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十五):空气与氧气(1)【word,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十五):空气与氧气(1)【word,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08 11: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4P + 5O22P2O5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好记号。
③用止水夹夹紧胶管。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
⑤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阀
现象:①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
②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1/5处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所用物质应满足的条件:
①此物质能够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铁丝代替,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②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只能消耗氧气,不能消耗其他气体。不能选用镁代替红磷,因为镁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和二氧化碳反应。
③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只能生成固体,而不能生成气体,一般不用木炭,硫代替红磷。
(2)实验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体积小于1/5:
①装置漏气,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
②红磷量太少,不能完全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
③实验完毕,没有冷却到室温后,就打开止水夹,使温度高,气体膨胀,使测定结果低于1/5.
体积大于1/5:
①燃烧匙插入得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②弹簧夹没有夹紧,导燃烧红磷时空气从弹簧夹逸出空气跑出去多了,那么进入集气瓶的水就多了
③燃烧的物质不仅仅与氧气反应,还消耗了其他气体。
【改进实验】
2、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气、氮气、氩气和氖气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理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
空气的体积比,CO2占0.04%
二、空气的利用
1、氧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主要用途:
炼钢;合成氨;助燃剂;氧化剂;供给呼吸;作为助燃剂与乙炔、丙烷等可燃气体配合使用,达到焊割金属的作用等
2、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溶于水。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
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
主要用途:
合成氨,制作化肥。例如:NH4HCO3,NH4Cl,NH4NO3等等
由于氮的化学惰性,常用作保护气体,如:瓜果,食品,灯泡填充气。
液氮还可用作深度冷冻剂。
3、稀有气体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无味的,微溶于水,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熔点和沸点都很低,随着原子量的增加,熔点和沸点增大。它们在低温时都可以液化。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主要用途:利用稀有气体极不活动的化学性质,有的生产部门常用它们来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光。灯管里充入氩气或氦气,通电时分别发出浅蓝色或淡红色光。
制成多种混合气体激光器如氦-氖激光器。
氦气是除了氢气以外最轻的气体,可以代替氢气装在飞艇里,不会着火和发生爆炸。
三、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的氧气。
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3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工业产生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2、检验方法
3、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2)助燃性,氧化性
①与金属的反应:
2Mg+O22MgO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4Al+3O22Al2O3
发出明亮的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3Fe+2O2Fe3O4
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4Fe + 3O2 + XH2O =2Fe2O3·XH2O
铁锈的形成,铁在空气中和水共同作用。
2Cu+O22CuO
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注意事项: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原因: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下端系根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待火柴快要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防止氧气被火柴耗尽;集气瓶放水的目的: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瓶底。
实验失败的原因:氧气不纯;铁丝太粗未被引燃;伸入太早(木条燃烧消耗氧气); 伸入太晚(没有能引燃铁丝)。
铝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也要铺细沙或水。
②与非金属的反应:
2H2+O22H2O
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C+O2CO2(O2充分)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22CO(O2不充分)
S+O2SO2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纯氧中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褪色,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后颜色又恢复为红色。
与红磷的反应
4P+5O22P2O5
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与白磷的反应
P4+5O2═2P2O5
白磷在空气中自燃,发光发热,生成白烟。
硫在氧气中燃烧
③与化合物的反应:
2CO+O22CO2
易错点:
(1)误认为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氧气可以帮助可燃物燃烧,具有助燃性,它本身不能燃烧,不能做可燃物。
(2)误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不是与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3)误认为燃烧都需要氧气
燃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但有一些燃烧不需要氧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
(4)误认为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其中包括物质与氧气中的氧元素发生的反应,也包括物质与其他含氧物质中的氧元素发生的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也是氧化反应。
(5)误认为氧气与液氧性质不同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与液氧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因为它们二者的分子构成相同,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6)误认为含氧的物质都能制取氧气。
制取氧气需要含氧的物质,但不是所有的含氧物质都能用来制取氧气。
四、氧化物
定义:属于化合物(当然也一定是纯净物)。其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称之为非金属氧化物。
例1、如图是小徐用手掌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表示方法,手指上的物质能与手掌心的氧气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煤脱硫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
C.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与所有的物质反应
例2、下列对氧气的性质与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能产生火焰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例3、下列证明水电解实验中两极产生什么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C.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气体燃烧,证明是氧气
D.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例4、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查阅资料]
⒈白磷的着火点是40°C,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⒉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与下图另两个实验的原理相同,即通过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使密闭容器内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测出氧气的含量。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乙同学:可能是烧杯中的水倒流结束后,导管内有部分水滞留。
[交流与讨论]打开弹簧夹的时机很重要,   才可打开弹簧夹。
[探究与反思]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   ,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图3装置与图2相比,优点有:   。
1.食品脱氧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如图所示,反应前AO的长度为L1,反应后BO的长度为L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管内氧气
B.实验测得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C.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
D.脱氧剂应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有关氧气的收集、检验、验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为向下排空气法,可用于收集氧气
B.利用乙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a通入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丙中,若木条熄灭表明该气体是氧气
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于丁装置 d 处可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3.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如图所示)。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4.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下列有关改进后的装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环境污染少 B.装置简洁,操作简单,节约药品
C.实验中活塞先向左移,后向右移 D.更方便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5.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且装置气密性良好。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瓶中液面刚低于燃烧匙底部时,立即同时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此时读出注射器中水量为V1毫升,导管b中水的体积忽略不计。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只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似。步骤4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
(2)结合步骤2、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1.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用发热剂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如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此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18%
C.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生成氧化铁
D.此实验必须到水不再流入左瓶才可获取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
2.下列实验装置中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 )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4.如图a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加热汞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他测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如图b是我们的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吸入的水的体积往往小于剩余容积的1/5。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结果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汞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而红磷燃烧产生大量气体
B.曲颈瓶整体成形,不需要连接,气密性更好,避免漏气
C.红磷点燃后再放入瓶中,会使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逸出
D.现在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拉瓦锡所处的时代相比降低了
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6.同学们学习氧气后发现,许多物质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如图1: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剧烈燃烧,但没有火焰,因为是固体物质燃烧。
如图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且有明亮的火焰。
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进行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探究。
(1)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点燃蜡烛,用坩埚钳夹持一根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有火焰产生(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者“气态”)石蜡燃烧形成的。要使该实验成功,同学们认为尖嘴玻璃管不宜过长,原因是如果导气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   。
7.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 1】按图 一 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 2】按图 二 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 1 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 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写一点)   。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 1、实验 2 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 3、图 4 所示。依据图 3、图 4 信息,   (填"实验 1”或“实验 2") 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   。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A、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不符合题意;
B、 煤脱硫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 ,以防止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C、 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
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许多的物质反应,但不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例2、B
【解析】A.氧气不具有可燃性,只具有助燃性,故A错误;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花,没有火焰,故C错误;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例3、A
【解析】A、电解水时产生氢气体积大于氧气体积,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符合题意;
B、 电解水时产生氢气体积大于氧气体积,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不符合题意;
C、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不符合题意;
D、 用燃着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的气体,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4、减小;温度下降至室温;变黑色;操作简单/可以直接从左侧管上的刻度读出氧气的体积/避免导管中有水滞留对实验的干扰/实验过程中装置始终处于密闭状态(合理即可)
【解析】[经典赏析]通过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使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测出氧气的含量。
[交流与讨论]打开弹簧夹的时机很重要,温度下降至室温才可打开弹簧夹。
[探究与反思]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图3装置与图2相比,优点有:
①操作简单;
②可以直接从左侧管上的刻度读出氧气的体积;
③避免导管中有水滞留对实验的干扰;
④实验过程中装置始终处于密闭状态。
1.B
【解析】A.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管内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脱氧剂应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A.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收集氧气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故A错误;
B.利用乙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b通入 ,故B错误;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丙中,若木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表明该气体是氧气,故C错误;
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于丁装置 d 处可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故D正确。
3.C
【解析】A、 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使得装置内压强减小,减小体积用水补充,减少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不符合题意;
C、为使装置内氧气完全消耗,此实验中发热剂需过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符合题意;
D、 此实验300毫升的空气,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则氧气体积为55毫升,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解析】A.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不会逸散到空气中,对环境污染少,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装置简洁,操作简单,节约药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中,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管内压强增大,则活塞先向右移;反应结束后,温度下降,气压减小,活塞向左移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将反应前后,活塞左测所对刻度的减少量就是其中氧气的体积,则更方便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5.(1)产生大量的白烟(2)必须与氧气接触(3)
(4)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测出注射器中剩余V2毫升的水,V2偏小了。(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略低于80℃来测量体积V2,合理即可)
【解析】(1)白磷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似。步骤4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
(2)步骤2、4中的白磷都是可燃物,温度都已经达到80℃,2中的白磷浸泡在水中,不能与氧气接触,因此没有燃烧;4中的白磷在水面下降后与空气接触而燃烧,则说明白磷燃烧的条件:必须与氧气接触。
(3)步骤4中注射器内水的体积V1就是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
步骤5中,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即氧气体积为(V1-V2);
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测出注射器中剩余V2毫升的水,V2偏小了。(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略低于80℃来测量体积V2)
1.B
【解析】只要有氧气产生或参加的反应,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水不再流入集气瓶中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强相等,此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才等于氧气的体积。
【解答】A.该实验要测量消耗氧气的体积,因此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此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18%,而不是质量分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生成氧化铁,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此实验必须到水不再流入左瓶才可获取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2.C
【解析】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 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A.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水面上升,可以完成氧气的测定,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白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水会倒流进集气瓶,可以完成氧气测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了氧气的空间,气压变化很小,水几乎不进入,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白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活塞向左移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3.D
【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烟”为固态,而“雾”为液态,A不正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的叙述,B不正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C不正确;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D正确。
4.B
【解析】A.汞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而红磷燃烧的五氧化二磷也是固体,故A错误;
B.曲颈瓶整体成形,不需要连接,气密性更好,避免漏气,故B正确;
C.红磷点燃后再放入瓶中,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则会外面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C错误;
D.集气瓶中的氧气降低到一定浓度时,红磷就不能继续燃烧了,即氧气还有剩余,所以测出的结果偏低,故D错误。 故选B。
5.C
【解析】A、红磷燃烧消耗装置内氧气,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所以当全部消耗时,水补充氧气体积,则水位上升至五分之一体积为止,而不是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不符合题意;
B、硫和木炭燃烧都会产生气体,使装置内压强没有明显变化,所以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不符合题意;
C、 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通过补充水的体积测得氧气体积,符合题意;
D、 本实验只能证明空气中有氧气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1)2H2O2=2H2O+O2↑(2)气态;遇冷液化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
(2)蜡烛能够从火焰上到达尖嘴处,说明它具有流动性,则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的。要使该实验成功,同学们认为尖嘴玻璃管不宜过长,原因是如果导气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遇冷液化。
7.(1)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P2O5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中
(2)装置气密性良好 /红磷和铁粉足量/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3)实验2;实验一氧气还剩8.6%,实验二氧气剩余趋近于0,实验二中氧气基本被耗尽更准确
【解析】(1)实验 1 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 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P2O5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中。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装置气密性良好 ;红磷和铁粉足量;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3)依据图 3、图 4 信息,实验2 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实验一氧气还剩8.6%,实验二氧气剩余趋近于0,实验二中氧气基本被耗尽更准确。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冲刺重高”讲义(十五)
空气与氧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