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说明文对于清明上河图所介绍的内容,归纳其“繁”的特点。
2.通过分析文章顺序、语言、方法等角度学会作者呈现文章“化繁为简”的技巧,把握说明文有序、方法恰当的共同特点,领略本文独特的文学性与科学性兼具的语言风格。
3.探究《清明上河图》背后纷繁复杂的创作意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本说明文的技巧和语言风格。
难点:结合背景探究文章创作意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1.汴京(biàn)2.翰林(hàn)3.题跋(bá)
4.擅长(shàn)5.城郭6.考订
7.内忧外患8.绢9.田畴(chóu)
10.春寒料峭(liào qiào)11.驮(tuó)12.岔道(chà)
13.簇拥(cù)14.踏青15.长途跋涉(bá shè)
16.行旅17.漕运(cáo)18.枢纽(shū niǔ)
19.舳舻(zhú lú)20.纤夫(qiàn)21.宏敞
22.桅杆(wéi)23.无暇一顾24.酒肆(sì)
25.檀香(tán)26.摩肩接踵(zhǒng)27.络绎不绝(luò yì)
28.摄取(shè)29.冗(rǒng)长30.遒劲(qiú jìng)
◆词语释义
1.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2.考订:考据订正。
3.田畴:田地;田野。
4.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5.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6.无暇一顾:没有时间去注意去管或者关系某事或者某人。
7.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8.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9.摄取:吸收(营养等)。
10.遒劲:雄健有力。
二.题目导入
[学生活动]齐读题目——《梦回繁华》
[问题]若不看文章只看标题,你们觉得这会是一篇什么文体?(散文)
[追问]大家也已预习,那咱们给它换个题目,让它的文体明确一些。(可以参照本单元前几课)
明确:《清明上河图》,全文都在介绍这个说明对象。
三.初读课文(觅繁——万物归繁)
[学生活动]听读(或默读)课文,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作者介绍了画里画外的哪些内容呢?(提示:围绕“繁”字总结)
预设:
⑴人物繁多(不同阶层)
商人、手工业者、市民、毛驴驮队、仆从、轿乘队伍、权贵、行旅、摩肩接踵的人。
⑵景色繁盛(早春气息)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调节画面的色彩和疏密、早春的气息、新发的枝芽
⑶商业繁华(店铺种类)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沉檀香料
⑷场景繁杂(漕运拱桥)
第三自然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飞虹、规模宏敞、结构精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⑸时代繁荣(社会背景)
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⑹工作繁忙(无暇一顾)
呼唤叫喊、握篙盘索、驱赶、长途跋涉、无暇一顾。
小结:这么多的内容相加便造就了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多媒体展示长卷)
四.细读课文(品繁——化繁为简)
[资料链接]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问题]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画家恰到好处地将他们安放在一幅画卷中,而作者又是如何用文字再现的呢?让我们学习作者化繁为简的功力,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提示:从说明顺序、语言特色、说明方法入手。)
1.说明顺序
预设:
第①自然段介绍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②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第③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第④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⑤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逻辑顺序:按照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主体(画面内容)——价值(艺术、历史)的顺序,符合画作欣赏规律,清晰全面,有条理性。逻辑顺序,不可随意调整段落和随意删减。
2.语言特色(挑选句子,想想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受?)
⑴动静之美
第④段: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动静结合,将宛如飞虹的桥之精美与热络非凡的人物之行动结合起来,文章张弛有度,错落有致。
⑵四字短语
第④段: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臂助阵”等词语生动地刻画出航船过桥的紧张场景。叫喊和平时说话不同,很大声、很急促,模拟下,船夫们会叫喊:船要撞了!把紧张感、热闹感读出来——节奏、语速可以快一点。
⑶古朴典雅
第④段: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春寒料峭”:四字短语,很精炼,换成日常语言描绘感受下差异。结构似文言文,具有典雅美,浓浓的“中国范儿、中国味儿”,满口生香,余味悠长,读出美感。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与说明对象的特点非常契合。《清明上河图》是传世国宝,是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更能突出画作的文化内涵,体现其文化价值。(“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让人隐约间仿佛看到初春乍暖还寒的田园风光,反映出人们对此时天寒地冷的发肤之感。
第④段: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柳枝”的意象不是表示赠别之俗,而是表示插柳游春之俗,是宋朝寒食清明习俗之一,不仅形象写出春天的绿意,更是道出习俗的典雅美。
“簇拥”一词显现规模庞大、显富露贵的“轿乘队伍”,典雅斥责权贵奢靡享乐的生活做派;“长途跋涉”一词呈现一路倦行、褴褛不堪的零散“行旅”,典雅道出人们前往都城寻求繁华生活的愿景。
[学生活动]口头想象练习
画卷的后段主要描写街市的繁华场景,虽没有对人物细致刻写,但在这热闹的场面概括中,透过典雅的纸面语言,我们:
在“茶坊酒肆”中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罗锦香料”中似乎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摩肩接踵”中好像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在“茶坊酒肆”中仿佛听到——茗者的优雅细言、饮者的觥筹交错、热情的吆喝声“酒哟!醇哟!”……
在“罗锦香料”中似乎闻到——富贵女子浓郁的脂粉气息、香料四溢的芬芳、各种香味混合的奇特之味……
在“摩肩接踵”中好像看到——三五成群的客人簇拥着摊主、卖家买家的“你来我往”、繁华的街市风光……
小结:作者寥寥数语,却以典雅方式呈现都市各色人物,让人回味其间无尽的繁华。语言特色:用词准确严密,分寸刚好,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
3.说明方法
⑴(第③段)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音乐的快板、慢板、紧板、柔板等表示乐曲根据不同表现需要而行进的速度。这里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音乐来比喻绘画,说明画面节奏感强,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专业性内容,亦让读者感受到繁华景象的层次感。
⑵(第④段)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飞虹:打比方。和彩虹对比,更有气势、呼应前面的虚架一词,具有凌空感。
⑶(第③段)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⑷(第④段)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摹状貌,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⑸(第⑤段)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小结:说明文的准确,根本在于使用最适合的方法说明某一说明对象。
思路清晰有序、语言准确生动、说明方法恰当。
四.阅读探究(解繁——后繁无尽)
[问题思考]虽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但是作者想表达的只是繁杂的内容吗?阅读提示是否可以给我们指引?
阅读提示:《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画面背后还蕴含着繁杂的历史内涵,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有言在先,相信(第③段)“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资料链接]张择端生活的时代背景:
谈一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认真思考,只有把握住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我们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理清时代发展的脉络。
⑴政治上:宋徽宗继位之初,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①培植党羽,把控朝政;②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③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
⑵经济上:【重税】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
⑶外交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
⑷思想上:宋朝的君王们推崇“重文轻武”思想。
[思考]结合背景材料,再读第④段,抓住字词寻找作者背后繁杂的深意?
预设:画卷中段主要关注船工、纤夫和船夫等底层人物。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作者用“沉重”一词写出“粮包”的重量,写出船工的辛苦。
“逆水行驶”写出纤夫们的艰辛。
“聚集围观”写出世人的好奇和冷漠。
“无暇一顾”除了生活忙碌之意,也淡淡透露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人心态……
这一组底层人物的逼真刻写,典雅道出作者对城市底层人民的赞誉,也是对他们艰难生活的同情。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之间构成了一种比照关系,而比照点则聚焦于三类人群的代步工具:长途跋涉的行旅是 “骑驴而行”以驴子作为代步工具;赶集的乡人是“驱赶着”“毛驴驼队”没有代步工具;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是被众多仆从簇拥的乘轿者把人像驴一样当做代步工具。
这样聚焦于身份差异与代步工具的不同,意在凸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乍一看,这座桥容易给人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宏大精美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北宋京都的繁华。但是夹在“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些表达宏大绚丽意义词语之间的却是“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并非表达桥梁设计技术高超,而是暗示巨大的危机,因为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何况,漕船桅杆即将碰触的宏敞拱桥本就是随时可能垮塌的“虚架无柱”桥。
在这个细节描绘中,短句的运用,尤其是句尾的四字词语,加快了“叙事节奏”,强化了紧张危险的气氛。并且,即使是情势如此紧张危机,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迫于生计而“无暇一顾”。
总之,《梦回繁华》认为,《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充其量不过是热闹场面掩盖重大危机的虚假繁华,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则是贯穿“繁华”始终的一条暗线。这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写实性很强”,除却文章所言“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完全一致”,还应该有其言外之意,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国运危机。
《梦回繁华》结尾水到渠成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问题]纵览全文,现在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梦回繁华》的理解。
《梦回繁华》“梦回”——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深层含义:
①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②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③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五.课堂寄语
江山如画,美人如雪,落花流水人间,千秋功业,人生百年,
自古繁华转眼。爱恨情仇一念生一念灭,岁月如花一边开一边谢。
——《天龙八部》
学会用文字或者书画或者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保留生命中的美好与繁华。
不要太执著于生活中的“繁华”,平平淡淡才是真,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