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科学下册1-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科学下册1-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7 20: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校园里的植物
【教材简析】
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一一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能用“溶解”这个科学词汇来初步谁认识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结合现象能区别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探究实践:在实验中学会借助放大镜和搅拌的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水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并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食盐若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
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红糖、小石子、烧杯、水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佐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初步了解和考察,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比观察做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3)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
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
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
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
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2.观察和记录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1)老师再次提示观察物质在水中变化的步骤。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操作步骤:
①仔细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将它们的特点记录下来。
②用药匙分别在三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中放入三种物质,静静观察。
③观察后,再轻轻搅拌。
④搅拌后,再次观察,将物质在放入时和放入后的变化记录下来。
记录要求:
①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②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3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4.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三、集体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
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四、课堂小结、扩展延伸(预设5分钟)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油放入水中会溶解吗?
2.课堂伊始,大家说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学生在观察完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引导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与盐和红糖相比,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区别。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水仍然像原来那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