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九年级科学下册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九年级科学下册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10 11:02:47

文档简介

九年级科学下册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2.(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3.(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笑一笑,十年少”说明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长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是因为牛奶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D.“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既能治病,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2021九下·丽水月考)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5.(2019九下·乐清月考)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 2018 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所研究的下列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6.(2019九下·温州竞赛)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类的是(  )
A.金鱼 B.鳄鱼 C.大鲵 D.鸽子
7.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8.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
A.氧气 B.阳光 C.营养物质 D.生存空间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阳光
10.栽种于某市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11.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12.李强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13.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4.生物在生存发展中,形态结构会发生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化。下列生物的特征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
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C.仙人掌的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
D.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15.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有很深的根,这主要与沙漠的什么环境相适应(  )
A.沙土 B.水少 C.阳光强 D.温度低
二、填空题
16.(2021九下·海曙月考)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17.(2021九下·丽水月考)氮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即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水稻、小麦等非豆科作物没有生物固氮的本领,设法让非豆科作物也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细菌中控制固氮特征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作物的细胞内,进而培育出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非豆科作物。
(1)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   (选填“互助互利”或“寄生”)。
(2)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   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请你谈谈有何意义?。
18.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   的,蚂蚁、   等群体内部分工合作。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   、   或配偶等现象。
19.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填写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 大豆与
根瘤菌 噬菌体 与细菌 杂草与 水稻 猎豹与 羚羊 蚂蚁搬家
关系                    
20.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主要是受   的限制;很多动物到冬天要钻进土壤或洞穴里冬眠,是受   的影响.
21.一位鸟类生态学家在某森林群落中,观察发现几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如下表所示:
鸟类 活动空间 主要食物
雀鸟 上层 高大乔木的种子
黄腰柳莺 中层 昆虫
血雉和棕尾雉 底层 苔藓和昆虫
从表中看出鸟类活动空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各种鸟类的   有关;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鸟类这种分层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的结果。
22.如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生物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两类,图中   、   、   等是非生物因素.
(2)图中的生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如   、   、   等,另一类是植物,如   、   等.
(3)在图中,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    等.
23.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能   环境;海豹的皮下脂肪厚,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生物能   环境,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其它窝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   因素.(以上“因素”前请填“生物”或“非生物”)
24.请将下列生物的特征与适应现象搭配.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
A.有些毒蛇的体表有色彩斑斓的花纹 B.螳螂的外形像一朵盛开的兰花
C.鲫鱼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D.蜜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环纹
E.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白毛
25.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着生物,生物也不断变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 分析下列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宜在   环境中生活.骆驼刺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10多倍,适宜在   环境中生活.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蚯蚓的粪便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
三、实验探究题
26.如图所示,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长期的   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的。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   ,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   。从 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27.请回答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有关问题:
(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你的假设是   .
(2)在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测量湿度时,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为什么?   .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为什么?   .
(3)用干湿计分早中晚测三次(裸地、草地、灌丛)湿度时,小亮每次在一处测一次,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在记录数据时,谁的做法科学?为什么?   .
(4)下表为小红测得的裸地、草地、灌丛三处早中晚的相对湿度,根据数据在下边坐标图上绘出裸地、草地、灌丛三处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
28. 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减小研究.
(1)针对张丽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
(2)张丽将一些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两个花盆的蒜瓣的数量应    ,然后将甲花盆分子阳光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气体体积应    ;
(3)根据假设预测,甲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绿色的,乙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    的;
(4)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29.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 84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甜
C组 91千克 大 甜、略带酸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    。
30. 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    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四、解答题
31.当今许多都市建筑出现“屋顶绿化”,它一般分为屋顶花园和植被屋面两大类。屋顶花园的植物种类丰富,能够形成一定层次的植物群落,观赏性和稳定性高,但对屋顶的承载能力和土壤的要求高。相比之下,植被屋面是屋顶绿化最简单的形式。植被屋面常选择一些地被植物种植,种类相对单一,对环境条件要求低,维护成本小。
(1)整个植被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院顶花园,其成分简单.所以    能力较弱.
(2)考虑屋顶环境特征,适合屋顶植被的杭物应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 。
A.耐干旱 B.喜阴湿
(3)下列不属于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的是________。
A.改善空气质量 B.预防火灾 C.缓解温室效应
32.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8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A地区为   ,B地区为   ,C地区为   .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   ,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   ,这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   .
(3)对A、B、C三地区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   ,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
3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①生活在椿树上的一种小昆虫﹣﹣椿象,它在受到惊吓时,会突然装死,一动不动,过一段时间后则恢复原态,以此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②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天气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鼻子又高又大.
③在自然界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动物遗体产生,但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尸横遍野,这是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的缘故.
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些十字花科、蓼科的植物在雨后的十几天内就完成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短暂生活史.
(1)上述资料中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填序号)
(2)材料①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34.(2017·浙江竞赛)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及行为,测试一天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汇成下图
(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 解释你的推断
(2)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   理由是:   .
(3)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4)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35.(2012九下·浙江期中)来自不同纬度地区的A、B两种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年龄、健康状况都相似,将它们分成数量相等的2组,每天每只仅喂食200g糖类饲料(自然状态下A、B物种每天只进食200g左右的糖类饲料)。两者在相同自然环境下持续实验10天,数据如下表所示:
排泄物中的失水量(g/天)
尿液 粪便 汗液
物种A 30 10 86
物种B 60 30 150
(1)若每只动物每天进食的200g糖类饲料(以含200g葡萄糖C6H12O6计算)在体内都完全氧化成为H2O和CO2,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至少应给A物种中的每只动物补充   g水。
(2)B物种平时生活的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填“干旱地带”、“湿润地带”或“寒带”)。
(3)10天后A物种全部存活,而V物种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及相互撕咬),从实验数据看引起B物种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不符合题意。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符合题意。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会影响生物,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1)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
(3)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4)根据安全用药概念解答。
【解答】A、 “笑一笑,十年少”说明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长寿,A不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C不符合题意;
D、“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既能治病,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比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适于干旱环境等,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解答】A、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在雪中白色的羽毛与环境相同起的保护的作用,而在降雪前与环境颜色不同会暴露自身,与棉红铃虫体现同一原理,A符合题意;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是一种警告,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
C、棉红铃虫用结茧保护自己,但在金小峰前来产卵时,棉红铃虫的茧就成了使自己暴露的原因,反映出保护是相对的,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竹节虫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没有体现保护的相对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通过分析可知,选项中最低等的是鱼类。因此鱼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两栖类,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解答】A属于鱼类;B属于爬行类;D属于鸟类;
只有C大鲵属于两栖类。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故影响仙人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缺少食物来源;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解题。
【解答】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阐述的是人间和山寺之间的温度差异,对桃花开放的影响;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环境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才有了不同的季节,所以在不同的地方花开的时间不同。故栽种于我市姜堤乐园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即环境的影响。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能发出阵阵芳香,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在特定环境里生物有独特的特征,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生长的阴湿的环境中。据此可提出建议。
【解答】根据蕨类植物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可知,要使肾蕨长的好,要给肾蕨好的生长环境,所以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可以使肾蕨长得好,B选项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种现象体现的是生物的拟态和保护色与环境相适应。
【解答】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这是拟态现象,与环境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这是保护色现象,与环境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这是生物的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可以有效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沙漠。C不符合题意。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这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而不是适应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解答】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这是骆驼对干旱的沙漠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有利于从地下吸收水分,是对干旱的沙漠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沙漠中生活着的仙人掌具有肉质的茎,刺状的叶。肉质茎可以贮存更多的水分,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使仙人掌能适应沙漠中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条件。C不符合题意。
D.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知返具有保暖作用,这是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B正确.
故选:B.
16.【答案】(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17.【答案】(1)互助互利
(2)DNA
(3)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自然界中有两类固氮微生物,分别是共生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自生固氮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得植物生长良好,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2)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为许多个片段,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解答】(1)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可以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因此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互助互利。
(2)由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应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互助互利(2)DNA(3)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
18.【答案】互助;蜜蜂;食物;空间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
【解答】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例如,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例如,在农田里,相邻的同种作物的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
故答案为:互助;蜜蜂;食物;空间
19.【答案】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互助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也都会受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有的互助互利(合作关系),如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有的为生存而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捕食关系),如虫吃草、鸟吃虫都是生物之间普遍的捕食关系。有的会争夺食物、空间(竞争关系),例如,在农田里,杂草和作物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也有的互利共生(共生关系),例如固氮菌为豆类植物固氮提供营养,豆类植物的根系为固氮菌提供生存环境。
【解答】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类植物固氮提供营养,豆类植物的根系为固氮菌提供生存环境。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中。杂草有水稻是竞争关系,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猎豹与羚羊是捕食关系,猎豹会捕食羚羊。蚂蚁是群体生活,蚂蚁搬家体现的是互助关系。
故答案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互助
20.【答案】水分;温度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一些动物如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蛇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松鼠是哺乳动物会冬眠,等到进入10月的秋天,松鼠们就开始停止进食了,但在它们的体内已经存储了足够的能量了,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饿着.松鼠冬眠的过程只是减少了活动量,这对于象松鼠这样的温血动物来说很重要,它们不像冷血动物那样,温血动物在冬眠过程中需要消耗体内的能量来保持一定的体温.(虽然这时松鼠的体温可能几乎会降到0度),一般来说6个月以后,随着春天的来到,松鼠又会从冬眠期苏醒过来的.因此,动物如蛇和松鼠等到了冬天就要冬眠,主要是受温度因素影响的,
故答案为:水分;温度
21.【答案】食性或食物;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现象明显,分为上层:乔木层、中层:灌木层、下层:草被层。(2)根据表格中鸟类的活动空间、主要食物分布的关系可以回答。(3)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由题中表格可知:鸟类活动空间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鸟类的食性或食物有关;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鸟类这种分层现象形成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食性或食物;自然选择
22.【答案】(1)生态因素;光;空气;土壤
(2)小鸟;人;小虾;树;草
(3)光;空气;温度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解答】解:(1)对生物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以分为两类,图中光、空气、土壤、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2)图中的生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如小鸟、人、小虾等,另一类是植物,如树、草等.(3)在图中,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空气、温度等.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光;空气;土壤(2)小鸟;人;小虾;树;草(3)光;空气;温度
23.【答案】影响;适应;生物;合作(或种内互助);生物;种内斗争;非生物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是大树的存在使环境温度降低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也是生物带给环境得改变.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是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合作关系如共同搬运食物;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竞争关系竞争食物、生活空间等.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影响 适应 生物 合作(或种内互助)生物 种内斗争 非生物
24.【答案】CE;B;A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如沙漠植物:沙棘的根很长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储存大量水分、叶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成绿色等.解答时可以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目的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①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如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如鲫鱼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白毛等等.②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看起来像竹枝,是欺瞒捕猎者远离属于拟态,螳螂的外形像一朵盛开的兰花等等均属于拟态.③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有些动物如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例如有些毒蛇的体表有色彩斑斓的花纹,蜜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环纹等等.
故答案为:CE B AD
25.【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干旱;生物适应环境
(4)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解答】解:(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而晚开放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在沙漠栽种植物,植物能够对于多风沙的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说明它适应在缺水的地方生存.因此,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总之,判断属于哪种的方法是准确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4)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 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试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因此蚯蚓对环境有影响.
故答案为:(1)环境影响生物;(2)生物影响环境;(3)水;干旱;生物适应环境.(4)生物影响环境
26.【答案】(1)适应;自然选择;相对
(2)增多;减少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也能适应环境。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增多,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之后。从1940 - 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环境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作用。因为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面对环境中的恶劣因素,能够适应与战胜,就能够生存下来。
故答案为:(1)适应;自然选择;相对(2 )增多;减少
27.【答案】(1)假设是校园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2)不能,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能,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小红的做法科学,因为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4)解:如图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的影响、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做出的假设是校园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2)不能,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能,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小红的做法科学,因为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4)
故答案为:(1)假设是校园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2)不能,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能,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小红的做法科学,因为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4)
28.【答案】(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2)相同;相同
(3)黄色
(4)对照实验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1)针对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故而做出的假设应该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2)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因而此实验设置时除了光以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
(3)因为甲盆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呈现黄色.
(4)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甲组和乙组一个是光照,一个是黑暗,只存在这一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这就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2)相同;相同.
(3)黄色;
(4)对照实验.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9.【答案】(1)温度、水分
(2)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从题目提供的柑橘生长环境条件可知,柑橘生长需符合一定的温度与水分条件。从表格数据可知。B组各项指标最高,所以B组种植地的环境最适合柑橘生长。该实验只用了9株柑橘苗,样本太少,存在实验现象的偶然性。个体大小应用平均质量来衡量,这样更科学。
【解答】(1):(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影响柑桔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温度、水分等。
(2)由表可知:该实验设置A组与B组、C组与B组,两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海拔高度,B组为对照组,说明海拔高度对柑桔生长的影响。A组与B组对照,说明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温度高(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影响柑桔的生长;C组与B组对照,说明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温度低也影响柑桔的生长。比较两组实验结果,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温度适合柑桔的生长。②上述方案中,其中①是不合理的,应该选择90株柑橘苗,将它们平均分成A、B、C三组。
故答案为:(1)光照;温度、水分等;(2)①海拔为300米的朝南坡地;②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30.【答案】(1)海拔高度(变量)
(2)b组;c组
(3)平均值
(4)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c组,对照组是d组.
(3)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的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4)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故答案为:(1)海拔高度(变量)
(2)b组;c组
(3)平均值
(4)D
【分析】在科学实验中,要保证变量的唯;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要探究的实验因素应是变量.
31.【答案】(1)自动调节
(2)A
(3)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对环境是适应和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越弱;整个植被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院顶花园,其成分简单.所以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2)屋顶环境属于干旱、高温环境,故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
(3)根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可知,屋顶绿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预防火灾;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2)A;(3)B。
32.【答案】(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
(2)散热;保温;形态结构
(3)温度;非生物因素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解答】解:(1)从测量结果看,该种哺乳动物在A地区体长最大,耳廓最短,体毛浓密;耳廓短、体毛浓密散热能力就低,有利于保持体温;该动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我国黑龙江的漠河纬度高,气候寒冷;因此,可以判定A地区是漠河.位于B地区的该种动物耳廓的长度、体毛的疏密都正常,该动物适于生长在温带地区;江西的庐山属于温带地区;因此,可以判定B地区是庐山.处于C地区的该种动物耳廓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分布在热带地区;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地区;因此,可以判定C地区是西双版纳.(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保温能力差,适于散热;而耳朵小,体毛浓密则有利于保温.(3)同种动物分布在纬度不同的地区,外部形态就不同;因此,对于这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温度;温度属于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2)散热;保温;形态结构 (3)温度;非生物因素
33.【答案】(1)①②④;③
(2)生物适应环境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解答】解:(1)①“生活在椿树上的一种小昆虫﹣﹣椿象,它在受到惊吓时,会突然装死,一动不动,过一段时间后则恢复原态,以此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②“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天气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鼻子又高又大”,与寒冷的环境相适应.③“在自然界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动物遗体产生,但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尸横遍野,这是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的缘故”,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些十字花科、蓼科的植物在雨后的十几天内就完成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短暂生活史”,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
因此(填序号)上述资料中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①②④,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③.(2)材料①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③(2)生物适应环境
34.【答案】(1)蜥蜴正在使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可能在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
(2)35℃;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
(3)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而环境温度则变化较大显然它是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
(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蜥蜴属于爬行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当环境温度低时蜥蜴体温也低此时它的活动能力较弱,当体温达到一定值时它的活动能力会较强(1)上午7时至9时太阳升起后气温回升爬行类动物通过晒太阳使体温升高增强活动能力;(2)从图中一天的蜥蜴体温变化曲线中看出,蜥蜴在白天将自己的体温保持在35℃左右,所以这个温度应该是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3)白天蜥蜴将自己的体温保持在35℃左右,而在光照下环境温度变化是很大的,所以蜥蜴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和阴凉处使体温保持在35℃左右;(4)变温动物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体温会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
35.【答案】(1)6
(2)湿润地带
(3)脱水或实验期间水补充不足,验环境的温度明显不同于B物种原生活环境的温度,物种B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当然也可回答自然选择造成的。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能量。主要涉及的考查的知识点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利用葡糖糖氧化分解放出的水分与动物散失的水分比较,就可知道要不用多少水。
(2)通过第一题的计算得到每种动物的补水情况,进行分析可知。
(3)生物对环境适应才能生存,当环境改变了生物就有可能死亡。当然没有食物生物会死,没有水分生物还是会死。
【解答】
1.设消耗200克葡萄糖 ,放出的水分为x。
C6H12O6 +6O2═6CO2+6H2O
180 108
200g x
=
x=120g
( 30+10+86)g-120g=6g
2.同样的B物种需要补充的水分为 ( 60+30+150)g-120g=120g,干旱地带和寒带每天能补充那么多水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湿润地带能满足物种B的需水要求。
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物种B每天要补水120克,但是实验中仅仅给B200克食物,没有其他食物,故物种B脱水或实验期间水补充不足而死。当然实验环境的温度明显不利用于B物种原生活环境的温度,物种B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当然也可回答自然选择造成的。
故答案为:(1)6 (2)湿润地带 (3)物种B脱水或实验期间水补充不足而死。当然实验环境的温度明显不利用于B物种原生活环境的温度,物种B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当然也可回答自然选择造成的。
1 / 1九年级科学下册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不符合题意。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符合题意。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会影响生物,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3.(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笑一笑,十年少”说明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长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是因为牛奶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D.“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既能治病,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1)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
(3)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4)根据安全用药概念解答。
【解答】A、 “笑一笑,十年少”说明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长寿,A不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C不符合题意;
D、“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既能治病,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1九下·丽水月考)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比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适于干旱环境等,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解答】A、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在雪中白色的羽毛与环境相同起的保护的作用,而在降雪前与环境颜色不同会暴露自身,与棉红铃虫体现同一原理,A符合题意;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是一种警告,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
C、棉红铃虫用结茧保护自己,但在金小峰前来产卵时,棉红铃虫的茧就成了使自己暴露的原因,反映出保护是相对的,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竹节虫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没有体现保护的相对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2019九下·乐清月考)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 2018 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同时被评为“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所研究的下列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通过分析可知,选项中最低等的是鱼类。因此鱼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最早。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2019九下·温州竞赛)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类的是(  )
A.金鱼 B.鳄鱼 C.大鲵 D.鸽子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两栖类,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解答】A属于鱼类;B属于爬行类;D属于鸟类;
只有C大鲵属于两栖类。
故答案为:B
7.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答案】A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故影响仙人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故答案为:A。
8.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
A.氧气 B.阳光 C.营养物质 D.生存空间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缺少食物来源;
故答案为:B。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阳光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解题。
【解答】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阐述的是人间和山寺之间的温度差异,对桃花开放的影响;
故答案为:B。
10.栽种于某市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环境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才有了不同的季节,所以在不同的地方花开的时间不同。故栽种于我市姜堤乐园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C.
11.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即环境的影响。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能发出阵阵芳香,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在特定环境里生物有独特的特征,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B.
12.李强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生长的阴湿的环境中。据此可提出建议。
【解答】根据蕨类植物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可知,要使肾蕨长的好,要给肾蕨好的生长环境,所以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可以使肾蕨长得好,B选项正确。
故选B
13.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种现象体现的是生物的拟态和保护色与环境相适应。
【解答】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这是拟态现象,与环境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这是保护色现象,与环境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这是生物的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可以有效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沙漠。C不符合题意。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这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而不是适应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生物在生存发展中,形态结构会发生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化。下列生物的特征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
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C.仙人掌的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
D.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解答】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这是骆驼对干旱的沙漠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有利于从地下吸收水分,是对干旱的沙漠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沙漠中生活着的仙人掌具有肉质的茎,刺状的叶。肉质茎可以贮存更多的水分,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使仙人掌能适应沙漠中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条件。C不符合题意。
D.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知返具有保暖作用,这是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有很深的根,这主要与沙漠的什么环境相适应(  )
A.沙土 B.水少 C.阳光强 D.温度低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B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6.(2021九下·海曙月考)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答案】(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17.(2021九下·丽水月考)氮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即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水稻、小麦等非豆科作物没有生物固氮的本领,设法让非豆科作物也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细菌中控制固氮特征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作物的细胞内,进而培育出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非豆科作物。
(1)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   (选填“互助互利”或“寄生”)。
(2)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   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请你谈谈有何意义?。
【答案】(1)互助互利
(2)DNA
(3)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自然界中有两类固氮微生物,分别是共生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自生固氮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得植物生长良好,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2)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为许多个片段,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解答】(1)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可以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因此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互助互利。
(2)由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应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互助互利(2)DNA(3)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
18.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   的,蚂蚁、   等群体内部分工合作。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   、   或配偶等现象。
【答案】互助;蜜蜂;食物;空间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
【解答】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例如,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例如,在农田里,相邻的同种作物的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
故答案为:互助;蜜蜂;食物;空间
19.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填写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 大豆与
根瘤菌 噬菌体 与细菌 杂草与 水稻 猎豹与 羚羊 蚂蚁搬家
关系                    
【答案】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互助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也都会受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有的互助互利(合作关系),如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有的为生存而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捕食关系),如虫吃草、鸟吃虫都是生物之间普遍的捕食关系。有的会争夺食物、空间(竞争关系),例如,在农田里,杂草和作物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也有的互利共生(共生关系),例如固氮菌为豆类植物固氮提供营养,豆类植物的根系为固氮菌提供生存环境。
【解答】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类植物固氮提供营养,豆类植物的根系为固氮菌提供生存环境。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中。杂草有水稻是竞争关系,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猎豹与羚羊是捕食关系,猎豹会捕食羚羊。蚂蚁是群体生活,蚂蚁搬家体现的是互助关系。
故答案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互助
20.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主要是受   的限制;很多动物到冬天要钻进土壤或洞穴里冬眠,是受   的影响.
【答案】水分;温度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一些动物如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蛇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松鼠是哺乳动物会冬眠,等到进入10月的秋天,松鼠们就开始停止进食了,但在它们的体内已经存储了足够的能量了,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饿着.松鼠冬眠的过程只是减少了活动量,这对于象松鼠这样的温血动物来说很重要,它们不像冷血动物那样,温血动物在冬眠过程中需要消耗体内的能量来保持一定的体温.(虽然这时松鼠的体温可能几乎会降到0度),一般来说6个月以后,随着春天的来到,松鼠又会从冬眠期苏醒过来的.因此,动物如蛇和松鼠等到了冬天就要冬眠,主要是受温度因素影响的,
故答案为:水分;温度
21.一位鸟类生态学家在某森林群落中,观察发现几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如下表所示:
鸟类 活动空间 主要食物
雀鸟 上层 高大乔木的种子
黄腰柳莺 中层 昆虫
血雉和棕尾雉 底层 苔藓和昆虫
从表中看出鸟类活动空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各种鸟类的   有关;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鸟类这种分层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的结果。
【答案】食性或食物;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现象明显,分为上层:乔木层、中层:灌木层、下层:草被层。(2)根据表格中鸟类的活动空间、主要食物分布的关系可以回答。(3)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由题中表格可知:鸟类活动空间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鸟类的食性或食物有关;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鸟类这种分层现象形成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食性或食物;自然选择
22.如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生物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两类,图中   、   、   等是非生物因素.
(2)图中的生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如   、   、   等,另一类是植物,如   、   等.
(3)在图中,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    等.
【答案】(1)生态因素;光;空气;土壤
(2)小鸟;人;小虾;树;草
(3)光;空气;温度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解答】解:(1)对生物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以分为两类,图中光、空气、土壤、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2)图中的生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如小鸟、人、小虾等,另一类是植物,如树、草等.(3)在图中,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空气、温度等.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光;空气;土壤(2)小鸟;人;小虾;树;草(3)光;空气;温度
23.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能   环境;海豹的皮下脂肪厚,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生物能   环境,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其它窝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   因素.(以上“因素”前请填“生物”或“非生物”)
【答案】影响;适应;生物;合作(或种内互助);生物;种内斗争;非生物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是大树的存在使环境温度降低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也是生物带给环境得改变.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是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合作关系如共同搬运食物;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竞争关系竞争食物、生活空间等.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影响 适应 生物 合作(或种内互助)生物 种内斗争 非生物
24.请将下列生物的特征与适应现象搭配.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
A.有些毒蛇的体表有色彩斑斓的花纹 B.螳螂的外形像一朵盛开的兰花
C.鲫鱼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D.蜜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环纹
E.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白毛
【答案】CE;B;A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如沙漠植物:沙棘的根很长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储存大量水分、叶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成绿色等.解答时可以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目的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①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如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如鲫鱼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白毛等等.②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看起来像竹枝,是欺瞒捕猎者远离属于拟态,螳螂的外形像一朵盛开的兰花等等均属于拟态.③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有些动物如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例如有些毒蛇的体表有色彩斑斓的花纹,蜜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环纹等等.
故答案为:CE B AD
25.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着生物,生物也不断变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 分析下列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宜在   环境中生活.骆驼刺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10多倍,适宜在   环境中生活.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蚯蚓的粪便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
【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干旱;生物适应环境
(4)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解答】解:(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而晚开放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在沙漠栽种植物,植物能够对于多风沙的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说明它适应在缺水的地方生存.因此,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总之,判断属于哪种的方法是准确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4)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 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试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因此蚯蚓对环境有影响.
故答案为:(1)环境影响生物;(2)生物影响环境;(3)水;干旱;生物适应环境.(4)生物影响环境
三、实验探究题
26.如图所示,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长期的   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的。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   ,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   。从 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答案】(1)适应;自然选择;相对
(2)增多;减少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也能适应环境。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增多,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之后。从1940 - 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环境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作用。因为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面对环境中的恶劣因素,能够适应与战胜,就能够生存下来。
故答案为:(1)适应;自然选择;相对(2 )增多;减少
27.请回答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有关问题:
(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你的假设是   .
(2)在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测量湿度时,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为什么?   .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为什么?   .
(3)用干湿计分早中晚测三次(裸地、草地、灌丛)湿度时,小亮每次在一处测一次,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在记录数据时,谁的做法科学?为什么?   .
(4)下表为小红测得的裸地、草地、灌丛三处早中晚的相对湿度,根据数据在下边坐标图上绘出裸地、草地、灌丛三处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
【答案】(1)假设是校园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2)不能,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能,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小红的做法科学,因为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4)解:如图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的影响、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做出的假设是校园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2)不能,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能,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小红的做法科学,因为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4)
故答案为:(1)假设是校园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2)不能,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能,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小红的做法科学,因为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4)
28. 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减小研究.
(1)针对张丽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
(2)张丽将一些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两个花盆的蒜瓣的数量应    ,然后将甲花盆分子阳光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气体体积应    ;
(3)根据假设预测,甲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绿色的,乙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    的;
(4)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答案】(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2)相同;相同
(3)黄色
(4)对照实验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1)针对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故而做出的假设应该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2)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因而此实验设置时除了光以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
(3)因为甲盆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呈现黄色.
(4)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甲组和乙组一个是光照,一个是黑暗,只存在这一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这就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2)相同;相同.
(3)黄色;
(4)对照实验.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9.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 84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甜
C组 91千克 大 甜、略带酸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    。
【答案】(1)温度、水分
(2)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从题目提供的柑橘生长环境条件可知,柑橘生长需符合一定的温度与水分条件。从表格数据可知。B组各项指标最高,所以B组种植地的环境最适合柑橘生长。该实验只用了9株柑橘苗,样本太少,存在实验现象的偶然性。个体大小应用平均质量来衡量,这样更科学。
【解答】(1):(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影响柑桔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温度、水分等。
(2)由表可知:该实验设置A组与B组、C组与B组,两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海拔高度,B组为对照组,说明海拔高度对柑桔生长的影响。A组与B组对照,说明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温度高(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影响柑桔的生长;C组与B组对照,说明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温度低也影响柑桔的生长。比较两组实验结果,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温度适合柑桔的生长。②上述方案中,其中①是不合理的,应该选择90株柑橘苗,将它们平均分成A、B、C三组。
故答案为:(1)光照;温度、水分等;(2)①海拔为300米的朝南坡地;②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30. 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    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答案】(1)海拔高度(变量)
(2)b组;c组
(3)平均值
(4)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c组,对照组是d组.
(3)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的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4)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故答案为:(1)海拔高度(变量)
(2)b组;c组
(3)平均值
(4)D
【分析】在科学实验中,要保证变量的唯;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要探究的实验因素应是变量.
四、解答题
31.当今许多都市建筑出现“屋顶绿化”,它一般分为屋顶花园和植被屋面两大类。屋顶花园的植物种类丰富,能够形成一定层次的植物群落,观赏性和稳定性高,但对屋顶的承载能力和土壤的要求高。相比之下,植被屋面是屋顶绿化最简单的形式。植被屋面常选择一些地被植物种植,种类相对单一,对环境条件要求低,维护成本小。
(1)整个植被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院顶花园,其成分简单.所以    能力较弱.
(2)考虑屋顶环境特征,适合屋顶植被的杭物应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 。
A.耐干旱 B.喜阴湿
(3)下列不属于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的是________。
A.改善空气质量 B.预防火灾 C.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1)自动调节
(2)A
(3)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对环境是适应和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越弱;整个植被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院顶花园,其成分简单.所以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2)屋顶环境属于干旱、高温环境,故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
(3)根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可知,屋顶绿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预防火灾;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2)A;(3)B。
32.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8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A地区为   ,B地区为   ,C地区为   .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   ,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   ,这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   .
(3)对A、B、C三地区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   ,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
【答案】(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
(2)散热;保温;形态结构
(3)温度;非生物因素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解答】解:(1)从测量结果看,该种哺乳动物在A地区体长最大,耳廓最短,体毛浓密;耳廓短、体毛浓密散热能力就低,有利于保持体温;该动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我国黑龙江的漠河纬度高,气候寒冷;因此,可以判定A地区是漠河.位于B地区的该种动物耳廓的长度、体毛的疏密都正常,该动物适于生长在温带地区;江西的庐山属于温带地区;因此,可以判定B地区是庐山.处于C地区的该种动物耳廓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分布在热带地区;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地区;因此,可以判定C地区是西双版纳.(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保温能力差,适于散热;而耳朵小,体毛浓密则有利于保温.(3)同种动物分布在纬度不同的地区,外部形态就不同;因此,对于这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温度;温度属于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2)散热;保温;形态结构 (3)温度;非生物因素
3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①生活在椿树上的一种小昆虫﹣﹣椿象,它在受到惊吓时,会突然装死,一动不动,过一段时间后则恢复原态,以此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②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天气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鼻子又高又大.
③在自然界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动物遗体产生,但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尸横遍野,这是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的缘故.
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些十字花科、蓼科的植物在雨后的十几天内就完成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短暂生活史.
(1)上述资料中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填序号)
(2)材料①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①②④;③
(2)生物适应环境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解答】解:(1)①“生活在椿树上的一种小昆虫﹣﹣椿象,它在受到惊吓时,会突然装死,一动不动,过一段时间后则恢复原态,以此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②“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天气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鼻子又高又大”,与寒冷的环境相适应.③“在自然界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动物遗体产生,但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尸横遍野,这是细菌等微生物及时分解的缘故”,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些十字花科、蓼科的植物在雨后的十几天内就完成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短暂生活史”,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
因此(填序号)上述资料中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①②④,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③.(2)材料①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③(2)生物适应环境
34.(2017·浙江竞赛)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及行为,测试一天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汇成下图
(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 解释你的推断
(2)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   理由是:   .
(3)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4)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1)蜥蜴正在使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可能在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
(2)35℃;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
(3)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而环境温度则变化较大显然它是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
(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蜥蜴属于爬行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当环境温度低时蜥蜴体温也低此时它的活动能力较弱,当体温达到一定值时它的活动能力会较强(1)上午7时至9时太阳升起后气温回升爬行类动物通过晒太阳使体温升高增强活动能力;(2)从图中一天的蜥蜴体温变化曲线中看出,蜥蜴在白天将自己的体温保持在35℃左右,所以这个温度应该是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3)白天蜥蜴将自己的体温保持在35℃左右,而在光照下环境温度变化是很大的,所以蜥蜴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和阴凉处使体温保持在35℃左右;(4)变温动物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体温会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
35.(2012九下·浙江期中)来自不同纬度地区的A、B两种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年龄、健康状况都相似,将它们分成数量相等的2组,每天每只仅喂食200g糖类饲料(自然状态下A、B物种每天只进食200g左右的糖类饲料)。两者在相同自然环境下持续实验10天,数据如下表所示:
排泄物中的失水量(g/天)
尿液 粪便 汗液
物种A 30 10 86
物种B 60 30 150
(1)若每只动物每天进食的200g糖类饲料(以含200g葡萄糖C6H12O6计算)在体内都完全氧化成为H2O和CO2,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至少应给A物种中的每只动物补充   g水。
(2)B物种平时生活的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填“干旱地带”、“湿润地带”或“寒带”)。
(3)10天后A物种全部存活,而V物种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及相互撕咬),从实验数据看引起B物种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   
【答案】(1)6
(2)湿润地带
(3)脱水或实验期间水补充不足,验环境的温度明显不同于B物种原生活环境的温度,物种B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当然也可回答自然选择造成的。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能量。主要涉及的考查的知识点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利用葡糖糖氧化分解放出的水分与动物散失的水分比较,就可知道要不用多少水。
(2)通过第一题的计算得到每种动物的补水情况,进行分析可知。
(3)生物对环境适应才能生存,当环境改变了生物就有可能死亡。当然没有食物生物会死,没有水分生物还是会死。
【解答】
1.设消耗200克葡萄糖 ,放出的水分为x。
C6H12O6 +6O2═6CO2+6H2O
180 108
200g x
=
x=120g
( 30+10+86)g-120g=6g
2.同样的B物种需要补充的水分为 ( 60+30+150)g-120g=120g,干旱地带和寒带每天能补充那么多水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湿润地带能满足物种B的需水要求。
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物种B每天要补水120克,但是实验中仅仅给B200克食物,没有其他食物,故物种B脱水或实验期间水补充不足而死。当然实验环境的温度明显不利用于B物种原生活环境的温度,物种B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当然也可回答自然选择造成的。
故答案为:(1)6 (2)湿润地带 (3)物种B脱水或实验期间水补充不足而死。当然实验环境的温度明显不利用于B物种原生活环境的温度,物种B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当然也可回答自然选择造成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