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3.3化学方程式(1)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质量守恒定律
阅读教材第87~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学反应中,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 的各物质的 。
2、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 ;
知识点2、质量守恒的实质
阅读教材第89~9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 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和 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而物质的 和物态可能改变。
二、例题讲解
例题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部分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例题2、如图所示是磷与氧气反应前后的微观模型图(●表示磷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虚线框中的微观模型应该是( )
A. B. C. D.
例题3、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lO2 B.Cl2 C.HCl D.CO2
例题4、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将锥形瓶放在天平的托盘上,调节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待反应结束冷却后,重新放在托盘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实验中,可观察到锥形瓶中白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
(2)实验要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试列出本实验中用于减小误差的措施 (写出一条即可)。
例题5、某密闭容器中存在 A、B、C、D、E 五种物质,一段时间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发生了改变,如表所示,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
密闭容器中的物质 A B C D E
反应前的质量(g) 2.2 5 10 0 3
反应后的质量(g) 10 n 0.2 2 3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n=5
C.B和E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D.B和E均有可能是催化剂
例题6、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会向哪端(写出向左或向右)偏转并说明理由 。
(2)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3)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三、随堂练习:
1、在某一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不变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物质的总质量 ④物质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A.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镁条燃烧时,固体物质的质量会增加
C.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变重 D.打开盛装酒精的瓶盖,酒精的质量会变小
3、充分加热a 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
A.(a-b) g B.(a+b-c) g C. (a-b-c) g D.(a-b+c) g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木炭燃烧后剩余的灰烬的质量比木炭少
B.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C.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的质量与镁条质量相等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5、木炭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足量空气),密封加热,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6、为快速降低空气污染物SO2的含量,环保部门用飞机在空中喷洒X粉末,该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是 ( )
A.CaCO3 B.Na2CO3 C.H2O D.CaO
7、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反应前的质量/g 1.7 2.2 7.9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6.6 0
(1)反应后 A 的质量为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该反应中 B 和 C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
8、把4g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SO2的质量(g) 6 8 8
(1)上述实验中,第 次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2)上述实验中,第 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 克;
(3)在这三次实验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变化中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冰 B.酒精挥发 C.水通电电解 D.水蒸发
2、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3、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 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种生成物 B.是分解反应 C.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有5种
4、现有ag A物质与bg B物质,充分反应后,生成C物质,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 )
A.等于(a+ b)g B.小于(a +b)g C.大于(a+b)g D.不大于(a +b)g
5、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B.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中分子个数发生改变,反应前后总质量不相等
6、如图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8、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30 16 14
试推断容器中的反应式可能是( )
A.Z+Q→X+Y B.Y→Z+Q C.X+Y→Z+Q D.Z+Q→Y
9、在反应A+3B=2C+2D,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已知2.8克A与一定量B完全反应,生成3.6克D,则生成C的质量为( )
A.9.6g B.8.8g C.6.8g D.4.4g
10、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16 24 1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11、有2.3 g某物质在纯氧中完全燃烧,只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水,
(1)该过程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g
(2)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 (填元素符号),它们的元素质量比为 。
12、将一定质量的 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8.4 5.2 6.0 0.6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4.56 9.2 0.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1)d 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也可能是 剂。
(2)上表中待测的数据为 。
(3)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13、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课外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1)【实验探究】
方案一:小洲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实验小组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2)方案二:于是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观察到 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3)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请完成表格中的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参加 质量总和 生成 质量总和 2、所有的化学反应
知识点2、
1、重新组合 2、种类 数目 分子数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A、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气体,且装置密闭,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B、红墨水加入水中不能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C、镁燃烧消耗氧气,不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气体,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例题2、D
解析:设方框内围观模型为x,根据微观模型图得到:x+10=10+4,解得:x=4,故D正确,而A、B、C错误。
例题3、D
解析:A.根据高氯酸铵的化学式可知,它含有氯元素和氧元素,可能生成二氧化氯,故A不合题意;B.根据高氯酸铵的化学式可知,它含有氯元素,可能生成氯气,故B不合题意;C.根据高氯酸铵的化学式可知,它含有氯元素和氢元素,可能生成氯化氢,故C不合题意;D.根据高氯酸铵的化学式可知,它不含碳元素,不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故D符合题意。
例题4、(1)产生大量的白烟 (2)用铁丝引燃、用了小气球等
解析:(1)白磷燃烧时发出绿色火焰,并生成大量的白烟,也就是五氧化二磷固体粉末;所以实验中,可观察到锥形瓶中白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2)用铁丝点燃,可以减小塞进瓶塞的时间,从而减小锥形瓶内外空气的流动,减小实验误差;气球越小,装置受到的浮力越小,天平的示数变化量越小,越有利于得到质量不变的实验结论。所以实验要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本实验中用于减小误差的措施:用铁丝引燃、用了小气球等。
例题5、C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n=2.2+5+10-10-0.2-2=5,A反应后增加,为生成物,B和E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C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D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所以该反应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
例题6、(1)生成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反应后左侧质量减少)(2)密封或密闭 (3)①③⑥
解析:(1)实验生成氢气逸出,导致天平失衡;(2)防止气体逸出,可以用密闭容器进行实验;(3)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三、随堂练习:
1、C 2、D 3、B 4、C 5、B 6、A
7、(1)5.2;分解反应 (2)44:79 8、(1)二 (2)三;2 (3)都符合
四、课后巩固:
1、C 2、B 3、C 4、D 5、A 6、D
7、C 8、D 9、B 10、B
11、(1)4.8 (2)C、H、O;12∶3∶8
12、(1)催化 (2)5.84 (3)化合反应
13、(1)氧气参与了反应,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
(2)内壁出现水珠 (3)通入氧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