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综合测试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
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氧气—火箭发射—可燃性
B.氢气—填充气球—密度最小
C.氮气—食品防腐—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稀有气体—霓虹灯—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有科学研究发现,氧气可通过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直接产生,该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C.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为制取氧气提供了新的方法
5.分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反应与CO2+H2O=== H2CO3化学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
6.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7.a和b为两份含有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的固体,若b中混有少量二氧化锰,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
变化的图像是 ( )
8.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粒子就是离子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蜡烛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9.“五指岩生姜”是永康市名优土特产,生姜采收后往往采用窖藏方法储存。许多姜农从五六米深的姜窖中取贮藏很久的姜之前,往往先通风一段时间,再慢慢放入燃烧的蜡烛,如果蜡烛熄灭,那么需要继续通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放入姜后姜窖内的温度比不放姜时低
B.姜农若贸然进入窖内,则可能会窒息昏迷甚至死亡
C.放入姜一段时间后氧气不足,能减少姜有机物质的消耗
D.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姜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10.图是某同学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创新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实验过程中装置内会出现大量沉淀
C.上下移动的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11.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与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
A.CCl4和HCl B.CCl4和H2
C.CH2Cl2和H2 D.C和HC
12.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
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13.新疆生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下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2∶3
D.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
15.两株长势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分别置于透明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乙所示。在相同自然条件下,测得一昼夜氧气释放速率分别如图丙、丁曲线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光照不足
B.cd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量不足
C.一昼夜后,甲中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比乙少
D.两株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发生在6~18时这一时间段内
二、填空题(共21分)
16.(2分)2017年7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1)可燃冰通常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数百至一千多米的沉积层内,据推测可能是地层断裂导致气体逸出,上升的气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而形成。基于以上信息可知,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可能是气源、压强和 。
(2)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如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大量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等。甲烷气体进入大气会带来严重的 ,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17.(2分)据报道,新疆有多处煤层发生了自燃。调查显示自燃原因为埋藏在地下的煤层曝露在空气中,发生了 使煤层的温度升高,达到煤的着火点,煤层就发生了燃烧。煤场工人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 ,从而防止煤堆自燃。
18.(4分)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据部分研究,孕震过程中比较活泼的物质有CO2、氢等。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受热发生如下反应:
CaCO3 CaO+CO2↑
MgCa(CO3)2 MgO+CaO+2CO2↑
(1)上述两个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类型均为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是 。
(2)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一般认为,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FeO)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7分)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装置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 。
② 。
改正上述装置后,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2)小李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另一种固体制取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小红在实验室中选用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在他们的实验中都用到了一种相同的固体药品是 (填化学式),在两个反应中它都起 作用。请你写出
小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装置B、C都可以用来制取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
。
(4)有一名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 (填“a”或“b”)端通入。
20.(6分)如图,某气体X可能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X气体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A、B两个洗气瓶(已知: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澄清石灰水能吸收少量二氧化碳),试回答:
(1)若A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X气体是 (填化学式,下同)。
(2)若A洗气瓶的质量不变,B洗气瓶的质量增加,则X气体是 。
(3)若A、B两个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则X气体可能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
21.(8分)如图所示,用气卿(鼓入气体的器具)不断地 向装置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移去酒精灯,可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硫粉在纯氧中燃烧时,可以观察到 色火焰,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高锰酸钾加热后除了产生氧气,还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那么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该装置和教材中的实验相比,有何优点 请说出其中一点: 。
22.(10分)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在两广口瓶内,密封瓶口,设
为A、B瓶;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
(如图中图甲);
③取下瓶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如图乙);④摘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 (气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上述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 作用消耗掉了。
(4)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摘自瓶的叶片不变蓝色。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3.(8分)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 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填字母)。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四、解答题(共8分)
24.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其中杂质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高温时不发生分解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2 g这种石灰石样品,
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0 g分4次加 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每次盐酸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见下表,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计算:
(1)分析上述图与表,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是 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D
2.C
3.A
4.B
5.A
6.C
7.C
8.D
9.A
10.C
11.A
12.B
13.C
14.D
15.C
16.温度
温室效应
17.缓慢氧化
温度
18.氧化物
19.
A图中,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了
E图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导气管伸入过短
MnO2
催化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
20.
H2
CO
CH4、CO;H2、CO;CH4、H2;CH4;H2、CO、CH4
21.蓝紫
化合
分解
不会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2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光照
氧气
呼吸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
2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空气
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ACD
24.
1.0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