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 《动物》单元 1.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动物》 课题 1.我们知道的动物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1~2年级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科学思维 学生知道动物具有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共同特点。 探究实践 1.学生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记录、描述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生能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 态度责任 1.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2.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真实详尽记录、描述小动物。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常见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实物、标本或图片;“动物观察”班级记录表;动物挂图张贴到教室四周。
学生:常见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实物、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动物世界。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学习有序、观察仔细、勇于表达、善于倾听。老师将给优秀小组颁发小动物贴纸,一节课中表现最出色的小朋友授予“动物研究员”的称号,《动物》单元7节课表现都出色的小朋友就授予“小小动物学家”的称号。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引言:今天我们要召开一次“动物介绍大会”,说说你知道的一种动物? 2.出示课题:我们知道的动物(板书) 3.提问: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种动物的信息吗?可以说说它们生活在哪里?这种动物是怎么样的? 板书贴图: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方面相互补充。
二、探索:观察动物的特征(预设17分钟) [材料准备:常见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实物、标本或图片] 引言:在自然界的不同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今天老师为大家邀请到了不少动物模特儿,让我们睁大眼睛,来仔细观察它们吧! 1.集体观察蚂蚁 (1)首先有请第一位动物模特儿——小蚂蚁(课件出示蚂蚁图片)。 (2)提问:看一看蚂蚁有什么特点?谁能指挥老师把蚂蚁画在这张白纸上? 板书贴图: (3)学生说蚂蚁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白纸上画简图。 (4)提问:蚂蚁还有哪些其他特点? 2.小组观察小动物 (1)引言:下面请其他小动物上场。(出示实物或标本:①兔子 ②杜鹃 ③蝴蝶 ④ 鱼 ⑤啄木鸟……)接下来我们每个小组亲自来观察一种小动物吧! (2)观察要求 ① 看一看:动物的身体分哪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 ② 画一画:画出动物的主要特点。 ③ 说一说:向小组成员介绍动物的主要特点。 补充板书: (3)小组分组观察、记录、描述。 (4)教师巡视指导,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 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有无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 ② 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③ 指导观察顺序,描述动物身体分哪几部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④ 有代表性的作品拷贝到大的白纸上。 ⑤ 讨论:和其他动物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三、研讨:了解动物的相同特点(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玩具熊] 1.引言:“动物介绍大会”第二轮现在开始,介绍的时候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能抓住这种动物的主要特点?请把你们组的画贴到黑板上,指着画做介绍。 2.分组介绍。教师板书记录各小组的汇报内容关键词,引导其他学生对照动物实物或标本倾听同伴介绍,适时引导、点拨、纠错。 3.观察分析。观察各组的汇报结果,分析归纳动物的相同特征。教师板书。 4.小结。 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生长在一定的地方,会运动,需要食物,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 5.判断:玩具熊是动物吗?说说理由。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深入认识(预设3分钟,根据研讨情况做伸缩)) [材料准备:橡皮泥动物模型、彩色超轻粘土] 1.教师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动物模型,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说说判断的理由。 2.布置课外制作活动和展评的具体要求: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五、练一练 1.我们知道的动物 一、选择题 1.下面和蜗牛属于同一种类的动物是( )。 A.苍蝇 B.蝗虫 C.螺蛳 D.蚂蚁 2.下列有生命的是( )。 A.玩具狗 B.电动船 C.小狗 D.模型飞机 3.( )不是动物。 A. B. C. 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叫会运动的都是动物B.动物遇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C.动物都能繁殖后代 D.人是动物 5.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 )。 A. B. C. D. 6.( )可以给植物传粉。 A.蜜蜂 B.蚊子 C.蚯蚓 D.松鼠 7.下列图片是蜜蜂的( ) A.B.C.D. 8.下列是动物的是( ) A.B.C.D. 9.每天早上会打鸣的动物是( )。 A.B.C.D. 二、判断题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但有些动物生活不需要水。( ) 2.蜗牛没有牙齿,蚂蚁有三对足。( ) 3.玩具熊是动物。( ) 4.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 ) 5.动物都需要吃食物。( ) 6.电动的小狗不是动物。( )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B 6.A 7.A 8.A 9.A 1.× 2.× 3.× 4.√ 5.√ 6.√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动物 共同特点: 1.地方 观察 2.食物 比较 3.排泄 记录 4.反应 描述 5.生长 6.运动 7.繁殖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除了引出单元学习对象外,同时担负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任务。通过让学生列举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通过分组观察一种动物, 让学生用语言和图示来描述动物的特点。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期望学生发现动物的一 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需要进食、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有生命等。本课有以下活动: 1.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 2.分小组观察动物卡片 3.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 二、活动材料 材料:动物卡片、玩具熊、塑封袋 一张大的动物卡包含了10张小动物卡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第一个班上课时要求学生把拆下来的小卡片装进小的塑封袋,方便后面学生的使用。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以及相关部位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蚂蚁让学生掌握观察动物的方法,为活动二作铺垫。 活动方法:出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蚂蚁,说说蚂蚁身体的主要特点,然后说说相关部位的作用。 活动反思: 1.这一活动比较简单,还在大多能说出蚂蚁的主要特点,还有的学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说出蚂蚁属于昆虫,知识面特别广。 2.说到蚂蚁的身体组成时,他们会把腹部和胸部弄错,对于每个部分的作用,会说的似是而非,需要老师适当的补充。 3.总结观察蚂蚁的方法,我们用到“蚂蚁的身体由……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有着……的作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便于后面学生对观察动物的描述。 活动二:学生观察动物卡片 活动材料:动物卡片 活动目的:能用活动一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卡片上的动物,并根据主要特点记录下来。 活动方法:学生拿到卡片后,仔细观察动物,找到动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并把它画在活动手册上,最后全班交流。 活动反思: 1.观察时,每个学生一张动物卡片,这样方便学生观察。 2.活动前,强调观察的方法,并且把动物的主要特点画在活动手册上,这部分用的时间比较多。 3.当学生完成后,引导他们用“我观察的动物是……,它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作用是……”这样的句子描述观察的动物,先小组内分享,再全班分享。这样方便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特点。 4.学生观察动物卡片还是有局限性,如果换成动物标本可能会更好些。 活动三:说说动物的共同特点,判断玩具熊是不是动物 活动目的:学生明白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等共同点,会判断玩具熊不是动物,并说出理由。 活动方法:先小组讨论动物的相同点,再全班分享,最后出示玩具熊,说说玩具熊是不是动物。 活动反思: 1.交流动物的共同点时,学生大都会说身体结构的共同点,如都有头,有眼睛鼻子等等;动物的需求、生命体相似等特征需要老师引导。 2.判断玩具熊是不是动物环节,学生都会说玩具熊不是动物,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要组织学生讨论“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动物的特征出发去寻找玩具熊是不是动物的依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