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科学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10 20:12:04

文档简介

八年级科学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南浔期末)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2.(2022八下·温州期末)科学家在地壳中发现了氦-3原子,它的中子数量与普通氦原子不同,故表现出众多优越特性。如图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 ”表示核外电子,则氦-3原子含有的质子数为(  )
A.1 B.2 C.3 D.5
3.(2022八下·温岭期末)鈈(xi)元素是首个由亚洲科学家发现的新元素。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6,核外电子数为113,则质子数为(  )
A.286 B.113 C.173 D.399
4.(2022八下·诸暨期末)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为92,则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5.(2022八下·杭州期末)考古人员使用碳-14年代检测法印证了三星堆遗址属于商代晚期。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中子数
6.(2022八下·滨江期末)日本政府计划在2023年春季将福岛核废水排入海里,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氢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同
C.氚与氢元素不属于同种元素
D.氚原子与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7.(2022八下·乐清期末)科学家在挑战人工合成更高顺位的元素,目前已合成到了118号元素 。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质子数为118。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18 B.176 C.294 D.412
8.(2022八下·乐清期末)二氧化锰(MnO2)、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这三种物质都含有(  )
A.氧元素 B.氧分子 C.氧原子 D.氧离子
9.(2022八下·杭州期末)下列所描述的粒子与氧原子一致的是(  )
A.该粒子有8个质子,9个中子,10个电子
B.该粒子有9个质子,8个中子,10个电子
C.该粒子有8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D.该粒子有9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10.(2022八下·杭州月考)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a粒子流轰击金箔上出现散射的实验示意图。以下是根据该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
B.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
C.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D.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
11.(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图所示,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根据以上实验现象, 可以得到(  )
A.原子核带正电荷
B.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C.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原子核体积很大,但是质量比α粒子小得多
12.(2022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常采用两种相对较“轻”的元素,让它们的原子核高速碰撞聚合为一个新的核,从而合成出新的元素,如原子序数为113、114、115等元素,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13.(2022八下·嘉兴期末)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属箔。如图所示表示a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2八下·诸暨期中)化学上常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 abXn+和 cdY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15.(2022八下·金华期中)医学上用碘的同位素治疗甲亢已非常普遍。从 1942 年第一例放射性元素碘-131 治疗甲亢以来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已知碘-131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53,中子数为 78,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25 B.53 C.78 D.131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南浔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17.(2022八下·新昌期末)人类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请回答:
(1)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如今这个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   。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18.(2022八下·柯桥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2)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氢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某学生说:”这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
(3)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 (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19.(2022八下·丽水期末)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氦-4的形式存在,如图是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请回答:
(1)氦-3、氦-4属于同种   ,两者互为同位素;
(2)“O” 表示原子中的   (填“质子”“中子”或“电子”)。
20.(2022八下·东阳期末)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据此请回答:
(1)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请写出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用化学式表示) 。
21.(2022八下·安吉期末)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太空中长期的太阳风,使得月壤中携带了大量的可作为清洁能源的氦-3,规模总计有100万至500万吨,远远超过了地球的储量。
(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矿物质颗粒”或“腐殖质”)
(2)氦-3是一种氦气同位素气体,其化学符号He,它的核内中子比“正常”氦少一个(如图),氦-3原子内有   个电子。
22.(2022八下·定海期末)在生活、生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氢的同位素原子氘、氚是主要的聚变原料。如图是氢原子的3种同位素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它们总称为氢元素,是因为具有的   , 三种微粒中质量最小的是   。
23.(2022八下·杭州期末)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 ”分别表示原子的中子、质子、电子。③是   元素的原子;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填序号)。
24.(2022八下·嘉兴期末)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其自身内部燃料时,它将迎来死亡的时刻,在一次巨大的爆发之后形成每立方厘米的质量达一亿吨的黑洞或中子星。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   (选填“质子或“中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25.(2022八下·柯桥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八下·永嘉期中)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 1887 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 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1 μm ,重叠了 3000 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 90°
c.极少数α粒子偏转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1)卢瑟福推测“原子内部大部分体积是空的”,支持卢瑟福推测的实验现象是    。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7.(2022八下·诸暨期中)为破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探索。
1897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出一点即可)。
28.(2022八下·兰溪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 )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9.(2022八下·舟山月考)在 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 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卢瑟福推测: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1)支持卢瑟福推测的依据是   。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 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30.(2022八下·浦江月考)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中的“很小的结构” 指的是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右图的    。
四、解答题
31.(2022八下·鹿城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根据所学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2)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上述结论是卢瑟福在用a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图为该实验示意图。请简要说明图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32.(2022八下·余杭期中)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选填“正确”“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一一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33.(2022八下·龙湾期中)为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图甲为α粒子轰击金箔时的运动轨迹,请在图甲中补全A处α粒子的后半段大致运动轨迹。
(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乙所示。能说明原子
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线;
34.(2022八下·永康期中)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方向前进,有少数发生了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若原子内质量、正电荷分布均匀,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下同)。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35.(2022八下·苍南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根据所学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2)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上述结论是卢瑟福在用a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图为该实验示意图。请简要说明图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对原子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①③错误符合题意;
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肯定相同,但是中子数可能不同,因此它们的质量可能不相同,故②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根据图片可知,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它的质子数为2。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鈈原子的质子数为113,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即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214-92=122,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和原子的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碳-14和碳-12同属于碳元素,那么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它们具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它们不同的是中子数。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都是1,故A正确;
B.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与氢原子都只有一个质子,极核电荷数都是1,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与氢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为同一种元素,故C错误;
D.氚原子与氢原子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解答】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18,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18,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而三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是同一类原子,因此都含有氧元素。
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的构成分析判断。
【解答】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而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也是8,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3)根据α粒子的偏转角度和发生偏转的数量,从而确定原子核的质量和大小。
【解答】A.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它们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而体积很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改变了运动方向,即受到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故A正确;
B.如果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那么α粒子就不能从原子中间穿过了,故B错误;
C.当外界能量发生改变时,电子会发生跃迁,从而改变原来的运行轨道,故C错误;
D.根据“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可知,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根据“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可知,原子核的质量较大,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元素不同,则质子数不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原子核带正电荷,而α粒子也带正电荷,二者相互排斥,则粒子②的运动轨迹应该向上偏折,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两种离子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就说明这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解答】A.此项表示的X、Y离子的中子数相等,而XY离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此项等式表示XY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故B错误;
C.此等式表示X、Y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
D.此项等于没有正确的意义,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因此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故选B。
16.【答案】(1)正电荷
(2)A
(3)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2)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知识判断;
(3)α离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离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根据甲图可知,只有少数α离子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而大多数都没有发生改变,这说明原子核排斥力作用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绝大部分都是空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17.【答案】(1)错误
(2)原子核
(3)乙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分析;
(2)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它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是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电子几乎没有质量。
(3)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即可。
【解答】(1)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汤姆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2)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原子核。
(3)原子核带正电荷,a粒子也带正电荷,则a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且距离越近,排斥力越大,它的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由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因此排斥力作用的范围较小,大多数a粒子离子都沿直线前进,只有少数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故选乙。
18.【答案】(1)③①②
(2)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化的,粒子轰击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元素不能用化学反应来制取。
(3)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3)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1)三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假设顺序依次为;
③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①汤姆生的枣核模型;
②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正确顺序为③①②。
(2)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化的,粒子轰击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元素不能用化学反应来制取。
(3)碳-14的质子数为6,那么核外电子数也是6个,故B、D错误;
在A中,中子数为6个。在C中,中子数为8个,故A错误,C正确。
故选C。
19.【答案】(1)元素
(2)中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同位素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根据两种原子结构的不同分析。
【解答】(1)氦-3、氦-4属于同种元素,由于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所以两者互为同位素。
(2)氦-3、氦-4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根据图片可知,二者原子核都含有2个●,则 ●为质子,而○为中子。
20.【答案】(1)质子数(核电荷数)
(2)NaNO3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解答;
(2)根据表盘的指针确定三种元素的名称,进而确定组成化合物的名称,从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相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核数,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核电核数,则: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2)根据图片可知,钟面上的指针所对的三种元素为Na、N和O,组成的化合物为硝酸钠,写作 NaNO3 。
21.【答案】(1)矿物质颗粒
(2)2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腐殖质指的是被生物分解时候的剩余的富含大量对植物有有利作用的土壤所含的物质,也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直接的正面作用。矿物质,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又称无机盐;
(2)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解答】(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
(2)氦-3的原子序数为2,即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可知,它的原子内有2个电子。
22.【答案】相同质子数;b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因此元素的本质区别为质子数不同;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
【解答】(1)如图是氢原子的3种同位素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它们总称为氢元素,是因为具有的质子数。
(2)在原子中,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质量最小的是b。
23.【答案】He(氦);①②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而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据此确定元素种类;
(2)根据不同元素的区别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③中质子数为2,即原子序数为2,那么为He;
(2)根据图片可知,①和②中质子数都是1,因此它们为同种元素。
24.【答案】质子;不属于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二者电性相反,而电量相同;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发生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质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
(2)原子结构不复存在,而并不是分子发生改变,那么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5.【答案】(1)乙
(2)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2)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原子中心为原子核,带正电荷,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α粒子也带正电荷,当它们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方向,且距离越近,受到的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少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几乎会偏转180°,故选乙。
(2)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到达新的高度,但是远没有大的完美的境地,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26.【答案】(1)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因此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都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由于大多数α粒子α粒子的运动方向都保持不变,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即距离中间的原子核很远,那么只能说明原子内部是空的。
(2)比较轰击前后两种原子中质子数的差异即可。
【解答】(1)卢瑟福推测“原子内部大部分体积是空的”,支持卢瑟福推测的实验现象是: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而α粒子为氦原子核,带有2个质子,那么得到:7+2-x=8,解得:x=+1,即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
27.【答案】(1)②
(2)A
(3)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因此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
(2)α粒子越靠近原子核,它们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它们的运动轨迹偏转的越厉害;
(3)根据自己对原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理解解答。
【解答】(1)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它们受到了原子核的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故选②;
(2)α粒子越靠近原子核,它们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它们的运动轨迹偏转的越厉害;少数α粒子正面撞击原子核时甚至沿原方向返回,故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A;
(3)根据题目可知,原子模型不是一下就建立起来的,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历经很多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而得到的,那么得到的启示为: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28.【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根据发生大角度偏转的粒子数量可以判断原子内部正电荷的分布情况。在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处在原子的中间。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但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29.【答案】(1)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子几乎达到180°的偏转
(2)B
(3)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且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的变化幅度越大。当它们迎面撞向原子核时,会发生180°的偏转,即几乎沿相反方向返回,据此推测原子的结构。
(2)α粒子运动方向不变,说明它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它经过的地方都是空心的,据此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3)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支持卢瑟福推测的依据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子几乎达到180°的偏转。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即质子数增大了,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质子。
30.【答案】(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原子核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 α 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方向,且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它的运动轨迹偏转幅度越大。根据该离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数目,可以确定原子核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即原子核在原子内部所占空间的大小。
(2)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却很大,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
(3)根据前面描述的原子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中的“很小的结构” 指的是原子核 。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为空的,原子核在原子中间,所占的空间很小,故选C。
31.【答案】(1)电子
(2)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电子带负电。
(2)α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因此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且受到的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而不受排斥力时,会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因此根据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大小和粒子数量,可以判断原子核的大小和位置。
(3)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电子。
(2)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32.【答案】(1)错误
(2)正电荷;A
(3)大多数 粒子通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4)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及带电情况解答。根据探究实验的环节的知识解答;
(3)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带正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这些粒子受到排斥力后肯定会改变运动轨迹。如果没有受到排斥力,那么它们会沿原来的路径前进,而根据改变运动轨迹的粒子的数量,可以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
(4)根据反粒子的定义解答。
【解答】(1)原子内部为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据此可知,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 。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4)反粒子和正粒子的质量相同,电量相同,但是电性相反,因为 带正电荷,所以它的反粒子带负电荷,写作 。
33.【答案】(1)原子核
(2)轨迹偏转角度介于相邻两颗粒子轨迹偏转角度之间即可。实线为正确示例,虚线为错误示例。
(3)BCD/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心,是质量很大而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几乎没有质量。
(2)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因此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排斥力与到原子核的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大,受到的排斥力越小,运动轨迹的该变量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图乙可知,只有极少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大角度的改变,而大多数都沿原来的运动轨迹继续前进,这说明大多数粒子都几乎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
【解答】(1)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根据图甲可在,A所在的位置介于上下两个相邻粒子之间,那么它受到的排斥力也介于这两个粒子受到的排斥力之间,则它运动轨迹的该变量也介于它们之间,如下图所示:
(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乙所示。能说明原子 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BCD段曲线。
34.【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发生散射。如果正电荷分布均匀,则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比较均匀,因此大幅度散射的数量会很小。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处在原子的中间。
(2)α粒子受到排斥力会改变运动轨迹,不受排斥力则运动方向不变,据此分析原子内部的分布特征;
(3)根据前面分析的原子结构进行判断。
【解答】(1)若原子内质量、正电荷分布均匀,则极少数α粒子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核产生的排斥力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很小,而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故选C。
35.【答案】(1)电子
(2)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中间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电子带负电荷。
(2)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的左右而改变运动轨迹,且离原子核越近,受到的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根据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可以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和位置。
(3)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电子。
(2)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距离完美还有一段距离,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1 / 1八年级科学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南浔期末)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对原子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①③错误符合题意;
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肯定相同,但是中子数可能不同,因此它们的质量可能不相同,故②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2八下·温州期末)科学家在地壳中发现了氦-3原子,它的中子数量与普通氦原子不同,故表现出众多优越特性。如图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 ”表示核外电子,则氦-3原子含有的质子数为(  )
A.1 B.2 C.3 D.5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根据图片可知,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它的质子数为2。
故选B。
3.(2022八下·温岭期末)鈈(xi)元素是首个由亚洲科学家发现的新元素。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6,核外电子数为113,则质子数为(  )
A.286 B.113 C.173 D.399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鈈原子的质子数为113,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2八下·诸暨期末)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为92,则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即铀-214 原子的中子数为:214-92=122,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2022八下·杭州期末)考古人员使用碳-14年代检测法印证了三星堆遗址属于商代晚期。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中子数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和原子的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碳-14和碳-12同属于碳元素,那么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它们具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它们不同的是中子数。
故选D。
6.(2022八下·滨江期末)日本政府计划在2023年春季将福岛核废水排入海里,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氢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同
C.氚与氢元素不属于同种元素
D.氚原子与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都是1,故A正确;
B.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与氢原子都只有一个质子,极核电荷数都是1,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与氢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为同一种元素,故C错误;
D.氚原子与氢原子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7.(2022八下·乐清期末)科学家在挑战人工合成更高顺位的元素,目前已合成到了118号元素 。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质子数为118。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18 B.176 C.294 D.412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解答】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18,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18,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2022八下·乐清期末)二氧化锰(MnO2)、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这三种物质都含有(  )
A.氧元素 B.氧分子 C.氧原子 D.氧离子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而三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是同一类原子,因此都含有氧元素。
故选A。
9.(2022八下·杭州期末)下列所描述的粒子与氧原子一致的是(  )
A.该粒子有8个质子,9个中子,10个电子
B.该粒子有9个质子,8个中子,10个电子
C.该粒子有8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D.该粒子有9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的构成分析判断。
【解答】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而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也是8,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2022八下·杭州月考)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a粒子流轰击金箔上出现散射的实验示意图。以下是根据该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
B.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
C.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D.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3)根据α粒子的偏转角度和发生偏转的数量,从而确定原子核的质量和大小。
【解答】A.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它们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而体积很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1.(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图所示,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根据以上实验现象, 可以得到(  )
A.原子核带正电荷
B.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C.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原子核体积很大,但是质量比α粒子小得多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改变了运动方向,即受到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故A正确;
B.如果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那么α粒子就不能从原子中间穿过了,故B错误;
C.当外界能量发生改变时,电子会发生跃迁,从而改变原来的运行轨道,故C错误;
D.根据“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可知,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根据“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可知,原子核的质量较大,故D错误。
故选A。
12.(2022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常采用两种相对较“轻”的元素,让它们的原子核高速碰撞聚合为一个新的核,从而合成出新的元素,如原子序数为113、114、115等元素,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元素不同,则质子数不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2022八下·嘉兴期末)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属箔。如图所示表示a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原子核带正电荷,而α粒子也带正电荷,二者相互排斥,则粒子②的运动轨迹应该向上偏折,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2022八下·诸暨期中)化学上常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 abXn+和 cdY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两种离子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就说明这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解答】A.此项表示的X、Y离子的中子数相等,而XY离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此项等式表示XY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故B错误;
C.此等式表示X、Y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
D.此项等于没有正确的意义,故D错误。
故选C。
15.(2022八下·金华期中)医学上用碘的同位素治疗甲亢已非常普遍。从 1942 年第一例放射性元素碘-131 治疗甲亢以来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已知碘-131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53,中子数为 78,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25 B.53 C.78 D.131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因此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故选B。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南浔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答案】(1)正电荷
(2)A
(3)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2)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知识判断;
(3)α离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离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根据甲图可知,只有少数α离子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而大多数都没有发生改变,这说明原子核排斥力作用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绝大部分都是空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17.(2022八下·新昌期末)人类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请回答:
(1)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如今这个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   。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答案】(1)错误
(2)原子核
(3)乙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分析;
(2)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它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是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电子几乎没有质量。
(3)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即可。
【解答】(1)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汤姆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2)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原子核。
(3)原子核带正电荷,a粒子也带正电荷,则a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且距离越近,排斥力越大,它的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由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因此排斥力作用的范围较小,大多数a粒子离子都沿直线前进,只有少数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故选乙。
18.(2022八下·柯桥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2)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氢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某学生说:”这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
(3)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 (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1)③①②
(2)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化的,粒子轰击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元素不能用化学反应来制取。
(3)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3)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1)三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假设顺序依次为;
③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①汤姆生的枣核模型;
②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正确顺序为③①②。
(2)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化的,粒子轰击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元素不能用化学反应来制取。
(3)碳-14的质子数为6,那么核外电子数也是6个,故B、D错误;
在A中,中子数为6个。在C中,中子数为8个,故A错误,C正确。
故选C。
19.(2022八下·丽水期末)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氦-4的形式存在,如图是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请回答:
(1)氦-3、氦-4属于同种   ,两者互为同位素;
(2)“O” 表示原子中的   (填“质子”“中子”或“电子”)。
【答案】(1)元素
(2)中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同位素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根据两种原子结构的不同分析。
【解答】(1)氦-3、氦-4属于同种元素,由于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所以两者互为同位素。
(2)氦-3、氦-4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根据图片可知,二者原子核都含有2个●,则 ●为质子,而○为中子。
20.(2022八下·东阳期末)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据此请回答:
(1)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请写出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用化学式表示) 。
【答案】(1)质子数(核电荷数)
(2)NaNO3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解答;
(2)根据表盘的指针确定三种元素的名称,进而确定组成化合物的名称,从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相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核数,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核电核数,则: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2)根据图片可知,钟面上的指针所对的三种元素为Na、N和O,组成的化合物为硝酸钠,写作 NaNO3 。
21.(2022八下·安吉期末)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太空中长期的太阳风,使得月壤中携带了大量的可作为清洁能源的氦-3,规模总计有100万至500万吨,远远超过了地球的储量。
(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矿物质颗粒”或“腐殖质”)
(2)氦-3是一种氦气同位素气体,其化学符号He,它的核内中子比“正常”氦少一个(如图),氦-3原子内有   个电子。
【答案】(1)矿物质颗粒
(2)2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腐殖质指的是被生物分解时候的剩余的富含大量对植物有有利作用的土壤所含的物质,也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直接的正面作用。矿物质,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又称无机盐;
(2)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解答】(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
(2)氦-3的原子序数为2,即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可知,它的原子内有2个电子。
22.(2022八下·定海期末)在生活、生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氢的同位素原子氘、氚是主要的聚变原料。如图是氢原子的3种同位素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它们总称为氢元素,是因为具有的   , 三种微粒中质量最小的是   。
【答案】相同质子数;b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因此元素的本质区别为质子数不同;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
【解答】(1)如图是氢原子的3种同位素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它们总称为氢元素,是因为具有的质子数。
(2)在原子中,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质量最小的是b。
23.(2022八下·杭州期末)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 ”分别表示原子的中子、质子、电子。③是   元素的原子;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填序号)。
【答案】He(氦);①②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而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据此确定元素种类;
(2)根据不同元素的区别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③中质子数为2,即原子序数为2,那么为He;
(2)根据图片可知,①和②中质子数都是1,因此它们为同种元素。
24.(2022八下·嘉兴期末)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其自身内部燃料时,它将迎来死亡的时刻,在一次巨大的爆发之后形成每立方厘米的质量达一亿吨的黑洞或中子星。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   (选填“质子或“中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质子;不属于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二者电性相反,而电量相同;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发生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大恒星演变为中子星时,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被压缩到原子核内,与质子电性中和,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原来的原子结构将不复存在。
(2)原子结构不复存在,而并不是分子发生改变,那么那么发生的这个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5.(2022八下·柯桥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乙
(2)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2)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原子中心为原子核,带正电荷,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α粒子也带正电荷,当它们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方向,且距离越近,受到的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少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几乎会偏转180°,故选乙。
(2)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到达新的高度,但是远没有大的完美的境地,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八下·永嘉期中)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 1887 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 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1 μm ,重叠了 3000 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 90°
c.极少数α粒子偏转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1)卢瑟福推测“原子内部大部分体积是空的”,支持卢瑟福推测的实验现象是    。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答案】(1)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因此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都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由于大多数α粒子α粒子的运动方向都保持不变,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即距离中间的原子核很远,那么只能说明原子内部是空的。
(2)比较轰击前后两种原子中质子数的差异即可。
【解答】(1)卢瑟福推测“原子内部大部分体积是空的”,支持卢瑟福推测的实验现象是: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而α粒子为氦原子核,带有2个质子,那么得到:7+2-x=8,解得:x=+1,即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
27.(2022八下·诸暨期中)为破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探索。
1897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②
(2)A
(3)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因此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
(2)α粒子越靠近原子核,它们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它们的运动轨迹偏转的越厉害;
(3)根据自己对原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理解解答。
【解答】(1)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它们受到了原子核的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故选②;
(2)α粒子越靠近原子核,它们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它们的运动轨迹偏转的越厉害;少数α粒子正面撞击原子核时甚至沿原方向返回,故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A;
(3)根据题目可知,原子模型不是一下就建立起来的,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历经很多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而得到的,那么得到的启示为: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28.(2022八下·兰溪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 )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根据发生大角度偏转的粒子数量可以判断原子内部正电荷的分布情况。在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处在原子的中间。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但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29.(2022八下·舟山月考)在 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 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卢瑟福推测: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1)支持卢瑟福推测的依据是   。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 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答案】(1)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子几乎达到180°的偏转
(2)B
(3)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且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的变化幅度越大。当它们迎面撞向原子核时,会发生180°的偏转,即几乎沿相反方向返回,据此推测原子的结构。
(2)α粒子运动方向不变,说明它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它经过的地方都是空心的,据此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3)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支持卢瑟福推测的依据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子几乎达到180°的偏转。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即质子数增大了,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质子。
30.(2022八下·浦江月考)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中的“很小的结构” 指的是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右图的    。
【答案】(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原子核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 α 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方向,且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它的运动轨迹偏转幅度越大。根据该离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数目,可以确定原子核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即原子核在原子内部所占空间的大小。
(2)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却很大,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
(3)根据前面描述的原子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中的“很小的结构” 指的是原子核 。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为空的,原子核在原子中间,所占的空间很小,故选C。
四、解答题
31.(2022八下·鹿城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根据所学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2)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上述结论是卢瑟福在用a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图为该实验示意图。请简要说明图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电子
(2)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电子带负电。
(2)α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因此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且受到的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而不受排斥力时,会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因此根据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大小和粒子数量,可以判断原子核的大小和位置。
(3)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电子。
(2)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32.(2022八下·余杭期中)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选填“正确”“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一一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答案】(1)错误
(2)正电荷;A
(3)大多数 粒子通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4)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及带电情况解答。根据探究实验的环节的知识解答;
(3)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带正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这些粒子受到排斥力后肯定会改变运动轨迹。如果没有受到排斥力,那么它们会沿原来的路径前进,而根据改变运动轨迹的粒子的数量,可以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
(4)根据反粒子的定义解答。
【解答】(1)原子内部为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据此可知,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 。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4)反粒子和正粒子的质量相同,电量相同,但是电性相反,因为 带正电荷,所以它的反粒子带负电荷,写作 。
33.(2022八下·龙湾期中)为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图甲为α粒子轰击金箔时的运动轨迹,请在图甲中补全A处α粒子的后半段大致运动轨迹。
(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乙所示。能说明原子
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线;
【答案】(1)原子核
(2)轨迹偏转角度介于相邻两颗粒子轨迹偏转角度之间即可。实线为正确示例,虚线为错误示例。
(3)BCD/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心,是质量很大而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几乎没有质量。
(2)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因此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排斥力与到原子核的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大,受到的排斥力越小,运动轨迹的该变量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图乙可知,只有极少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大角度的改变,而大多数都沿原来的运动轨迹继续前进,这说明大多数粒子都几乎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
【解答】(1)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根据图甲可在,A所在的位置介于上下两个相邻粒子之间,那么它受到的排斥力也介于这两个粒子受到的排斥力之间,则它运动轨迹的该变量也介于它们之间,如下图所示:
(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乙所示。能说明原子 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BCD段曲线。
34.(2022八下·永康期中)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方向前进,有少数发生了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若原子内质量、正电荷分布均匀,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下同)。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发生散射。如果正电荷分布均匀,则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比较均匀,因此大幅度散射的数量会很小。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处在原子的中间。
(2)α粒子受到排斥力会改变运动轨迹,不受排斥力则运动方向不变,据此分析原子内部的分布特征;
(3)根据前面分析的原子结构进行判断。
【解答】(1)若原子内质量、正电荷分布均匀,则极少数α粒子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核产生的排斥力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很小,而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故选C。
35.(2022八下·苍南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根据所学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2)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上述结论是卢瑟福在用a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图为该实验示意图。请简要说明图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电子
(2)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中间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电子带负电荷。
(2)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则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的左右而改变运动轨迹,且离原子核越近,受到的排斥力越大,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越大。根据运动轨迹改变的幅度,可以确定原子核的大小和位置。
(3)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 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电子。
(2)支持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证据:多数α粒子仍保持原来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返回。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距离完美还有一段距离,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