“背影”此时也就成为父爱的象征。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使文章又增添了一层伤感的气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并与开头相呼应,有力地深化了主题。因此,作者的行文并不“散”。
4.学习了课文后,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说说你与你父亲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略。
动作描写的作用
1.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2.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
3.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照应某段。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A
A.蹒跚 探 攀 缩 B.慢慢 探 抓 蹬
C.静静 弯 攀 缩 D.蹒跚 转 抓 蹬
A.毛泽东的诗词中绝对没有颓.唐.消极、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D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遵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就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3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③②④①⑤ B.③④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答案】D
【解析】第④句为总起句,应放在首位,接着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④后为②⑤,③是对②⑤的总结,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
4下列古诗句不是表现父爱的一项是( D )
A.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曹邺《北郭闲思》)
B.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
C.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D.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D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一盏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有删改)
5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①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③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6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①“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②“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
7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8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以“灯”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9父亲节就要到了。你们班开展了“走进父亲节”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赞父爱】
(1)请你依照句子进行仿写,表达对父爱的赞颂。
父爱是一缕阳光,温暖你寒冷的内心;父爱是一泓清泉,滋润你干涸的灵魂;父爱是一道彩虹,装点你单调的人生。
是一道彩虹,装点你单调的人生。
(2)右图是罗中立先生的那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父亲》,请你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示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典型的农民父亲的形象。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显示出他艰辛勤劳的一生;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善良和质朴;缠裹的白布头巾、手上的粗瓷大碗及碗中混浊的水,又说明了他生活的贫困。
②举办一场以“感恩父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项活动内容。
  ①举办一场以“献给父亲的歌”为主题的手抄报大赛。
【谈看法】
有人认为,在《背影》短短千余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他很怀疑,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还这么容易流泪。他认为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之下,作者流泪是正常的,这正是文章感人至深之处。我们要有坚毅的品质,但并不等于铁石心肠,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不能因为流泪多,就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花寄语】
在不同的节日,人们选择寓意不同的鲜花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你认为哪一种鲜花适合在父亲节献给父亲?为什么?
  示例一:君子兰。它的叶片光滑厚实且直立似剑,代表着刚毅坚强、威武不屈的品格。可以把它送给父亲表达敬意。
示例二:石斛兰。它具有秉性刚强、祥和可亲的气质。父亲节送石斛兰,寓意着父亲的刚毅、亲切和威严,表达出对父亲的一种敬意。
示例三:向日葵。它始终绕着太阳转动,寓意着内心有坚定信念的人,用向日葵来赞颂父亲很合适。而且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用来形容父爱也很契合。
END
感谢观看 下节课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