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光照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 )
A.需要叶绿体 B.需要二氧化碳 C.需要光照 D.放出氧气
2.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是为了消耗掉叶片原有的淀粉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3.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二氧化碳和[④]水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淀粉和[②]氧气
D.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4.将一棵重约0.2千克的柳树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以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得重为11千克,其增加的重量主要来源于(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水
C.大气中的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D.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6.如图为存放水果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x)与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对量(y)之间的关系曲线。贮存水果应选择的最佳氧气浓度是( )
A.a B.b C.c D.d
7.农业生产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依据(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B.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C.适时给农作物施化肥——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
D.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
8.先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晚上22时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9.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活细胞
B.光合作用在白天、晚上都可进行,呼吸作用只在夜晚进行
C.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理密植和中耕松土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0.如图为小科所在小组研究某植物在夏季一昼夜中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表示凌晨温度低,呼吸作用弱,CO2释放量少
B.ac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C.d点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D.e点植物在一天中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11.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12.下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
A. B.
C. D.
13.如图是“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14.关于用天竺葵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遮光处理之前要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
B.实验中的变量是光,需要在常温下进行
C.实验结果应该是叶片遮光部分呈蓝色
D.本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需要光照
15.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一个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利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CO2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错误的( )
A.AB段CO2浓度下降,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CO2浓度上升,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C.实验进程中的t1时刻,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质量最多
D.t2时刻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量较t0时刻高
16.用新鲜的大豆叶片进行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将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气体成分最可能是( )
A.O2量多于B处 B.O2量与B处相等
C.无CO2和O2 D.CO2量多于B处
17.某同学在夏季天气晴好的一天,分别于清晨、正午、傍晚、深夜四个时间从同一棵绿 色植物上各取一片绿叶,并从每片叶,上取下同样大小的圆片,再将这四个圆片放人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加碘液染色,染色最深的应是何时取下的圆片?( )
A.清晨 B.傍晚 C.深夜 D.正午
18.下面是对“植物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B.该实验的步骤: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
C.该实验的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
D.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9.市面上有一款气培箱(如图),它不需要土壤就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该箱体由透明玻璃制成,其顶部有3排LED灯,5个小凹槽能同时种植植株,植株根部“悬于”玻璃箱中,不与营养水接触。其原理是利用内部马达的震动,将带有营养成分的水雾化,从而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下列有关气培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透明的玻璃箱体,有利于根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B.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C.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
D.同时能种植5株小植株,体现了合理密植的科学思想
20.如图所示,某植物先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又经光照4小时后,取叶经过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的是(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叶绿素是一类含镁的有机物,是叶绿体中的重要色素,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叶绿素( )
A.主要吸收白光中的绿光B.存在于植物体的每个细胞中
C.能溶解在酒精中 D.含有的镁用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2.下图所示为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若干实验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2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后,再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A.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4.东魁杨梅是青田农产品的一张名片。为保证杨梅优质高产,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合理密植,避免相互遮挡阳光 B.长期施用化肥,使植株获得充足营养
C.修剪枝条,使有机物更多地流向果实D.采用滴灌技术,给植株及时补充水分
25.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它们中有高达90多米的裸子植物,也有矮至几毫米的苔鲜植物,甚至还有连肉眼都看不见的单细胞藻类植物。这些寂静无声的生命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物质,这两种物质是( )。
A.水、二氧化碳 B.氧气、水
C.葡萄糖、二氧化碳 D.葡萄糖、氧气
26.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则光合作用产生的O2( )
A.全部来自CO2 B.全部来自H2O
C.大部分来自CO2,小部分来自H2O D.小部分来自CO2,大部分来自H2O
二、填空题
27.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CO2
C.光合作用需要H2O D.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E.叶上部有淀粉产生,下部无淀粉产生F.叶下部有淀粉产生,上部无淀粉产生
28.温室大棚内进行作物种植具有减少水分蒸发、便于调控棚内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优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炎热的夏天,植物的叶片不会被强烈的阳光灼伤,这是因为植物进行了 作用,带走了叶片的热量;这不仅有利于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有效地散热,还能促进 。
(2)对温室内的土栽作物施用有机肥,不仅有利于培育绿色食品,还可增加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3)小明种了一棵月季,为了让月季快点生长,小明给它施了许多肥料,结果几天后,月季却枯萎死亡,这是由于大量肥料使土壤溶液浓度 根毛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导致月季根部 (选填“吸水”或“失水”)而出现的“烧苗”。
29.如图表示春季某蔬菜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假设6时日出、18时日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内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和 作用。
(2)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请你推测一昼夜空气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刻位于图中的 点。
30.如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 (填细胞内结构名称);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的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选填:“c”“d”“f”)。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植物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1.小科将一株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则:
(1)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实际操作后,小科发现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这是由于在实验之前未对植物进行 。
32.如图为春季某晴天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 。
(2)根据该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 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 点。
33.图甲中A、B、C表示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是安装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丙表示一段时间内植物叶片氧气释放的相对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温室大棚中安装图乙所示仪器,可使绿色植物的[ ] (填写图甲中的字母和生理活动名称,下同)增强;绿色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和[ ] 。(2)如图丙所示,当光照强度处于D点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三、实验探究题
34.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将此装置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
(2)选择图1中乙叶片和 叶片可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3)图2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 。
(4)清洗后,分别向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 。
A.甲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B.甲叶覆盖铝箔的部分
C.乙叶 D.丙叶的绿色部分
E.丙叶的白斑部分 F.丁叶
35.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36.某兴趣小组利用多株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 在适宜的相同温度下,做如图所示的有关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操作和分组处理见下表:
进行操作和处理 A组 B组 C组 D组
① + + + 十
②小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液体 足量Na0H溶液 蒸馏水 蒸馏水 蒸馏水
③用无色透明玻璃罩盖住植株和小烧杯 + + + +
④不同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 60000勒克斯 1000勒克斯 60000勒克斯 0勒克斯
⑤取一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等量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注: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表中的“+”表示有该项操作;勒克斯为光照强度单位,数值越大表示光照越强。
(1)操作①具体是指 ;
(2)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 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假设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N的值表示 。
(3)经过步骤⑤之后,有同学将A、C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组叶片没有变蓝,C组叶片变为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 ;
37.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为了观察到现象1,需要用酒精溶解金鱼藻中的 ,防止其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于酒精是易燃物,给金鱼藻脱色需要 (选填“直接加热”或“水浴加热”);
(3)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现象2未出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4)小金试图改进实验设计以收集并检验气泡的成分,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用品和仪器写出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 (可选用的用品和仪器有:健康的金鱼藻若干、清水、烧杯、漏斗、小试管、木条、火柴)。
38.微信、微电影、微实验已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小金是个很有创意的同学,他在学了光合作用知识后,自己回家做起了实验:
①暗: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遮:把天竺葵叶片用三角形的不透光黑纸片遮盖,用回形针固定(如图1);
③照: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5h;
④脱: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用酒精隔水加热;
⑤滴:用清水漂洗叶后,滴加碘液;
⑥察:观察。
(1)步骤④中应将天竺葵叶片加热到何种程度?答: 。
(2)步骤⑥中预期小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答: 。
(3)小金同学突发奇想,重复上述实验,获得了一张令人惊奇的叶片,如图2所示(叶片上显现了“浦江科学”四个文字)。他是如何修改上述操作的?答: 。
39.如图所示实验,可以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会产生CO2。其中A装置中的NaOH溶液能除去空气中的CO2,B、D中均为澄清石灰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
(2)C瓶要用不透光的袋子罩住是为了 ;
(3)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40.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 (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41.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为了观察到现象1,需要用酒精溶解金鱼藻中的 ,防止其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于酒精是易燃物,给金鱼藻脱色需要 (选填“直接加热”或“水浴加热”);
(3)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现象2未出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4)小金试图改进实验设计以收集并检验气泡的成分,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用品和仪器写出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 (可选用的用品和仪器有:健康的金鱼藻若干、清水、烧杯、漏斗、小试管、木条、火柴)。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实验中的叶片,一部分叶片处于曝光状态,另一部分用锡箔遮光,能够形成对照,光是实验唯一的变量,见光的部分遇到碘液会变蓝,说明该叶片部分存在淀粉,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说明该叶片部分未制造淀粉,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C符合题意。
2.D
【解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一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原有淀粉,A正确。
B.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C正确
D.步骤④叶片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蓝色,D错误。
3.B
【解析】A、图中[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水和④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淀粉和[②]氧气,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D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养料是二氧化碳,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有机物。
【解答】植物光合作用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体内,而土壤中的水能供给植物,因此将一棵重约0.2千克的柳树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以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得重为11千克,其增加的重量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D符合题意。
5.D
【解析】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从而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因此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B
【解析】若是在完全无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强,同时造成水果分解的有机物也较多,产生酒精,这样将会不利于蔬菜、水果的保质、保鲜,应采用低氧(b点)保存,因此这时有氧呼吸较弱,同时无氧呼吸也受到抑制,那么水果中有机物的消耗最少,即CO2的释放量最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C
【解析】A、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可为种子萌发提供一定的水分,A措施与其依据一致,不符合题意。
B、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作物光合作用,B措施与其依据一致,不符合题意。
C、适时给农作物施化肥,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C措施与其依据不一致,符合题意。
D、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作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D措施与其依据一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B
【解析】将一盆植物于晚上22时用密闭透明的塑料袋套住,它开始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待到白天,植物除了进行呼吸作用,还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所以,实验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先上升再下降,而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故答案为:B
9.B
【解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活细胞,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晚上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晚上都可进行,B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不符合题意;
D、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叶片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中耕松土有助于植物的根促进呼吸,D不符合题意。
10.B
【解析】植物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A、a点时,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最低,说明此时温度最低,导致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所以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故A正确;
B、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在逐渐减少,说明此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了;故B错误;
C、d点处于二氧化碳吸收量较高的两点中间,说明此时温度过高,导致植物的气孔关闭,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弱,出现午休现象;故C正确;
D、e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相等,且光合作用进行了整个白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是最多的;故D正确;
11.C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C错误,符合题意;
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呼吸作用的场所是活细胞内的线粒体,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D
【解析】在夜间没有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能产生氧气,即叶片不能释放氧气,A、C错误,A、C不符合题意; 在夜间植物会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D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C
【解析】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分别是清水、酒精。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滴管内是碘液。 即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清水、酒精、碘液。故答案为:C
14.C
【解析】A、实验前,应将实验材料暗处理一昼夜,使材料中的淀粉消耗完,如果不消耗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正确,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的变量是光,温度属于其它条件,除变量外,其它条件都需要相同且适宜,需要在常温下进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因此加入碘液不会变蓝,C错误,符合题意;
D、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未遮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需要光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A
【解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完成了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
A、AB段CO2浓度下降,说明二氧化碳被消耗的多,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不符合题意;
B、BC段CO2浓度上升,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少,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不符合题意;
C、在T1时刻时,光合作用强度开始慢慢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即积累的少,消耗的多,所以T1时,是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植物体内有机物重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图中,C点时低于D点,光合作用的强度小于在A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但是植物内的有机物重量与在T0时刻相比,T2时的重量高一些,D不符合题意。
16.D
【解析】进入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了,导致装置中新鲜的大豆叶因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D处二氧化碳的量比B处多,C符合题意。
17.B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
【解答】A、清晨未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染色不深,A不符合题意;
B、傍晚时,植物已经进行一天的光合作用,因此积累有机物最多,染色最深,B符合题意;
C、晚上没有光照,因此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淀粉含量少,染色不深,C不符合题意;
D、正午的叶子,进行半天的光合作用,因此相比较下,有机物积累不多,染色不深,D不符合题意。
18.B
【解析】叶片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叶绿体中,该实验以光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A、若是滴加碘液变蓝,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A不符合题意;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遮光(形成对照实验)→脱色(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B符合题意;
C、该实验的变量是绿叶有无遮光,而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若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光照是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不符合题意。
19.A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A、该植物的根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A符合题意;
B、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根需要空气,若将根全部浸入水中,根将处于没有空气的状态,根就会成为烂根,因此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C不符合题意;
D、同时能种植5株小植株,提高光合作用,体现了合理密植的科学思想,D不符合题意。
20.D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用锡纸遮盖与不遮盖的部分对照,可知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使用碘液检测可知不遮盖的部分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淀粉;而二氧化碳和叶绿体无法验证,没有对照试验;
21.C
【解析】A、叶绿素呈绿色,是因为反射了绿光而显示出的颜色,A错误;
B、植物体中的很多细胞其实也是没有叶绿素的,B错误;
C、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说法正确,C正确;
D、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金属元素,主要不是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D错误。 故选C
22.B
【解析】验证光合作用产物时,需要提前对植物暗处理一段时间,消耗植物自身已有的有机物;然后对部分叶片遮光,形成对照,再放在光照一段时间,取叶片先进行脱色处理,因为产物验证时有颜色的变化,所以先放在酒精中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验证产物;即实验顺序为: ③②①⑤④。
故答案为:B。
23.B
【解析】由题意“ 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 ”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有无,最终发现有光照的地方遇碘液变蓝色,说明生成了淀粉,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故答案为:B
24.B
【解析】A、 合理密植,避免相互遮挡阳光,能使植物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故措施可行。
B、长期使用化肥往往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的生长,通常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
(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故措施不可行。
C、 修剪枝条,使有机物更多地流向果实,故措施可行。
D、 采用滴灌技术,能给植株及时补充水分,又能做到节约用水,故措施可行。 故答案为:B
25.D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命的基础,呼吸作用需要消耗的有机物和氧气,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取的,所以题中单细胞藻类植物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物质是葡萄糖和氧气,D选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6.B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氧原子标记CO2时,氧气中没有测到 18O;氧原子标记水时,氧气中有测到 18O,说明氧气都是来自于水;
二、填空题
27.CF
【解析】由题意可知,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因此a部(上部)没有淀粉生成,b部(下部)有淀粉生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a与b之间的叶脉被切断,因此水分无法运输到a部位,光合作用缺少水,导致不能产生淀粉,CF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F
28.(1)蒸腾;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2)有机肥被分解释放二氧化碳(3)大于;失水
【解析】(1)炎热的夏天,植物的叶片不会被强烈的阳光灼伤,这是因为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带走了叶片的热量;这不仅有利于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有效地散热,还能促进跟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2)对温室内的土栽作物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盐,从而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
(3)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失水。所以,小明给月季施了许多肥料,使得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导致月季根部失水而出现“烧苗”。
29.(1)呼吸 (2)C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1)由于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大棚内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在有光的时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在晚上,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在下午,植物进行了一天光合作用,释放了大量的氧气,所以此时氧气浓度最高。
30.(1)叶绿体;d (2)多于
【解析】根据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解题,注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吸收量的关系。
【解答】(1)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最重要、最普遍的质体,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
“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必须使植物A和植物B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d点.
(2)从图乙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f时,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A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小,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多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多于(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1.(1)叶绿体(2)暗处理(或“放在暗处一昼夜”)
【解析】(1) 银边天竺葵中间部位成绿色,是含有叶绿体的;叶边缘是白色的,不含叶绿体,即实验变量是叶绿体。如果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中间部位产生的有机物(淀粉)与叶绿体有关,故可以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 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说明这些叶片本身就含有淀粉,这是因为没有进行暗处理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全部消耗完,从而对实验产生了干扰。
32.(1)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2)B~F;D;E
【解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两项重要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解答】(1)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甲图中C、E两点表示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即此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因此,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2)根据该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B~F段。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在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说明在此处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
植物进行了一白天的光合作用,至E点时,光照减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之后,呼吸作用作用占优势,植物体不再积累有机物,因此在E处,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E点以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逐渐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植物体内的积累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33.(1)C;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 (2)等于
【解析】图一中C-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A-呼吸作用,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
(1)图乙安装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增加能使光合作用增强,因此温室大棚内安装这种仪器目的是为使图一中C光合作用增强。绿色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呼吸作用和[B]蒸腾作用 。植物晚上也能进行蒸腾作用,植物虽然可以控制蒸腾作用的大小,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植物还存活着就会有蒸腾作用,因为蒸腾作用不仅可以使植物叶面不致被灼伤,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引起上升液流加快矿物质和无机盐的运输。
(2)D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
三、实验探究题
34.(1)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以免干扰实验(2)丁(3)酒精(4)A;C;D
【解析】本实验主要探究何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绿叶中原含有淀粉,因此将它放置在黑暗处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2)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乙叶中没有二氧化碳,与丙叶形成对照实验。
(3)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图2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酒精。
(4)A、甲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这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能够变蓝,A符合题意;
B、甲叶覆盖铝箔的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遇碘液不变蓝,B不符合题意;
C、乙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滴加碘液会变蓝,C符合题意;
D、丙叶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遇碘液能变蓝,D符合题意;
E:丙叶的白斑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遇碘液不变蓝,E不符合题意;
F、丁叶由于瓶子中有氢氧化钠溶液,而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丁叶滴加碘液不变蓝,F不符合题意。
35.(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3)不能(4)氧气(或O2)
【解析】(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用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以煮沸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气体,立即加塞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所以可填: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暗处理后的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色;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应该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36.(1)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
(2)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析】(1)操作①具体是指对几组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C组天竺葵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而D组天竺葵在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设天竺葵经过步骤①暗处理后,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的干重为a,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a+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N=a-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所以,M—N的值表示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由表中信息可知,A、C两组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A组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组天竺葵因不能吸收足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不变蓝;C组小烧杯中是蒸馏水,不影响天竺葵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7.(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2)叶绿素;水浴加热
(3)氧气中混有太多的水蒸气(或氧气浓度不高)
(4)①在一只烧杯内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放入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到金鱼藻上产生气泡,气泡进入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水被排尽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解析】(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为了观察到现象1,需要用酒精溶解金鱼藻中的叶绿素,防止其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于酒精是易燃物,给金鱼藻脱色需要水浴加热。
(3)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现象2未出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氧气中混有太多的水蒸气(或氧气浓度不高)。
(4)根据用品和仪器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为:①在一只烧杯内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放入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到金鱼藻上产生气泡,气泡进入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水被排尽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38.(1)叶片脱色至黄白色
(2)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光
(3)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片
【解析】(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2)步骤⑥中预期小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未遮光部分遇碘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遇到淀粉会变蓝,而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3)小金同学突发奇想,重复上述实验,获得了一张令人惊奇的叶片,叶片上显现了“浦江科学”四个文字,这是因为步骤②中将不透光的黑纸片改为挖空文字“浦江科学”的长方形黑纸片。
39.(1)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已被除尽
(2)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或使植物在无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呼吸作用)
(3)B处石灰水不变浑浊,而D处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NaOH溶液能够吸收CO2,所以后面的澄清石灰水是为了检验空气中的CO2是否被除尽;
(2)该实验是为了检验呼吸作用的产物CO2,而光合作用会消耗CO2,所以要对植物进行遮光处理;
(3)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没有CO2,而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产生,说明CO2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40.(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B (2)P 点前
【解析】(1)实验前需排除干扰实验的因素。(2)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1)实验是为了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当种子消毒杀菌后,即微生物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影响实验探究。装置A是干燥的种子,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装置B的种子浸过水,呼吸作用更强,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装置C的种子已经煮熟,不进行呼吸作用,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故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B。
(2)由图可知,P点之前植物已经开始光合作用,但是光合作用的强度小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缓慢;P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升高;P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
41.(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叶绿素;水浴加热
(3)氧气中混有太多的水蒸气(或氧气浓度不高)
(4)①在一只烧杯内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放入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到金鱼藻上产生气泡,气泡进入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水被排尽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解析】(1)根据实验中对实验组中变量的控制可确定实验目的。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暗处理后叶片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
【解答】(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为了观察到现象1,需要用酒精溶解金鱼藻中的叶绿素,防止其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于酒精是易燃物,给金鱼藻脱色需要水浴加热。
(3)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现象2未出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氧气中混有太多的水蒸气(或氧气浓度不高)。
(4)根据用品和仪器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为:①在一只烧杯内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放入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到金鱼藻上产生气泡,气泡进入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水被排尽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3.6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