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人的健康 综合卷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丽水月考)甲、乙、丙三人参加医院体检,在体检时发现:甲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而乙通过验血发现血脂偏高,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疾病?( )
A.传染病、遗传病、心血管病 B.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
C.遗传病、心血管病、传染病 D.心血管病、传染病、遗传病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解答】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甲的肝功能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乙的血脂偏高,属于心血管疾病;色盲症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属于遗传病。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色盲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绿颜色,决定此病的色盲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遗传病。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有关抗原和抗体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
B.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定的抗原
C.抗原消失后,抗体便不再存在
D.抗原是外来物质,抗体是人体蛋白质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从抗原、抗体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媒体报道了一位中学生因为一部手机而发生跳楼的极端事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这名学生的行为,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位同学身体没有疾病,他就是健康的
B.心情愉快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C.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打球等方式缓解情绪
D.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
【解析】【分析】学习过程中应当理性处理情绪问题,不可作出极端事情,心灵的健康非常重要,不能只顾学习而忽视这些问题。
【解答】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没有疾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极其重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2020九下·绍兴月考)预防新冠病毒肺炎,不合理的做法是( )
A.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与感染或潜在感染患者的接触
B.出入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饮水
C.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D.关爱野生动物、流浪动物,它们被宰杀时应救助回家饲养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A: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避免去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感染者或者潜在感染者的接触。故A正确;
B: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保护易感人群,出入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饮水。故B正确;
C: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故C正确;
D: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避免捕杀野生动物,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引起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 )
A.冠状动脉硬化
B.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C.冠状动脉管腔变窄,血流量变小
D.胆固醇和脂肪类物质在冠状动脉壁内堆积过多
【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冠心病的概念及其发病机理解题。
【解答】解: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和脂肪类物质在冠状动脉壁内堆积过多,造成冠状动脉管腔变窄,血流受阻,造成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
故答案为:D。
6.(2021九下·丽水月考)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如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B.人的任何一个动作至少是由两组肌肉互相配合完成的
C.②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D.③和⑤共同围成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骨骼及其结构与成分
【解析】【分析】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但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但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豁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肘部弯曲;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肘部伸展。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包围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关节腔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解答】A、骨的位罝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但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但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肘部弯曲;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肌舒张时,肘部伸展,A不符合题意;
B、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但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B不符合题意;
C、②是关节腔,关节腔的作用是关节腔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C不符合题意;
D、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包围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③是关节头,⑤是关节窝,②是关节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2九下·杭州月考)新冠肺炎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的肺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是空气和飞沫
B.新冠病毒是原核生物,它无细胞结构不具生命特征
C.对已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隔离治疗、封存受病毒污染的冷链食品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部分新冠肺炎痊愈者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治疗,说明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解答】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A错误。
B:新冠病毒是原核生物,它无细胞结构,但是具有生命活动,B错误。
C:对已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错误。
D:部分新冠肺炎痊愈者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治疗,说明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D。
8.(2022九下·萧山月考)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健康危害吸烟报告》,深入阐述了吸烟的危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烟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尼古丁、烟焦油和二氧化碳等
B.吸烟是糖尿病的直接诱因
C.“二手烟”对人体基本无害
D.长期吸烟会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
【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便会感到倦怠、疲劳、脑力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反应迟钝。本题主要从吸烟的危害分析解答。
【解答】A:二氧化碳不是有害物质,A错误。
B:目前发现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来的,吸烟不是糖尿病的直接诱因,B错误。
C:“二手烟”对人体有害,C错误。
D:长期吸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D正确。
故选D。
9.(2022九下·萧山月考)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主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致使很多致病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
B.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C.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答案】B
【知识点】细菌;抗生素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A.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并不是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A错误;
B.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耐药的变异),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适者生存),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强细菌.因此,耐药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了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和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都很强,只是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抗生素杀死了,D错误.
故选B。
10.(2022九下·萧山月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因,该病毒感染人体后,会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B.抗病毒治疗能彻底清除体内的HIV
C.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
D.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HIV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奥密克戎病毒是能引起人或其他物患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
【解答】A: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A错误。
B:抗病毒治疗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HIV,B错误。
C: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C正确。
D: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HIV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1.(2022九下·义乌期中)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却发现了一些白化的乌鸦(如图)。白化动物除体色呈现异常白色外,体内结构和各种脏器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传染病
C.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D.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
2.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3.性状是由基因决定。
4.遗传性是指后代在这一连续系统中重复其亲代的特性和特点。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变异,由于没有涉及基因结构的变化,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解答】A: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不是传染病,B错误。
C: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C正确。
D: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性,D正确。
故选B。
12.下列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吸烟,会造成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影响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
B.当沙子进入眼睛时,应立即用水冲洗,不要揉搓眼睛,以免伤害虹膜
C.非处方药虽然可以自行购买,但都必须根据特定的医嘱谨慎用药
D.青春期应适当学习性知识,悦纳自己的性别及性征,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答案】D
【知识点】安全用药;酗酒的危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了身体健康应不要吸烟、不喝酒、心理健康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解答】A、长期吸烟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A不符合题意;
B、当沙子进入眼睛时,应立即用水冲洗,不要揉搓眼睛,以免伤害角膜,B不符合题意;
C、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注意用药安全,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不减轻仍然要咨询医生或到医院检查,C不符合题意;
D、青春期应适当学习性知识,悦纳自己的性别及性征,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是疫苗可以促使人体( )
A.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大量特定抗体消灭病原体
B.接受大量抗体或淋巴因子,立即获得针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C.在健康状况下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D.产生针对特定传染病的抗原,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解答】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火星,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这是因为疫苗能促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1九下·宁波月考)如图是小科在学完人体免疫系统后绘制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特异性免疫
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
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预防接种可以增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解答】A.甲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B错误;
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C正确;
D.预防接种可以增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15.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
C.对食物过敏是人体抵抗抗原侵入功能过强造成的
D.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面议,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意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解答】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成为病原体,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C正确,符合题意;
D、体液中的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失去致病性这种免疫力是生来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2017年3月20日,达州市卫计委、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校落实患病学生的休学治疗、校园环境的消毒杀菌等防控措施。下列关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征,危害极大
B.引起人们患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C.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接种的卡介苗属于抗原
D.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要求患病学生休学治疗属于保护易感者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解答】A、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征,危害极大,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这是一种细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给儿童接种的卡介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活性,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要求患病学生休学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7.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
B.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A、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而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此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而该免疫类型能对特定的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C不符合题意;
D、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相应的病毒消灭,而不是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2021九下·浙江期末)近年,山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手足口病疫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以下事实中,与该病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无关的是( )
A.病原体为多种肠道病毒
B.可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等传播
C.儿童对该病的抵抗力较弱
D.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即可恢复健康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解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这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可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等传播,传染性很强,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但是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即可恢复健康与大范围传播无直接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癌症病人的死亡率高,其致死原因是( )
A.癌细胞释放毒素使人死亡
B.癌细胞分裂并广泛转移侵犯其他组织,病人衰竭而死
C.癌细胞本身有毒,使人死亡
D.癌细胞使人体组织停止生长
【答案】B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肿瘤细胞的特点解题。
【解答】解: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特点是能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增殖,癌细胞能够转移,但不能够侵入细胞,他通过扩散到一个组织后,在该组织处进行大量的增殖,吸收该处的营养,破坏该处的组织;
故答案为:B。
20.人体有多种方法保护自身免受病患。下列自身保护方法中,不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B.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C.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
D.T淋巴细胞消灭癌细胞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免疫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属于人体的解毒功能,不属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1.(2022九下·舟山开学考)小明因感冒、腹泻,前往医院就诊。
(1)医生建议小明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小明因感染而出现炎症,此时他体内 (填一种血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
(2)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的结果。(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白细胞
(2)小于
【知识点】血液;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
【解析】【分析】(1)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
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通过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的过程。”
【解答】(1)检查结果是小明因感染而出现炎症,此时他体内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
(2)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的结果。
22.写出图中①②③所示内容,再在方框内补全漏画结构并标注名称。
① ;
② ;
③ 。
【答案】收缩;骨;关节窝
【知识点】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运动知识解题。
【解答】解: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牵引着所附着的骨,绕着骨连接作有规律的运动。据图可知,①是骨骼肌收缩、②是骨、③是关节窝;
故答案为:收缩、骨、关节窝。
23.酗酒主要危害的器官是 ;大量吸烟会引起人体 系统的疾病。
【答案】肝;呼吸
【知识点】酗酒的危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饮酒会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中毒,导致说话不清、出现幻觉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
香烟燃烧时释放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刺激性烟雾.焦油对口腔、喉部、气管、肺部均有损害。
【解答】(1)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
(2)香烟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这些有毒物质首先危害人的呼吸系统,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甚至引起癌症。
故答案为:肝、呼吸
24.(2022九下·义乌期中)进入3月份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复杂,呈多点爆发,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请回答:
(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 的特点。
(2)下列为预防新冠肺炎所采取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学校要求大家上学放学时要科学佩戴口罩
B.要求师生少聚集、勤洗手,做好教室通风
C.对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D.对18周岁以上的人群免费接种第三针疫苗
【答案】(1)流行性
(2)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患者隔离治疗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解答】(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A:学校要求大家上学放学时要科学佩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要求师生少聚集、勤洗手,做好教室通风,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对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对18周岁以上的人群免费接种第三针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C。
25.(2022九下·舟山月考)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类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并可以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我国上市。
(1)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米看,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2)接种该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以下是疫苗的相关信息:
①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均与感染性HPV病毒类似,但无病毒DNA,但人体免疫系统会将它误认为是HPV,产生针对HPV的抗体。
②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
③在九价宫颈癌疫苗效力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发现它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可多选)
A.一次注射,终生有益。 B.宫颈癌疫苗不是病毒,没有感染性。
C.HPV疫苗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D.HPV疫苗不是100%有效,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
【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
(3)B,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通过接种HPV疫苗,能够女性获得对HPV病毒引发的癌症的免疫能力,从而保护未患病的女性,所以这种方式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2)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会产生抗体,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3)A.由信息可知,该疫苗产生的抗体至少可维持4年,即4年后可能就没有HPV的抗体了,所以不可能终生有益;故A错误;
B.宫颈癌疫苗没有病毒DNA,所以该疫苗在人体内无法进行复制、增殖,所以没有感染性;故B正确;C.HPV疫苗是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的;故C错误;
D.宫颈癌疫苗的临床效果中有效保护率是90%以上,但不是100%,所以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故D正确;
故选BD。
26.(2016·杭州模拟)2014年初,萧山等地发现了H7N9禽流感传染病例。2012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磋商并最终决定,不允许美国、荷兰两个研究小组公布其有关H5N1型禽流感变种病毒人际传播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一病毒如果流入人群,从发现到研制出相应疫苗需要12年时间进行动物和人体实验,这期间对人群危害极大。右上图是利用疫苗进行动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请回答有关问题:
(1)构成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是 。
(2)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 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一免疫属于 ,这种方法从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属于 。
(3)你认为如果小鸡得了禽流感,给它注射抗生素有用吗? 。
(4)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2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措施 。
【答案】(1)核酸和蛋白质
(2)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保护易感者
(3)没用
(4)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只有病毒比较特殊,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解答】(1)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组成,yinci构成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2)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若再有该病原体入侵,抗体还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且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一种抗原物质。因此,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作用是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将抗原清除,这一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即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给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是增强小鸡对禽流感传染病的抵抗力,避免感染,因此属于保护易感者的措施。
(3)你认为如果小鸡得了禽流感,抗生素不能治疗禽流感。
(4)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有隔离和消毒。隔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使易感人群接触不到传染源,就不会被传染,故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2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核酸;蛋白质(2)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保护易感者(3)没用(4)切断传播途径
27.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营养学家将食物分成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宝塔”( 如图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位于“宝塔”底层的米饭和面食是我们的主食,从营养成分看,含有较多的 .
(2)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少年每天应比成人多摄取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即“宝塔”第 和 层的食物.
(3)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 层的食物,适当多吃 层的食物.
(4)请根据“宝塔”的建议,挑选下列食物中的3-4种,组成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
面包 大米 牛奶 带鱼 猪肉 苹果 油菜 蛋 鲫鱼 黄瓜
【答案】(1)糖类
(2)3;4
(3)第5;第2
(4)大米、油菜、带鱼、蛋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图中的第一层谷类中主要含有淀粉,第二层蔬菜水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第三层鱼、肉、蛋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第四层奶类和豆类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第五层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解答】解:(1)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糖类,因此要满足糖类的供应,饮食中要吃较大比例的谷类食品.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儿童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表3层、4层的食物,以保证生长发育.
(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饮食中应减少油脂类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即少吃第5层的食物,多吃第2层的食物.
(4)要达到合理营养,必须合理调配膳食,满足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科学搭配食物,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进餐.
根据“宝塔”的建议,组成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是:大米、油菜、带鱼、蛋.
2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发现和分离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的重大贡献,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发现青蒿素之前,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了抗药性。从进化角度看,该抗药性的产生是 对疟原虫选择的结果。
(2)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世界各地拯救了无数生命。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对病人进行治疗,属于 。
【答案】(1)奎宁、氯喹等药物
(2)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安全用药
【解析】【分析】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了抗药性。
【解答】 (1)因为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是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因为疟原虫有了抗药性,奎宁、氯喹等药物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这个病就是疟原虫引起的.
(2)病人就是得了疟疾的患者,疟疾的患者就是传染源,因此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 (1)奎宁、氯喹等药物;(2)控制传染源
三、实验探究题
29.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消灭天花,所以许多国家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
(1)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接种天花疫苗属于 。
(2)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称为 (或 免疫)。
(3)资料表明,美国和俄罗斯的几个实验室仍保存着天花病毒。对于继续保存还是消灭这些天花病毒,存在争论。下列属于反对保存天花病毒的理由有____(可多选)。
A.目前,科学家已研究清楚天花病毒的DNA序列,必要时可通过相关技术研制所需的天花病毒
B.保存天花病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D.一旦天花重新流行,可以利用实验室保存的天花病毒快速研制疫苗
E.天花病毒可能还有新的用途,只是现在还没有被发现
【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人工免疫;特异性
(3)A;C
【知识点】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根据对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监测和易感人群状况的分析,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计划免疫。
【解答】(1)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类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种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2)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接种疫苗是出生后进行,产生的抗体只对某一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特异性免疫。(3)科学家已研究清楚天花病毒的DNA序列,一旦用之,使用、研究现有的天花病毒的DNA序列的资料即可,无需再保存天花病毒,因为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故A、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保护易感人群;(2)人工免疫;特异性;(3)AC
30. 某中学八年级一班突然出现10名流感患者,学校迅速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该10名学生劝其离校治疗;②要求学生们戴口罩,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消毒;③建议与该10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学生注射流感疫苗.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学校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标号)
(2)流感病毒进入人体,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线是 .
(3)流感病毒是一类 (填“有”或“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4)注射流感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疫苗可称为 .(填“抗体”或“抗原”)
【答案】(1)②
(2)呼吸道黏膜
(3)没有
(4)特异性;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解答】(1)①对该10名学生(流感患者)劝其离校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②要求学生们戴口罩,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建议与该10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学生注射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学校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②要求学生们戴口罩,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消毒.
(2)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因此流感病毒进入人体,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线是呼吸道黏膜.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因此流感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4)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抗体具有专一性,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注射流感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可称为抗原.
故答案为:(1)②;
(2)呼吸道黏膜;
(3)没有;
(4)特异性;抗原.
【分析】(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3)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6)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四、解答题
31.(2021九下·丽水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它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禽流感等同属于一类传染病,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
材料二:巴斯德将狂犬的唾液注射到兔的体内,兔患狂犬病而死,他将死兔的脑和脊髓通过处理,弱化成疫苗,注射到正常狗的体内,狗获得了对该病的免疫力。后来,有一男孩被狂犬咬伤,不治必死,在狂犬病发病潜伏期内,巴斯德多次对其接种弱化病毒,男孩果然平安无事。
材料三:某年元月27日,湖南浏阳某乡3岁幼女被恶狗咬伤,当日在诊所注射狂犬病疫苗,但仍于2月23日不幸死亡。专家分析,对创伤深广、严重者,除按要求注射狂犬疫苗外,还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抗病毒血清一剂,才能有效防治。
(1)引起动物患狂犬病的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讲它属于 。
(2)巴斯德为发病前的男孩接种弱化病毒,从免疫的角度,弱化病毒疫苗属于 ,男孩获得免疫力的方式是 。
(3)从免疫角度分析,材料三所用的抗病毒血清,与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的不同点是: 。
【答案】(1)病原体
(2)抗原;人工免疫
(3)抗病毒血清是抗体,而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是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抗原,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
【解答】(1)狂犬病的病毒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
(2)弱化病毒疫苗接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狂犬病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因此弱化病毒疫苗属于抗原,由于用人工的方法,给狂犬病患者输入抗原性物质——疫苗,刺激患者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此男孩获得免疫力的方式是人工免疫。
(3)从免疫角度分析,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是抗原;而材料三中所用的抗病毒血清应属于抗体。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抗原;人工免疫(3)抗病毒血清是抗体,而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是抗原
32.(2019九下·秀洲月考)非洲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该疫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我国一些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今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利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已成功控制住了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请回答:
(1)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 。
(2)从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我国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这一措施属于 。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人体吞噬细胞对侵入体内的埃博拉病毒的吞噬作用属于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当埃博拉病毒侵入到人体血液时,会刺激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
【答案】(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考查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的三道防线,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解答】
(1)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病原体;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我国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3) 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来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由于该病毒会破坏吞噬细胞,而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会导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降低 ,产生相应的抗体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控制传染源;(3)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33.(2021九下·浙江期末)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回答:
(1)从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考虑,“给疟疾患者服用青蒿素”属于 。
(2)19世纪以来,奎宁和氯喹先后作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后来由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是药物对疟原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 现象。
(3)青蒿素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4)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控制传染源
(2)适应
(3)有机物
(4)解:青蒿素的式量为12×15+1×22+16×5=282,
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8%。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2)利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概念解决,无机物是无机化合物的简称,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4),进行解答。
【解答】(1)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给疟疾患者服用青蒿素”属于控制传染源。
(2)青蒿素是含有碳的物质,因此称为有机物。
(3)由于抗药性强的害虫能适应环境,能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害虫就被淘汰,因此经过反复选择,最终活下去的害虫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是药物对疟原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
(4)解:青蒿素的式量为12×15+1×22+16×5=282,
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8%。
故答案为:(1)控制传染源(2)适应(3)有机物(4)解:青蒿素的式量为12×15+1×22+16×5=282,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8%
1 / 1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人的健康 综合卷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丽水月考)甲、乙、丙三人参加医院体检,在体检时发现:甲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而乙通过验血发现血脂偏高,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疾病?( )
A.传染病、遗传病、心血管病 B.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
C.遗传病、心血管病、传染病 D.心血管病、传染病、遗传病
2.有关抗原和抗体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
B.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定的抗原
C.抗原消失后,抗体便不再存在
D.抗原是外来物质,抗体是人体蛋白质
3.媒体报道了一位中学生因为一部手机而发生跳楼的极端事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这名学生的行为,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位同学身体没有疾病,他就是健康的
B.心情愉快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C.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打球等方式缓解情绪
D.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4.(2020九下·绍兴月考)预防新冠病毒肺炎,不合理的做法是( )
A.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与感染或潜在感染患者的接触
B.出入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饮水
C.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D.关爱野生动物、流浪动物,它们被宰杀时应救助回家饲养
5.引起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 )
A.冠状动脉硬化
B.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C.冠状动脉管腔变窄,血流量变小
D.胆固醇和脂肪类物质在冠状动脉壁内堆积过多
6.(2021九下·丽水月考)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如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B.人的任何一个动作至少是由两组肌肉互相配合完成的
C.②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D.③和⑤共同围成②
7.(2022九下·杭州月考)新冠肺炎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的肺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是空气和飞沫
B.新冠病毒是原核生物,它无细胞结构不具生命特征
C.对已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隔离治疗、封存受病毒污染的冷链食品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部分新冠肺炎痊愈者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治疗,说明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
8.(2022九下·萧山月考)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健康危害吸烟报告》,深入阐述了吸烟的危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烟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尼古丁、烟焦油和二氧化碳等
B.吸烟是糖尿病的直接诱因
C.“二手烟”对人体基本无害
D.长期吸烟会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
9.(2022九下·萧山月考)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主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致使很多致病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
B.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C.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10.(2022九下·萧山月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因,该病毒感染人体后,会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B.抗病毒治疗能彻底清除体内的HIV
C.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
D.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HIV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
11.(2022九下·义乌期中)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却发现了一些白化的乌鸦(如图)。白化动物除体色呈现异常白色外,体内结构和各种脏器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传染病
C.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D.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12.下列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吸烟,会造成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影响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
B.当沙子进入眼睛时,应立即用水冲洗,不要揉搓眼睛,以免伤害虹膜
C.非处方药虽然可以自行购买,但都必须根据特定的医嘱谨慎用药
D.青春期应适当学习性知识,悦纳自己的性别及性征,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13.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是疫苗可以促使人体( )
A.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大量特定抗体消灭病原体
B.接受大量抗体或淋巴因子,立即获得针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C.在健康状况下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D.产生针对特定传染病的抗原,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14.(2021九下·宁波月考)如图是小科在学完人体免疫系统后绘制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特异性免疫
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
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预防接种可以增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15.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
C.对食物过敏是人体抵抗抗原侵入功能过强造成的
D.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16.2017年3月20日,达州市卫计委、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校落实患病学生的休学治疗、校园环境的消毒杀菌等防控措施。下列关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征,危害极大
B.引起人们患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C.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接种的卡介苗属于抗原
D.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要求患病学生休学治疗属于保护易感者
17.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
B.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18.(2021九下·浙江期末)近年,山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手足口病疫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以下事实中,与该病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无关的是( )
A.病原体为多种肠道病毒
B.可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等传播
C.儿童对该病的抵抗力较弱
D.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即可恢复健康
19.癌症病人的死亡率高,其致死原因是( )
A.癌细胞释放毒素使人死亡
B.癌细胞分裂并广泛转移侵犯其他组织,病人衰竭而死
C.癌细胞本身有毒,使人死亡
D.癌细胞使人体组织停止生长
20.人体有多种方法保护自身免受病患。下列自身保护方法中,不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B.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C.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
D.T淋巴细胞消灭癌细胞
二、填空题
21.(2022九下·舟山开学考)小明因感冒、腹泻,前往医院就诊。
(1)医生建议小明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小明因感染而出现炎症,此时他体内 (填一种血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
(2)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的结果。(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2.写出图中①②③所示内容,再在方框内补全漏画结构并标注名称。
① ;
② ;
③ 。
23.酗酒主要危害的器官是 ;大量吸烟会引起人体 系统的疾病。
24.(2022九下·义乌期中)进入3月份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复杂,呈多点爆发,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请回答:
(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 的特点。
(2)下列为预防新冠肺炎所采取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学校要求大家上学放学时要科学佩戴口罩
B.要求师生少聚集、勤洗手,做好教室通风
C.对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D.对18周岁以上的人群免费接种第三针疫苗
25.(2022九下·舟山月考)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类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并可以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我国上市。
(1)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米看,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2)接种该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以下是疫苗的相关信息:
①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均与感染性HPV病毒类似,但无病毒DNA,但人体免疫系统会将它误认为是HPV,产生针对HPV的抗体。
②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
③在九价宫颈癌疫苗效力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发现它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可多选)
A.一次注射,终生有益。 B.宫颈癌疫苗不是病毒,没有感染性。
C.HPV疫苗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D.HPV疫苗不是100%有效,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
26.(2016·杭州模拟)2014年初,萧山等地发现了H7N9禽流感传染病例。2012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磋商并最终决定,不允许美国、荷兰两个研究小组公布其有关H5N1型禽流感变种病毒人际传播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一病毒如果流入人群,从发现到研制出相应疫苗需要12年时间进行动物和人体实验,这期间对人群危害极大。右上图是利用疫苗进行动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请回答有关问题:
(1)构成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是 。
(2)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 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一免疫属于 ,这种方法从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属于 。
(3)你认为如果小鸡得了禽流感,给它注射抗生素有用吗? 。
(4)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2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措施 。
27.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营养学家将食物分成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宝塔”( 如图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位于“宝塔”底层的米饭和面食是我们的主食,从营养成分看,含有较多的 .
(2)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少年每天应比成人多摄取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即“宝塔”第 和 层的食物.
(3)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 层的食物,适当多吃 层的食物.
(4)请根据“宝塔”的建议,挑选下列食物中的3-4种,组成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
面包 大米 牛奶 带鱼 猪肉 苹果 油菜 蛋 鲫鱼 黄瓜
2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发现和分离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的重大贡献,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发现青蒿素之前,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了抗药性。从进化角度看,该抗药性的产生是 对疟原虫选择的结果。
(2)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世界各地拯救了无数生命。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对病人进行治疗,属于 。
三、实验探究题
29.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消灭天花,所以许多国家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
(1)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接种天花疫苗属于 。
(2)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称为 (或 免疫)。
(3)资料表明,美国和俄罗斯的几个实验室仍保存着天花病毒。对于继续保存还是消灭这些天花病毒,存在争论。下列属于反对保存天花病毒的理由有____(可多选)。
A.目前,科学家已研究清楚天花病毒的DNA序列,必要时可通过相关技术研制所需的天花病毒
B.保存天花病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D.一旦天花重新流行,可以利用实验室保存的天花病毒快速研制疫苗
E.天花病毒可能还有新的用途,只是现在还没有被发现
30. 某中学八年级一班突然出现10名流感患者,学校迅速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该10名学生劝其离校治疗;②要求学生们戴口罩,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消毒;③建议与该10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学生注射流感疫苗.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学校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标号)
(2)流感病毒进入人体,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线是 .
(3)流感病毒是一类 (填“有”或“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4)注射流感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疫苗可称为 .(填“抗体”或“抗原”)
四、解答题
31.(2021九下·丽水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它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禽流感等同属于一类传染病,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
材料二:巴斯德将狂犬的唾液注射到兔的体内,兔患狂犬病而死,他将死兔的脑和脊髓通过处理,弱化成疫苗,注射到正常狗的体内,狗获得了对该病的免疫力。后来,有一男孩被狂犬咬伤,不治必死,在狂犬病发病潜伏期内,巴斯德多次对其接种弱化病毒,男孩果然平安无事。
材料三:某年元月27日,湖南浏阳某乡3岁幼女被恶狗咬伤,当日在诊所注射狂犬病疫苗,但仍于2月23日不幸死亡。专家分析,对创伤深广、严重者,除按要求注射狂犬疫苗外,还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抗病毒血清一剂,才能有效防治。
(1)引起动物患狂犬病的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讲它属于 。
(2)巴斯德为发病前的男孩接种弱化病毒,从免疫的角度,弱化病毒疫苗属于 ,男孩获得免疫力的方式是 。
(3)从免疫角度分析,材料三所用的抗病毒血清,与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的不同点是: 。
32.(2019九下·秀洲月考)非洲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该疫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我国一些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今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利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已成功控制住了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请回答:
(1)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 。
(2)从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我国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这一措施属于 。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人体吞噬细胞对侵入体内的埃博拉病毒的吞噬作用属于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当埃博拉病毒侵入到人体血液时,会刺激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
33.(2021九下·浙江期末)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回答:
(1)从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考虑,“给疟疾患者服用青蒿素”属于 。
(2)19世纪以来,奎宁和氯喹先后作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后来由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是药物对疟原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 现象。
(3)青蒿素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4)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解答】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甲的肝功能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乙的血脂偏高,属于心血管疾病;色盲症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属于遗传病。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色盲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绿颜色,决定此病的色盲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遗传病。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从抗原、抗体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
【解析】【分析】学习过程中应当理性处理情绪问题,不可作出极端事情,心灵的健康非常重要,不能只顾学习而忽视这些问题。
【解答】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没有疾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极其重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A: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避免去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感染者或者潜在感染者的接触。故A正确;
B: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保护易感人群,出入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饮水。故B正确;
C: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故C正确;
D: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应避免捕杀野生动物,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冠心病的概念及其发病机理解题。
【解答】解: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和脂肪类物质在冠状动脉壁内堆积过多,造成冠状动脉管腔变窄,血流受阻,造成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骨骼及其结构与成分
【解析】【分析】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但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但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豁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肘部弯曲;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肘部伸展。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包围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关节腔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解答】A、骨的位罝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但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但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肘部弯曲;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肌舒张时,肘部伸展,A不符合题意;
B、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但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B不符合题意;
C、②是关节腔,关节腔的作用是关节腔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C不符合题意;
D、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包围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③是关节头,⑤是关节窝,②是关节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解答】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A错误。
B:新冠病毒是原核生物,它无细胞结构,但是具有生命活动,B错误。
C:对已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错误。
D:部分新冠肺炎痊愈者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治疗,说明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便会感到倦怠、疲劳、脑力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反应迟钝。本题主要从吸烟的危害分析解答。
【解答】A:二氧化碳不是有害物质,A错误。
B:目前发现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来的,吸烟不是糖尿病的直接诱因,B错误。
C:“二手烟”对人体有害,C错误。
D:长期吸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细菌;抗生素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A.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并不是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A错误;
B.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耐药的变异),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适者生存),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强细菌.因此,耐药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了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和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都很强,只是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抗生素杀死了,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奥密克戎病毒是能引起人或其他物患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
【解答】A: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A错误。
B:抗病毒治疗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HIV,B错误。
C: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C正确。
D: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HIV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
2.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3.性状是由基因决定。
4.遗传性是指后代在这一连续系统中重复其亲代的特性和特点。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变异,由于没有涉及基因结构的变化,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解答】A: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不是传染病,B错误。
C: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C正确。
D: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性,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安全用药;酗酒的危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了身体健康应不要吸烟、不喝酒、心理健康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解答】A、长期吸烟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A不符合题意;
B、当沙子进入眼睛时,应立即用水冲洗,不要揉搓眼睛,以免伤害角膜,B不符合题意;
C、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注意用药安全,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不减轻仍然要咨询医生或到医院检查,C不符合题意;
D、青春期应适当学习性知识,悦纳自己的性别及性征,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解答】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火星,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这是因为疫苗能促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解答】A.甲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B错误;
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C正确;
D.预防接种可以增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面议,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意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解答】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成为病原体,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C正确,符合题意;
D、体液中的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失去致病性这种免疫力是生来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解答】A、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征,危害极大,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这是一种细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给儿童接种的卡介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活性,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要求患病学生休学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7.【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A、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而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此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而该免疫类型能对特定的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C不符合题意;
D、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相应的病毒消灭,而不是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解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这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可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等传播,传染性很强,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但是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即可恢复健康与大范围传播无直接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肿瘤细胞的特点解题。
【解答】解: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特点是能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增殖,癌细胞能够转移,但不能够侵入细胞,他通过扩散到一个组织后,在该组织处进行大量的增殖,吸收该处的营养,破坏该处的组织;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免疫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属于人体的解毒功能,不属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答案为:C。
21.【答案】(1)白细胞
(2)小于
【知识点】血液;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
【解析】【分析】(1)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
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通过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的过程。”
【解答】(1)检查结果是小明因感染而出现炎症,此时他体内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
(2)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的结果。
22.【答案】收缩;骨;关节窝
【知识点】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运动知识解题。
【解答】解: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牵引着所附着的骨,绕着骨连接作有规律的运动。据图可知,①是骨骼肌收缩、②是骨、③是关节窝;
故答案为:收缩、骨、关节窝。
23.【答案】肝;呼吸
【知识点】酗酒的危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饮酒会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中毒,导致说话不清、出现幻觉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
香烟燃烧时释放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刺激性烟雾.焦油对口腔、喉部、气管、肺部均有损害。
【解答】(1)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
(2)香烟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这些有毒物质首先危害人的呼吸系统,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甚至引起癌症。
故答案为:肝、呼吸
24.【答案】(1)流行性
(2)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患者隔离治疗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解答】(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A:学校要求大家上学放学时要科学佩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要求师生少聚集、勤洗手,做好教室通风,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对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对18周岁以上的人群免费接种第三针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C。
25.【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
(3)B,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通过接种HPV疫苗,能够女性获得对HPV病毒引发的癌症的免疫能力,从而保护未患病的女性,所以这种方式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2)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会产生抗体,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3)A.由信息可知,该疫苗产生的抗体至少可维持4年,即4年后可能就没有HPV的抗体了,所以不可能终生有益;故A错误;
B.宫颈癌疫苗没有病毒DNA,所以该疫苗在人体内无法进行复制、增殖,所以没有感染性;故B正确;C.HPV疫苗是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的;故C错误;
D.宫颈癌疫苗的临床效果中有效保护率是90%以上,但不是100%,所以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故D正确;
故选BD。
26.【答案】(1)核酸和蛋白质
(2)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保护易感者
(3)没用
(4)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只有病毒比较特殊,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解答】(1)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组成,yinci构成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2)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若再有该病原体入侵,抗体还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且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一种抗原物质。因此,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作用是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将抗原清除,这一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即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给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是增强小鸡对禽流感传染病的抵抗力,避免感染,因此属于保护易感者的措施。
(3)你认为如果小鸡得了禽流感,抗生素不能治疗禽流感。
(4)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有隔离和消毒。隔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使易感人群接触不到传染源,就不会被传染,故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2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核酸;蛋白质(2)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保护易感者(3)没用(4)切断传播途径
27.【答案】(1)糖类
(2)3;4
(3)第5;第2
(4)大米、油菜、带鱼、蛋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图中的第一层谷类中主要含有淀粉,第二层蔬菜水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第三层鱼、肉、蛋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第四层奶类和豆类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第五层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解答】解:(1)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糖类,因此要满足糖类的供应,饮食中要吃较大比例的谷类食品.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儿童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表3层、4层的食物,以保证生长发育.
(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饮食中应减少油脂类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即少吃第5层的食物,多吃第2层的食物.
(4)要达到合理营养,必须合理调配膳食,满足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科学搭配食物,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进餐.
根据“宝塔”的建议,组成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是:大米、油菜、带鱼、蛋.
28.【答案】(1)奎宁、氯喹等药物
(2)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安全用药
【解析】【分析】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了抗药性。
【解答】 (1)因为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是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因为疟原虫有了抗药性,奎宁、氯喹等药物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这个病就是疟原虫引起的.
(2)病人就是得了疟疾的患者,疟疾的患者就是传染源,因此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 (1)奎宁、氯喹等药物;(2)控制传染源
29.【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人工免疫;特异性
(3)A;C
【知识点】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根据对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监测和易感人群状况的分析,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计划免疫。
【解答】(1)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类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种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2)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接种疫苗是出生后进行,产生的抗体只对某一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特异性免疫。(3)科学家已研究清楚天花病毒的DNA序列,一旦用之,使用、研究现有的天花病毒的DNA序列的资料即可,无需再保存天花病毒,因为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故A、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保护易感人群;(2)人工免疫;特异性;(3)AC
30.【答案】(1)②
(2)呼吸道黏膜
(3)没有
(4)特异性;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解答】(1)①对该10名学生(流感患者)劝其离校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②要求学生们戴口罩,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建议与该10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学生注射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学校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②要求学生们戴口罩,在教室等公共场所消毒.
(2)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因此流感病毒进入人体,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线是呼吸道黏膜.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因此流感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4)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抗体具有专一性,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注射流感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可称为抗原.
故答案为:(1)②;
(2)呼吸道黏膜;
(3)没有;
(4)特异性;抗原.
【分析】(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3)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6)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31.【答案】(1)病原体
(2)抗原;人工免疫
(3)抗病毒血清是抗体,而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是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抗原,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
【解答】(1)狂犬病的病毒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
(2)弱化病毒疫苗接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狂犬病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因此弱化病毒疫苗属于抗原,由于用人工的方法,给狂犬病患者输入抗原性物质——疫苗,刺激患者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此男孩获得免疫力的方式是人工免疫。
(3)从免疫角度分析,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是抗原;而材料三中所用的抗病毒血清应属于抗体。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抗原;人工免疫(3)抗病毒血清是抗体,而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是抗原
32.【答案】(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考查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的三道防线,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解答】
(1)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病原体;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我国动物园暂停引进来自疫区的猴子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3) 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来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由于该病毒会破坏吞噬细胞,而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会导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降低 ,产生相应的抗体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控制传染源;(3)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33.【答案】(1)控制传染源
(2)适应
(3)有机物
(4)解:青蒿素的式量为12×15+1×22+16×5=282,
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8%。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2)利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概念解决,无机物是无机化合物的简称,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4),进行解答。
【解答】(1)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给疟疾患者服用青蒿素”属于控制传染源。
(2)青蒿素是含有碳的物质,因此称为有机物。
(3)由于抗药性强的害虫能适应环境,能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害虫就被淘汰,因此经过反复选择,最终活下去的害虫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是药物对疟原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
(4)解:青蒿素的式量为12×15+1×22+16×5=282,
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8%。
故答案为:(1)控制传染源(2)适应(3)有机物(4)解:青蒿素的式量为12×15+1×22+16×5=282,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8%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