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选修三同步训练: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选修三同步训练: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7 07:41:25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选择题
1.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B.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
2.下图是题为《荒唐的伴侣》的漫画,对其反映的事件评述正确的是 (  )
①有效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在东线的扩张 ②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 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波兰灭亡 ②法国陷落 ③德军攻占丹麦、挪威 ④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 ⑤敦刻尔克大撤退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④⑤②
C.①④③⑤② D.①④③②⑤
4.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所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  )
A.绥靖政策 B.抵抗政策
C.中立政策 D.结盟政策
5.“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捷克斯洛伐克)同法国有牢固的同盟关系,……它又同苏联结盟,而苏联是按照法国盟友所起作用的大小来提供援助的。……捷克斯洛伐克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有重要的军火工业,还有防御德国的坚固工事。……这些工事正好设在——苏台德区。
——(美)帕尔默·科尔顿著《近现代世界史》(下册)
材料二 右图为战前一幅著名的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以下是
场景:希特勒说:“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
吗?”墨索里尼回答道:“我知道,你知道,但那只狗知不知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欧洲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狗”是指哪个人?并说明理由。 希特勒、墨,
索里尼与狗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 ——丘吉尔首相在下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二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丘吉尔1940年6月4日给议会的报告
(1)材料一所说的“撤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有何转变?
(2)如何理解“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举例说明。
答案
1.B 2.D 3.B 4.B 5.C 
6.(1)《慕尼黑协定》签订,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大片领土。
(2)“狗”指英国首相张伯伦。
理由:张伯伦对德、意的侵略扩张实行缓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7.(1)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转变:放弃绥靖政策。
(2)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在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中,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敦刻尔克撤回的远征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一、选择题
1.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是因为(  )
①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②德国是轴心国的中坚力量 ③这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 ④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苏联能抽出兵力参与其他战场作战 ⑤这次战役的胜利减小了其他战场的压力
A.①②③⑤ B.①②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
2. 观察右面漫画,通过这幅漫画作者主要表达出 (  )
A.苏联必将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
B.德军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C.苏联存在过分轻敌的战略错误
D.德国法西斯惧怕苏联的心态
斯大林的晚餐3.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
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邮票上的人物Sun Yat 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②邮票
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时有共同目标 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根本好转”的表现有
(  )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④苏德战场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  )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二战全景纪实》
材料二 
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苏、美、英三巨头:
斯大林(左)、罗斯福(中)、丘吉尔(右)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我三大盟国”是指哪些国家?据材料指出文献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3)材料一文献的发表和材料二中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苏联在红场举行了阅兵式,数十万红军战士和民兵从列宁墓前走过,受斯大林的检阅。斯大林在阅兵式上发表讲话说:“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的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一定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
——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材料二 200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对俄罗斯而言,二战曾是苦难。如今,苦难积淀成历史财富。俄罗斯积极倡导建立有效保障全球稳定和安全的多边机制,推动合理的、民主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此,俄罗斯竭力维护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权威;大力发展同中国、德国、法国等大国的关系,与美国既相互尊重又相互牵制;与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等开展积极合作。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红场阅兵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此后,苏联红军取得了哪些胜利?
(2)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目的是什么?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维护
世界和平的?
答案
1.B 2.A 3.C  4.D 5.D 
6.(1)美、英、中。剥夺日本一战后在太平洋上所占领的一切岛屿;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
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恢复朝鲜的自由独立。
(2)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3)对于维护和加强盟国团结、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都起
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7.(1)1941年德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莫斯科局势十分张。
胜利: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等。
(2)纪念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那场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战争,世界和平需要各国去共同
创造。
在新的形势下,俄罗斯积极倡导建立有效保障全球稳定和安全的多边机制,推动合理的、
民主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
1.波茨坦会议是美、英、苏三大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后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 (  )
①使得三国战时同盟破裂 ②主要讨论了对日本的处置问题 ③以美、英、中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④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下列叙述中不能准确体现出因果关系的是 (  )
A.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诺曼底登陆——法国巴黎光复,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C.雅尔塔会议——德意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波茨坦公告》——日本宣布投降,二战胜利结束
3.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有 (  )
①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②中国战场的总反攻 ③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④日本天皇的软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面为一幅名为《战车装配中》的漫画,它主要反映了日本 (  )
A.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B.极右势力否认侵略罪行
C.社会存在暴力现象 D.准备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5.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这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  )
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 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二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 (  )
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牺牲、出卖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无奈地自嘲:“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材料二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庄严宣布:“欲免除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材料一、二均据《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又为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三大尖端科学——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就是由二次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奠定的基础。
——张跃铭、蔡翔《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德黑兰会议的军事决定是什么?材料二中的“战祸”是指哪些战争?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一幕幕战争的场面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许多启示。
图一 被推上刑车将被 图二 在日军“扫荡”
集体屠杀的南京同胞  中失去父母的孤儿
(1)除历史课堂之外,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这段历史?
(2)图一、图二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而今天,日本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其侵略事实。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3)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其标志是什么?试举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一致、共同战胜法西斯的一件事例。
(4)以上信息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D 2.C 3.A 4.A 5.C 6.C 
7.(1)军事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英国丧失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联合国的正式诞生;促进了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8.(1)上网;观看电视、电影;查阅图书;调查访问等。
(2)日本法西斯极其残暴;日本否认战争罪行,不能正视历史,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苏军对日作战等。
(4)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这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3 大战的新阶段
一、选择题
1.下面漫画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D.苏联签订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2.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严重损害了英美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B.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打击美国的企图日益明显
C.日本占据了原美英在东南亚的市场
D.美、英等国彻底放弃了绥靖政策
3.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对着共同的敌人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4.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可在战争期间向反法西斯国家借贷或出租武器、弹药、战略物资,租借的费用可战后清账。该法案的通过 (  )
①表明美国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员国 ②有力地支援了英、苏、中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③表明美国正逐步介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反映出了美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三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
(2)材料二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3)分析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7.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两次大战前后期的态度都发生过从中立到参战的变化。
请回答:
(1)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这一态度的变化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B 2.A 3.C 4.B 5.A 
6.(1)指受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表明美国向上述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2)丘吉尔意在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怕冒对日作战的危险。罗斯福不愿仅为英国的利益对日作战。
(3)尽量避免过早同法西斯国家交战;利用战争机会发展经济,增加黄金储备以发战争财。
7.(1)原因:一战后期,交战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夺取战利品和世界霸权的时机已成熟;二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导致他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日本偷袭珍珠港,损害了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2)影响:一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大战结束的进程;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美国成为其主导国家之一。二战: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3)认识:美国两次参战都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但美国的参战都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结束,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并推动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训练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一、选择题
1.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由于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2.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 (  )
A.墨索里尼上台,二二六政变
B.希特勒就任元首,广田弘毅组阁
C.希特勒出任总理,九一八事变爆发
D.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日本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
3.“法西斯”泛指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集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
C.法西斯集团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活动
D.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4.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  )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参加二战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加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一场国际冲突
6.《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  )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基辛格《大外交》
(1)据材料一指出,三幅地图各反映了哪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这些局部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在材料二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越来越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
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大肆活动,他们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存在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希特勒宣称: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有权统治全世界;而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种族,应该被消灭,使日耳曼人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他宣称要向法国报复,再消灭苏联,在欧洲建立起一个日耳曼人的“第三帝国”。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希特勒在进行战争宣传
材料三 亚洲的日本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工人失业、农民破产、职员减薪,造成严重社会动荡。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在日本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其中的一些军官利用日本社会对政党政治的不满,图谋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同时极力鼓吹对外扩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三,分析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方式。
(3)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地区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A 2.C 3.A 4.D 5.C 6.A
7.(1)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
共同原因: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意、日为转嫁经济危机,大力对外侵略扩张;②德、意、日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导致发动战争;③被侵略国家国力较弱,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④英、法、美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政策,刺激了侵略气焰。
(2)不同意。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是不稳固的。主要因素有:①该体系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和平秩序”潜伏着深刻危机;②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埋下了复仇的种子;③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的矛盾,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断冲击着“和平秩序”;④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⑤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加剧。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了上述因素,进行了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仅归结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8.(1)经济危机的打击;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权;纳粹党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2)原因: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沉重打击;军部法西斯势力的要求。方式: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政变及对外扩张等形式建立。
(3)分别形成了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右图中反映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相对过剩
B.绝对过剩
C.供销矛盾
D.供大于求
美国农场主销
毁剩余牛奶
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度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3.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4.“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日本天皇的这段话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中国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B.日本天皇预感到日本的失败
C.日本在重复拿破仑的道路
D.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  )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6.丘吉尔说:“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刻尔克撤退)而赢的。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是指 (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
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力量
D.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7.下列关于二战过程中欧亚各国抵抗和抗战斗争的正确表述是 (  )
①法国戴高乐将军在国外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 ②东欧各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解放全国 ③东亚和东南亚人民坚决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④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向美军提供情报支持抗日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二战爆发前后,英国对德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是 (  )
A.英国对德宣战 B.丘吉尔出任首相
C.敦刻尔克大撤退 D.不列颠之战爆发
9.历史图片是记载历史的有效载体。从下图可获得什么信息 (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妇女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二战的性质
C.苏联人民为打败法西斯付出了沉重代价
D.苏德战场是抗德的主战场
10.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②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防线的崩溃 ④诺曼底登陆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 2010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包括
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举行仪式进行纪念。右图是俄罗斯
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全国性阅兵活动。联合国大会6日也在
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特别会议,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
战事结束65周年。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
A.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B.将地点选择在莫斯科红场并非偶然
C.二战的胜利结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D.没有二战,就不会有联合国的出现
12.20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现象说明了(  )
①现代化在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②人类的认识滞后于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③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④世界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13题16分,14题18分,15题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一战后经过了短暂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希特勒  东条英机     墨索里尼
材料二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思,并努力做了许多尝试。这些反思和努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弥足珍贵。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二战之所以会爆发,完全是由材料一图中三个战争狂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7分)
(2)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思。试分别举出一战后、二战后国际社会有关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举措。(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因素有哪些?(5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力和特权。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为了避免冒犯日本人,措辞很谨慎。它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田中认为必须“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力和特权”的理由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8分)
(3)概述材料三《开罗宣言》这一规定的意义。(6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
——《美国第82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年2月,美、英两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对日作战问题的认识。(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美、苏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7分)
答案
1.A 2.B 3.C 4.B 5.A 6.C 7.A 8.B 9.C 10.B 11.D 12.A 13.(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隐含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新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的内部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地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弱小国家无力阻止,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终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只是其本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他们只是起了加速二战爆发的作用。
(2)一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实行集体安全。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推动非殖民化;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各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等。
(3)因素:联合国在维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高涨;美苏在“冷战”和争霸中相互牵制;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遏止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14.(1)理由:满足日本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实质:把满蒙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2)原因:把满洲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满洲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3)意义:《开罗宣言》成为中国收回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国际法依据。
15.(1)减少美国的军事损失;利用日本削弱苏联实力;限制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2)美、英两国牺牲中国权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苏联对日作战,有利于加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3)有利于协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活动,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但是,美、苏等国借机推行大国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