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阶段综合测试: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5~8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阶段综合测试: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5~8节)(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10 16: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第5~8节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 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2.下列关于人体呼吸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B.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C.肺中有很多肺泡,肺泡的壁很薄
D.肺泡中完成气体交换后,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3.乐乐在运动时,肺泡与血液之间发生气体交换(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肺泡内气体成分的变化是 ( )
A.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C.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4.如图表示人在吸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此时,膈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 )
A.收缩、缩小、大于大气压
B.舒张、扩大、小于大气压
C.舒张、扩大、大于大气压
D.收缩、扩大、小于大气压
5.大气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负压病房”,所谓“负压”是指内部的气压低于外部的气压,下列现象中有可能处于“负压”状态的是 ( )
A.正在熬粥的高压锅内
B.吹大后的气球内
C.充满气后的氧气罐内
D.人吸气时肺的内部
6.图是植物呼吸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可表示氧气,丙可表示二氧化碳
B.乙可表示有机物,丁可表示水
C.植物只在白天发生该过程
D.该过程在活细胞内发生
7.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表,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
B.表中各气体的含量为气体的体积分数
C.呼出的气体中,CO2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D.人体能产生少量的稀有气体
8.家庭中一般利用冰箱来储存水果和蔬菜,其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B.降低温度,减缓呼吸作用
C.减少水分,加快呼吸作用
D.减少氧气,减缓呼吸作用
9.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中甲叶片),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中乙叶片),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脱色后用碘液处理,
A、B、C三个部位一般不会呈现蓝色的是( )
A.只有A、B
B.只有A、C.只有B、C
D.A、B、C都是碘液颜色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光合作用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是生物和人类直接或间接能量的来源
B.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会消耗原有的淀粉获得自身能量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碳和有机物,部位是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D.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主要包含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其中能量转化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11.将用新鲜水绵(一种藻类)和好氧细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制成的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视野后,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装片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原先均匀分布的好氧细菌变成如图所示的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12.如图是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A.氧气、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氧气
C.二氧化碳、水蒸气
D.氧气、水蒸气
13.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
14.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N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15.如图所示的“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电化学实验装置,该装置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C3H8O)。下列不属于“人工树叶”作用的是( )
A.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C.为人类提供能源 D.为人类提供食物
二、填空题(共21分)
16.(4分)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     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17.(3分)“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18.(6分)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试管内的    (填化学式)
减少,而导致气压减小的缘故。
(2)小金同学认为可能是乙装置漏气导致红色水滴移动不明显。小华同学用一个简单操作证明了该装置气密性是良好的,你认为小华同学的操作和现象是 。
(3)小金同学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两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赞同他的做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
19.(4分)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水蕴草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1)水蕴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    ,同时产生氧气。
(2)本实验采用    法收集氧气。
20.(4分)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绍兴农村工作的重点。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进行绘制,如图。
(1)碳循环指的是    (填“碳元素”“碳单质”或“CO2”)的循环。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    作用实现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30分)
21.(14分)某同学正在做“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探究实 验。他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1)该实验中,甲瓶是   时所用,甲瓶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乙瓶是   时所用, 乙瓶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2)可以预测:这个探究实验的结果是  瓶的石灰水浑浊程度更大,因为 。
(3)在这一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瓶。
22.(8分)小乐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选择一株生长健康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在天竺葵上选定两片叶,按图中图甲所示进行处理,然后将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4 h;
③光照结束后,取下两片叶,按图乙所示进行水浴加热,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其目的是 。
(2)图甲中,X应为      。
(3)图乙中,小烧杯中液体Y的名称及作用是  。
(4)步骤③滴加碘液后,若观察到只有  (填“A”或“B”)叶片变蓝,则可证明“植物的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B所在装置内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A所在装置内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
23.(8分)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中图甲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图中昆虫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3)小明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乙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共4分)
24.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结果发现B钟罩内的蜡烛比A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长得多,请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
1.C
2.D
3.C
4.D
5.D
6.C
7.D
8.B
9.B
10.C
11.B
12.B
13.B
14.B
15.D
16.温室效应
光合
17.舒张
大于

18.
O2
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放手后又能回到原位置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均密闭,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前后质量都没有变化,因此小金同学的做法不能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19.有机物
排水
20.元素
呼吸
21.吸气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呼气
检验呼出的二氧化碳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大

22.消耗和运走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氢氧化钠溶液
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B
23.对照
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不合理,因为昆虫不会把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24.
钟罩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是蜡烛能否继续燃烧的原因,氧气充足时蜡烛继续燃烧,氧气不足时蜡烛熄灭。在A钟罩内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蜡烛很快熄灭;在B钟罩内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被吸收,且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所以能为蜡烛燃烧补充氧气,所以B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比A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