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单元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单元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58: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单元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8·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二期中)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2.(2018·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二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完成下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3.(2018·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二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理区位优势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2020·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学高二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充分利用现在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石化等产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  )
A.市场广阔,海运便利 B.政策优惠
C.科技发达 D.土地资源丰富
5.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化工业发展举措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积极开发水电,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
B.加强区域间资源调配,积极实施产业转移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2021·河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阶段练习)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
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7.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8.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9.(2018·湖南·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2·福建·莆田第十五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呼伦贝尔已探明及预测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572亿吨,多属于适宜用于发电的褐煤;共有煤田60多处,储量超过100亿吨的就有6处,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下图示意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
A.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和资金雄厚 B.距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
C.地处西部,环境承载力大 D.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
11.呼伦贝尔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①毁坏地表林、草植被,造成林草面积减少②堆放煤炭和煤矸石,占用大量土地③产生煤矿采空区,形成喀斯特地貌④剥离表土层异地存放,减少了土地侵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下列措施有利于该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B.禁止改造废旧矿区,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C.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大力发展宇航、核能等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2021·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丘间地是镶嵌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之间的面积不等、形状不规整的地块。有人建议在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东部地区的丘间地构建起自底部至顶部的“三圈一带”,形成“水稻坐底、果树镶边、杨柳缠腰、沙障封顶”的沙区丘间地生态圈模式(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沙区丘间地生态圈模式中不同圈层分布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风速 D.光照
14.推测采用该生态圈模式的地方( )
①以种植业为主 ②土地生产力较低 ③生态环境脆弱 ④土壤保水能力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19·吉林·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不存在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二、综合题
16.(2021·江苏苏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4月24-25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宜昌举行,共谋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大计。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示意图。
(1)与长三角相比,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2)从生态优先的角度,简述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的举措。
(3)简述上海在带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可采取的措施。
17.(2022·山东·曹县一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材料二:下图为京津冀三地产业规划定位图。
(1)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给河北带来的影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对京津冀的有利影响。
18.(2022·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往往会经历从兴起到衰退的过程。
材料二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带,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山谷、盆地,大气污染严重。煤炭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河川径流渗漏,水质受到污染,并产生大量煤矸石(采煤、洗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形成采煤沉陷区(采煤留下的地表下陷地区)。
(1)根据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再生性质,解释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进入衰退期的原因。
(2)比较图2和图3,概括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特点。
(3)陕西省存在的环境问题与煤炭产业有一定关联。选择其中一个环境问题,说明这种关联,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对策。
19.(2019·山西·忻州一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12大矿产国之一。1992年我国首钢集团与秘鲁签订协议,成立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首钢秘铁),该公司是我国在拉丁美洲的首个大型投资项目。成立之初,首钢秘铁各项经济指标颇令人振奋。然而,近年来国际市场变化、劳资关系、社会关系等问题不断困扰着该公司的经营。下图为秘鲁矿产资源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首钢秘铁建设的有利条件。
(2)推测首钢在秘鲁建立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的目的。
(3)分析首钢秘铁困境出现的原因。
(4)简述为改善首钢秘铁的经营状况可采取的措施。
20.(2022·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人为原因,科尔沁草原部分退化为沙地。2000年以来,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科尔沁沙地中的库伦旗发展衬膜水稻,当地人平整沙丘后在地面挖坑,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历经三、四十年后,自动降解,而且对土地无污染),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在田旁打井,运用农家配方肥、节水灌溉等综合措施种植水稻。
(1)推断科尔沁地区出现“沙进人退”的主要人为原因,并从所处的地理位置角度简述理由。
(2)简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该地区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二,说明库伦旗地区种植衬膜水稻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单元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8·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二期中)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答案】D
【详解】根据轮廓图推出该地为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大中城市数量过少,小城市过于密集,城市规划和管理落后、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搞好城镇规划建设。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2.(2018·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二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完成下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C
【详解】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迅速,C项正确,区位条件、侨乡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不是特定的国内背景,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3.(2018·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二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理区位优势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策略,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本区矿产资源缺乏,是其发展的限制性条件。综上所述,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B符合题意,故选B。
(2020·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学高二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充分利用现在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石化等产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  )
A.市场广阔,海运便利 B.政策优惠
C.科技发达 D.土地资源丰富
5.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化工业发展举措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积极开发水电,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
B.加强区域间资源调配,积极实施产业转移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答案】4.A 5.D
【解析】4.石化产业为市场导向型产业,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石化产品的需求量大,同时海洋运输便利,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珠江三角洲科技不如长江三角洲发达,并且石化工业对科技要求不是特别高,C不对。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紧张,D不对。从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珠江三角洲的政策优势已经不明显,B不对。故答案选A。
5.广东地处珠江下游,水能资源有限;加强省际联系,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培育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都有利于广东省重化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河流下游,水流缓慢,水能资源贫乏,不利于开发水电,故A错误;实施产业转移目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重化工业属于传统产业,因此积极实施产业转移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化工业发展举措,故排除B。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化工业发展作用不大,故排除C。
故选:D。
(2021·河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阶段练习)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
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7.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8.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答案】6.A 7.D 8.B
【解析】6.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所以其主导因素是环境;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7.农业产值在增加,工业产值在增加,A错误;农业部门在增加,工业部门在增加,B错误;经济发展速度波动增加,C错误;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D正确。故选D。
8.由图可知,农业经济时代,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进入工业和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B正确。农业经济没有消失,A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C错误;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加大,D错误。所以选B。
【点睛】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涉应用之后,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9.(2018·湖南·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故①②③项正确;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即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内外的净要素收入,所以三次产业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能反映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故④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点睛】三次产业是一个西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分别是农业、工业和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并不一致。比较流行的划分方法有三种: (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用的分类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个人服务。(2) 日本的分类法。第一产业包括农林业、渔业、水产养殖业;第二产业包括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运输和通讯业、电力、煤气、自来水、服务业、公务等。(3)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分类法。第一产业指农业部门,包括农业 (种植业)、渔业、林业、采集业; 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自来水、运输业和通讯;第三产业指服务业,包括贸易、金融、不动产、个人服务、商业、家务、职业服务、政府和国防。
(2022·福建·莆田第十五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呼伦贝尔已探明及预测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572亿吨,多属于适宜用于发电的褐煤;共有煤田60多处,储量超过100亿吨的就有6处,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下图示意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
A.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和资金雄厚 B.距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
C.地处西部,环境承载力大 D.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
11.呼伦贝尔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①毁坏地表林、草植被,造成林草面积减少②堆放煤炭和煤矸石,占用大量土地③产生煤矿采空区,形成喀斯特地貌④剥离表土层异地存放,减少了土地侵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下列措施有利于该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B.禁止改造废旧矿区,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C.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大力发展宇航、核能等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答案】10.D 11.A 12.C
【分析】10.没有信息显示该地煤炭开发历史悠久,且本地资金、技术不足,A错;市场主要面向邻近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B错;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小,C错;图中显示该地公路、铁路交通便利,D对。故选D。
11.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占用林地、草地,①对;煤炭、煤矸石堆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②对;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与煤炭开发无关,③错;剥离表土层异地存放,增加了土地侵蚀,④错。故选A。
12.加大煤炭开采量可能导致煤炭资源枯竭,A错;适度改造废旧矿区变废为宝,有利于经济发展,B错;该地煤炭资源开发应发展煤炭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C对;当地经济较为落后,科技水平不高,不利于发展宇航、核能等产业,D错。故选C。
【点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问题)(1)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多元化;(2)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3)发展科技,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等。
(2021·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丘间地是镶嵌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之间的面积不等、形状不规整的地块。有人建议在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东部地区的丘间地构建起自底部至顶部的“三圈一带”,形成“水稻坐底、果树镶边、杨柳缠腰、沙障封顶”的沙区丘间地生态圈模式(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沙区丘间地生态圈模式中不同圈层分布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风速 D.光照
14.推测采用该生态圈模式的地方( )
①以种植业为主 ②土地生产力较低 ③生态环境脆弱 ④土壤保水能力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A 14.C
【分析】13.水田开发圈需要水分最多,果树经济林和防护林保护圈需要的水分次之,草方格生物固沙带需要水分最少,因此水分是影响沙区丘间地生态圈模式中不同圈层分布位置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势,不同的沙丘之间存在一定的海拔高度差异,但造成的气温垂直差异较小,不足以影响区丘间地生态圈模式中不同圈层分布位置,B项错误。不同圈层之间为沙丘,无高大地形,不同圈层的风速差异较小,C项错误。沙丘地圈层的光照差异不成圈层变化,D项错误。故选A。
14.根据图示信息,防护林保护圈和草方格生物固沙带,主要种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土地生产力较低,②③正确。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会出现大面积沙丘,①错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保水能力较差,④错误。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丘间地被沙丘环绕,水分相对充足,通常比周围的沙丘有更好的土壤条件,这也成为一些特有物种和稀有物种的“生命岛”。
15.(2019·吉林·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不存在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答案】D
【详解】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主要是排放的酸性氧化物较多所导致,主要原因不是降水丰沛,A错误;青藏高原生态脆弱,虽然人口稀少,但也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如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等等,B错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河流相对稀疏,因此水土流失不是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是当地主要环境问题,C错误;大兴安岭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当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主要是当地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植被破坏而导致的,D正确。故选D。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1·江苏苏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4月24-25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宜昌举行,共谋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大计。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示意图。
(1)与长三角相比,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2)从生态优先的角度,简述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的举措。
(3)简述上海在带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理位置优越;水能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重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2)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生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3)充分发挥上海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扩大和优化东西部经贸往来;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强化金融中心地位,扩大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带动经济带发展;合理规划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分析】本题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的举措、上海在带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可采取的措施等措施,;考查学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1)与长三角相比,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可以从位置、交通、资源、 劳动力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理位置优越;临近水电基地,水能资源丰富;内河、铁路等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为重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和原料供应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廉价等。
(2)从生态优先的角度,简述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的举措,主要从生态保护措施和产业结构优化分析。长江流域存在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关停沿线高污染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污染和违法捕捞;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
(3)简述上海在带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上海的区位条件和引领带动作用分析。发挥上海通江达海交通区位优势,促进东西部经贸往来;发挥科技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强化金融中心地位,扩大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合理规划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中东部地区发展探索经验,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7.(2022·山东·曹县一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材料二:下图为京津冀三地产业规划定位图。
(1)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给河北带来的影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对京津冀的有利影响。
【答案】(1)有利: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京津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利:加剧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2)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善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本题以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材料背景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影响一般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有利:图形信息显示,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带动河北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河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河北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同时为京津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等,因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强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利:大量的产业转入,会导致出现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加剧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2)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地区来说,可增加水资源,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相关生产活动发展;可以回补地下水,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改善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还可以增加生态用水、湿地用水等,改善生态环境。
18.(2022·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往往会经历从兴起到衰退的过程。
材料二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带,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山谷、盆地,大气污染严重。煤炭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河川径流渗漏,水质受到污染,并产生大量煤矸石(采煤、洗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形成采煤沉陷区(采煤留下的地表下陷地区)。
(1)根据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再生性质,解释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进入衰退期的原因。
(2)比较图2和图3,概括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特点。
(3)陕西省存在的环境问题与煤炭产业有一定关联。选择其中一个环境问题,说明这种关联,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对策。
【答案】(1)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以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矿产资源被开发利用后,储量减少甚至枯竭,导致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开采速度大于再生速度,森林会锐减甚至难以恢复,导致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
(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分布较均衡(广泛、普遍)。[除省会城市太原外,各地级市均为资源型城市,另有3个县级市也为资源型城市。]
(3)大气污染(酸雨、雾霾)。关联:煤炭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产生灰尘,污染大气;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产生酸雨。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净化污染物,治理污染;制定污染物排放收费等政策、法规。[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关联:煤炭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河川径流渗漏。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水;制定用水收费等政策、法规;跨流域调水。][水污染。关联: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有毒成分,污染地表。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水污染,净化水体;制定污水达标排放等政策、法规。]
【分析】本题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背景,主要考查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错误,难度一般,需要调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图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
(1)根据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再生性质来划分,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森林资源为可再生资源。以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强,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开采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增加,矿产资源会面临枯竭,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森林资源为可再生资源,但森林资源的再生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也会导致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
(2)比较材料中的两图可知,太原为非资源型城市,其余地级市均为资源型城市,另外,还有图中三个面积较小的县级市也是资源型城市。从图3中可看出,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分布比较广泛和普遍,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分布较均衡。
(3)本题可从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地面塌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以及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入手;生态问题治理措施主要从恢复、减少对地表的破坏等方面分析;水资源短缺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分析。陕西省在煤炭的开采、运输、加工、使用等环节,会产生大气污染,从而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发生。大气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煤炭在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产生灰尘,会污染大气;特别是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从而产生酸雨。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入手,可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增加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污染大气的排放;还可进行污染物回收再利用及处理之后再排放等措施。
煤炭的开采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煤炭的利用需要大量水资源,会产生水资源短缺问题。针对此问题,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技术投入,对产品进行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可以加强科技的投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水;还可适当提高水费来进行调节,可采取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来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有毒成分,污染地表;煤炭在使用的过程中,例如煤化工的发展,也会造成大量的水污染。针对该为题,可以采用污水处理达标之后再排放的政策法规;开发使用新能源,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于率,减少废水排放;针对已经造成的水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污水处理。
19.(2019·山西·忻州一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12大矿产国之一。1992年我国首钢集团与秘鲁签订协议,成立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首钢秘铁),该公司是我国在拉丁美洲的首个大型投资项目。成立之初,首钢秘铁各项经济指标颇令人振奋。然而,近年来国际市场变化、劳资关系、社会关系等问题不断困扰着该公司的经营。下图为秘鲁矿产资源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首钢秘铁建设的有利条件。
(2)推测首钢在秘鲁建立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的目的。
(3)分析首钢秘铁困境出现的原因。
(4)简述为改善首钢秘铁的经营状况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铁矿资源丰富,原料充足;政策的大力支持;临近太平洋,海运便利等。
(2)扩大企业产能,开拓国际市场;拓宽铁矿石进口渠道,保障铁矿石进口安全等。
(3)国际钢铁市场饱和,需求减小;企业收入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工资水平下降,劳资关系突出;铁矿石开采对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关系紧张等。
(4)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组织社会活动,提高企业形象,缓和社会矛盾;完善污染物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等。
【分析】本题以首钢秘铁为背景,涉及工业区位、工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相关知识,考查读图分析及综合思维能力。
(1)首钢秘铁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当地铁矿资源丰富,原料充足,该项目为国际合作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大,秘鲁临近太平洋,海运便利,便于大宗货物运输。
(2)我国铁矿石资源短缺,主要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进口,在秘鲁投资建厂,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为我国增加了一条铁矿石进口渠道,有利于保障铁矿石进口安全,随着原料的增多,企业产能也进一步扩大,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也可满足国际市场部分需求。
(3)结合材料信息,近年来国际市场变化、劳资关系、社会关系等问题不断困扰着该公司的经营,可知首钢秘铁出现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钢铁市场萎缩,市场需求减少,带来的连锁反应则是企业收入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工人收入下降,裁员问题等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同时铁矿开采对环境影响较大,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铁矿的大规模开会受到一些环保主义者的抵触,引起社会关系紧张。
(4)首钢秘铁成立之初主要是以铁矿石开采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单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更新设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企业受益,缓解劳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高污染物处理技术,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组织一些社会活动,努力改善中方企业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形象,缓和社会矛盾。
【点睛】
20.(2022·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人为原因,科尔沁草原部分退化为沙地。2000年以来,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科尔沁沙地中的库伦旗发展衬膜水稻,当地人平整沙丘后在地面挖坑,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历经三、四十年后,自动降解,而且对土地无污染),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在田旁打井,运用农家配方肥、节水灌溉等综合措施种植水稻。
(1)推断科尔沁地区出现“沙进人退”的主要人为原因,并从所处的地理位置角度简述理由。
(2)简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该地区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二,说明库伦旗地区种植衬膜水稻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过度开垦放牧;科尔沁地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大。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生态环境压力。
(3)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防止漏水漏肥,修复土壤;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局地小气候。
【分析】本题以科尔沁草原为背景,涉及区域特征、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及对区域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由图可知,4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科尔沁地区,400mm等降水量线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故科尔沁地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带,由图中地形可知该地区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带,结合所学知识过渡带各地理环境要素多变不稳定,易变化,因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压力大,人为的过度放牧、樵采、开垦等活动易导致个自然要素变化,加剧该区土地沙化。
(2)该地区为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带,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该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要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过度放牧、樵采、开垦等人为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过多造成的,所以根本措施要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生态环境压力。
(3)库伦旗地区种植衬膜水稻,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能够减少地表水蒸发,减轻土地盐碱化,由材料“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说明能够防止漏水漏肥,修复土壤,水稻的蒸腾量增加,从而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局地小气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