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1节“植物生长素”第2课时的部分教学内容。
通过“植物生长素”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化学本质,及其具有促进燕麦胚芽鞘尖端伸长区生长的事实。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阐明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并依据教材图示进行观察归纳和演绎推理,分析燕麦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取值范围,以及水平放置植物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取值范围,建构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运用观察归纳阐释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实例分析。
2.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教材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说出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以及植物不同器官根、茎、叶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培养稳态与平衡观。
(2) 通过问题探讨,发展辩证思维、重视实证和质疑等科学精神, 掌握归纳法和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
(3) 通过分析燕麦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取值范围,以及水平放置植物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取值范围, 培养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学过程
3. 1回顾复习、设疑引入
活动1:组织学生回顾复习“植物生长素”第1课时的内容: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内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生
长素浓度较高、生长较快。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植物器官的长势就越好吗?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部分学生得出“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器官生长越快”的结论,但同时部分学生会选择“不一定”或沉默。教师梳理学生答案,暂不给出评价,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导入新课。此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基于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思维以及科学的质疑精神进行思考。
3.2观察分析、科学思维
活动2:通过“ seewo白板5 -等多媒体软件同步展示教材内容: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1(图1)。组织学生再次思考回答问题
1,并提出问题2:形成图1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运用了哪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重视实证的科学精神和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思维,图1的绘制是以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科学结论来自于实证;图1的分析过程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3.3演绎推理、深度教学
活动3:教师展示图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曲线①AB段、BC段、B点、C点和CD段的生物学含义;②M、N两点X1、X2和Y1的生物学含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参考图1可知图2中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植物器官的生长状况;Y<0表示抑制植物器官使之不生长。
活动4:教师展示图3,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假设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X1,则依据图2推理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取值范围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①由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得出X〉
X1;②由于背光侧长势好于向光侧,得出Y〉Y1 ;③由于X〉X1且Y〉Y1,得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m的取值范围为 X1活动5 :教师展示图4,假设A、C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是X1且长势相同,组织学生完成任务:①依据图2推理B、D两点的生长素浓度的取值范围;②在图1中标记A、B、C和D四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①茎的背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D两点都是促进作用,假设C点生长素浓度X1,则D点生长素浓度Xd取值范围为设计意图:通过对图2、图3和图4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图2中关于横坐标和纵坐标的解读、曲线的分段解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图3和图4以生物学概念为前提(命题),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进行了有效的演绎推理。
4.教学反思
伴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人们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以及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之“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重视。总体来看“科学思维”既包含了科学精神(如重视实证、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和科学方法(如观察一归纳、假说一演绎等),又包含了理性思维(如逻辑思维、辩证法、系统论等)。 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归纳、类比和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
基本内容$有效的逻辑推理规则贯穿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要精读教材、“用教材教”,充分运用教材中显性的科学思维内容,善于发现和凝练教学资源中隐含的科学思维内容[2],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责任的认同;逻辑思维的训练是落实科学思维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