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爱。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珍惜亲情,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引导学生珍惜亲情,理解父母。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音频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
选一张学生拍自己父亲劳作时的图片,导入课文。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影》的第一课时,同学们都谈到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最令你感动的背影在第六自然段。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节课,我们心灵之旅的列车就开到朱自清的《背影》中,去寻找让你感动的地方。
(二)新课
重点研读第六自然段。
1、第一站: 听一听,找感动
(1)听范读。
{注意把握:(1)语速和停顿 (2)感情的把握}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去寻找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片段。
2、第二站:读一读,品感动
(1)从第六自然段中选择令你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说说为什么令你感动?{注意把握:(1)语速和停顿 (2)感情的把握}
(2)第六自然段是如何描写人物的?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外貌描写:
衣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明确:黑色(为什么),家中亲人去世,有哀悼意味。同时也反映家境的困顿。与全文的氛围一致,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抓住“蹒跚”一词,令人十分担心,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②语言描写: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个多么体贴的父亲。)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担心儿媳的旅途。)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是父亲以怕丢东西为由,催促儿子早点进去坐好,自己好放心离去。)
(明确:这朴实的三句语言,无不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担心、体贴和爱。)
③动作描写
A、同学们自主去寻找描写动作的词。
(如:穿,跳,爬,探,攀,缩,倾,抱,放,扑扑等)
B、重点抓“攀”“缩”“倾”。为什么重点要抓这几个动词?
(明确:
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攀”更需要力量,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缩”字说明无处可登,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父亲是一个胖子),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却又努力的背影。
这几个动词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父爱子之心,流露了父亲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师:请同学表演这三个动词。生:表演
师:细讲这三个动词。指导朗读。如“攀”重读,“缩”重音轻读,“倾”可以停顿:向左……微倾。(注:朗读可以有自己的感受,不要一味模仿。)
师:请同学们联想自己的父亲,再去朗读含这三个动词的句子。
生:个别同学单独朗读。(师生进行评价)
师:请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
生: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师:请段意归纳。
生:车站买橘子送别。
(3)第六自然段除了以上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请找出且品味其作用。
(明确:细节描写。如:“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为了安慰儿子。说明越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这正是深爱儿子的表体现。)
(4)归纳第六自然段描写人物的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第三站:说一说,享感动师:
(1)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人或事。
生活中你的父亲为你做的事,让你感动的有吗?
生:各抒己见。老师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亲情,理解父母。多与父母沟通。
(三)播放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边展示同学们自己拍的背影照片。感受父母亲人的爱。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很无私,值得我们去感恩。我们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或是写一段文字送给他们……
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去刻画你的父亲或你的母亲。
写一段话送给你的父母(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