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孟
母
三
迁
资料链接
孟子,字子舆,尊称“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
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价值观方面:强调舍生取义。
资料链接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米粟 亲戚畔之 公孙衍
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百里奚 空乏其身 曾益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读准字音
sù
guàn
pàn
yǎn
rǔ
quǎn
fù yuè
gé
áo
xī
kòng
zēng
fú
bì
自由朗读,注意对举句、排比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孟子》的语言特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是句式整齐而节奏感强,气势磅礴而说服力强,读来非常有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自由朗读,注意对举句、排比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孟子》的语言特点。
疏通文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重点字词
不如:比不上
郭:外城
得:得到,占据
坚利:指装备精良
米粟:粮食
以:介词,表条件,依靠
多助:帮助他的人多
之:到
顺:归顺
疏通文意
以 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凭借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施行仁政的君主
打仗
表肯定语气
疏通文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疏通文意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
2.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同“叛”,背叛。
名词作状语,包围起来。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知识梳理
3.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 古义: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池塘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 今义:地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
亲戚畔之 古义:
今义: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外城
护城河
放弃
离开
限制
这
内外亲属
知识梳理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内城
代词,代指城池
结构助词,的
到
代词,代指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代词,代指施行仁政的君主
知识梳理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委而去之
而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不译
词组“然而”,可是
连词,表顺承,不译
知识梳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
以
介词,表条件,依靠
介词,表条件,依靠
介词,表条件,依靠
介词,表条件,凭借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合作探究
1.本文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天时、地利、人和。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攻城方
(得天时)
守城方
(占地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方
(占地利)
城高池深兵革精
米粟多
弃城而逃
地利不如人和
先用攻城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后用守城失利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合作探究
3.接着,孟子用一组排比句论证了什么道理?
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疆域的边界不足以使人民定居下来,山河的险要不足以巩固国防,武器的锐利精良不足以震慑天下。
治理国家依靠:
君主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人和”
=“得道”
课堂小结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结构严密,推理清晰,说理深刻,说服力强。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排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提出论点
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