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下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件25页+教学设计(表格)+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下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件25页+教学设计(表格)+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2-13 11:10:53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沪教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事例 怎样形成的? 用途
食盐水 将食盐溶于水 配制生理盐水
分小组讨论,举出你所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并说出这些有什么用?
探究一:几种固体在水中分散的状况
被分散物质 分散后现象 分散微粒 分散特征
食盐
蔗糖
植物油
泥土
被分散物质 分散后现象 分散微粒 分散特征
食盐 溶液呈无色 Na+、Cl- 均一、稳定
蔗糖 溶液呈无色 蔗糖分子 均一、稳定
高锰酸钾 溶液呈紫红色 K+、MnO4- 均一、稳定
硫酸铜 溶液呈蓝色 Cu2+、SO42- 均一、稳定
氯化铁 溶液呈黄色 Fe3+、Cl- 均一、稳定
植物油 液体呈浑浊 液体小液滴 不均一、不稳定
泥土 不溶解 固体小颗粒 不均一、不稳定
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
2、食盐水的咸、淡是否各处相同
3、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现象吗?
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物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酒精溶于水中不能形成溶液,因为酒精是液体。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溶液是均一、透明的无色的液体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D 如果条件不变,食盐水放久了,食盐是不会分离出来的
练一练:
A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油溶于汽油中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
B.溶液是无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是由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水是常见的溶剂,溶剂不一定是水
B
乳化作用示意
1.乳浊液的概念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浊液的特征
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使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
3.乳化现象
生活中三种去油污的方法
利用有机溶剂如汽油溶解油污
溶解原理
利用乳化剂乳化作用去油污
乳化原理
把厨房中的碱面(即苏打)用热水溶解后与油污
化学反应
探究二: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新知讲解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7、8页。
思考: 物质溶解时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吗?
2、水溶液的某些情质
创设情景:描述生活中与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有关的应用或进行有关实验。
热袋
冰袋
提出假设:物质溶于水后可能有温度变化。
进行活动与探究:物质溶于水前后的温度测定。
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温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探究三:溶解过程的热效应
实验项目 测量温度 温度的变化
硝酸铵溶于水
氯化钠溶于水
氢氧化钠溶于水
温度降低
温度不变
温度升高
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冬天来了,高速公路韶关段因为地面结冰,造成重型车打滑,为解决车打滑问题,公路管理部门在乐昌段长长的下坡路洒下了数十吨的盐,你知道在路面上洒盐起什么作用吗?
探究四: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有关问题:
(1)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1.凝固点下降和沸点升高 。
2.溶液的导电性 。
结论: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解释:
1.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可能是NaOH、NaCl、
CuSO4、CaCO3中的一种。小松思考片刻后,取少量白色
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就确定了成分。
(1)若不溶于水,则是__________;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__________;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__________;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__________。
CaCO3
CuSO4
NaOH
NaCl
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② ③ ④
X 双氧水 水 水 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B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的认识;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认识;溶液的特性四部分。知识点由浅入深,复合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内容接近生活。教材事例源于生活,教学实验来自生活,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 会区分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并晓得溶液是均一、稳定的;(3)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4) 知道水溶液的性质,能根据水溶液和纯水性质的不同,区分水溶液与纯水。(5)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如:用汽油洗涤衣服上圆珠笔颜色,感受溶剂除了水以外,还有汽油、酒精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 (1)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 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3) 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4) 溶解过程中溶解热现象; (5) 知道水溶液的一些性质;凝固点、沸点和一些溶液的导电性。
难点 (1) 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2) 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3) 不同溶解的热现象; (4) 水溶液的导电性、沸点和凝固温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师: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一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好处,如食盐水、糖水等。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板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倾听、观看 从日常生活着手,引入新课,可调动学生的兴趣。
物质分散举例物质分散实验探究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学生交流并回答。 让学生初步体验“溶”与“不溶”,初步认识溶液的作用。
师:物质分散到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奇妙现象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利用桌上的实验用品自己来做一做,并完成课本P3中的表格。 进行实验并填表 激发学生应仔细观察身边想象。
【课件展示】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完成课本表格:【课件展示】提问:问题1:哪种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2.哪种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3.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液体?【课件展示】 活动与探究,记录并交流实验现象。1、食盐、蔗糖、高锰酸钾分散于水中的现象,能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2、泥土分散于水中的现象浑浊,且不溶于水,以固体小颗粒的状态分散于水中,静置后会沉降下来。3、食用油分散于水中的现象,食用油不溶于水,以液态小液滴的形态分散于水中,静置后会分层。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学生探究、讨论、分析得出两个概念,同时总结出溶液的基本特征。由实验→分析讨论→结论,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概念,学生较易理解。
物质三种分散形式及溶液概念形成 师:什么是悬浊液?什么是乳浊液?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用课件展示:板书: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乳浊液:物质以细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生阅读课本并回答: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形成悬浊液;以小液滴形成乳浊液
提问:你能解释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逐渐消失而泥土、植物油等却不会在水中消失的原因吗?(提示: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高锰酸钾等物质以的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的本质。
【课件展示】:蔗糖,食盐溶于水的微观动画,图片。 学生观看,思考。理解溶解的微观本质。 能形象直观理解溶解的过程
指导总结:什么是溶解?什么是溶液?【课件展示】板书: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学生回答: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溶解后形成溶液。
提问:糖水是常见的溶液,无论怎么喝,取多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哪里取,甜度都是一样吗?在外界条件不变,水分不蒸发的前提下,能保持原样不变吗?并结合观察根据高锰酸钾,食盐溶液说说溶液的特征,并总结溶液概念。 思考交流:1、溶液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溶液概念: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结合通俗解释充分而准确的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判断对错【课件展示】: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2、冰水混合物是溶液。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5、物质只有分散到水中才能形成溶液。6、一种溶液中只能有一种被分散的物质。 学生思考交流后小组发言回答。 进一步认识溶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溶液的三要素:均一、稳定、混合物。
情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需要较快的溶解物质,有哪些方法?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课件展示】怎样才能较快地溶解固体物质?引导学生回讨论温度以及固体物质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板书:加速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溶解;将待溶物碾成粉末等。 交流常用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 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
乳化及应用 过渡:现在天气渐冷,发现用餐后的碗筷油污,越来越不好洗了,你有什么办法吗?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课件展示】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回答:用洗洁精 从生活经验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乳化。
探究实验二:【课件展示】在试管中加入3~4mL水 ,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振荡片刻 ,静置,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并与食用油分散到水中实验比较。 学生活动探究。观察现象,完成下表。【课件展示】 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课件展示】思考:本实验中形成的液体能不能称为溶液呢?为什么?板书:乳化:油难溶于水,洗洁精能使油以细小颗粒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交流总结:油难溶于水,洗洁精使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的这种现象叫乳化。洗洁精称之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所形成的液体不是溶液因为该混合物不稳定。 正确认识乳化知识。
【课件展示】:植物油在洗洁精的作用下均匀分散到水中的原因 交流讨论:乳化的本质过程。 更好理解乳化作用
请根据收集的资料介绍乳化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资料交流: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农药医药的合成、石油开采等等都与乳化有关。 把所学运用的实践中,体会化学的价值。
小结 根据本课内容由学生归纳出本节都有哪些收获。【课件展示】 学生小结。
当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泥水 C.食盐水 D.花生油2. 有一瓶长期放置的氯化钠稀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B.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C.瓶底会有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D.瓶内的溶液各部分密度相同3.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剂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物质的溶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课时一)1.以细小颗粒分散,形成悬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以细小液滴分散,形成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形成溶液。均一、稳定混合物2、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溶解;将待溶物碾成粉末等。3.乳化:油难溶于水,洗洁精能使油以细小颗粒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七、作业布置:1、课堂练习未完成部分 2、书本9第1、2、3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白醋
C.啤酒 D.汽水
下列液体放置较长时间,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
A.石灰乳 B.生理盐水
C.泥水 D.墙体涂料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
A.由两种物质组成的 B.食盐水是透明的液体
C.食盐水的熔点小于0℃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市场上有一种“冷敷袋”,其主要成分由水和物质A组成,使用时只要将水和物质A混合,轻轻摇晃,就可作冰袋使用。其中物质A可能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氧化钙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
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A.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 B.盐水溶液能导热
C.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D.盐溶于水产生热量
在严寒的冬季,下列厨房用品不易结冰的是( )
A.纯净水 B.白醋
C.盐水 D.白酒
10.可以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都可以
填空题
11.把下列物质:①面粉②面碱③植物油④蔗糖⑤高锰酸钾⑥酒精⑦细沙⑧汽油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有           ,乳浊液的有         。
12.向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植物油,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是      ;若再向其中加一点肥皂水充分振荡,现象是      。
13.小华同学欲想喝糖水,怎样使糖较快溶于水中?请你帮他想想办法:
办法一:
                                ;
办法二:
                                ;
办法三:
                               ;
三、简答题:
14.用汽油或洗涤剂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15.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并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6.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有关清洗餐具的实验探究。分别用以下四种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冷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④热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上述哪种方法清洗餐具效果最好?试分析原因。
三、实验题:
17.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区别它们。(用三种方法,不得直接品尝味道)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A 6.B 7.B 8.C 9.C 10.D
11.②④⑤⑥ ③⑧12.静置时,油层聚集在一起并浮在上面;油层分散成小液滴悬浮在水中 13.方法一:不断搅拌,促进粒子运动加快 方法二:加热升温,扩散速度加快 方法三:溶解前将固体糖粉碎,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14.汽油作溶剂,溶解了油污,形成了溶液。而洗涤剂不能完全溶解油污,但起到乳化作用,将原来的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15.溶质溶解实质上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水中,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由于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溶液中,因此化学反应时,两种物质分子接触比较充分,因此反应比较快。如泡沬灭火剂中用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16.第④种洗涤最干净。用冷水难于去油污,而热水只能溶解少量油污。而冷水加洗涤剂乳化较慢,效果不特别好。只有用热水,温度高,分子运动快,使乳化更快、更彻底。17.①分别蒸发,有固体析出的为食盐水②分别测密度,密度小的为食盐水③分别放在电路中,灯泡亮的是食盐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