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的健康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人的健康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14 15: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 、选择题
1.血吸虫的幼虫生活在一些淡水湖泊中, 幼虫在水中游动,遇到动物时,即可钻破动物皮肤进入动物 体内, 寄生在动物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 同时对寄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血吸虫病属于( )
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2.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染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
3.下列四种人体反应依次属于( )
(1) 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 某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
(3) 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
(4) 细菌进入人体后, 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4.根据健康新概念,健康是指( )
①身体健康 ②心理健康 ③社会适应性良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下列免疫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是( )
A.体液的杀菌作用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6.在地震中, 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被砸伤求挤压伤致死: 而是由于种种不当行为“扼杀”自己。
若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第 1 页(共 15 页)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 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 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7.在人体针对病原体的抵抗中,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B.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
D.吞噬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8.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被称为“现代文明病”,下列生活方式中,不会增加这些疾病风 险的是( )
A.积极锻炼 B.暴饮暴食 C.吸烟酗酒 D.经常熬夜
9.2006 年初我国安徽等地再次发现禽流感疫情,“禽况”复杂。为防止疫情扩散,我市防疫部门要求:
各地在 2 月 25 日后由安徽等疫区调入的家禽及其产品,将一律销毁。销毁家禽的目的是(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提高免疫力
10.近年, 陆续出现一些体育明星和歌星吸食毒品的新闻。下列关于吸毒的看法正确的是( )
A.鸦片、吗啡等毒品具有镇痛效果, 应该吸食
B.吸毒能排解精神空虚,青少年不妨尝试
C.明星吸毒, 可见吸毒是一种潮流, 可以追随
D.吸毒很易上瘾, 严重损害个人健康,不可效仿
11.2022 年 6 月 26 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下列关于吸毒危害和禁毒的叙述, 错误 的是( )
A.吸毒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
B.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严禁贩卖毒品
C.静脉注射毒品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D.吸毒会造成性病的传播等问题,吸毒是一种传染病
第 2 页(共 15 页)
12.下列传染病中, 病原体是病毒且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是( )
A.艾滋病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C.肺结核 D.疟疾
13.下列有关免疫的漫画,能形象表示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御敌于国门之外 B.城市巷战
C.定点清除 D.扫地出门
二 、填空题
14.胰岛素的作用是 ,血糖含量基本维持在 左右,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 泌 ,促使血糖含量 ,因此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得 。
15.人体特异性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后者起作用的是 ,它是由 淋巴细胞 产生的。
16. 自从抗生素被发现用于临床医疗,它为人类健康带来的福音。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人体内正常菌群 失调。为了有效制止抗生素的滥用, 从 2004 年 7 月 1 日起,抗生素被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 (1) 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由 (填“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
(2) 在流感爆发前对体弱者及老人、儿童接种流感疫苗, 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这种措施从 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属于 。
三 、实验题
17.下面是“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表中测量值为测试者松开直尺后, 被测试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所在位置的刻度值, 单位为厘米)。
第 3 页(共 15 页)
饮酒量测定次数 A 组不饮酒 B 组饮一瓶啤酒 C 组饮两瓶啤酒
第一次 24.4 27.8 48.7
第二次 25.1 34.2 53
第三次 25 35 51.3
平均值 24.8 33.8 51
请分析回答:
(1) 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
(2) 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 人的反应速度越慢。因为酒 精会麻
痹病人的 ,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和准确性。
(3)实验中只对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 来改进实验, 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4)“红灯停,绿灯行”是基本的交通规则,当绿灯亮起时,我们迈动脚步快速穿过马路。请分析: 大脑皮层
的哪些神经中参与了这一过程?
18.小金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幼苗生长的影 响。”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实验步骤:
Ⅰ.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 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 70%、 40%的浸出液;
Ⅱ. 取 4 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 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 20 粒的黄豆, 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
第 4 页(共 15 页)
记录数据。其中第 5 天的数据如下表: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 5 天的平均芽长/cm
1 0% 10
2 40% 4
3 70% 1.2
4 100% 0.5
(1) 该实验通过 判断烟草浸出液对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2) 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 ;
(3) 5 天时间内分析表中数据, 能得出的结论是 ;
(4) 如果使上述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适性还需进行的实验 。
四 、解答题
19. 目前, 随着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国药集团的一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 宁波市稳步推进新 冠疫苗接种工作,该疫苗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广,完成了阶段性保护率数据的评价,具有良好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角度分析,新冠疫苗属于 (选填“抗原”或抗体”)。打新冠疫苗是属于计划免 疫, 是预防新冠肺炎的的最佳措施,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属于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 特异性免疫”)
(2) 如图是疫苗受试者两次注射某种新冠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变化示意图。相比第一次柱射疫苗后
产生的抗体,第三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具有 的特点。(写出两点)
20.2019 年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世界各地,它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乏力、
第 5 页(共 15 页)
干咳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从 2020 年 4 月 1 日起,国家卫健委每日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无症状感染者对与其密切接 触的人有很高的传染率。从传染病角度分析, 无症状感染者属于 (选填“病原体”、“传染源” 或“易感者”)。
(2) 海关部门检疫发现的输入性确诊病例,及时地转运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这属于预防传 染病流行措施中的 。
第 6 页(共 15 页)
0.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 和流行性的特点,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 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解答】解: 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白喉、百 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染病:指病原 体侵入消化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等。主要 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如: 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乙型肝炎、艾滋病;体表传染病:指病原体通过皮肤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 病,如: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沙眼、癣。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综上所述, 血吸虫病属于体表 传染病。
故选: D。
2.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 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 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解: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新冠疫情防控,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 B。 3.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 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 衡和稳定。
【解答】解:免疫具有以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 细胞如肿瘤细胞)。
(1) 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④过敏反应。
(2) 某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③免疫缺陷; 第 7 页(共 15 页)
(3) 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属于②自身免疫病; (4) 细菌进入人体后, 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属于①正常免疫。 故选: B。
4.【分析】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解答】解: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
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 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
故选: D。 5.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 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解答】解: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而且它们的 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还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 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杀灭和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这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 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 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因此这种免 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体液的杀菌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都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具有 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消灭病原体是后天获得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 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 D。
6. 【分析】地震之后, 人埋在废墟里, 注意保存体力,采用科学的方法, 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解答】解: 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用湿毛巾或 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 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这都是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的可行方法, 但大声呼救 会耗尽自己的体力, 并且呼声容易分散, 不容易被人发现,此方法不可取。
第 8 页(共 15 页)
故选: C。
7. 【分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如下表:
名称 形成时间 形成因素 特点 器官 包括的防 线 举例
非特异性 免疫 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 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 的病原体,作用范 围广,针对多种病 原体都有效 皮肤、黏膜等 第一、二道 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 酶
特异性免 疫 出生以后才产 生的 与遗传因素 无关; 和与 该病原体斗 争的人有关 针对某一特定病 原体,具有专一性 胸腺、淋巴 结、脾脏 第三道防 线 天花病毒侵入 人体后,人体产 生抗体
【解答】解: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B、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吞噬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 A。 8. 【分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选择健康 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坚持合理营养; 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 拒绝毒品; 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解答】解: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 质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暴饮暴食、 吸烟酗酒、经常熬夜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这些疾病风险;积极锻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
会增加这些疾病风险
故选: A。
9.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 9 页(共 15 页)
【解答】解: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 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题干中可以看 出,2006 年初我国安徽等地再次发现禽流感疫情,“禽况”复杂。为防止疫情扩散,我市防疫部门要求: 各地在 2 月 25 日后由安徽等疫区调入的家禽及其产品,销毁家禽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故选: A。
10.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待毒品的态度, 可结合毒品的危害来分析。毒品的危害: 会损害人的 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对社会造成危害,还可能感染艾 滋病等疾病。
【解答】解: 鸦片是以罂粟为原料制成的毒品,有镇痛和麻醉作用,吸食鸦片很容易使人成瘾。青少 年应坚决拒绝毒品,因为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对本人、他人、家庭、社会都会造 成很大的危害。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 用, 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 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不可效仿。青少年要坚决远 离毒品,不要盲目追随潮流,绝不沾染。
故选: D。
11. 【分析】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 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 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 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 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 吸毒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后,吸毒后的快感会不断递减, 因此,为了达到与原来同样的刺激强度, 吸毒者必须加大剂量,如果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都要杜绝毒品, 尤其是青少年,要坚决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第一口”,吸毒往往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一旦开始,就会 成瘾。
【解答】解:A、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 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 用, 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 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 10 页(共 15 页)
正确。
B、毒品对人体危害极大,我国禁止制毒、贩毒、吸毒,正确。
C、静脉注射毒品通过血液循环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正确。
D、吸毒本身不属于传染病,但吸毒容易导致一些血液传播的疾病, 也容易导致一些性传播的疾病。因 为吸毒和性乱, 通常来说会综合伴随的, 错误。
故选: D。 12.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 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解答】解;A、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后导致免疫缺陷, 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正确;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有细菌引起的, 错误;
C、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有细菌引起的,错误;
D、疟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错误;
故选: A。
13.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 从获得途径来看,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 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解答】解: A、御敌于国门之外,图示表示了皮肤的阻挡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 异性免疫。故不符合题意。
B、城市巷战, 图示表示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是非 特异性免疫,故不符合题意。
C、定点清除,图示表示了吞噬细胞在抗体的协助下在消灭病菌,抗体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 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是后天获得的, 是特异性免疫,故符合题意。
D、扫地出门,图示表示了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非特异性免疫,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第 11 页(共 15 页)
二 、填空题
14. 【分析】胰岛素的功能: 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 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进入血液中的葡萄 糖叫做血糖。胰岛素的功能能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当血液 中, 葡萄糖的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 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 葡萄糖的含量降低时, 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人体的血糖含量基本上维持在 90mg/100mL 左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血糖浓度过高, 导致尿中有糖,会患糖尿病。
故答案为: 调节糖代谢, 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90mg/100mL;增多; 下降; 糖尿病。
15.【分析】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 它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产生的,只针 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病原体在体液 中,细胞免疫的病原体在体液中细胞中。
【解答】解:体液免疫是以 B 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具体过程为:
故答案为: 抗体;B。
16.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第 12 页(共 15 页)
【解答】解:(1)抗生素是通过破坏病原体的细胞壁来消灭病原体,所以抗生素主要治疗由细菌引起 的疾病,对病毒一起的疾病没有疗效。
(2) 体弱者及老人、儿童属于流感的易感人群。在流感爆发前对体弱者及老人、儿童接种流感疫苗, 这种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 细菌
(2) 保护易感人群
三 、实验题
17.【分析】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 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 量进行处理的, 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从表格中看出喝酒后, 测量值明显增大。因此, 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 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因此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饮酒是否会影 响人的反应速度。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C 组都饮酒,A 组不饮酒, 所以 A 为对照组。
(2) 人在醉酒后,由于酒精麻痹人的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使人说话语无伦次; 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 衡,协调运动的功能,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就很容易得出,酒精具有麻醉作用,会使人体的小 脑的反应速度减慢。人体若摄入过量酒精 (乙醇) 后, 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入抑制的毒性生 理反应(即“醉酒”),导致人体定向功能和判断能力下降。
(3) 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可以通过增加实验人数(或重
第 13 页(共 15 页)
复组) 来改进实验, 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4)“红灯停、绿灯行”,当绿灯亮起时,我们迈动双脚快速穿过马路,这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 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条件反射。“当绿灯亮起时, 我们迈动双脚快速穿过马 路”,必须视觉中枢参与才能看到绿灯亮起,有语言中枢理解了绿灯信号的含义, 还必须有躯体运动中 枢支配下肢运动。因此当绿灯亮起时, 我们迈动双脚快速穿过马路,参与此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有视 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故答案为:(1) 饮酒是否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
(2) 小脑。
(3) 实验人数(或重复组)。
(4)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18. 【分析】该实验探究了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等量的烟丝中加入不同量的蒸馏水, 其浸出液的浓度 不同;蒸馏水越多,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低)中的黄豆种子幼苗的生长,目的是验证烟草浸出液对对 黄豆种子幼苗的生长的影响。根据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解答】解:(1)该实验通过第五天的平均芽长,来判断烟草浸出液对黄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实 验数据可知: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2) 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 烟草浸出液的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少实验的 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大, 对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4) 探究实验不仅要设置对照实验,还有多次重复实验。如果使上述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适性还需要选 取其它种子多次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 第五天的平均芽长
(2) 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 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4) 多次重复实验。
第 14 页(共 15 页)
四 、解答题
19.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 异物、异体器官等。
(2)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 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1)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从免疫角度分析,注入的疫苗 属于抗原。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的医学手段,新冠疫苗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 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新冠的病原体起作用, 对其他病原 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 有针对性的, 属于特异性免疫。
(2) 据图可知,第一次接种疫苗后, 人体内的抗体在 21 天后下降到较低水平,并未获得抵抗新型冠 状病毒的持续免疫力,第三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抗体数量更多,抗体持续时间更长。
故答案为:
(1) 抗原;特异性免疫
(2) 产生的抗体抗体数量更多, 抗体持续时间更长
20. 【分析】(1) 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 本环节。
(2)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1)传染源是携带了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无症状感染者也是病原体的携带者, 属于传染 源。
(2) 输入性确诊病例的病人属于传染源, 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 传染源
(2) 控制传染源
第 1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