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阶段综合测试:第4章 植物与土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阶段综合测试:第4章 植物与土壤(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10 16: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
A.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2.如图,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
3.图中A是将叶片正面和背面涂上一层凡士林,B叶片没有涂凡士林,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套上A、B两片叶,并进行光照一段时间。结果发现A袋内无水珠,B袋内有水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
A.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B.水分的散失是保卫细胞调节的
C.蒸腾失水是通过导管完成的 D.水分的蒸腾必须经过气孔
4.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
A.做法:种植农作物时,正其行,通其风;主要原理: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B.做法:大雨过后,农田要及时排涝;主要原理:减少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C.做法:带土移栽花草;主要原理: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
D.做法:及时晾晒收获的小麦;主要原理:抑制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5.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无机盐”,四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都注意为植物提供光照、适宜的温度,并及时浇水),你认为哪名同学的设计更能说明问题
( )
A.甲幼苗种在蒸馏水中,乙幼苗种在溶有适量含镁无机盐的蒸馏水中
B.甲幼苗种在土壤浸出液中,乙幼苗种在加镁无机盐的土壤浸出液中
C.甲幼苗种在完全培养液中,乙幼苗种在不含镁的完全培养液中
D.甲幼苗种在砂土中,乙幼苗种在加镁的砂土中
6.有位科学家在一只大木箱里栽种了一棵黑麦,他创造条件使黑麦的根能够充分地生长,最后统计出这棵黑麦的根系上根毛数量多达数亿条,这种现象对黑麦生命活动的主要意义是( )
A.固定植株 B.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C.制造营养 D.繁殖后代
7.某同学为了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选取了三枝粗细相近的枝条,一枝去掉叶片,一枝保留少数叶片,一枝保留多数叶片,分别插入三个锥形瓶内,尽量接近瓶底。枝条露出瓶外的部分用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三个锥形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食用油,将它们放到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地方,大约三个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面加食用油的作用是防止氧气溶入水中
B.此实验研究的是植物的吸水和失水的关系
C.装置要放在阳光下的目的是增强光合作用
D.瓶中液面高度最高的是锥形瓶甲
8.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
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一侧
9.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B.b表示水分由导管从低往高运输,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C.c表示水分的散失,“门户”是气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途径是:大气→自然降水→植物根系→植物茎叶→大气
10.为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会在果树生长期,用刀在枝干上环切两刀,将两刀口之间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以暂时中断有机物的输送,达到促花、保果、壮果、催熟、增糖的效果。环剥技术历史久远,简单高效。对该技术判断不合理的是 ( )
A.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筛管,中断了有机物的输送
B.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
C.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说明环剥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
D.环剥不能在树木主干上进行,否则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1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证明植物根吸水的部位主要在根尖的是 ( )
12.叶片中与进行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是 ( )
①表皮上有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②气孔下表皮比上表皮多 ③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外壁具角质层 ④叶肉细胞含叶绿体 ⑤叶脉含有输导组织,运送营养物质 ⑥表皮细胞边缘不规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④⑤⑥
13.在保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处于b点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萝卜条细胞液的质量分数相比 ( )
A.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都有可能
14.人有“生物钟”,植物也有“生物钟”。如图所示的是某种植物体内影响叶片张开或闭合的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知该植物的“生物钟”是 ( )
A.叶片白天张开,晚上闭合 B.叶片白天闭合,晚上张开
C.叶片白天、晚上都张开 D.叶片白天、晚上都闭合
15.用32P(磷)标记的矿质营养液培养某植物幼苗一段时间 后,在根细胞中检测32P的累积量和运输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与根尖最末端距离30 mm时32P的运输量最大
B.营养液中的32P是溶解在水中被根尖吸收的
C.在根尖的b点32P的运输量和累积量都最低,对32P的吸收量也是最低的
D.d点32P的累积量最高,是因为该处没有导管,不能将32P向上运输
二、填空题(共38分)
16.(2分)小飞的爸爸准备从苗圃买树木移植到自家庭院中,为了提高移植植物的成活率,下列是小飞给爸爸提出的一些建议,请选出这样做的目的(均填字母)。
A.降低蒸腾作用
B.避免损伤根尖
C.避免强光照射,烧焦叶子
D.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1)移栽时剪去部分叶子,目的是  。
(2)黏在根部的土团不要移除,目的是   。
17.(8分)“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这句歌词包含了一些科学知识,请你结合图,利用相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树生长过程进行着A、B、C三种生理活动,其中A是      。
(2)大树叶片散失水分的通道是    。
(3)1×104 m2树木,每天吸收150~500 k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 kg的氧气,这是大树的   (填字母)活动的结果,说明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
18.(8分)用图的实验装置可以研究某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枝条失水的。在温度、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1)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目的是        。
(2)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较为准确计量枝条每小时失水质量的方法是    。
(3)如果要研究湿度对枝条的失水速度的影响,应比较    两组数据。
(4)光照使枝条失水的速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9.(6分)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作物栽培的新技术。作物不是栽培在土壤中,而是种植在溶有矿物质的水溶液(营养液)里;或在某种栽培基质中,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主要原因是   。(填字母)
A.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无关
B.土壤对植物仅起固定作用
C.植物的根只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能通过根尖
(2)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可知,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地满足植物对各类    的需要,具有产量高、节约土地和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3)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除了定期更换营养液或者向营养液中添加某些营养物质,还要经常向营养液中通入空气,以促进根的    作用正常进行。
20.(2分)小科同学利用绿豆幼苗探究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及运输。将一株健壮绿豆幼苗的根浸泡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去浮色,进行观察。
(1)如图甲所示为取绿豆幼苗的根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到的图像。该部位为根尖的    区。
(2)进一步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豆幼苗的茎,如图乙所示,可见茎中①    (填“导管”或“筛管”)被染红。再观察绿豆幼苗的叶时,发现叶脉被染红。据上述实验可知这些结构中输导组织是连通的,由此可见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1.(12分)图中图甲是植物根尖模式图,图乙是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的某果树的一段枝条,图丙是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
(1)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的主要部位是   (填序号)。
(2)图乙中是已进行环剥的枝条,其中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
(3)图丙中结构[1]是   ,其中的液体是    ;若一次给作物施肥过多,根毛细胞
将变为  (填字母)状态,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2.(6分)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为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 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      。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目的是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23.(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若干植物枝条插入经过稀释的红墨水中。
(1)本实验中红墨水的作用是            。
(2)将装置放于光下照射3~5小时,取出枝条,洗净茎秆浮色,对植物枝条进行   (填“横”或“纵”)切处理后,使用放大镜观察到     现象,即可得出水分在植物体内是自下而上运输的结论。
(3)若要缩短实验时间并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以下措施可行的有    (填字母)。
A.将枝条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
B.将装置放置在温暖、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C.实验材料尽量选叶片面积大且数量多的枝条
24.(8分)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 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具体的理由是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
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共10分)
25.(2021杭州)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
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填字母)。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       这一物理性质的差异。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 N2↑+2H2O,该反应属于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
1.B
2.C
3.D
4.B
5.C
6.B
7.D
8.C
9.D
10.C
11.B
12.B
13.B
14.A
15.D
16.A\B
17.呼吸作用
气孔
C
碳-氧
18.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利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
AB
增大
19.C
无机盐
呼吸
20.根毛
导管
21.③
B
液泡
细胞液
C
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22.形成对照
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大于
23.显示水分运输的方向

越靠近枝条顶端颜色越浅
ABC
24.①②
不合理
变量不唯一(或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
各种无机盐
25.B
沸点不同
分解
-3
认同,虽然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氮元素超标,被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