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09:41: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境悠然悟真意——《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诗歌是“载情”的文体。虽然诗歌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无论是叙事的、议论的,还是写景的、状物的或哲理的,都是以“载情”为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粹”,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的古文论家指出,诗歌之美,是通过诗歌语用精湛以及高超的“造言”艺术来表现的。——曹明海《诗歌到底“怎么教”》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饮酒(其五)》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大意。但是对语言高度凝练,意象内涵丰富的诗歌的鉴赏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师质朴纯真的语言特点;
2、体味“菊”“南山”等意象,了解诗中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紧扣“心远”“悠然”“真意”体味诗人超越世俗、闲适淡泊的之情;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四、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诗歌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的“真意”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
七、资源与工具:多媒体环境、ppt、朗诵配乐
八、教学时数:2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先给大家看一个跨时空的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时代困境中,我该怎样活下去?怎么理解时代困境呢?比如我们每天正在经历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是一个时代困境。我们一共邀请了三位嘉宾,他们以不同的态度面对困境。嘉宾A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时代。嘉宾B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力量,应对外界的纷扰。嘉宾C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炼丹修仙,追求长生不老。同学们会选择哪位呢?选择A的同学请举手,嗯,看来这部分同学都像我们的大诗人杜甫一样忧国忧民,心系天下;选择c的请举手,看来也有另辟蹊径的同学,那b的同学呢?啊,向往田园,追求恬静舒适的生活的同学也不在少数,那像b这种态度的诗人代表会是谁呢?今天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神秘嘉宾b,也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就是 陶渊明。那他当时身处怎样的困境呢?他又是怀有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先看一段视频,走进陶渊明的世界中。
(视频导入)
教师引导:通过这个视频我们了解到,陶渊明饮酒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会寄托于自己的诗里,这一系列的古诗同学们还记得是几言几组么?(预设:五言二十组),非常好,看来大家观看的很认真。现在我们通过朗读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人境中来。
(二)读悠然之诗韵
(1)学生齐读;
(2)教师指导:同学们字音,断句都很好,同学们对诗歌内容还不熟悉,缺少一点感情,下面老师来范读,同学们可以闭着眼睛想象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其意境之美。
(3)教师范读;
(4)教师引导:通过预习以及课堂朗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呢?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来。(预设:悠然)
那陶渊明诗怎样做到有如此悠然的人境呢?悠然的人境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索探索。
(三)寻悠然之“人境”
(1)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诗中找找陶渊明的人境中 无 什么和 有 什么。大家怎样理解这些意象。(预设:无:车马喧;有:菊、南山、山气、日夕、飞鸟 )
(四)品悠然之真意——无车马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朗读一下这句,如何理解“无车马喧”
(2)学生朗读,读出诗情。(预设:车马喧:表面上是指车马的喧嚣声,这里指世俗交往的喧扰,“无车马喧”指无官场应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欲无求。我们在《陋室铭》中,也学过两句诗和这句诗的意思很相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
(3)教师提问:那陶渊明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怎样做到“无车马喧”呢?
(4)学生回答:(预设:“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而无车马喧”是因为作者“心远地自偏”。心远:心情闲适,对陶渊明而言就是远离世俗。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远离官场,远离了尘世喧嚣。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5)教师引导:知人论世。现在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历程,大家看一下PPT,早年开始他的家境贫寒,因其具有道儒两种修养,仕宦生涯在出仕和入仕之间徘徊,在同感世道险恶的同时也是我们刚看的视频,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大家是不是好奇“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那课下大家自己查阅一下,下节课抽取一名幸运儿讲一讲。41岁他弃官归隐,这首诗于他归隐十二年后所作,那这会他多大了呀,诶对了。他辞官后不再为官场种种琐事操劳忧心,来我们继续来看陶渊明的人境。
(五)品悠然之真意——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学生朗读,读出诗意。
(2)教师提问:用哪个词语修饰“采”,符合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3)学生回答:(预设:如,慢慢地,缓缓地,随意地……,符合“悠然”的状态即可。)
(4)品读:“菊”是陶渊明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他当时辞去彭泽县令时,当即就写了一首诗《归去来兮辞》,其中,有这样一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在。“三径”用典西汉末年蒋诩,在庭中开出三条小径,与同避世的两位朋友来往,三径与青松翠竹相连更显其隐士的形象。《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凛冽的秋霜令百花凋零,但是山林中盛开的菊花傲然夺目;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但是山岩上苍翠的青松巍然挺立。陶渊明爱菊爱的是它不畏风霜,不怕严寒的骨气。当然,他写菊最有名的还是今天我们学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撷菊花,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当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我们的陶渊明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份逍遥自在!当很多人为了荣华富贵,争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的陶渊明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份悠闲自得!陶渊明采的不是菊花,他采的是“逍遥”,他见的不是南山,见的是“悠然”。陶渊明的人格典型化,赋予菊花隐士的内涵,菊花也象征着高洁俊逸的隐士形象。
(五)品悠然之真意——南山
(1)教师提问:改成“望”可以么?(预设:“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是有意地去望,更有目的性,像是有意为之,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望”是有意地向远处看,而“见”是无意得之,写出了诗人采撷菊花时,不经意间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⑵教师提问:陶渊明“悠然见”到了“南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预设:山中雾气,缓缓地从山穴中涌出,自由自在的。夕阳正好,为眼前的一切镀上一层淡淡的色彩。飞鸟飞累了,就飞回山中休息。)
(六)品悠然之真意——鸟
(1)品读“鸟”:“鸟”这个意象在陶渊明的诗中也频频出现。《归去来兮辞》:“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好一幅温馨的画面呀!环境幽美的山林是鸟儿的归宿,哪里是诗人的归宿呢?田园。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诗中的“鸟”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羁鸟”是官场中的诗人,“倦鸟”是厌恶官场尔虞我诈、黑暗腐败的诗人,“飞回山林的鸟”是回归田园的诗人。所以他感慨地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时的诗人是多么的自由惬意,悠闲自得呀!
(七)品悠然之真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此”指什么?真意是什么?
(预设:“此”指作者目前闲适的生活,具体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从悠然闲适的归隐生活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真”:找回了自己的本真,遵照本性去生活,便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和平静。)
【补充】出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十、课后练习
1.了解陶渊明“不被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陶渊明的诗歌往往用质朴浅显的语言,生动凝炼的手法表现出高远的意境,揭示出美好的哲理。
请大家结合示例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手法。
一、二句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三、四句一( )一( ),写出了( )之美。
五、六句一( )一( ),写出了( )之美。
七、八句一( )一( ),写出了( )之美。
最后两句一真一忘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之美。
参考答案:
三、四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超凡脱俗的操守之美。
五、六句一采一见写出了闲适淡泊的心境之美。
七、八句一动一静,写出了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3.背诵诗歌。
4.自读《归园田居》其三,借助工具书理解“愿”的含义。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参考答案: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十一、板书设计
人境 无:车马喧
有:菊、南山、山气、日夕、飞鸟 真意
心远
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