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点集训】2014届高考生物考点练习: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含13年高考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考点集训】2014届高考生物考点练习: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含13年高考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3-09 16: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3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2.(2013·北京质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3.(2013·福州模拟)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5.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6.(2013·南昌调研)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7. [历年经典保留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
C. 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 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8. [2012·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9.[2013·正定中学期末考试]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0. [教材实验题]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11.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在垂直方向上,所有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12. [2013·山东济南市高三第三次质检]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13.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 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 该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21世纪教育网
D. 该群落最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1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1世纪教育网
15. [信息题]2010年7月16日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可以阻断疟疾传染的新型蚊子。如果把新型蚊子投入到疟疾多发区,这种致命疾病的传播将能得到有效控制。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 互利共生、寄生      B. 捕食、寄生
C. 寄生、寄生 D. 捕食、捕食
16.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17.[新题快递](10分)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Y)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X)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_______。
18.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了。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必修三 第四章练习答案
1.解析:种群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A、B、D正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传染病使种群死亡率升高,C项错。
答案:C
2.解析: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答案:D
3.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
答案:B
4.解析:据图分析,种群Ⅰ在0~1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Ⅱ在6~7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Ⅰ和Ⅱ的重点保护时期分别是0~1岁和6~7岁。
答案:C
5.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C项正确。
答案:C
6.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两个概念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单位;种群具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以及群落具有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与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A、B、D项均正确。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和动物,还有大量的微生物,C项错。
答案:C
8.解析: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答案:B
9.解析:由曲线可知,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先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A项错;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K,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为捕获的最佳时机,B项正确、C项错;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
答案:B
10.解析:在培养酵母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均需灭菌,避免杂菌污染,A项错;实验并非探究无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故无需去除溶解氧,B项错;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项错;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计数困难,可适当稀释后再计数,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像北极苔原这样非常简单的群落没有明显分层现象,A项错;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等有关,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故B项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而无分层现象,D项正确。
答案:A
12.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物种由少到多,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C
13.解析:山崩后原来的土壤条件仍然保留,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初期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A项正确;这一演替过程是自然发生的,B项错;即便是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项错;地衣阶段是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群落,次生演替一般不出现该阶段,D项错。
答案:A
14.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从图形上理解和正确判断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然后要注意正确理解竞争和捕食的含义,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答案:C
15.解析: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依靠宿主提供营养的生活方式。捕食是一种生物直接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都是寄生关系,人为宿主。
答案:C
16.解析:根据图1中的曲线a可以看出,种群呈“J”型增长,曲线b表示的是“S”型增长。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
度考虑,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
答案:(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17.解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2)由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种群个体数N∶160=200∶10,N=3200。(3)50个细菌经4 h后产生了80×10个细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1 h。(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
答案:(1)8株 (2)3200尾 (3)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18.解析:马尾松和山毛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只要两者共存就一定存在竞争。优势种是指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物种,就C值含义可知,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则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随之发生变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