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二十五):空气污染和保护【word,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二十五):空气污染和保护【word,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21 14: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空气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
(一)空气污染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汽车排出的尾气;工业废气和烟尘;火山爆发产生的粉尘和气体等。
【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
(二)影响因素
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般以后者为主。
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物等。
①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②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二、环境问题与防治
(1)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植树造林等。
(2)空气质量指数:指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
(1)酸雨
①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天然降水呈弱酸性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
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质。
③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
(2)臭氧(O3):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
①作用: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物。
②破坏: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是其中一种。
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臭氧薄层。
【能力拓展】
为了确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化学家提出了pH的概念,pH越小,表示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
臭氧在不同位置的利弊:高空臭氧层是保护层。近地低空臭氧是一种污染物。低空臭氧含量的增加可以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作物、建筑物等,臭氧还会直接引起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例1、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例2、“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C.用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
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
例3、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分别充分燃烧1 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3)A物质常被用作奥运火炬燃料,纯净物A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A+5B 3C+4D(部分微观示意图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分子示意图
A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例4、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201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给生活带来便捷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在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   ,腐蚀建筑、损害林木。目前,杭州已开辟“零排放、零污染”的纯电动公交路线超过100条,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
(2)2018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已陆续在全市14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小微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接收监测数据。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还有   (选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颗粒物; ③氮气; ④近地低空臭氧; ⑤一氧化碳
(3)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尾气达标排放,避免二次污染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当焚烧温度低于800℃时,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恶英( C12H4O2Cl4),为降低尾气中二恶英的排放量,垃圾发电厂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
C.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 D.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
1.全球性大气污染主要是指(  )
A.酸雨、废旧电池、温室效应
B.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废旧电池、温室效应
D.温室效应、废旧电池、臭氧层破坏
2.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标语“环境保护你我他,蓝天碧水伴大家。”描述大气和水与环境的关系。下列物质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PM2.5 D.二氧化碳
3.“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
4.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人
5.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   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6.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请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不会形成PM2.5的是   (填字母)。
A.焚烧秸秆 B.汽车尾气排放 C.太阳能发电
(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烧时排放出    (写出两种主要物质的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3)“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填字母)。
A.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纸杯、筷子、塑料袋等
B.多挖煤、多发电,加快经济发展
C.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
7.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则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填名称)。
(3)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为-196℃,氧气沸点为-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   (填“熄灭”或“继续燃烧”)。
(4)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植树造林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1.“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词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手机新闻上,其中“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 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
C.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
2.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天然气中也含硫元素
B.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C.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多
3.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
A.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B.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C.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4.观察下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
A.SO2、NO2 B.CO2、CO C.SO2、CO2 D.NO2 ,CO
5.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1)空气可以用来生产氮肥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 (填字母,多选)。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6.臭氧层衰竭、酸雨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1)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使地球外层空间的臭氧层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减弱了臭氧层吸收   的作用。(2)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空气受SO2和氮氧化物的污染。请举一例,说明酸雨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
(3)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是   。
(4)你对防止温室效应的一点建议是   。
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体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A.CO2+H2O===H2CO3 B.光合作用
C.CO2+C 高温2CO D.CO2+2NaOH=Na2CO3+H2O
(3)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4H2O+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为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答案及解析
例1、C
【解析】根据图片提取先关信息,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A.根据图片可知,该日的PM10后面的数值为194,它是最大的,因此它是空气首要污染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左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臭氧O3不会导致酸雨,而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故D正确不合题意。
例2、B
【解析】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有很多,包括:①(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②人类、动物、植物的呼吸。③火山喷发、森林大火等。
A、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因此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符合“低碳”理念,A不符合题意;
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不切合实际,B符合题意;
C、用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符合“低碳”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D不符合题意。
例3、(1)石油 (2)A;D (3)9:2
【解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节约水电、购买绿色食品,拒绝一次性木筷、餐具,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A、根据右图可知,质量相等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时,煤生成的二氧化硫远远大于天然气,更容易形成酸雨,A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的过程,就是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因为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所以硫元素只能来自于天然气,B不符合题意;
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大,C不符合题意;
D、煤和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造成温室效应,D不符合题意;
(3)由微观示意图可知,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水,因为 ,根据反应过程可知,氧气具有氧化性,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改变可推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C3H8,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
例4、(1)酸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②④⑤ (3)B;D
【解析】(1)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反应,会生成亚硫酸等酸性溶液,从而形成酸雨。根据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质量污染物的定义判断。
(3)根据“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恶英”分析判断。
【解答】(1)汽车给生活带来便捷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在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酸雨。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还有颗粒物、近地低空臭氧和一氧化碳,故选②④⑤。
(3)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都不利于垃圾的完全燃烧,故A、C不合题意;
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都有利于垃圾的弯曲燃烧,故B、D符合题意
1.B
【解析】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等造成空气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温室效应,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解答】酸雨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称为酸雨,将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石雕、建筑物等会腐蚀。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就会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冰川融化,人觉得胸闷,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都是全球性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2.D
【解析】室外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2.5都属于大气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3.C
【解析】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解答】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都是增加温室效应的原因,而“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因此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
4.D
【解析】大气中的臭氧层被称为人类和生物的保护伞,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A、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正确;
C、汽车尾气排放物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导致地区的臭氧造成污染,正确;
D、口罩只能阻挡可吸入颗粒物,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错误。
5.(1)温室效应(2)光合
【解析】(1)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解答】(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6.(1)小于;C (2)SO2、NO2 (3)B
【解析】低碳生活的优点:保护环境,遏制全球变暖,利于人们身体健康。
(1)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太阳能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因此不会形成PM2.5的,C符合题意。
(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3)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纸杯、筷子、塑料袋等,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挖煤、多发电,加快经济发展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符合“低碳”理念,B符合题意。
7.(1)混合物 (2)氮分子(氮气分子) (3)熄灭 (4)A
【解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2)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根据构成确定微粒的名称;
(3)沸点是液态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也是液态和气态两种状态的临界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高于沸点肯定是气态,低于沸点肯定是液态,据此判断哪种气体先汽化即可。
(4)凡是对空气有污染的都是不合理的选项。
【解答】(1)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属于混合物;
(2)如果中的原子是氮原子,那么它表示氮分子;如果中的原子是氧原子,那么它表示氧分子。
(3)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的沸点,因此在空气中,氮气先汽化;因为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熄灭。
(4)A.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尘,造成空气污染,故A不合理;
B.植树造林,可以减小空气污染,故B合理;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可以减小汽油、柴油等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空气污染,故C合理。
1.B
【解析】”低碳生活“包括:”1、践行绿色低碳出行。2、养成低碳居家习惯。3、打造低碳简约家装
4、选购低碳环保器具,5、积极参与低碳活动。
【解答】“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B符合题意。
2.D
【解析】A.天然气燃烧的过程,就是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因为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所以硫元素只能来自于天然气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右图可知,质量相等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时,煤生成的二氧化硫远远大于天然气,更容易形成酸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煤和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造成温室效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燃烧1000g煤,生成二氧化碳2500g,生成二氧化硫11g,因此二氧化硫比二氧化碳少的多,故D错误符合题意。
3.C
【解析】地球上的氧气绝大多数是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气,是氧气制造厂,森林是地球卫士,它能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有效清除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叶片上绒毛多,使得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能被森林拦截、过滤和吸附。因此森林被人们称为“ 地球之肺”。
【解答】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与森林是“地球之肺”相关,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净化空气特征不相关,C符合题意。
4.A
【解析】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大自然中,海洋雾沫在蒸发的时候会夹杂硫酸升到空中,动物死尸和植物腐败也会分解出硫化物,火山爆发也会喷发出二氧化硫,这些都会导致酸雨形成。人为原因中,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的煤炭会产生二氧化硫。
A、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不是酸雨,一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却不是酸雨,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D不符合题意。
5.(1)氮气;78% (2)A;C;D (3)②③④
【解析】(1)根据空气中氮气含氮元素及氮气占78%体积分析;
(2)根据化石燃料燃烧会增加PM2.5分析;
(3)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种类分析。
【解答】(1) 空气可以用来生产氮肥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共享单车的使用、地铁、电动汽车出行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不会增加PM2.5,A、C、D正确;柴油汽车的使用会增加PM2.5,B错误;
(3) ①二氧化碳、⑤氧气为空气主要成分,不计入空气污染物,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
6.(1)紫外线
(2)腐蚀建筑物( 导致树木枯萎等,合理即可)
(3)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4)开发新 能源(合理即可)
【解析】(1)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
(2)酸雨有很强的腐蚀性;
(3)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
(4)防止温室效应应该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考虑。
【解答】(1)臭氧层的存在能吸收和阻挡太阳有害的紫外线强烈辐射。
(2)酸雨有很强的腐蚀性,它能腐蚀建筑物、桥梁、大理石雕像、导致树木枯萎等。
(3)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4)要防止温室效应,可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开发新能源。
7.(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 (2)B (3)C2H4 (4)①③
【解析】(1)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解答】(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2)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C2H4。(4)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冲刺重高”讲义(二十五)
空气污染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