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1.3 解直角三角形(3)教学设计
课题 1.3 解直角三角形(3)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第三节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及解直角三角形后的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初步应用,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方位角以及仰角、俯角等问题,让学生体验将许多有关图形化归为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
核心素养分析 通过解决方位角、仰角和俯角等题目,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1. 了解方位角、仰角与俯角的概念;2.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方位角问题;3. 能熟练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 了解方位角、仰角与俯角的概念.
难点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方位角、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思考】什么是方位角?物体运动的方向与正北、正南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方位角,一般以正北、正南为基准,用向东或向西旋转的角度表示方向。 如图,说出下列方位(1) 射线 OA 表示的方为北偏东 40°.(2) 射线 OB 表示的方向为北偏西 65°. (3) 射线 OC 表示的方向为南偏西 45°(西南). (4) 射线 OD 表示的方向为南偏东 20°.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方位角。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引进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讲授新课 【例5】某海防哨所O发现在它的北偏西30°,距离哨所500m的A处有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经过3分钟后到达哨所东北方向的B处.求船从A处到B处的平均航速(精确到1km/h).分析:对没有附图的测量问题,一般我们可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由图容易看出,要求船的平均航速,只需求出AB间的路程,这可化归为解Rt△AOC 与Rt△BOC.解:在Rt△AOC中,OA=500m,∠AOC=30°,∴AC=OAsin∠AOC=500×sin30° =500×=250(m)OC=OAcos∠AOC=500×cos30° =500× =250(m)在Rt△BOC中,∠BOC=45°,∴BC=OC=250(m), ∴AB=AC+BC=250+250=250(1+)(m).所以船的航速为250(1+)÷3×60≈14000(m/h)=14(km/h).答:船的航速约为14 km/h.【总结归纳】在上面的题目中,首先应分析题意,联系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已知时间求速度,关键要知道路程,由此将求速度问题转化为求路程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描述画出船的位置和航行路线,借助图形的直观加以分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这是解决上面例题的关键。什么是仰角和俯角?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上方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下方的夹角叫做俯角.【例】如图,在量角器的圆心O处下挂一铅锤,制作了一个简易测倾仪.量角器的0°刻度线AB对准楼顶时,铅垂线对应的读数是50°,则此时观察楼顶的仰角度数是( B )A.30° B.40° C.50° D.60°【例6】如图,测得两楼之间的距离为32.6m,从楼顶点A观测点D的俯角为35°12',点C的俯角为43°24'.求这两幢楼的高度(精确到0.1m).分析:如图,过D作DE⊥AB,垂足为E. 显然,问题可转化为解Rt△ABC 和Rt△AED.解:在Rt△ABC中, ∠ACB=∠FAC=43°24', ∴AB=BC·tan∠ACB =32.6×tan43°24' ≈30.83≈30.8(m).在Rt△AED中, ∠ADE=∠DAF=35°12', DE=BC=32.6(m),∴AE=DE·tan∠ADE =32.6×tan35°12'≈23.00(m).∴CD=AB-AE≈30.83-23.00=7.83≈7.8(m).答:两幢楼高分别约为30.8m和7.8m.【总结归纳】在将实际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中,构造适当的直角三角形是关键。航行问题中的三角形往往由方位线和航行路线构成,高度测量问题中的三角形由视线、水平线和铅垂线等构成。方位线、视线可分别由方位角和视角确定,这就要求我们对方位角、和各种视角(如仰角、俯角、观察角)有准确的理解和想象,并准确画出这些线. 学生探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方位角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解决此类问题注意的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学生解决课本例题。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教学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通过总结解题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更新的产生,更能深化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兴趣,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逻辑理解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如图,一艘轮船从位于灯塔C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60 n mile的小岛A出发,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C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这时轮船B与小岛A的距离是( D ).A.30n mile B.60 n mileC.120 n mile D.(30+30)n mile2.一艘在南北航线上的测量船,于A点处测得海岛B在点A的南偏东30°方向,继续向南航行30海里到达C点时,测得海岛B在C点的北偏东15°方向,那么海岛B离此航线的最近距离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参考数据:≈1.732,≈1.414)( B ).A.4.64海里 B.5.49海里C.6.12海里 D.6.21海里3.如图,一轮船在M处观测灯塔P位于南偏西30°方向,该轮船沿正南方向以15海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航行2小时后到达N处,再观测灯塔P位于南偏西60°方向.若该轮船继续向南航行至离灯塔P最近的位置T处,此时轮船与灯塔之间的距离PT为15海里.(结果保留根号)4.如图,小亮为了测量校园里教学楼AB的高度,将测角仪CD竖直放置在与教学楼水平距离为18m的地面上,若测角仪的高度是1.5 m,测得教学楼的顶部A处的仰角为30°,则教学楼的高度是( C ).A.55.5 m B.54 m C.19.5 m D.18 m5.如图,为测量旗杆AB的高度,在教学楼一楼点C处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为60°,在四楼点D处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为30°,点C与点B在同一水平线上,已知CD=9.6 m,则旗杆AB的高度为_14.4m.6.如图,某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某人站在与BC相距38 m的D处观测到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50°,观测到旗杆底部B的仰角为45°,则旗杆的高度约为7.2m.(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sin 50°≈0.77,cos 50°≈0.64,tan 50°≈1.19) 学生做练习,教师订正答案。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 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方位角问题.2.仰角、俯角的概念.3.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 学生总结归纳。
板书 课题:1.3 解直角三角形(3)一、方位角二、仰角和俯角三、解决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