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树洞画女孩王月创作树洞画轰动全国,央视称其“感动冬天”。三台郪江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那里有很多千年古树,有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枝繁叶茂。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部分韧皮部 C.全部木质部 D.部分木质部
2.建德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杭州市场三分之二的草莓产自建德,每年有近20万人次的江浙沪客人来建德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如图是成熟的草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草莓的茎属于匍匐茎
B.草莓香甜多汁,甜甜的汁液来自液泡中的细胞质
C.草莓常用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属于有性生殖
D.草莓属于裸子植物
3.我们吃的番薯是长在地下的块根,其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来源于叶的光合作用,把有机物从叶输送到地下块根的结构是( )
A.导管 B.形成层 C.筛管 D.气孔
4.“提倡节约、杜绝浪费,自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每个公民应该树立的观念。下列关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属于有性生殖
B.水稻具有花、果实、种子
C.水稻中的种子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
D.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由导管输送
5.某同学家中有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受伤的树皮的运输水分能力更强了
B.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C.果实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D.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6.如图是节约用纸的宣传图片,请问我们平时用的餐巾纸,书写用纸等主要是植物的那部分结构( )
A.表皮 B.木质部 C.韧皮部 D.髓
7.用小刀割破橡胶树的树皮,白色胶乳就会流出,白色胶乳是( )
A.从①中流出的有机物 B.从②中流出的有机物
C.从①中流出的水和无机盐 D.从②中流出的水和无机盐
8.移栽树木过程中,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工人通常会采取如图的方法给植物输入营养液(水和无机盐)。在给移栽植物输液时,针头应插入到的部分是( )
A.茎中央的髓处 B.韧皮部的筛管处
C.木质部的导管处 D.木质部和韧皮部间的形成层处
9.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由图中哪种组织把水运输到叶片( )
A.B.C.D.
10.蒲公英、丝瓜、草莓的茎分别是( )
A.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 B.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
C.攀援茎、匍匐茎、攀援茎 D.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
11.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举例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肺由大量肺泡构成,有利于吸气和呼气
B.木质茎含有形成层,有利于植物茎的逐年增粗
C.鼻腔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温暖气体
D.根尖成熟区形成大量根毛,有利于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
12.为迎接亚运会,近期杭州加大了环境绿化、美化力度,许多道路边的绿化带新移栽了一些树木。有关移栽植物说法正确的是( )
A.保留所有叶片移栽,可充分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用土填实根部,不留空隙,可使根充分接触土壤而快速生长
C.移栽时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树木相互争夺阳光、水、养分
D.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水和养分,针头应插入茎的髓部
13.下列关于杨树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杨树茎由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B.树皮的外侧部分起保护作用,内侧部分是韧皮部
C.在树皮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之间有形成层,能使茎不断加粗
D.杨树的树干比较坚硬,主要是木质部的作用
14.观赏植物滴水观音的叶片会“吐水”,这些水分是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
A.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C.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D.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15.下列有关于杨树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杨树的茎由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B.树皮的外侧部分起保护作用,内侧部分是韧皮部
C.在树皮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之间有形成层,能使茎不断长粗
D.杨树的树干比较坚硬,主要是木质部的作用
二、填空题
16.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时,将带叶的枝条下端用刀片削成平整的斜面,将枝条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在枝条上方横切和纵切,观察。
(1)茎横切面上变成了红色的部位是 。
(2)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红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的变化越来越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17.某同学为了验证植物吸水的条件及运输情况,选用一枝多年生的樟树幼嫩枝放入红墨水中进行如图的实验;
(1)几小时后,横切植物的茎中变红色的部位是图中的 (填序号)。
(2)再取不同位置的茎横切,发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红色越浅,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一般选取枝叶茂盛的枝条,这是为了增强植物的 。
18.图1是一片移裁的香樟树。为了保征树木移栽的成活率,给树木挂上含有各种营养液和生长素的“吊瓶”(如图2)
(1)移栽的香樟树被剪去了大部分叶的目的是减弱其 作用,以减少其体内 的散失。
(2)营养液输入的位置愈低愈好,为便于操作,常选择在距离地面30cm以内的范围钻住输液孔。钻注孔的深度达到图3中茎的结构4部位的原因是该处是 部,内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 管。
三、实验题
19.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叶面积的关系,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支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枝条放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③1小时后,把枝条洗净,并在两支枝条的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横切面中出现红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经过)。
(1)将实验步骤①补充完整 。
(2)本实验可通过比较 ,判断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
(3)从实验结果可知,植物运输水分的速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是: 。
(4)根据实验结论,在移栽植物时,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20.图甲、图乙是小明同学针对“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这个问题进行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将带叶枝条的下端浸到红墨水中,并将其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图甲),一段时间后,当看到 时,再进行图中A所示的过程。
(2)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茎的横切面,就会出现图乙所示的图像,你会发现图乙中数字③所示的结构 被染成了红色。
(3)此实验说明了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 由下往上运输的。
(4)图中数字②表示的结构是 ,请你写出它具有的作用: 。
21.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 。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单选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 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 作用。
22.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晨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实验中小晨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些,应将植株放在 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刀切开枝条中上部后,发现AB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这说明了 ;(3)小晨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还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帮她写出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23.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很多因素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取了一些梧桐枝叶开展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猜想一: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风速有关;
猜想二: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光照有关;
猜想三:…
【制定计划.获取证据】
针对猜想一,小组成员选取了两支完全相同的梧桐枝叶,将梧桐枝条的下端分别与灌满稀释红墨水的U形管左侧相连通,设为A、B两组,控制A组有风.B组无风,如图甲所示。
每隔2分钟测出U型管右侧液面下降的刻度并记录。重复实验,得出下表数据。
实验次数 环境 液面下降距离(mm) 实验结论
第一次实验 A 有风 15 ……
B 无风 9
第二次实验 A 有风 16
B 无风 8
(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兴趣小组选用阔叶的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24.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⑴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⑵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2)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3)A和C组结论成立的实验现象是(填表格内×××的信息) 。
(4)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剥法处理枝条,而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则A和C组的处理各组枝条的方法为 。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筛管和导管为茎中的的输导组织,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解答】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还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所以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部分木质部。即D说法正确。
2.A
【解析】A:草莓的茎属于匍匐茎,A正确。
B:草莓香甜多汁,甜甜的汁液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B错误。
C:草莓常用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属于无性生殖,C错误。
D:草莓属于种子植物,D错误。 故选A。
3.C
【解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C
【解析】A、杂交水稻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而成的,因此属于有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因此水稻具有花、果实、种子,B不符合题意;
C、水稻中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C符合题意;
D、导管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此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由导管输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相关知识。
【解答】树皮中有筛管,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通过树皮内的筛管向下运输的,若是损伤了部分树皮,导致有机物向下输送受到阻碍而供给了果实,D符合题意。
6.B
【解析】我们平时用的餐巾纸,书写用纸等主要是植物的木质部的结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B
【解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解答】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乳白色液体的部位是内②树皮韧皮部,橡胶胶乳是植物制造的有机物,B符合题意。
8.C
【解析】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 中;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
【解答】给植物输入营养液(水和无机盐) ,需要依靠木质部的导管进行,故C选项合理。
9.B
【解析】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由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运输到叶片。
A、图为保护组织,A不符合题意。
B、图为输导组织,B符合题意。
C、图为分生组织,C不符合题意。
D、图为营养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B
【解析】蒲公英的茎垂直地面,直立空间向上生长,使叶片伸展,属于直立茎;丝瓜的茎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茎细长而柔软,不得不依赖于其它的植物作为支柱,才能向上攀缘生长,这样的茎属于攀缘茎;草莓植株基部有水平分枝,或在地上或在地下,从它的顶端或节生出新植物,属于匍匐茎,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1.A
【解析】生物体结构和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解答】A、肺由大量肺泡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A不能体现该观点,符合题意。
B、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形成层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B能体现该观点,不符合题意。
C、鼻腔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管内有温暖的血液,可以温暖空气,C能体现该观点,不符合题意。
D、植物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且根毛数量巨大,增加了根吸水分的表面积,D体现了该观点,不符合题意。
12.C
【解析】移栽植物时不应将叶片全部保留,种植树木时不应将土全部填实根部,种植树木应当合理密植等。
A、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保留所有叶片移栽,会增加植物的蒸腾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用土填实根部,不留空隙,导致土壤没有透气性,不能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B不符合题意;
C、移栽时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树木相互争夺阳光、水、养分,比如树木之间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C符合题意;
D、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水和养分,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木质部中的导管中,D不符合题意。
13.C
【解析】杨树茎的结构从内到外依次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外树皮;树皮分为外树皮和韧皮部,形成层不在树皮中; 故答案为:C。
14.B
【解析】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故途径为:根→茎→叶;
故答案为:B。
15.C
【解析】杨树茎的结构从内到外一次是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外树皮;树皮分为外树皮和韧皮部,形成层不在树皮中,C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6.(1)木质部(导管)(2)导管从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解析】(1)茎横切面上变成了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因为木质部中有导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2)由于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从基部到顶部的变化是逐渐变红,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输送。
17.(1)②
(2)自下而上
(3)蒸腾作用
【解析】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1)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所以几小时后,横切植物茎中变红色的部位是图中的导管,故选②。
(2)再取不同位置的茎横切,发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红色越浅,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茎中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 。
(3)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一般选取枝叶茂盛的枝条,这是为了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
18.(1)蒸腾;水分(2)木质;导
【解析】(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等因素都能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通过这种蒸腾作用散发。
(2)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 ,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有机物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着。
【解答】(1)移栽的香樟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较差,为了能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生命活动所用,需要剪去了大部分叶,减弱其蒸腾作用,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2)图3中1是树皮,2是韧皮部,3是形成层,4是木质部,5是髓,输入的营养液主要就是含有无机盐的水溶液,所以需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来运输,所以钻注孔的深度达到图3中茎的结构4部位,因为那里是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三、实验题
19.(1)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
(2)茎中红色染液上升的长度
(3)植物叶面积越大,运输水分的速率越大
(4)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解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叶面积的关系。
(1)实验步骤①补充完整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
(2)导管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而导管会变红,因此本实验可通过比较茎中红色染液上升的长度,判断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
(3)通过观察图片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植物叶面积越大,运输水分的速率越大。
(4)由于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导管变红,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剪去部分枝叶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
20.(1)叶脉微红
(2)木质部(或导管)
(3)导管
(4)形成层;进行细胞分裂,使茎加粗
【解析】植物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根、茎、叶脉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的。多年生木本植物的茎最外面是树皮。树皮的内侧是韧皮部,剥去树皮,里面全是木质部,形成层位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可进行细胞分裂,使茎不断加粗。
(1)将带叶枝条的下端浸到红墨水中,并将其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图甲),一段时间后,因为叶片蒸腾作用的拉动下红墨水将会进入枝条中的导管并运输到叶脉。
(2)图乙中,①是韧皮部,②是形成层,③是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因此木质部(或导管)被染成红色。
(3)此实验说明了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导管由下往上运输的。
(4)图中数字②表示的结构是形成层,其作用为:进行细胞分裂,使茎加粗。
21.(1)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D
(3)乙;蒸腾
【解析】(1)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同侧叶柄里的导管,向同侧的叶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3)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
【解答】(1)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是导管,属于输导组织。
(2)通过实验可知,同侧叶柄里的导管,向同侧的叶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D符合题意。
(3)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甲和乙烧杯作对照,乙中有新鲜的芹菜,通过蒸腾作用将叶片中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因此乙烧杯的液面下降较快。
22.(1)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3)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解析】(1)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等。蒸腾作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促进了水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
(2)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 ,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有机物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着。
【解答】(1)将植株放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此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更加旺盛,水分运输会更快,现象就更加的明显。
(2)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 发现AB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 这说明起运输作用的树皮中筛管而是木质部的导管,所以可以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
(3)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 ,那就必须要观察植物的纵切面,比较纵切面上下两端的颜色深浅情况,故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23.(1)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阔叶的梧桐叶面积大,蒸腾速率大,现象明显
(3)木质部
【解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b是木质部。
24.(1)控制变量,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
(2)加快蒸腾作用,实验现象更明显
(3)A组木质部(和韧皮部)均被染色,且越靠近顶端染色越浅,C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被染色
(4)A组不封;C组封切面的木质部和髓
【解析】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作作用;据此解答。
(1)为了让枝条更好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处理方法是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能够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因此实验中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
(2)实验中将三根枝条同时插入同一瓶盛有适量稀释的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三个夹子将三根枝条分别固定,置于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之所以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受温暖、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在温暖的阳光下,蒸腾作用强,实验现明显。
(3)A组(自然带叶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均被染色,且越靠近顶端染色越浅,
C组(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被染色,形成对照。
(4)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且木质部横向运输(或渗透)到韧皮部。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剥法处理枝条,而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则A和C组的处理各组枝条的方法为A组不封,C组封切面的木质部和髓。
4.4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