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同步辅导与检测(人教版必修三,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份,含名师点睛)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同步辅导与检测(人教版必修三,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份,含名师点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3-11 07:20:40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知识清单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________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包括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答案:1.反射
2.反射弧 感受器  神经中枢 综合拓展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
3.神经:许多神经纤维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神经。4.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5.实验探究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图中C)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图中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尝试应用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B2.(经典回放)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知识清单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状态的过程。
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______分布特点,造成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 ;受到刺激之后,神经细胞兴奋,造成_____,膜电位表现为_____,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______。
3.兴奋以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________传导。答案:1.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
2.离子 内负外正 电位变化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3.局部电流 双向综合拓展(2)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就不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药或低温作用下发生机能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冲动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3)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2.传导的特点
(1)双向性(如右图):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均可测到动作电位。尝试应用3.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C4.如下图所示,用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测定电位变化,阴影部分表示冲动传导的部位,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A知识清单1.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____相连结,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突触前膜内的________受到刺激后,释放________,经扩散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3.相邻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______方向的。答案:1.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单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综合拓展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1)轴突—胞体型(如图1中的甲),表示为:
(2)轴突-树突型(如图1中的乙),表示为:
2.突触结构?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的(如图2)。3.传递过程
(1)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递质到达突触后膜时,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递质的种类。
(4)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5)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1)原因:突触小泡仅存在于突触小体内,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尝试应用5.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A6.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正确的是(  )
A.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B.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D.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知识清单神经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脑干及_____,它们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
2.一般说来,脊髓的________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________。答案:1.大脑 小脑 脊髓
2.低级 调控综合拓展各级中枢的生理功能尝试应用7.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B8.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D1.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________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________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________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的障碍。如________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知识清单答案:1.最高级 语言 学习 记忆
2.语言功能 特定 S1.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划分(如下图所示)
2.大脑皮层言语区损伤会导致特有的某种言语活动的功能障碍(如下图所示)综合拓展9.某外伤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在(  )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中枢B尝试应用10.当你专心解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D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双选)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如果破坏了脊蛙的脊髓则搔扒反射不能发生
C.人体内反射弧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D.效应器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解析:反射与反射弧之间是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功能是完成反射,A项正确;反射弧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必要条件,所以破坏了脊蛙的脊髓以后(等于破坏了神经中枢),搔扒反射则不能发生,B项正确;虽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人体内兴奋总是由感受器产生,最后传导到效应器,所以C项错误。
答案:CD
名师点睛:受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特点的影响,很多同学误以为在人体内兴奋沿反射弧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要注意在神经中枢部位突触的作用。另外,如果兴奋在人体内的传导是双向的,则会引起紊乱。变式训练1.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下图)。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①在第一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②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试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②判断腹根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具有感觉功能,传出神经具有运动功能。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答案:(1)传入功能 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入功能
(2)传出功能 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兴奋的传递途径 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
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解析:A为突触前神经元,B为突触后神经元,刺激b点,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向a传导,在向d传导经过突触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然后刺激B又产生电信号,由于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故兴奋先到达a点,a点膜外为负,电流由d→a;当a恢复静息电位后,d点兴奋,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a→d,故能产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名师点睛: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归纳
①首先看电流计两极连接位置,若同时连在膜表面,静息状态下不偏转;若分别连在膜内和膜表面,则静息状态下偏转。
②判断是否发生偏转及偏转的次数应根据两极是否存在电位差及发生电位差的次数。
③涉及突触结构时,应注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变式训练2.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
(4)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例如当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和神经突触的基本结构。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1)感受器 d 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B神经元持续兴奋
(4)运动性失语症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解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功能。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所以又称为“活命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各个中枢的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活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未受损伤。
答案:A
名师点睛:高位截瘫病人受伤部位以上感觉运动都正常,但受伤部位以下无感觉,但低级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排便反射仍存在。变式训练3.某同学正在踢足球,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D祝您学业有成课件48张PPT。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体会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清单激素调节的发现1.________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________的调节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_______________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答案:1.促胰液素 神经系统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答案:2.下丘脑  生长激素 肾上腺 卵巢 雌性激素 睾丸 甲状腺激素 胸腺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综合拓展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中的实验设计尝试应用1.发现促胰液素的是(  )
A.沃泰默       B.斯他林和贝利斯
C.巴甫洛夫 D.温特B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知识清单人体内主要激素的比较 答案:甲状腺 新陈代谢 生长发育 答案:胰岛素  降低  胰高血糖素
升高  生长激素  生长 答案:睾丸 雄性 卵巢 雌性综合拓展1.正确区分酶、激素、维生素
(1)来源上:酶是机体内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的,而激素却只是机体内的某些细胞产生的,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主要从食物中获得。
(2)化学本质上:大多数酶是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激素种类很多,有多肽和蛋白质类、氨基酸类衍生物、类固醇类、脂肪酸的衍生物等;维生素种类很多,它们的化学结构差别很大,但都是一些小分子有机物。
(3)生理功能上:酶对机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起调节控制作用;维生素大多是某些酶的辅酶的组成部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物质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2.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3.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激素进行人工补充,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A尝试应用4.去除鼠的甲状腺,10 d后进行测试,与未去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测出甲状腺激素。摘除术后第5日开始连续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5 d,10 d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激素使物质代谢率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还需若干对照实验进行比较观察,最必要的是下列哪项实验(  )
A.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激素作对照组
B.注射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第5日移植甲状腺
C.摘除术后第5日开始,只注射前述实验用的溶剂
D.从手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C知识清单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平衡及意义
(1)血糖:指人体__________中的葡萄糖,正常值为0.8~1.2 g/L。
(2)来源与去向
①来源:a.食物中糖类的________;b.肝糖原分解;c.脂肪等________转化。答案:(1)血液 (2)①消化、吸收 非糖物质②去向(正常情况下):a.氧化分解提供________;b.合成________、肌糖原;c.________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3)意义: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________,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激素调节:血糖保持动态平衡,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②能量  肝糖原  转化 (3)能量供应
2.(1)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2)神经调节
①调节部位:下丘脑。
②调节机理
a.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使它们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________,使血糖浓度________。
b.作用于________,使其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________。答案 :(2)a.胰高血糖素 升高 b.胰岛B细胞 降低1.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1)胰岛素的作用
增加血糖的去向和抑制血糖的来源。
增加血糖去向主要是促进糖的氧化分解、转变为脂肪、合成糖原,但这些作用首先依靠胰岛素的这个作用: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则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也就不能转变为脂肪和其他物质了。
抑制血糖来源方面,是抑制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就会有这样一个现象:若胰岛素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也会增加。综合拓展(2)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调节有三个方面:
a.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
b.受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提高血糖浓度而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还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
(2)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有三个方面:
a.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
b.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而间接地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素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①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使肝糖原分解,是协同作用。
②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是拮抗作用。
4.糖尿病的病因、治疗及检测
(1)糖尿病病人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
①高血糖:临床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 g/L的情况。
②糖尿:指空腹时血糖含量高于1.6~1.8 g/L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的情况。(2)病因: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而肝脏释放和由非糖物质转化而来的葡萄糖增多,因此出现高血糖。
(3)病症:“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4)治疗措施: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治疗。
(5)尿糖的测定方法摇匀1~2min加热摇匀1~2min加热尝试应用5.关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浓度与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消化系统中大量的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胰脏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
B.当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时,胰脏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C.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D.高浓度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分泌葡萄糖A6.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 g葡萄糖后,在180 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B知识清单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特点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多少,受到________和________的调节。
2.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答案:1.垂体 下丘脑
2.(1)信息(2)意义: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3.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________;
(2)通过________运输;
(3)作用于__________。答案:(2)稳态 
3.(1)高效 (2)体液 (3)靶器官、靶细胞1.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可以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影响垂体的分泌活动,间接地调节腺体对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又可以通过有关神经对腺体进行调节。
(2)垂体具有通过分泌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作用。
(3)下丘脑对其他内分泌腺的调控,可表示如下综合拓展(4)人和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反馈调节的。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而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与此同时,血清内该激素的浓度又反馈控制着这种激素的分泌。如果这种反馈控制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叫做正反馈;如果这种反馈控制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就叫做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比较常见。激素分泌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漫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7.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尝试应用C8.下列哪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分泌物的合成(  )
A.肾上腺        B.性腺
C.垂体 D.甲状腺C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C.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解析:垂体不仅可以分泌生长激素,还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应该减少。
答案:A
名师点睛: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流向全身。检测激素分泌状况不必检查腺体,提取血样检测即可。
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往往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其余大多数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起作用。变式训练1.下列哪项是甲状腺激素功能的正确叙述(  )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身体逐渐消瘦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代谢缓慢,心跳减慢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呼吸困难,心跳减慢B血糖平衡的调节 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
A.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增加
B.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
C.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增加
D.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糖代谢。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葡萄糖的利用会减少。由于糖类代谢的障碍,葡萄糖氧化的中间产物也会随之减少,影响了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因此蛋字实暮铣梢不峒跎佟
答案:D
名师点睛:解答问题时全面分析是一种基本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观察的分析。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也正因为如此它也会对其他代谢产生间接影响。变式训练2.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逐渐反应迟钝,以致昏睡,该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解析:B中X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缺Ⅰ甲状腺激素合成少,通过负反馈使X、Y活动加强,a、b增多,引起甲状腺肿大,同时Z除受Y的控制外,还受神经控制和“Ⅰ”的影响。
答案:A名师点睛: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②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若胰管受阻,会影响食物消化但不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变式训练3.如图所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为维持体温恒定而进行的有关的激素调节过程,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会抑制甲的分泌
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增加
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D.人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B祝您学业有成课件32张PPT。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4.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知识清单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比较1.体液调节是指______等化学物质,通过_____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______。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答案:1.激素 体液 激素调节
2.反射弧 较缓慢 较广泛 短暂综合拓展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2.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尝试应用1.健康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C2.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C知识清单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________,尤其以骨骼肌和________产热为多。
(2)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________的蒸发、________毛细血管的散热,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排便等。答案:(1)氧化放能 肝脏
(2)汗液 皮肤内 呼吸 排尿2.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人体从________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________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________。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________的调节,这种情况下,________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________的发育和功能。答案:(1)饮食 (2)多种激素 抗利尿激素
3.(1)中枢神经系统 体液调节 (2)神经系统综合拓展2.水的稳态及失水时的表现
(1)水的稳态是指体内水相对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渗透压升高时,表示水相对缺少,则排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时,水则过剩,排尿量增加。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应以是否口渴和尿量多少为判断标准。
(2)失水的原因: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3)失水的结果
①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相对缺少,结果是口渴、尿少。
②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相对过剩,结果是尿多。
③失盐失水的比例相差不多: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结果尿量正常。尝试应用3.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B4.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
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
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况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解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同时,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这说明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人体的交感神经被称为应急性神经,当人处于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支配皮肤、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从而使人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人对危险情况是如何感知的这一关键问题,进一步再分析其调节过程。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
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D水盐平衡调节 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水的稳态是体内水的相对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所以A项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因此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答案:C
名师点睛:水盐平衡也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抗利尿激素是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由下丘脑下部的一些神经细胞合成,然后贮存于垂体后叶,再由垂体后叶释放出来。变式训练2.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 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体温调节节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被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解析: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冷)觉感受器兴奋,冷觉感受器被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在炎热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在炎热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体温调节就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平衡调节,属于识记层次。变式训练3.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不能减少产热,只有依靠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呼吸A祝您学业有成课件54张PPT。第4节 免疫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知识清单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________。
(2)清除体内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是________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________、________、扁桃体、淋巴结、脾等。答案:1.(1)病原体 (2)衰老 破损 异常细胞
2.(1)免疫细胞 胸腺 骨髓 (2)免疫细胞包括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其中前者不具有特异性,后者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分别在胸腺和________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________、________、溶菌酶等。答案:(2)吞噬 淋巴 T细胞 B细胞 骨髓 
(3)免疫 抗体 淋巴因子综合拓展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记忆细胞寿命长,若发现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
3.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1.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A尝试应用2.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A知识清单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
(1)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及其分泌物。
(2)第二道防线:________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________细胞。
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是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答案:(1)皮肤 黏膜 (2)体液 吞噬2.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________和抑制________等。方式有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免疫。答案:(1)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2)病原体 肿瘤 体液 细胞综合拓展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比较2.抗原与抗体比较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尝试应用3.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病菌B4.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D知识清单1.过敏反应
(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________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________或功能紊乱。
(2)特点:________、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________,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________和个体差异。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答案:(1)再次 组织损伤 
(2)发作迅速 组织细胞 遗传倾向 (3)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区别答案:(3)过敏原 第二次 血清 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病
(1)概念:由于免疫系统异常________、反应________,“敌我不分”地将________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发病机理:抗原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了正常细胞。
(3)举例:________、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答案:(1)敏感 过度 自身物质 (3)类风湿性关节炎3.免疫缺陷病
(1)含义:由于机体 ________ 不足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疾病。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疾病。
(3)艾滋病(AIDS)免疫功能 答案:(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T细胞 
免疫功能 恶性肿瘤 传播途径 (4)艾滋病病毒(HIV)答案:(4)RNA ①逆转录 核糖体 ②疫苗综合拓展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尝试应用5.能够使人产生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病理反应的是(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B6.(2012年全国理综)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D知识清单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应用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1)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________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________细胞;
(2)功能过强会引起自身免疫病,如皮肤________、________鼻炎等,功能过低会得各种各样的________疾病。答案:(1)衰老 癌变 (2)荨麻疹 过敏性 免疫系统2.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和________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________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________、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答案:(1)抗体 记忆 (2)特异性 (3)抗原综合拓展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比较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的特点及异常免疫反应的类型
(1)二次免疫与记忆细胞①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③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2)异常免疫反应的类型
异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对自身造成免疫损伤的反应。
①免疫反应过高过强时,常会发生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疾病,以及因某些原因不能识别自我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免疫反应过低过弱时,常常发生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症,或因免疫监控功能差而发生肿瘤,如艾滋病患者。尝试应用7.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大面积流行,我国对特殊人群陆续接种甲流疫苗,接种疫苗后体内会发生(  )
A.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地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
C.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能使靶细胞裂解的效应细胞
D.甲流疫苗与H1N1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A8.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可侵入到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B免疫系统的组成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解析:一只小鼠的皮肤对于另一只小鼠来说属于抗原,当抗原物质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后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在幼年动物的胸腺中形成的,切除胸腺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形成。
答案:B
名师点睛:考查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来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过程是: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B淋巴细胞。变式训练1.(多选)下列属于人体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是(  )
A.干扰素  B.抗原 
C.白细胞介素  D.抗体A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下图1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  ]填写字母):(1)参与②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______细胞。
(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由A细胞________而来。
(3)E和F经过③过程后,能直接发挥免疫作用的分别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4)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3种),而细胞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细胞。
(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自身免疫病,主要致病过程如图2。写出下列编号所代表的物质或结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7)人体内存在抗体的下列场所有________(多选)。
A.血清 B.乳汁 C.组织液 D.肝细胞内解析:本题以图像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特异性免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A是骨髓造血干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记忆B细胞,G是浆细胞。
(1)②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刺激B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另外T细胞还产生淋巴因子。
(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由A细胞分化而来。(3)E(记忆T细胞)和F(记忆B细胞)经过③(分裂和分化)过程后,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能直接发挥免疫作用。
(4)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B细胞(C)、效应T细胞(D)、记忆T细胞(E)、记忆B细胞(F);细胞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5)HIV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
(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①为抗原、②为淋巴因子、③为记忆B细胞,④为浆细胞。
(7)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其次是外分泌液和组织液。答案:(1)吞噬细胞 (2)分化 (3)效应T 浆
(4)B、C、D、E、F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5)T
(6)①抗原 ②淋巴因子 (7)A、B、C
名师点睛:本例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病的相关知识。解决该题须熟练掌握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在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必须理解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种类。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变式训练2.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  )
A.皮肤和黏膜        B.血液和消化液
C.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 D.溶菌酶和肝脏C免疫学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只要准确掌握“抗原、抗体”概念,就能轻松解此题。血清里面含有抗体。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容易题,考查的知识是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高考试题中对知识的应用,多以这种形式直接考查。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变式训练3.某种哺乳动物的心脏形状、大小很像人的心脏,有可能成为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但会遭到人体的强烈排斥,这主要是因为该动物有一对纯合的基因(AA)能表达GT酶,从而使细胞表面具有一种糖蛋白。人体能够识别该糖蛋白,从而确定该心脏是外来的异种器官。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得到了编码GT酶的一对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的一些新型个体(Aa)。请回答:
(1)人体对该动物心脏的排斥,是人类________系统起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人体的________与该动物的________相互作用。(2)上述新型个体能否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后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能否获得GT酶一对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审清题、掌握方法、明确实验设计题的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题目中的新型个体(Aa)控制GT酶的基因中仍有一个A具有表达功能,会产生抗原——糖蛋白,与人体的抗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该个体不能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但是,用常规杂交的方法,Aa×Aa→1/4aa,即为GT酶的一对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答案:(1)免疫 抗体 抗原
(2)不能。因为该新型个体控制GT酶的一对基因中仍有一个具有表达功能
(3)能。因为现有新型个体的一对GT酶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所以杂交的后代会出现一对GT酶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