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学习目标
返回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特点。
3.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这样形成的混合物在生活中有何用途?
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事例 应用
洗衣粉分散到水中 洗涤衣服
表6-1 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将青霉素粉末分散到NaCl溶液中
有利于注射及吸收
将奶粉、速溶咖啡分散至水中
饮用
氢氧化钙粉末分散至水中
粉刷墙壁
有利于注射及吸收
一、溶解与乳化
新课讲解
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
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实验现象,将两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6-2中。
活动与探究
新课讲解
表6-2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食盐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食用油加入水中
固体溶解,变成紫红色的液体
固体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固体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不溶解,得到浑浊的液体,静置后沉淀
不溶解,得到浑浊的液体,静置后分层
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
新课讲解
(1)依据实验现象,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进行分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前三种固体会消失呢?请大胆猜测原因。
新课讲解
粉笔灰
固体小颗粒分散
悬浊液
食用油
小液滴分散
乳浊液
蔗糖、
高锰酸钾、
食盐
分子或离子分散
物质在水中的扩散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均一、稳定
混合物
新课讲解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小结一下: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1)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新课讲解
不同点 共同点
举例
分散微粒 静止后 现象 分散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离子或分子
固体小
颗粒
液体小
液滴
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产生沉淀
产生分层
均一、
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混合物
食盐溶于水
粉笔灰放
到水里
汽油放到水里
新课讲解
物质的溶解过程
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新课讲解
高锰酸钾是以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食盐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蔗糖是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新课讲解
常见的溶液
像食盐、蔗糖、高锰酸钾、酒精等许多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都是溶液。矿泉水是由多种矿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碘酒是碘单质分散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
上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由于它们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表面的离子或分子向水里扩散,最终形成稳定的溶液。
新课讲解
思考:把油和泥土分别放入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吗?
不是溶液,因为油和泥土放入水中后,它们形成的液体不均匀、不稳定,容易分层或发生沉降。
新课讲解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b.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溶液是均一、透明的无色的液体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D.如果条件不变,食盐水放久,食盐是不会分离出来的
A
新课讲解
爱劳动的你在帮助父母清洗碗碟时发现哪些物质很难洗净?你是如何解决的?
油难溶于水,但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洗洁精的乳化功能——洗洁精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且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新课讲解
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如: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和乳化作用有关。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有一类化合物,把它们加入到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油分散到水中。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作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新课讲解
我能进入水中
我们一起努力就能把油分散到水中
乳化作用示意图
我能进入油中
新课讲解
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1]取3个烧杯,各注入约3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活动与探究P6
[实验2]分别将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新课讲解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结论
水
溶解硝酸铵 降低 吸热
溶解氯化钠 基本不变 不明显
溶解氢氧化钠 升高 放热
表6-3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你的发现: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1)将上述测得的温度记录在表6-3中,分析并得出结论。
(2)把小烧杯中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新课讲解
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例如:NaOH; Na2CO3
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例如:KNO3、 NH4Cl 、 NH4NO3
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例如:NaCl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新课讲解
讨论:
氧化钙放入水中温度会明显的升高,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温度也会明显的升高,它们的原理一样吗?
答:不一样。前者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放热,是由于发生化学变化而放热,而后者是溶解过程中放热,溶解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新课讲解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导电原因: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1. 溶液的导电性
拓展:只有物质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水中时,形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水中所形成的溶液不能导电。
问:做水的电解实验时,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新课讲解
冷却剂
在生产、生活中常用冰做冷却剂,但冰只能提供0℃左右的低温。一些医疗和研究单位常需要更低的温度,提供低温较方便的方法是用冷冻混合物。表6-4是几种常见冷冻混合物的组成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冷冻混合物的组成 最低温度/℃
41 g NH4NO3和100 g 冰 -17
19 g NH4Cl和100 g 冰 -16
23 g NaCl和100 g 冰 -21
22 g MgCl2和100 g 冰 -34
表6-4 几种常见冷冻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温度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生理盐水
B.“雪碧”汽水
C.碘酒
D.冰、水混合物
D
课堂小结
返回
D
当堂小练
1.在家中,小明取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蔗糖
C.芝麻糊 D.植物油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