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针对该幅漫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自动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两方面来切入。
生态系统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能、水、空气和土壤等;
②生物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正确。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正确。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物种数量的改变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错误。
故选D。
2.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全部灭绝,兔子没有天敌将会大量繁殖,因此兔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兔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
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连接起来,可以从生态平衡和食物链方面来切入。
【解答】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表格中为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量 生态系统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解答】C选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右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淘汰及最易产生新物种的分别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乙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更易产生新物种。
【解答】图示可知:甲进化的种群与原种群发展的方向最一致,不易产生新物种,最易被淘汰。甲、乙物种存在一种变异倾向,丙物种存在两种变异倾向,丙的变异类型多,自然选择导致某种群向两个或多个方向进化时,最容易产生新物种。
故答案为:C
6.(2018九下·嘉兴月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
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D、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故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做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动物作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D.以上三项都正确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解答】A.消费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A符合题意。
B.消费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符合题意。
C.消费者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C符合题意。
D.以上三项都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发生在印度洋的大海啸给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专家发现:受损严重的国家,其沿海的珊瑚礁过去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更高,而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最科学的是( )
A.自然灾害不可预料,海啸受灾国应多填海,建防护堤
B.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C.受灾国当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很差
D.人为因素会强化自然因素的破坏力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解答】A.自然灾害不可预料,人类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但多填海会影响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可见人为因素影响了这次灾害但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受灾国当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已达到上限。C不符合题意。
D.受损严重的国家,其沿海的珊瑚礁过去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更高,而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可见人为因素会强化自然因素的破坏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下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会导致温室效应 B.能维持碳 氧平衡
C.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D.能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其他生物则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经绿色植物转化后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A.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A符合题意。
B.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碳 氧平衡。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不符合题意。
D.植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③⑤ B.①②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解答】 ①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②排放污水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植树造林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焚烧垃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⑤养花种草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⑥喷药灭虫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A.
11.如图是某人工混交林在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种类的变化图,该图可以说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
A.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相同
C.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无关
D.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解答】A.根据题图,可以看出最先长出的是草本植物,随时间延长,才慢慢长出灌木和乔木,物种丰富性慢慢增高。可以说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A符合题意。
B.根据题图,可以看出最先长出的是草本植物,随时间延长,才慢慢长出灌木和乔木,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不相同。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不可以看出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延长,草本植物没有持续增多,所以并不是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老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通过生物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联系起来的。一般来说,食物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解答】A、当食物链中的一种动物数量短时间内出现大的波动,会不同程度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B、由于蛙的数量减少,害虫的数量会增加,导致水稻虫害更加严重。
C、由于以蛙为食,蛙的数量减少,蛇的数量也会减少。
D、由于蛙的数量减少,水稻虫害严重,以水稻为食的鼠的数量也会减少。
故答案为:B
13.下列对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相等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大幅改变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
故选:D
14.在草原上,有很多野兔和狼,野兔爱打洞破坏草地,狼既吃野兔又捕食羊.人们为了保护羊大量捕杀狼,结果发现,草地上的草越来越少,而且由于缺少草,羊大量的饿死.这个事例不能说明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B.人类大规模干预自然的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C.野兔没有狼这个天敌而大量繁殖,破坏了草地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解答】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在某草原上,有很多野兔和狼,野兔爱打洞破坏草地,狼既吃野兔又吃羊,人们为了保护羊大量捕杀狼,结果发现,草越来越少,羊没有草吃而大量饿死.这个事例说明了人类大规模的干预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选:B
15.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A.物质不断循环 B.能量不断流动
C.组成成分相对稳定 D.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平衡的概念.解答时可以从生态平衡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如草→兔→狐中,草的数量要远大于兔的数量,兔的数量要远大于狐的数量.狐多了,兔就会少,兔少了,狐也会少,狐少了,兔就会多;同样兔少了,草就会多;草多了,兔就会多,兔多了,草就会少,但最终达到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兔的数量远大于狐的数量,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2九下·兰溪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被基质、 微生物和植物等净化后流入上行池;上行池中可养殖鱼、虾,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如图乙所示为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A、B、C和D表示生物成分。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选填“垂直”或“水平”)结构。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虽可净化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
【答案】(1)水平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据此解答。
【解答】(1)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工湿地虽可净化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
17.(2021九下·浙江期末)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黄河源头的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其中图甲表示一个黄鼠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乙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图甲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的生存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原因是 。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会造成的后果是 。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答案】(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
(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是由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但是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2)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斗争加剧限制了鼠群数量增长。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因为b点和c点之间放牧量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量。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生产者净生产量长期为小于0,那么会造成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5)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18.(2021九下·丽水月考)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之一,湿地内河道开阔,是虾蟹养殖和菱角种植的天然场所。湿地内有31种国家珍稀物种,有濒临灭绝的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如图甲)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 (可多选)。
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④公园内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所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答案】(1)消费者
(2)①②
(3)如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
【解答】(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属于动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3)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故答案为:(1)消费者(2)①②(3)
19.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某科研小组开展了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植物是 。
(2)长期酸雨不仅破坏植被,还会使生物种类减少,造成生态系统的 能力降低。
【答案】(1)腊梅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的现象;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解答】(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的程度增大;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酸雨pH高于3.0对各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2)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1)腊梅(2)自动调节
20.(2018九下·嘉兴月考)美国格里芬湖美洲短吻鳄大批神秘死亡,科学团队经过 6 年时间的调查才了解真相。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使湖水富营养化,致使蓝藻大量繁殖、疯狂生长,导致大量的水生植物、鱼类死亡,水质恶化;只有美洲真鰶喜欢这种环境,短吻鳄长期的单一以美洲真鰶为食,会造成维生素 B1 缺乏,进而损伤了大脑导致几百条短吻鳄死亡。如图是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短吻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顶级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要摄食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 ;
(2)水质恶化是生态因素中的 因素;
(3)右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4)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造成的。
【答案】(1)消费者;能量
(2)非生物
(3)6;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或者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
(4)自动调节;人类活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求每个分支上的食物链条数的和。书写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
(4)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水生植物和蓝藻是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而其余的为消费者,短吻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材料中的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使湖水富营养化,致使蓝藻大量繁殖、疯狂生长,导致大量的水生植物、鱼类死亡,水质恶化,其中水质恶化是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
(3)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鲈鱼→美洲短吻鳄;蓝藻→美洲真鰶→美洲短吻鳄。生物种类最多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或者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
(4)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故答案为:(1)消费者;能量;(2)非生物;(3)6;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或者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4)自动调节;人类活动
2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 流失,防治沙漠化等。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源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答案】(1)水
(2)自动调节;生物的多样性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5)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物防治;抗虫基因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解答】(1)西部地区干旱,最缺乏的是水分,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水。(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源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抗虫基因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故答案为:(1)水;(2)自动调节;生物的多样性;(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5)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物防治;抗虫基因
22.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多种野生植物,还有大熊猫等多种珍稀动物。
(1)保护区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 。动物作为消费者,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蜜蜂能帮助植物 、传播种子,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它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的 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鼠以草为食,蛇以鼠为食,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 。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
【答案】(1)生产者;传粉
(2)分解者;物质
(3)捕食关系;食物链
(4)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
消费者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
【解答】(1)光合作用能够固定太阳能,生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蜜蜂在采蜜的同时能够帮助植物传递花粉;故答案为:生产者;传粉;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相当于对物质进行回收利用,所以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解的主要是物质,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故答案为:分解者;物质;
(3)吃与被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被称为捕食关系,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故答案为:捕食关系;食物链;
(4)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答案为: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生产者;传粉;(2)分解者;物质;(3)捕食关系;食物链;(4)自然保护区。
23.(2015九下·浙江竞赛)图示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草食性昆仑和食虫性鸟类三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
(1) 表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B是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答案】(1)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2)食虫性鸟类;消费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在上述生态系统中,树林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数量应是最多的;植食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数量位于中间;食虫鸟是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数量最少。所以A是树林;B代表食虫鸟;C代表植食性昆虫;
【解答】(1) A 表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2)B是食虫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4.图一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图二是鸟卵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图示的生物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2)图中生物具“胎生、哺乳”特征的是 ;雏鹰是由鸟卵中的[ ] 发育而来,有利于其飞翔生活的呼吸方式是 ;鹰与蛇之间在生态学上的关系是 .
(3)蚯蚓与图一中的动物相比,不同之处是身体背部没有 .
(4)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5)若该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导致草原退化,原有的生态平衡难以恢复,说明: .
【答案】(1)分解者
(2)鼠、狐、兔;1;胚盘;双重呼吸;捕食、竞争
(3)脊柱
(4)草→鼠→蛇→鹰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图二中1为胚盘,2为卵黄,3为卵白.
【解答】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2)图中的鼠、狐、兔三种动物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雏鹰是鸟类,其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鸟卵的胚盘部位,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是指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鹰捕食蛇为食,它们是捕食关系,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野兔和田鼠为食,它们还存在竞争关系.(3)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而图一中各种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脊柱.(4)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功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若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若某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这说明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1)分解者;(2)鼠、狐、兔(不全不得分);1胚盘;双重呼吸;捕食、竞争;(3)脊柱;(4)草→鼠→蛇→鹰;(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
25.(2016·富阳)下图甲为某人工的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图乙为该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
(2)经测定发现,食物链中下一级生物只能得到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包括 。(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填序号)
①各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级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级生物利用;
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乙图,描述草鱼在t0-t1时间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4)在养殖过程,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病、鱼死”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从生态系统稳态的角度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D、BC、E
(2)①②③
(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分解者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生产者能为各级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
(3)假设不考虑生物个体从一个种群迁出或迁入等因素,那么,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这个种群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反之,如果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就会逐渐减少。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解答】(1)分析图甲可知:B、C、D、E的箭头最终都指向A,所以A是无机环境,故可得B和C为消费者,D为生产者,E为分解者。
(2)食物链中下一营养级生物只能得到上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营养级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营养级生物利用;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图乙可知,草鱼个体数在t0~t1时间段不断增加,所以在t0~t1时间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t1以后个体数不再增加并维持平衡,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死、鱼病“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趋势,主要的原因是该人工鱼塘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故答案为:(1)D、BC、E;(2)①②③;(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三、实验探究题
26.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将A、B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 (选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答案】(1)C
(2)能
(3)食物链(或食物网)
(4)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解答】(1)实验设置A、B瓶罝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 )通过该实验,对比BC两组,可以探究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
(3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4 )在A , B , 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故答案为:(1)C(2)能(3)食物链(食物网)(4)B
27.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大鱼) 96 小鱼
B(小球藻) 5 /
C(小鱼) 31 水蚤
D(水蚤) 15 小球藻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 ,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 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答案】(1)B→D→C→A
(2)B
(3)细菌、真菌
(4)太阳
(5)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B→D→C→A.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B小球藻.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 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 太阳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故答案为:(1)B→D→C→A;(2)B;(3)细菌、真菌;(4)太阳;(5)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食物链越长,位于该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体内含量越多.
28.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四、解答题
29.(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 ,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答案】(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该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其中T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T5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图乙中A为鱼类呼吸作用消耗能量,BCD代表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解答】(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S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后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的同化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即“?”表示.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生物的生活需要氧气,由于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鱼类缺少氧气最终丧亡。
故答案为:(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30.如图为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途径是雷电固氮和 ,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叶中的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时,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2)能完成Ⅱ和Ⅲ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氮元素以NH3、NO(亚硝酸根离子)等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这属于新陈代谢中的 (选填“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
(4)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1)生物固氮;大于
(2)分解者
(3)同化作用
(4)植物→动物A→动物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1)大气中的N2经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闪电固氮及工业固氮,使N2转化为NH3,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然后被植物吸收用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通过动物捕食、消化吸收后同化为动物体的成分。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中的含氮化合物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当土壤中的氧气不足时,反硝化细菌活动加强,使硝酸盐转化为氨,进一步转化为N2,回到大气中,实现了氮的循环。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解答】(1)叶的气孔开放时,根要吸水满足自身需要,细胞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题中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说明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败叶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3)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称为同化作用。
(4)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 图中的食物链为:植物→动物A→动物B。
故答案为:(1)生物固氮;大于(2)分解者(3)同化作用(4)植物→动物A→动物B
31.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答案】(1)减少;减少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
(4)生态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藻类是植物,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此过程需氧型细菌要消耗氧气。由于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细菌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也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若是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超过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稳态造成破坏。
【解答】(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减少;减少(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4)生态平衡
1 / 1九年级科学下册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针对该幅漫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3.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
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表格中为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量 生态系统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A.A B.B C.C D.D
5.(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右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淘汰及最易产生新物种的分别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乙
6.(2018九下·嘉兴月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7.动物作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D.以上三项都正确
8.发生在印度洋的大海啸给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专家发现:受损严重的国家,其沿海的珊瑚礁过去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更高,而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最科学的是( )
A.自然灾害不可预料,海啸受灾国应多填海,建防护堤
B.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C.受灾国当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很差
D.人为因素会强化自然因素的破坏力
9.下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会导致温室效应 B.能维持碳 氧平衡
C.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D.能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0.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③⑤ B.①②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11.如图是某人工混交林在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种类的变化图,该图可以说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
A.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相同
C.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无关
D.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12.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老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3.下列对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相等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大幅改变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14.在草原上,有很多野兔和狼,野兔爱打洞破坏草地,狼既吃野兔又捕食羊.人们为了保护羊大量捕杀狼,结果发现,草地上的草越来越少,而且由于缺少草,羊大量的饿死.这个事例不能说明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B.人类大规模干预自然的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C.野兔没有狼这个天敌而大量繁殖,破坏了草地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
15.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A.物质不断循环 B.能量不断流动
C.组成成分相对稳定 D.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二、填空题
16.(2022九下·兰溪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被基质、 微生物和植物等净化后流入上行池;上行池中可养殖鱼、虾,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如图乙所示为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A、B、C和D表示生物成分。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选填“垂直”或“水平”)结构。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虽可净化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
17.(2021九下·浙江期末)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黄河源头的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其中图甲表示一个黄鼠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乙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图甲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的生存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原因是 。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会造成的后果是 。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18.(2021九下·丽水月考)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之一,湿地内河道开阔,是虾蟹养殖和菱角种植的天然场所。湿地内有31种国家珍稀物种,有濒临灭绝的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如图甲)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 (可多选)。
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④公园内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所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19.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某科研小组开展了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植物是 。
(2)长期酸雨不仅破坏植被,还会使生物种类减少,造成生态系统的 能力降低。
20.(2018九下·嘉兴月考)美国格里芬湖美洲短吻鳄大批神秘死亡,科学团队经过 6 年时间的调查才了解真相。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使湖水富营养化,致使蓝藻大量繁殖、疯狂生长,导致大量的水生植物、鱼类死亡,水质恶化;只有美洲真鰶喜欢这种环境,短吻鳄长期的单一以美洲真鰶为食,会造成维生素 B1 缺乏,进而损伤了大脑导致几百条短吻鳄死亡。如图是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短吻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顶级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要摄食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 ;
(2)水质恶化是生态因素中的 因素;
(3)右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4)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造成的。
2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 流失,防治沙漠化等。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源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22.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多种野生植物,还有大熊猫等多种珍稀动物。
(1)保护区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 。动物作为消费者,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蜜蜂能帮助植物 、传播种子,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它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的 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鼠以草为食,蛇以鼠为食,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 。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
23.(2015九下·浙江竞赛)图示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草食性昆仑和食虫性鸟类三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
(1) 表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B是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24.图一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图二是鸟卵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图示的生物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2)图中生物具“胎生、哺乳”特征的是 ;雏鹰是由鸟卵中的[ ] 发育而来,有利于其飞翔生活的呼吸方式是 ;鹰与蛇之间在生态学上的关系是 .
(3)蚯蚓与图一中的动物相比,不同之处是身体背部没有 .
(4)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5)若该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导致草原退化,原有的生态平衡难以恢复,说明: .
25.(2016·富阳)下图甲为某人工的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图乙为该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
(2)经测定发现,食物链中下一级生物只能得到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包括 。(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填序号)
①各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级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级生物利用;
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乙图,描述草鱼在t0-t1时间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4)在养殖过程,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病、鱼死”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从生态系统稳态的角度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将A、B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 (选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27.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大鱼) 96 小鱼
B(小球藻) 5 /
C(小鱼) 31 水蚤
D(水蚤) 15 小球藻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 ,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 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28.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四、解答题
29.(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 ,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30.如图为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途径是雷电固氮和 ,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叶中的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时,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2)能完成Ⅱ和Ⅲ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氮元素以NH3、NO(亚硝酸根离子)等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这属于新陈代谢中的 (选填“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
(4)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31.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自动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两方面来切入。
生态系统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能、水、空气和土壤等;
②生物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正确。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正确。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物种数量的改变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错误。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全部灭绝,兔子没有天敌将会大量繁殖,因此兔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兔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连接起来,可以从生态平衡和食物链方面来切入。
【解答】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解答】C选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更易产生新物种。
【解答】图示可知:甲进化的种群与原种群发展的方向最一致,不易产生新物种,最易被淘汰。甲、乙物种存在一种变异倾向,丙物种存在两种变异倾向,丙的变异类型多,自然选择导致某种群向两个或多个方向进化时,最容易产生新物种。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
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D、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故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做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解答】A.消费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A符合题意。
B.消费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符合题意。
C.消费者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C符合题意。
D.以上三项都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解答】A.自然灾害不可预料,人类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但多填海会影响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可见人为因素影响了这次灾害但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受灾国当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已达到上限。C不符合题意。
D.受损严重的国家,其沿海的珊瑚礁过去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更高,而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减弱海啸的破坏力。可见人为因素会强化自然因素的破坏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其他生物则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经绿色植物转化后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A.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A符合题意。
B.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碳 氧平衡。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不符合题意。
D.植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解答】 ①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②排放污水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植树造林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焚烧垃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⑤养花种草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⑥喷药灭虫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A.
1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解答】A.根据题图,可以看出最先长出的是草本植物,随时间延长,才慢慢长出灌木和乔木,物种丰富性慢慢增高。可以说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A符合题意。
B.根据题图,可以看出最先长出的是草本植物,随时间延长,才慢慢长出灌木和乔木,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不相同。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不可以看出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延长,草本植物没有持续增多,所以并不是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通过生物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联系起来的。一般来说,食物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解答】A、当食物链中的一种动物数量短时间内出现大的波动,会不同程度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B、由于蛙的数量减少,害虫的数量会增加,导致水稻虫害更加严重。
C、由于以蛙为食,蛙的数量减少,蛇的数量也会减少。
D、由于蛙的数量减少,水稻虫害严重,以水稻为食的鼠的数量也会减少。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解答】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在某草原上,有很多野兔和狼,野兔爱打洞破坏草地,狼既吃野兔又吃羊,人们为了保护羊大量捕杀狼,结果发现,草越来越少,羊没有草吃而大量饿死.这个事例说明了人类大规模的干预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平衡的概念.解答时可以从生态平衡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如草→兔→狐中,草的数量要远大于兔的数量,兔的数量要远大于狐的数量.狐多了,兔就会少,兔少了,狐也会少,狐少了,兔就会多;同样兔少了,草就会多;草多了,兔就会多,兔多了,草就会少,但最终达到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兔的数量远大于狐的数量,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1)水平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据此解答。
【解答】(1)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工湿地虽可净化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
17.【答案】(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
(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是由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但是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2)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斗争加剧限制了鼠群数量增长。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因为b点和c点之间放牧量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量。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生产者净生产量长期为小于0,那么会造成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5)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18.【答案】(1)消费者
(2)①②
(3)如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
【解答】(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属于动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3)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故答案为:(1)消费者(2)①②(3)
19.【答案】(1)腊梅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的现象;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解答】(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的程度增大;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酸雨pH高于3.0对各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2)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1)腊梅(2)自动调节
20.【答案】(1)消费者;能量
(2)非生物
(3)6;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或者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
(4)自动调节;人类活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求每个分支上的食物链条数的和。书写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
(4)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水生植物和蓝藻是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而其余的为消费者,短吻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材料中的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使湖水富营养化,致使蓝藻大量繁殖、疯狂生长,导致大量的水生植物、鱼类死亡,水质恶化,其中水质恶化是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
(3)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鲈鱼→美洲短吻鳄;蓝藻→美洲真鰶→美洲短吻鳄。生物种类最多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或者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
(4)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故答案为:(1)消费者;能量;(2)非生物;(3)6;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或者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4)自动调节;人类活动
21.【答案】(1)水
(2)自动调节;生物的多样性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5)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物防治;抗虫基因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解答】(1)西部地区干旱,最缺乏的是水分,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水。(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源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抗虫基因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故答案为:(1)水;(2)自动调节;生物的多样性;(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5)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物防治;抗虫基因
22.【答案】(1)生产者;传粉
(2)分解者;物质
(3)捕食关系;食物链
(4)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
消费者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
【解答】(1)光合作用能够固定太阳能,生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蜜蜂在采蜜的同时能够帮助植物传递花粉;故答案为:生产者;传粉;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相当于对物质进行回收利用,所以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解的主要是物质,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故答案为:分解者;物质;
(3)吃与被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被称为捕食关系,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故答案为:捕食关系;食物链;
(4)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答案为: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生产者;传粉;(2)分解者;物质;(3)捕食关系;食物链;(4)自然保护区。
23.【答案】(1)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2)食虫性鸟类;消费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在上述生态系统中,树林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数量应是最多的;植食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数量位于中间;食虫鸟是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数量最少。所以A是树林;B代表食虫鸟;C代表植食性昆虫;
【解答】(1) A 表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2)B是食虫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4.【答案】(1)分解者
(2)鼠、狐、兔;1;胚盘;双重呼吸;捕食、竞争
(3)脊柱
(4)草→鼠→蛇→鹰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图二中1为胚盘,2为卵黄,3为卵白.
【解答】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2)图中的鼠、狐、兔三种动物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雏鹰是鸟类,其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鸟卵的胚盘部位,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是指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鹰捕食蛇为食,它们是捕食关系,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野兔和田鼠为食,它们还存在竞争关系.(3)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而图一中各种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脊柱.(4)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功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若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若某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这说明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1)分解者;(2)鼠、狐、兔(不全不得分);1胚盘;双重呼吸;捕食、竞争;(3)脊柱;(4)草→鼠→蛇→鹰;(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
25.【答案】(1)D、BC、E
(2)①②③
(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分解者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生产者能为各级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
(3)假设不考虑生物个体从一个种群迁出或迁入等因素,那么,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这个种群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反之,如果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就会逐渐减少。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解答】(1)分析图甲可知:B、C、D、E的箭头最终都指向A,所以A是无机环境,故可得B和C为消费者,D为生产者,E为分解者。
(2)食物链中下一营养级生物只能得到上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营养级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营养级生物利用;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图乙可知,草鱼个体数在t0~t1时间段不断增加,所以在t0~t1时间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t1以后个体数不再增加并维持平衡,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该生态系统每年7~8月份突发“鱼死、鱼病“现象,且有进一步严重趋势,主要的原因是该人工鱼塘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故答案为:(1)D、BC、E;(2)①②③;(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26.【答案】(1)C
(2)能
(3)食物链(或食物网)
(4)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解答】(1)实验设置A、B瓶罝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 )通过该实验,对比BC两组,可以探究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
(3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4 )在A , B , 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故答案为:(1)C(2)能(3)食物链(食物网)(4)B
27.【答案】(1)B→D→C→A
(2)B
(3)细菌、真菌
(4)太阳
(5)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B→D→C→A.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B小球藻.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 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 太阳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故答案为:(1)B→D→C→A;(2)B;(3)细菌、真菌;(4)太阳;(5)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食物链越长,位于该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体内含量越多.
28.【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29.【答案】(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该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其中T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T5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图乙中A为鱼类呼吸作用消耗能量,BCD代表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解答】(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S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后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的同化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即“?”表示.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生物的生活需要氧气,由于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鱼类缺少氧气最终丧亡。
故答案为:(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30.【答案】(1)生物固氮;大于
(2)分解者
(3)同化作用
(4)植物→动物A→动物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1)大气中的N2经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闪电固氮及工业固氮,使N2转化为NH3,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然后被植物吸收用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通过动物捕食、消化吸收后同化为动物体的成分。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中的含氮化合物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当土壤中的氧气不足时,反硝化细菌活动加强,使硝酸盐转化为氨,进一步转化为N2,回到大气中,实现了氮的循环。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解答】(1)叶的气孔开放时,根要吸水满足自身需要,细胞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题中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说明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败叶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3)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称为同化作用。
(4)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 图中的食物链为:植物→动物A→动物B。
故答案为:(1)生物固氮;大于(2)分解者(3)同化作用(4)植物→动物A→动物B
31.【答案】(1)减少;减少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
(4)生态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藻类是植物,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此过程需氧型细菌要消耗氧气。由于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细菌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也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若是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超过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稳态造成破坏。
【解答】(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减少;减少(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4)生态平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