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1.4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舟山月考)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如图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样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2022九下·义乌开学考)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B.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C.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D.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或遗体
4.(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可生成无机小分子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D.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
5.(2021九下·浙江期末)根据生物的进化,下列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A→B→C→D→E B.B→A→D→C→E
C.B→C→A→D→E D.A→D→B→C→E
6.(2021九下·浙江期末)“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7.(2021九下·浙江期末)地球的发展历史可以分成若干个代,新生代占优势的陆地动物和植物分别是( )
A.三叶虫和藻类植物 B.昆虫和蕨类植物
C.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8.(2021九下·台州月考)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达尔文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无翅、残翅,少数昆虫有强健翅,岛上具有正常翅的昆虫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B.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与海岛环境斗争的结果
C.频繁的大风导致昆虫的变异类型出现
D.无翅、残翅和强健翅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
9.(2021九下·丽水月考)节肢动物的鳃的进化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2021九下·丽水月考)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B.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进行不定向的选择的作用
D.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11.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1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
A.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植物到动物
B.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C.从复杂到简单,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D.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等到低等,从陆生到水生
13.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此进化树可以推测( )
A.四种生物a、b、c、d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其中的e
C.比较a和c,a一定比c高等、复杂
D.较a和e而言,a和b亲缘关系更近
14.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由此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收集各方面的证据。下列不能为科学家对该项研究提供证据的是( )
①陨石 ②化石 ③活化石 ④古生物遗体中的DNA和蛋白质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②③④
15.对下列观点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生活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C.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
二、填空题
16.(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17.(2021九下·丽水月考)近年来,多肉植物(如图所示)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
(1)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18.如图表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在三个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用图中字母表示) 。
(2)通过对不同年代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 。
(3)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化石,这说明 。
19.如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 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 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 。
20.(2020九下·宁波月考)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使其抗药性增强,“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1)特异体质的人能识别出抗生素为“非己”成分,作为 (选填“抗原”或“抗体”)进行排斥和抵抗。
(2)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此看出,细菌耐药性增强也是长期 的结果。
21.
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 。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 ,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22.(2018九下·嘉兴月考)下边甲乙两示意图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看法有两种。A、B、C、D 和 a、b、c、d 分别代表各种生物群,据示意图分析:
(1)甲图代表 观点(选填“物种不变论”或“物种可变论”),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乙图代表 观点。
(2)关于物种可变论的生物进化说有“ 布丰的直线进化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由于低处的植物都枯死了,长颈鹿的祖先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久而久之,经常使用的腿和颈就长长了。”这实质反映的是 学说。
23.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的次序,如图,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的化石,I层中有物种B的化石,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 、 或 .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的结构 ,越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 .
(3)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许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 .
(4)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重要差异 .
24.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结构 .
25. 如图是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进化树的树根A处表示 ,它生活在 中.
(2)图中C表示 .
(3)从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生活环境由 ,结构由 ,分类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的.
(4)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通过对 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 进化来的.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
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下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代表 ,它生活在 中。
(2)A由于 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 。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 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 。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27.中国科学家在野外找到一块化石,将化石中的动物取名“顾氏小盗龙”,经观察后发现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请你分析它与现存的哪类动物有亲缘关系?
。理由是 。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那么第一块化石和第二块化石比较,哪一块可能更古老?说明理由。 。
28.
科学家在某处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三种动物的头部化石保存比较完整。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三种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食虫的、有食肉的、还有食草的,请回答:
(1)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有 ,适于 ; ,适于 ; ,适于 。
(2)形成化石A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的;形成化石B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的;形成化石C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的。
29.(2018九下·鄞州月考)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更大的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入下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四、解答题
30.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使用单方青蒿素药物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见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1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并说明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
31.(2021九下·丽水月考)中国科学家挖掘到一块动物(取名为“顾氏小盗龙”)化石,据化石上动物遗体特征,恢复其生前样貌,如图所示。该动物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嘴里有牙齿,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顾氏小盗龙与现存鸟类和动物有亲缘关系,理由是 。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
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分析说明哪一块化石可能更古老?
32.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与环境相适应。例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储存水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1)仙人掌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请你依照上例,说说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适应现象。
33.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有浅色和深色两种类型,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和1950年(此时该地区已变成了一个工业区),生物学家们曾先后两次对这一地区的桦尺蠖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时间 栖息环境 浅色桦尺蠖 深色桦尺蠖
1850年 长满地衣的树皮 95% 5%
1950年 被煤烟熏黑的树皮 5% 95%
(1)请根据上表,分析生物学家两次调查的结果并解释其原因;
(2)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让桦尺蠖从1950年的状况恢复到1850年的状况?
(3)该例子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本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农药初期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B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C不符合题意。
D.害虫原本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解答】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说明物种是进化的、可变的,B错误;
C.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C错误;
D.自然选择学说未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由于不同的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了若干万年复杂变化逐渐形成。
【解答】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的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A、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完全可能实现,A符合题意;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不符合题意;
D、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具有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包括肠腔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解答】图中A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B是鱼,属于鱼类;C是鳄鱼,属于爬行类;D是鸟,属于鸟类;E是家兔,属于哺乳类。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上述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A→B→C→D→E,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五个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根据新生代的动物和植物分析。
【解答】从距今七千多万年前开始,地球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生代。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地质历史阶段,新生代是高级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时代。中生代末期出现的木兰科、杨柳科、桦树、月桂等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有很大发展。被子植物是真正的绿色开花植物,它的繁盛,将地球装扮得五彩缤纷,芳香四溢。除了双子叶植物外,单子叶植物也出现了,它们是今天粮食作物、甘蔗和竹类等 植物的祖先。新生代是鸟类、哺乳类动物繁荣昌盛的时代,它们分别占据了空中和陆地,在浩翰的海洋里也生活着鲸、海豹、海牛等哺乳动物,因此新生代占优势的陆地动物和植物分别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A、同一物种,出现不同性状的生物,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故A正确;
B、物种的消失是环境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C、变异的出现与外界环境无关;故C错误;
D、经过大风的选择后,无翅、残翅、强健翅的昆虫生存下来,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而节肢动物的鳃的进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解答】A、由图发现节肢动物的鳃进化过程中出现鳃、翅、纺织器,因此说明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不符合题意;
B、生物都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将会被淘汰,因此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有关,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适者生存,因此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
【解答】A、由上图可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最终人体内耐药细菌的个体会大量繁殖,A符合题意;
B、变异是不定向的,能适应环境的变异则会生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异都被淘汰了,C符合题意;
C、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的选择是定向的,C不符合题意;
D、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自然产生的,与抗生素的环境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解答】A、从图片中的进化树可以看出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可是亲缘关系远近却是不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片中的进化树可以看出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那么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其实是f,B不符合题意。
C、图片中的进化树可以发现a、b以及c、d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但是它们与e亲缘关系却比较远,C符合题意。
D、从进化树得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那就表示a、b、c、d、e都比f更复杂、更高等、所以陆生的可能会更大,可是却不能确定a、b、c、d、e之间谁高级谁低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一蝼特征,又具有与爬行动物相同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它是一种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类群。
【解答】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进化树的知识可知:在生物进化树上,高度越高的生物,越高等;高度越低的生物,越低等;
【解答】解:A.四种生物a、b、c、d共同祖先是f,而不是e;故A错误;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其中的f,而不是e;故B错误;
C.比较a和c,c的高度高于a,故c比a高等、复杂;故C错误;
D.较a和e而言,a和b亲缘关系更近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根据化石及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知识解题;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解答】解:①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陨石不能表明生物的进化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②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根据化石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③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活化石可以表明生物的进化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④古生物遗体中的DNA和蛋白质也可以表明生物的进化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在于熟悉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学说,其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A、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B、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因为体内环境的改变对抗生素进行了选择,不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错误;
C、害虫不是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进行了选择,错误;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拟态,为了不易于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并不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答案】(1)自然选择
(2)基因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由于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特征)的基本单位.
【解答】(1)多肉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仅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基因
18.【答案】(1)CBA
(2)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解答】(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在三个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CBA。
(2)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3)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化石,这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故答案为:(1)CBA(2)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3)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19.【答案】(1)熊
(2)大熊猫
(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的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熊的亲缘关系最近。
(2)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1)熊(2)大熊猫(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20.【答案】(1)抗原
(2)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解答】(1)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因此特殊体质的人能识别抗生素的“非己”成分,当作抗原进行抵抗。
(2)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此看出: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抗原;(2)自然选择
21.【答案】(1)藻类植物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及生物进化树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
(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离不开对水的依赖,后来进一步进化为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根的分化)和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逐步开始登陆;但依然离不开对水的依赖;后来一部分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故答案为:(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2.【答案】(1)物种可变论;共同祖先;物种不变论
(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2)1809 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新的观点,即“用进废退”。拉马克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3)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
然选择;达尔文还认为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解答】(1)由甲图分析可知,其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即物种是可变的;由乙图分析可知,其生物的物种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即物种是不变的。
(2)“由于低处的植物都枯死了,长颈鹿的祖先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久而久之,经常使用的腿和颈就长长了。”这种观点明显带有用进废退的思想,反应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故答案为:(1)物种可变论;共同祖先;物种不变论;(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
23.【答案】(1)遗体;遗物;生活痕迹
(2)越简单;越复杂
(3)比较法
(4)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进化地位上物种A比物种高等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据此解答.
【解答】(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深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3)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4)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因此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24.【答案】少;简单而低等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化石的分布规律,可以从化石的形成分布规律方面来切入。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
故答案为:少 简单而低等
25.【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裸子植物
(3)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
(4)郑氏孔子鸟;爬行类;自然选择学说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解答】如图生物进化树:
(1)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A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2)由两幅图对比可知,A是原始生命,B是两栖类,C是裸子植物.
(3)从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4)郑氏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故答案为:(1)原始生命;始海洋原;
(2)裸子植物;
(3)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
(4)郑氏孔子鸟;爬行类;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26.【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界
(3)爬行类
(4)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5)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进化树相关知识解题即可;在生物进化树中,生物越高等,所处的位置就越高。
【解答】解:(1)根据生命的起源相关知识可知: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闪电的作用下,合成了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在原始的海洋中,经过上万年的积累与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进一步形成能够独立生活和繁殖的体系;就诞生了原始生命;
(2)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进化成植物;另一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进化为动物。根据生物分类知识可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界;
(3)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为:古代的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故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
(4)C是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繁殖方式的不同;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故答案为:(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2)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界;(3)爬行类;(4)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5)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27.【答案】(1)鸟类和爬行类;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生物的分类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经观察后发现该化石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故与鸟类非常相似;又因为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都非常的像现在的爬行类;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故非常像鱼类;从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故第二块化石更古老。
故答案为:(1)鸟类和爬行类、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28.【答案】(1)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食物
(2)食肉;食虫;食草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其中门齿主要功能是切断食物、臼齿主要功能是研磨食物、犬齿主要功能是撕裂食物。一般含有犬齿的是肉食性动物;含有门齿和臼齿,没有犬齿的是草食性动物;有些都具有,是杂食性的。
【解答】解:(1)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有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2)据图可知,化石A具有发达的犬齿,故属于肉食性动物;化石B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上有锐利的齿尖,故为食虫动物;化石C具有发达的门齿和臼齿,没有犬齿,故属于草食性动物。
故答案为:(1)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食物;(2)食肉、食虫、食草。
29.【答案】(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解答】(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物种抗药性由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基因;自然选择;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数据误差,一般都对数据做求平均数的处理;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不同部位;故答案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30.【答案】(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性状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叫遗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上的片段。
(2)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自然选择是直接选择了有利生存斗争的表现型,因此选择了种群中有利生存斗争的基因,使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疟原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产生的;疟原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药物对它们不断选择的结果;疟原虫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这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基因决定的。
(2)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为:该实验中多次测量根茎叶的青蒿素含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因此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31.【答案】(1)爬行类 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答:第二块化石可能更古老,因为第二块化石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解答】(1)由题干资料可知该化石中的生物浑身披有羽毛,前肢,与鸟的翅膀相似,具有鸟类的特征,它应该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顾氏小盗龙与现存鸟类和动物有亲缘关系。
(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爬行动物的特征.根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故答案为:(1)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2)第二块化石可能更古老,因为第二块化石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32.【答案】(1)自然选择
(2)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此功能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输送血液的距离就长.
【解答】解:(1)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3.【答案】(1)1850年,桦尺蠖以浅色为主要类型.原因是:浅色桦尺蠖的体色与栖息环境(长满地衣的树干)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由于它对环境的适应,得以生存繁衍、数量多.而黑色桦尺蠖的体色与环境明显不同,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从而数量较少.;1950年,桦尺蠖以深色为主要类型.原因是:浅色桦尺蠖的体色与栖息环境(被煤烟熏黑的树皮)不同,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从而数量逐渐减少.而黑色桦尺蠖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而得以生存繁衍、数量逐渐增多.
(2)治理环境,减少工厂排放的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尽量恢复正常并得以保护.
(3)生物能否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取决于生物是否适应环境.(或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现象.
【解答】解:(1)从给出的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两种桦尺蠖数量的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栖息环境的改变,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工业不发达,桦尺蠖生活的环境大多为浅色环境,这样浅色的桦尺蠖不易被敌害发现,而深色的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到了1950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工厂排出的大量煤烟把树皮熏黑,使桦尺蠖的生活环境大多变成深色的,这样深色的桦尺蠖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浅色的桦尺蠖却容易被敌害发现了,所以导致了如表中所示的结果.(2)既然桦尺蠖的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工业污染的结果,那要改变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就是治理污染,减少工厂排放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所以说:生物能否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取决于生物是否适应环境.
1 / 1九年级科学下册1.4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舟山月考)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如图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样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本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农药初期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B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C不符合题意。
D.害虫原本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2九下·义乌开学考)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解答】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说明物种是进化的、可变的,B错误;
C.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C错误;
D.自然选择学说未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正确.
故选D。
3.(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B.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C.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D.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或遗体
【答案】D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由于不同的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了若干万年复杂变化逐渐形成。
【解答】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的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可生成无机小分子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D.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A、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完全可能实现,A符合题意;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不符合题意;
D、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具有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2021九下·浙江期末)根据生物的进化,下列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A→B→C→D→E B.B→A→D→C→E
C.B→C→A→D→E D.A→D→B→C→E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包括肠腔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解答】图中A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B是鱼,属于鱼类;C是鳄鱼,属于爬行类;D是鸟,属于鸟类;E是家兔,属于哺乳类。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上述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A→B→C→D→E,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1九下·浙江期末)“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1九下·浙江期末)地球的发展历史可以分成若干个代,新生代占优势的陆地动物和植物分别是( )
A.三叶虫和藻类植物 B.昆虫和蕨类植物
C.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五个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根据新生代的动物和植物分析。
【解答】从距今七千多万年前开始,地球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生代。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地质历史阶段,新生代是高级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时代。中生代末期出现的木兰科、杨柳科、桦树、月桂等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有很大发展。被子植物是真正的绿色开花植物,它的繁盛,将地球装扮得五彩缤纷,芳香四溢。除了双子叶植物外,单子叶植物也出现了,它们是今天粮食作物、甘蔗和竹类等 植物的祖先。新生代是鸟类、哺乳类动物繁荣昌盛的时代,它们分别占据了空中和陆地,在浩翰的海洋里也生活着鲸、海豹、海牛等哺乳动物,因此新生代占优势的陆地动物和植物分别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1九下·台州月考)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达尔文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无翅、残翅,少数昆虫有强健翅,岛上具有正常翅的昆虫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B.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与海岛环境斗争的结果
C.频繁的大风导致昆虫的变异类型出现
D.无翅、残翅和强健翅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A、同一物种,出现不同性状的生物,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故A正确;
B、物种的消失是环境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C、变异的出现与外界环境无关;故C错误;
D、经过大风的选择后,无翅、残翅、强健翅的昆虫生存下来,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1九下·丽水月考)节肢动物的鳃的进化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而节肢动物的鳃的进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解答】A、由图发现节肢动物的鳃进化过程中出现鳃、翅、纺织器,因此说明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不符合题意;
B、生物都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将会被淘汰,因此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有关,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适者生存,因此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1九下·丽水月考)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B.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进行不定向的选择的作用
D.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
【解答】A、由上图可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最终人体内耐药细菌的个体会大量繁殖,A符合题意;
B、变异是不定向的,能适应环境的变异则会生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异都被淘汰了,C符合题意;
C、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的选择是定向的,C不符合题意;
D、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自然产生的,与抗生素的环境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解答】A、从图片中的进化树可以看出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可是亲缘关系远近却是不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片中的进化树可以看出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那么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其实是f,B不符合题意。
C、图片中的进化树可以发现a、b以及c、d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但是它们与e亲缘关系却比较远,C符合题意。
D、从进化树得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那就表示a、b、c、d、e都比f更复杂、更高等、所以陆生的可能会更大,可是却不能确定a、b、c、d、e之间谁高级谁低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
A.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植物到动物
B.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C.从复杂到简单,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D.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等到低等,从陆生到水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一蝼特征,又具有与爬行动物相同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它是一种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类群。
【解答】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此进化树可以推测( )
A.四种生物a、b、c、d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其中的e
C.比较a和c,a一定比c高等、复杂
D.较a和e而言,a和b亲缘关系更近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进化树的知识可知:在生物进化树上,高度越高的生物,越高等;高度越低的生物,越低等;
【解答】解:A.四种生物a、b、c、d共同祖先是f,而不是e;故A错误;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其中的f,而不是e;故B错误;
C.比较a和c,c的高度高于a,故c比a高等、复杂;故C错误;
D.较a和e而言,a和b亲缘关系更近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由此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收集各方面的证据。下列不能为科学家对该项研究提供证据的是( )
①陨石 ②化石 ③活化石 ④古生物遗体中的DNA和蛋白质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根据化石及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知识解题;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解答】解:①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陨石不能表明生物的进化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②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根据化石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③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活化石可以表明生物的进化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④古生物遗体中的DNA和蛋白质也可以表明生物的进化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B。
15.对下列观点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生活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C.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在于熟悉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学说,其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A、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B、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因为体内环境的改变对抗生素进行了选择,不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错误;
C、害虫不是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进行了选择,错误;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拟态,为了不易于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并不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6.(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2021九下·丽水月考)近年来,多肉植物(如图所示)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
(1)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答案】(1)自然选择
(2)基因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由于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特征)的基本单位.
【解答】(1)多肉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仅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基因
18.如图表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在三个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用图中字母表示) 。
(2)通过对不同年代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 。
(3)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化石,这说明 。
【答案】(1)CBA
(2)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解答】(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在三个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CBA。
(2)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3)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里没有化石,这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故答案为:(1)CBA(2)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3)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19.如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 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 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 。
【答案】(1)熊
(2)大熊猫
(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的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熊的亲缘关系最近。
(2)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1)熊(2)大熊猫(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20.(2020九下·宁波月考)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使其抗药性增强,“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1)特异体质的人能识别出抗生素为“非己”成分,作为 (选填“抗原”或“抗体”)进行排斥和抵抗。
(2)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此看出,细菌耐药性增强也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抗原
(2)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解答】(1)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因此特殊体质的人能识别抗生素的“非己”成分,当作抗原进行抵抗。
(2)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此看出: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抗原;(2)自然选择
21.
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 。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 ,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答案】(1)藻类植物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及生物进化树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
(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离不开对水的依赖,后来进一步进化为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根的分化)和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逐步开始登陆;但依然离不开对水的依赖;后来一部分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故答案为:(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2.(2018九下·嘉兴月考)下边甲乙两示意图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看法有两种。A、B、C、D 和 a、b、c、d 分别代表各种生物群,据示意图分析:
(1)甲图代表 观点(选填“物种不变论”或“物种可变论”),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乙图代表 观点。
(2)关于物种可变论的生物进化说有“ 布丰的直线进化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由于低处的植物都枯死了,长颈鹿的祖先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久而久之,经常使用的腿和颈就长长了。”这实质反映的是 学说。
【答案】(1)物种可变论;共同祖先;物种不变论
(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2)1809 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新的观点,即“用进废退”。拉马克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3)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
然选择;达尔文还认为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解答】(1)由甲图分析可知,其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即物种是可变的;由乙图分析可知,其生物的物种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即物种是不变的。
(2)“由于低处的植物都枯死了,长颈鹿的祖先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久而久之,经常使用的腿和颈就长长了。”这种观点明显带有用进废退的思想,反应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故答案为:(1)物种可变论;共同祖先;物种不变论;(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
23.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的次序,如图,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的化石,I层中有物种B的化石,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 、 或 .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的结构 ,越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 .
(3)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许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 .
(4)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重要差异 .
【答案】(1)遗体;遗物;生活痕迹
(2)越简单;越复杂
(3)比较法
(4)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进化地位上物种A比物种高等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据此解答.
【解答】(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深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3)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4)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因此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24.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结构 .
【答案】少;简单而低等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化石的分布规律,可以从化石的形成分布规律方面来切入。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
故答案为:少 简单而低等
25. 如图是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进化树的树根A处表示 ,它生活在 中.
(2)图中C表示 .
(3)从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生活环境由 ,结构由 ,分类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的.
(4)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通过对 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 进化来的.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裸子植物
(3)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
(4)郑氏孔子鸟;爬行类;自然选择学说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解答】如图生物进化树:
(1)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A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2)由两幅图对比可知,A是原始生命,B是两栖类,C是裸子植物.
(3)从进化树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4)郑氏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故答案为:(1)原始生命;始海洋原;
(2)裸子植物;
(3)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
(4)郑氏孔子鸟;爬行类;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三、实验探究题
26.
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下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代表 ,它生活在 中。
(2)A由于 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 。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 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 。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界
(3)爬行类
(4)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5)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进化树相关知识解题即可;在生物进化树中,生物越高等,所处的位置就越高。
【解答】解:(1)根据生命的起源相关知识可知: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闪电的作用下,合成了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在原始的海洋中,经过上万年的积累与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进一步形成能够独立生活和繁殖的体系;就诞生了原始生命;
(2)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进化成植物;另一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进化为动物。根据生物分类知识可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界;
(3)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为:古代的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故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
(4)C是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繁殖方式的不同;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故答案为:(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2)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界;(3)爬行类;(4)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5)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27.中国科学家在野外找到一块化石,将化石中的动物取名“顾氏小盗龙”,经观察后发现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请你分析它与现存的哪类动物有亲缘关系?
。理由是 。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那么第一块化石和第二块化石比较,哪一块可能更古老?说明理由。 。
【答案】(1)鸟类和爬行类;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生物的分类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1)经观察后发现该化石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故与鸟类非常相似;又因为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都非常的像现在的爬行类;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故非常像鱼类;从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故第二块化石更古老。
故答案为:(1)鸟类和爬行类、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28.
科学家在某处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三种动物的头部化石保存比较完整。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三种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食虫的、有食肉的、还有食草的,请回答:
(1)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有 ,适于 ; ,适于 ; ,适于 。
(2)形成化石A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的;形成化石B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的;形成化石C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的。
【答案】(1)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食物
(2)食肉;食虫;食草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其中门齿主要功能是切断食物、臼齿主要功能是研磨食物、犬齿主要功能是撕裂食物。一般含有犬齿的是肉食性动物;含有门齿和臼齿,没有犬齿的是草食性动物;有些都具有,是杂食性的。
【解答】解:(1)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有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2)据图可知,化石A具有发达的犬齿,故属于肉食性动物;化石B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上有锐利的齿尖,故为食虫动物;化石C具有发达的门齿和臼齿,没有犬齿,故属于草食性动物。
故答案为:(1)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食物;(2)食肉、食虫、食草。
29.(2018九下·鄞州月考)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更大的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入下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答案】(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解答】(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物种抗药性由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基因;自然选择;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数据误差,一般都对数据做求平均数的处理;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不同部位;故答案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四、解答题
30.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使用单方青蒿素药物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见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1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并说明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
【答案】(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性状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叫遗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上的片段。
(2)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自然选择是直接选择了有利生存斗争的表现型,因此选择了种群中有利生存斗争的基因,使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疟原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产生的;疟原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药物对它们不断选择的结果;疟原虫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这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基因决定的。
(2)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为:该实验中多次测量根茎叶的青蒿素含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因此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31.(2021九下·丽水月考)中国科学家挖掘到一块动物(取名为“顾氏小盗龙”)化石,据化石上动物遗体特征,恢复其生前样貌,如图所示。该动物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嘴里有牙齿,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顾氏小盗龙与现存鸟类和动物有亲缘关系,理由是 。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
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分析说明哪一块化石可能更古老?
【答案】(1)爬行类 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答:第二块化石可能更古老,因为第二块化石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解答】(1)由题干资料可知该化石中的生物浑身披有羽毛,前肢,与鸟的翅膀相似,具有鸟类的特征,它应该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顾氏小盗龙与现存鸟类和动物有亲缘关系。
(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爬行动物的特征.根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故答案为:(1)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2)第二块化石可能更古老,因为第二块化石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32.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与环境相适应。例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储存水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1)仙人掌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请你依照上例,说说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适应现象。
【答案】(1)自然选择
(2)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此功能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输送血液的距离就长.
【解答】解:(1)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3.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有浅色和深色两种类型,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和1950年(此时该地区已变成了一个工业区),生物学家们曾先后两次对这一地区的桦尺蠖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时间 栖息环境 浅色桦尺蠖 深色桦尺蠖
1850年 长满地衣的树皮 95% 5%
1950年 被煤烟熏黑的树皮 5% 95%
(1)请根据上表,分析生物学家两次调查的结果并解释其原因;
(2)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让桦尺蠖从1950年的状况恢复到1850年的状况?
(3)该例子说明了什么?
【答案】(1)1850年,桦尺蠖以浅色为主要类型.原因是:浅色桦尺蠖的体色与栖息环境(长满地衣的树干)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由于它对环境的适应,得以生存繁衍、数量多.而黑色桦尺蠖的体色与环境明显不同,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从而数量较少.;1950年,桦尺蠖以深色为主要类型.原因是:浅色桦尺蠖的体色与栖息环境(被煤烟熏黑的树皮)不同,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从而数量逐渐减少.而黑色桦尺蠖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而得以生存繁衍、数量逐渐增多.
(2)治理环境,减少工厂排放的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尽量恢复正常并得以保护.
(3)生物能否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取决于生物是否适应环境.(或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现象.
【解答】解:(1)从给出的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两种桦尺蠖数量的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栖息环境的改变,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工业不发达,桦尺蠖生活的环境大多为浅色环境,这样浅色的桦尺蠖不易被敌害发现,而深色的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到了1950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工厂排出的大量煤烟把树皮熏黑,使桦尺蠖的生活环境大多变成深色的,这样深色的桦尺蠖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浅色的桦尺蠖却容易被敌害发现了,所以导致了如表中所示的结果.(2)既然桦尺蠖的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工业污染的结果,那要改变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就是治理污染,减少工厂排放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所以说:生物能否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取决于生物是否适应环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