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二十三):光合作用【word,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二十三):光合作用【word,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09 09: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光合作用
1、定义: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3、发生条件:光和叶绿体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光能供给能量,叶绿体提供光合作用的场所。
3、过程: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这是物质的转化过程;
另一方面是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4、意义:
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其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的氧气的来源。
5、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强度: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强。夏季中午,由于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光合作用最强的时候。
(2)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温室种植蔬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
(3)温度:植物在10℃~35℃、条件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25℃~30℃最适宜,35℃以上光合作用强度开始下降,甚至停止。
6、说明:
(1)活的植物体的所有绿色部分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有的植物不呈现出绿色,但含有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海带。
(3)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植物体见光部分能形成叶绿素。如萝卜见光部位是绿色的,而埋在土壤里的部位是白色的;蒜黄见光后会变成绿色。故洋葱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4)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7、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是0.04%,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强.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在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施有机肥料(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喷施储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化学方法产生二氧化碳等。
(4)其他方面
植物光合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对水、无机盐、温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
二、光合作用实验
1、盆栽柳树称重实验:
1648年,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普利斯特实验:
(1)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就死了。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
(3)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整成活着。
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但他并没有发现光的重要性。
3、1779年,英格豪斯实验
4、1785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5、1804年,法国的索叙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Mayer) 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6、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验证实验
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其原有的有机物(淀粉)。
部分遮光的目的:设置对照组
酒精脱色目的: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消除叶绿素对颜色的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明显.
隔水加热目的:防止直接加热温度过高导致酒精燃烧。
碘液的作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能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实验现象:遮光部分不显色,不遮光部分变蓝色。
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的实验
注意事项:
(1)选用的玻璃杯应该是大型号的,漏斗的柄要短一些,注入的清水必须高出漏斗柄。【排水法收集氧气】
(2)试管应该选用较细的,试管一定要装满水,用手指堵住管口,倒插入水中,然后套在漏斗柄上。试管插好以后,如果发现试管底部留有空气,要重新做。这样,收集到的氧气才不致混有其他气体。
(3)不用陆生植物理由:陆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好收集,所以选择金鱼藻并合理利用实验装置,便于观察和收集产生权的气体。
(4)为了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可以在玻璃杯内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每100mL水放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一搅,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5)玻璃杯内不要用太冷的水,要用温水。这样,光合作用进行得比较快,放出的氧气比较多。不能用煮沸过的凉开水,这是因为煮沸过的水中缺少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不能进行,也就不会有氧气产生。
(6)比较产生氧气的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量
实验现象:
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出气体,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复燃)。
实验结论:
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可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8、水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
实验步骤:将甲叶片的主脉切断,将叶片分为A、B两部分 ;光照;酒精脱色;漂洗、染色;观察。
实验现象:叶片A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色。 叶片B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实验结论:水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9、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
氢氧化钠(碱石灰)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甲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色。乙中叶片滴加碘液后不变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10、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
实验步骤:暗处理;光照;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
实验现象:叶片A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色。 叶片B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实验结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对比
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曲线图分析
夏季的一天中CO2吸收量和释放量变化曲线图
a点:凌晨3时~4时,因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上午6时左右,太阳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点:上午7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下午6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段:太阳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积累有机物时间段:ce段;
制造有机物时间段:bf段;
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e点;
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Sp-SM-SN
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
(1)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2)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3)如果N点等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4)CO2含量最高点为c点,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O2含量最低点为e点。
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1)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2)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如果N点等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4) O2含量最低点为c点,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O2含量最高点为e点。
例1、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二氧化碳和[④]水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淀粉和[②]氧气
D.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例2、用新鲜的大豆叶片进行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将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气体成分最可能是(  )
A.O2量多于B处 B.O2量与B处相等
C.无CO2和O2 D.CO2量多于B处
例3、某同学在夏季天气晴好的一天,分别于清晨、正午、傍晚、深夜四个时间从同一棵绿 色植物上各取一片绿叶,并从每片叶,上取下同样大小的圆片,再将这四个圆片放人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加碘液染色,染色最深的应是何时取下的圆片?(  )
A.清晨 B.傍晚 C.深夜 D.正午
例4、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1.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D.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2.关于用天竺葵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遮光处理之前要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
B.实验中的变量是光,需要在常温下进行
C.实验结果应该是叶片遮光部分呈蓝色
D.本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需要光照
3.下图所示为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若干实验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后,再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A.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5.2020年1月7日,我市缙云仙都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景区内空气特别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与其有关的植物生理作用主要是   ;
(2)研究小组在景区内测定了某株植物一昼夜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绘制如图曲线,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   (填“甲”或“乙”)。
6.小科将一株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则:
(1)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实际操作后,小科发现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这是由于在实验之前未对植物进行   。
7.微信、微电影、微实验已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小金是个很有创意的同学,他在学了光合作用知识后,自己回家做起了实验:
①暗: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遮:把天竺葵叶片用三角形的不透光黑纸片遮盖,用回形针固定(如图1);
③照: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5h;
④脱: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用酒精隔水加热;
⑤滴:用清水漂洗叶后,滴加碘液;
⑥察:观察。
(1)步骤④中应将天竺葵叶片加热到何种程度?答:   。
(2)步骤⑥中预期小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答:   。
(3)小金同学突发奇想,重复上述实验,获得了一张令人惊奇的叶片,如图2所示(叶片上显现了“浦江科学”四个文字)。他是如何修改上述操作的?答:  。
8.小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植物为实验材料,设计如下实验步骤:①将植物A、B两张叶片分别用含石灰水和清水的薄透明塑料袋扎住,然后放到黑暗处48小时。②……。③将A、B两张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热,至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观察颜色变化。请完善小李同学的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②   ;
(2)将A、B两张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加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3)你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4)除了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外,谙再列举两个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   。
1.先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晚上22时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2.如图是“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3.下面是对“植物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B.该实验的步骤: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
C.该实验的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
D.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某兴趣小组利用多株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 在适宜的相同温度下,做如图所示的有关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操作和分组处理见下表:
进行操作和处理 A组 B组 C组 D组
① + + + 十
②小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液体 足量Na0H溶液 蒸馏水 蒸馏水 蒸馏水
③用无色透明玻璃罩盖住植株和小烧杯 + + + +
④不同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 60000勒克斯 1000勒克斯 60000勒克斯 0勒克斯
⑤取一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等量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注: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表中的“+”表示有该项操作;勒克斯为光照强度单位,数值越大表示光照越强。
(1)操作①具体是指    ;
(2)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 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假设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N的值表示   。 (3)经过步骤⑤之后,有同学将A、C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组叶片没有变蓝,C组叶片变为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   ;
5.某兴趣小组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时,选用了盆栽的天竺葵,其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① ;
②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盖住,放到阳光下照射4h;
③去掉黑纸片,摘下叶片,放在图示的装置中加热,直到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
④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①:   。
(2)叶片一部分用黑纸片盖住,其余部分未盖,此处的变量是   。
(3)步骤③中的大、小烧杯中的液体分别是   、   。
(4)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都变蓝,其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A、图中[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水和④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淀粉和[②]氧气,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例2、D
【解析】进入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了,导致装置中新鲜的大豆叶因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D处二氧化碳的量比B处多,C符合题意。
例3、B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
【解答】A、清晨未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染色不深,A不符合题意;
B、傍晚时,植物已经进行一天的光合作用,因此积累有机物最多,染色最深,B符合题意;
C、晚上没有光照,因此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淀粉含量少,染色不深,C不符合题意;
D、正午的叶子,进行半天的光合作用,因此相比较下,有机物积累不多,染色不深,D不符合题意。
例4、(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3)不能(4)氧气(或O2)
【解析】(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用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以煮沸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气体,立即加塞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所以可填: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暗处理后的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色;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应该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1.D
【解析】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从而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因此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C
【解析】A、实验前,应将实验材料暗处理一昼夜,使材料中的淀粉消耗完,如果不消耗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正确,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的变量是光,温度属于其它条件,除变量外,其它条件都需要相同且适宜,需要在常温下进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因此加入碘液不会变蓝,C错误,符合题意;
D、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未遮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需要光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B
【解析】验证光合作用产物时,需要提前对植物暗处理一段时间,消耗植物自身已有的有机物;然后对部分叶片遮光,形成对照,再放在光照一段时间,取叶片先进行脱色处理,因为产物验证时有颜色的变化,所以先放在酒精中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验证产物;即实验顺序为: ③②①⑤④。
故答案为:B。
4.B
【解析】由题意“ 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 ”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有无,最终发现有光照的地方遇碘液变蓝色,说明生成了淀粉,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故答案为:B
5.(1)蒸腾作用(2)甲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因此景区内空气特别淸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生理作用有关。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甲曲线甲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甲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曲线乙在一天中变化不大,乙曲线表示呼吸作用,据图可见:呼吸作用强度白天比晚上强。
6.(1)叶绿体(2)暗处理(或“放在暗处一昼夜”)
【解析】(1) 银边天竺葵中间部位成绿色,是含有叶绿体的;叶边缘是白色的,不含叶绿体,即实验变量是叶绿体。如果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中间部位产生的有机物(淀粉)与叶绿体有关,故可以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 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说明这些叶片本身就含有淀粉,这是因为没有进行暗处理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全部消耗完,从而对实验产生了干扰。
7.(1)叶片脱色至黄白色
(2)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光
(3)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片
【解析】(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2)步骤⑥中预期小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未遮光部分遇碘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遇到淀粉会变蓝,而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3)小金同学突发奇想,重复上述实验,获得了一张令人惊奇的叶片,叶片上显现了“浦江科学”四个文字,这是因为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片。
8.(1)将植物置于阳光下2-4小时(2)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脱色
(3)叶片A没有变蓝色、叶片B变为蓝色(4)光照、温度等,合理即可
【解析】(1)将植物置于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后期滴加碘液容易观察现象。
(2)将A、B两张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加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脱色。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而实验中A叶片所在的塑料袋中的石灰水吸收了二氧化碳,B叶片所在的塑料袋没有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叶片B的变为蓝色,叶片A没有变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还有:水分、光照、叶绿体等。
1.B
【解析】将一盆植物于晚上22时用密闭透明的塑料袋套住,它开始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待到白天,植物除了进行呼吸作用,还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所以,实验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先上升再下降,而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故答案为:B
2.C
【解析】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分别是清水、酒精。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滴管内是碘液。 即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清水、酒精、碘液。故答案为:C
3.B
【解析】叶片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叶绿体中,该实验以光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A、若是滴加碘液变蓝,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A不符合题意;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遮光(形成对照实验)→脱色(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B符合题意;
C、该实验的变量是绿叶有无遮光,而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若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光照是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不符合题意。
4.(1)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
(2)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析】(1)操作①具体是指对几组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C组天竺葵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而D组天竺葵在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设天竺葵经过步骤①暗处理后,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的干重为a,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a+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N=a-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所以,M—N的值表示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由表中信息可知,A、C两组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A组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组天竺葵因不能吸收足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不变蓝;C组小烧杯中是蒸馏水,不影响天竺葵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5.(1)将盆栽的植物置于黑暗处24小时(2)光照(3)水;酒精
(4)暗处理的时间过短,还留有淀粉
【解析】1)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一个叶片不同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3) 步骤③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因此大、小烧杯中的液体分别是水、酒精。
(4)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而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都变蓝,其可能的原因是暗处理的时间过短,还留有淀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冲刺重高”讲义(二十三)
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