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课堂同步训练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2、通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 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 )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二、课堂回顾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回答:(1)据材料1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2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
2、 问答题
试以史实分析概括明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特点
三、课堂延伸
大家来找茬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把心肠论浊清”“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你认为呢?
2、元代速亡
从上述的一篇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人确实是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痛苦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蒙古人只统治了汉人九十年。因为有汉人不再忍受蒙古人的统治,起来反抗。以下是当时元朝政府对于第一位带领汉人反抗的领袖所发出的「通辑令」。你知道他们要通缉谁吗?
元末,群雄并起,各有根根据地,最后由朱元璋胜出,以下是朱元璋的宣传海报。
元朝随着顺帝北走而告终,代之而起的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权。
参考答案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课堂训练
1、A 2、A 3、D 4、C 5、D 6、D 7、C 8、B 9、C 10、A
提示:
1提示:见书P982提示:废丞相,置内阁 见书P993提示:明朝创立
4提示:专制统治下的繁盛 见书P99-1005提示:见书P99
6提示:见书P1017提示:见书P100-1018提示:根本目的都与巩固统治有关
9提示: 皇帝裁决10提示:见书P101及注释①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题
答:(1)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2)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询私舞弊问题。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 问答题
答:①加强军权,分散相权和地方权力。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实行特务统治。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由皇帝直接指挥。后来的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加强对官吏的监视。朱元璋还设立廷杖制度,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清朝统治者继承明朝制度,继续加强皇权。雍正时,中央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答卷不许有个人见解,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④明清统治者还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
三、课堂延伸
1、答: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叛国罪、颠覆国家罪;韩生童;汴梁 ;黄河一带白莲教
濠州、出身农民,曾是反元战士郭子兴部下,现统领应天反元大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 坚守镇地,培养实力。2. 实行屯田,自给自足3. 消灭外族,恢复中华;口号:(同学自由创作)
通 缉 犯
罪名:
姓名:
特征: 头包红巾
盘据地:
宗教信仰: 如发现此人,请速与官府联络
职业: 无业 ,
(通缉犯的样貌由同学描绘)
宣传海报
1 号 候选人:朱元璋
藉贯:
自我介绍:
抱负:
政纲:
口号:
(同学自由创作)
请投 1号 朱元璋 神圣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