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课件(公开课)3

文档属性

名称 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课件(公开课)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2-21 08: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2019/1/6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9/1/6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种间关系高二生物科组 2019/1/6学习目标:
2.学会画曲线图,进一步深化种间关系。1.理解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概述它们的特点。3.理论联系实际,举出生活中的实例。2019/1/6概念: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空间、资源等而发生的现象叫做竞争。种间关系——竞争:哥们,且分一杯羹!(一只大象为了草原中唯一的水源而驱走斑马群)2019/1/6种间关系——捕食:概念:一种生物(动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2019/1/6种间关系——寄生: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019/1/6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种间关系——互利共生2019/1/6学习探究:认真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2019/1/6补充:种内互助种内斗争2019/1/6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蜜蜂、蚂蚁等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灰太狼与喜羊羊属于捕食吗?2019/1/61.(广东2010)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2.(广东2012)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 群丰富度高考链接2019/1/61.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
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
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
学上称为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2.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
触动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
营养。这种关系在生物上是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对位训练:2019/1/63.狼狗常把排尿点作为与同种其它个体交流情报的“气味标记站”。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4.大肠杆菌中的某些种类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
取养料,同时又可合成一些维生素供人需要。
这些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        

A.共生 B.捕食 C.寄生 D.竞争2019/1/65:几十年前,欧洲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6:白蚁消化道内有一种叫多鞭毛虫的原生动物。多鞭毛虫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木材,若把白蚁体内的多鞭毛虫杀死,白蚁很快也就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活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腐生 D.竞争2019/1/67: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关系( )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8: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2019/1/69:在金合欢树①的大而中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专以金合欢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②,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金合欢树上 “巡逻”,随时向以金合欢为食的来犯动物③发起进攻,它们能咬断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④,以保证金合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致被排挤或死亡。请回答:
⑴ ①与②的关系是——— ⑵②与③的关系是———
⑶ ①与④的关系是——— ⑷①与③的关系是———
互利共生竞争竞争捕食2019/1/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可解释为( )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解析】考查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和种间关系。乳酸菌产生乳酸抑制异种微生物生长首先取决于乳酸菌之间种内互助,这是一个隐含因素。乳酸菌与异种微生物之间是种间斗争;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抑制本身繁殖是属于同种生物之间的种内斗争。 【答案】A 真题演练:2019/1/6第二课时课后任务课后作业:
资料43页—检测题1-5欢迎领导、老师莅临我校指导教学工作!本节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