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周周练——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17 14:52: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参考答案
1.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
A.金 B.碘 C.氢气 D.酒精
解:A、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酒精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解:A、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前后都含三种原子、原子个数均为9个原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故A分析正确;
B、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但却可看出原子结合方式发生改变,可判断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结果。故B分析正确;
C、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故C分析正确;
D、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前的反应物中有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两个,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单质。故D分析错误。故选:D。
3.氧原子的半径和质量大小的数量级是(  )
A.10﹣10米;10﹣27千克 B.10﹣8米;10﹣26千克
C.10﹣10米;10﹣26千克 D.10﹣8米;10﹣27千克
解:氧原子的半径为0.74×10﹣10米;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75×10﹣26千克。故选:C。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
C.1个氢原子的质量大约为一粒米质量的1%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量很小,1个氢原子的质量不是一粒米质量的1%,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分子的体积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B.“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C.“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解: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B错误;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C正确;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6.“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〇”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解:“超临界水”(H2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所以分子模型就是水分子模型。 故选:C。
7.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有“双腿”且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它是由26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有关该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分子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分子 B.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种分子
C.这种分子机器人的合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是在人的推动下
解:A、这种分子机器人是科学家最近研制出的,所以,是一种新型分子,故A正确;
B、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我们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分子“散步”,故B错;
C、它是由26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由一种分子变为另一种分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分子机器人的“散步”不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故D错;
故选:A。
8.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提出下列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一切物质是由大量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原子)构成.这些粒子通过引力作用而相互结合成物质.人们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原子.也不可能将原子进一步分割.人们所能实现的变化只能是把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将分开的原子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后,有人对道尔顿的上述观点做到如下修正,根据你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物质”应改为“有些物质”
B.“人们所能实现的变化”应限定为化学变化,不包括其他变化
C.“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A、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故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在其它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故正确;
C、“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是错的,因为在现在可以通过核反应的形式分裂原子,也能获得新的原子,故错误;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正确。 故选:C。
9.如图所示,密封容器中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A、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变大,故A错误;
B、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变,所以气体的体积变小,故B正确;
C、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会改变,故C错误;
D、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10.如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水都是纯净物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解:A、氢气、氧气、水等物质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都是纯净物,该选项正确。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即反应前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后是水分子,该选项正确。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没有改变,即反应前后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该选项不正确。
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该选项正确。 故选:C。
11.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冰七”(iceⅦ),这种冰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B.冰七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普通冰中的小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解: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冰7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A说法错误;
B、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所以压强增大,冰7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比普通冰中的小,故B说法正确;
C、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故C说法正确;
D、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2.“”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从氢、氧原子构成不同分子的微观角度分析:
(1)比较C、E可知: 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 ;
(2)比较A、B可知: 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
解:(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C是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E过氧化氢分子,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比较C、E可知,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故答案为: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
(2)A是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B为氧分子,每个氧分子有两个相同的氧原子构成,比较A、B可知,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故答案为: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1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填写序号).
A. 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 分子变小了
C. 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 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
解:(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方程式为:2H2+O22H2O,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
(1)C;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
A.金 B.碘 C.氢气 D.酒精
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3.氧原子的半径和质量大小的数量级是(  )
A.10﹣10米;10﹣27千克 B.10﹣8米;10﹣26千克
C.10﹣10米;10﹣26千克 D.10﹣8米;10﹣27千克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
C.1个氢原子的质量大约为一粒米质量的1%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5.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B.“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C.“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6.“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〇”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7.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有“双腿”且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它是由26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有关该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分子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分子
B.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种分子
C.这种分子机器人的合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是在人的推动下
8.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提出下列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一切物质是由大量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原子)构成.这些粒子通过引力作用而相互结合成物质.人们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原子.也不可能将原子进一步分割.人们所能实现的变化只能是把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将分开的原子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后,有人对道尔顿的上述观点做到如下修正,根据你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物质”应改为“有些物质”
B.“人们所能实现的变化”应限定为化学变化,不包括其他变化
C.“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9.如图所示,密封容器中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0.如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水都是纯净物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1.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冰七”(iceⅦ),这种冰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才能够生成,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B.冰七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普通冰中的小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12.“”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从氢、氧原子构成不同分子的微观角度分析:
(1)比较C、E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A、B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
A. 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 分子变小了
C. 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 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