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2:09: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 中考篇目诗歌必背知识点
《饮酒》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世俗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强的交往。“心远地自偏”: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自然会偏僻安静;
炼字的角度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补充意象: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南山:隐居之地, 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东篱: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南山美景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改为“看”或“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看”、“望”有观望之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拓展: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作业一)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画面: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唤友结伴回巢。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情感: 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表现诗人辞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结尾给人以言有尽意无穷的想象。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淡泊名利、归隐自洁的品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中心思想)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春望》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破”字用得好,“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好,“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思考:“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答案一、 主体为花、鸟
理由:移情于物: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赏析:词句以花鸟拟人,生动表现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亲之情。
答案二、触景生情: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理由: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3、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夸张修辞,写出因战事持久,诗人与家人消息隔绝后对家书的急切期盼之情;
b“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对叛乱没有平息的忧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标题“春望”的“望”字有哪几层意思。
a、望见都城破败的景象;
B、盼望收到家人报平安的来信;
c、盼望自己能为国效力;
d、渴望朝廷能早日平定叛乱;
e、希望与亲人早日团聚;
6、主旨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修辞: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2)炼字:“压、摧”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敌军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的危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衬托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兵马之多,“金鳞”指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字表现守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颜色对比中,表现战争形势的严峻。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写作手法:(或赏“满、凝”二字)
“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大,反映出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
“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烘托战斗激烈,给人以悲壮之感。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快速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此处引用“易水”这个典故的作用。)
写潜师夜袭。“易水”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增添战争的悲壮色彩,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诗人借用“黄金台”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课后作业二)
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在肃杀的秋色中,军中号角的声音响彻云霄;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着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声音低沉。
拓展1:诗人运用色彩词描写战争的作用。
诗人用“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等色彩词交织在一起,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这种色彩奇异的画面,准确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风云的紧张,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气氛。
拓展2.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几个画面?
严阵以待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7、主旨(思想感情):
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也反映诗人立志报国的愿望。
《赤壁》
诗歌开头从一件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借物起兴,借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事件的慨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试分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中动词的妙处。
将、磨、洗、认”这四个动词,生动地表现诗人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拓展:结合诗句理解本文“借物兴叹”的写法特点。
1、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
2、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统治阶级的昏庸;
3、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伸手的志向。
3、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
感情:表达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感慨。诗人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以小见大,构思奇巧。由一个小小的“折戟”,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构思巧妙。后两句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周瑜胜利的原因,假设:如果没有东风,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他就会将“二乔”这两个特殊身份的女子锁进铜雀台中。诗人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课文主旨:
这首咏史抒怀诗,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诗人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1.词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关键字赏析:
“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空”“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
“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出色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传神地写出了词人精神的昂扬飞动。
词人梦见了什么?
词人仿佛梦见天帝殷切地问她打算到哪儿去,词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句如何理解?
“嗟”字传达出诗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学诗谩有惊人句”:
一感慨空有才华,但毕竟是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诗人对现实不满,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想象。
拓展:词人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上去?
她有才华,但在现实中根本得不到施展;尽管她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却因找不到出路而无法实现。因此她才想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痛苦的仙境中去。词人梦想到“三山”上去,从侧面反映出她对充斥着战乱、杀戮、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4、“九万里风鹏正举”引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借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凸显心中的块垒,同时展示自己的理想抱负。
5、课文主旨
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光明生活的向往。
拓展: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作业三)
杜牧的《赤壁》,借对赤壁之战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危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拓展:《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课后作业四)
思想感情方面: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写作手法方面:
同:《春望》与《月夜》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表达离愁别绪。
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感。《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②《春望》所写意象甚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浣溪沙》
内容:这首词是伤春感时之作。上阙感叹光阴易逝,下阙借景抒情。
主旨: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好景不长的无限惆怅和感伤之情。
句解: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情感:
上句:轻松喜悦、潇洒安闲;
下句:怀旧伤感、感叹岁月流逝。
句解:夕阳西下几时回?
炼字:“夕阳西下”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期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句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修辞:对偶。
赏析:“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把词人对时光易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融于诗句中。
句解:小园香径独徘徊。
炼字:“独”:写出了词人孤身一人独处时的寂寞,伴随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悲凉之意,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徘徊”:动作描写,强调了词人伤感惆怅的情绪。
经典中考题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 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寂寞及慨叹年华易逝的情思。(可与主旨题合并)
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写法,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①“新”“旧”对比,表达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惆怅情怀。
②“来”“去”对比,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 试从意象和哲理的角度赏析。
①意象:
“落花”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②蕴含哲理: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必背)
根据语境,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园香径独徘徊”:融情于景(或情融景中,或寓情于景,或景中含情),词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往昔相伴者皆不在,顿生悲凉之意。写出了词人伤春、惜春之情和凄凉寂寞之感。
5.请具体分析后三句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a“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
b归来的燕子似乎给词人带来一丝喜悦;
c但物是人非,词人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拓展:6、请从意象选取的角度分析“燕”与“雁”的区别。
古人借“鸿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古诗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有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比率极高。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