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23 12: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内的生物个体可以自由交配和繁殖
B.物种具有遗传稳定性
C.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交配一定不能成功
D.同一物种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下列各项中,能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田鼠→蛇→鹰
C.草→ 田鼠→蛇→鹰
B.阳光→草→兔→狼
D.草→鹿←山羊→狼
3.近期, 有市民在西溪湿地看到了朱鹮,如图所示。如果你看到了,千万别靠近,它们正在求偶、
繁育宝宝。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小宁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用铁丝 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 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第 1 页(共 19 页)
(
A

) (
C.
) (
B

) (
D.
)A.此实验说明茎只具有负向重力性
B.此实验说明茎只具有向光性
C.此实验说明负向重力性对茎生长的影响强于单侧光
D.此实验说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强于负向重力性
5.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
群数量变化的是( )
第 2 页(共 19 页)
6.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远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这是因为森林中( )
A.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B.有许多地衣和苔藓
C.有许多动物 D.有许多乔木
7.图甲表示某种昆虫的发育过程, 图乙表示环境治理前后该种昆虫不同体色个体的数量。下列描
述正确的是( )
A.昆虫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B.昆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昆虫的体色是由基因决定的
D.昆虫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使体色变浅
8.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
体现了生物( )
第 3 页(共 19 页)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9.深圳野生动物园是中国第一家放养式野生动物园,建于山清水秀的深圳西丽湖畔. 园内奇异多 姿的飞禽走兽及其他生物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10.如图所示, 某小组同学针对该幅漫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 数量最多的是草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1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 3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C.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 乙→丙→丁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最多 12.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以下三幅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 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 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 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据图所作的结论正确 的 是 ( )
A.距今 25 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11 个种群
B.距今 25 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 25 年来, 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 25 年来, 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13.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绿色”的含义包括“绿化城市, 绿色生活,绿色消 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绿色奥运’’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做法中 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废旧电池随意乱扔
B.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
C.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等物品的使用
D.同学问候发电子贺卡代替赠纸质贺卡 14.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动物,在长江里生存繁衍了两千多万年。然而近几十年来。它 们的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白鳍豚走向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客
B.长江中白鳍豚的天敌过多
C.白鳍豚的食物来源不足
第 4 页(共 19 页)
D.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小明为了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温水,然后 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 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 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 表 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 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
(1) 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是 现象。
(2) 这个模拟实验展示的是水循环中的 和 环节。
(3) 以下是降水形成的几个阶段,请排列出一个大致的降水过程(填字母) 。
A.水汽凝结
B、水汽和冰晶增大
C、冷却降温
D、空气上升
E、形成降水
16.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居民区附近的一河流(图 A)进行溶解氧和藻类的测 书定, 并根据所测结果绘成图 B,发现在 AB 段溶解氧和藻类大量减少。通过调查, 了解到在河 流 A 上游附近处有一酿造厂将污水直接排入该河流。请据此回答:
(1) 在河流 AB 段, 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2) D 段后, 水中的溶解氧和藻类基本恢复, 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 对此污染问题的处理,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第 5 页(共 19 页)
17.如图为某镇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
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 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 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外, 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 1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请据图回答。
(1) 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铅或汞等有毒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
是 。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可 以把动植物遗体中的 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2) 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 ;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 积累在 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
第 6 页(共 19 页)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 某同学模拟环境做
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并测得以下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面 26℃ 24℃
2cm 深处 24℃ 23℃
4cm 深处 22℃ 22℃
6cm 深处 20℃ 21℃
(1) 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 。
(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 。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
(
吗?
)。
21.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 500mL,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 10、102 、103 、104 倍, 获得 4 种不同浓度的 第 7 页(共 19 页)
重金属污染液。
②取 4 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 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 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 200 粒。随机均分成 4 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 4 只培养皿 的纱布上。
④将 4 只培养皿置于 25℃恒温培养箱内, 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 液。
【统计和分析】
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 ,进行比较。
【反思与评价】
(1) 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 50 粒水稻种子, 而不是 1 粒的原因是 。 (2)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 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污染液, 培养水稻种子, 其目的是 。
四 、解答题 (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如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 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 。
(3) 蛇与鹰的关系是 。
(4) 写出一条能量减少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第 8 页(共 19 页)
23.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并不是瓶内的水既 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1) 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 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
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 再举 1 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
第 9 页(共 19 页)
0.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分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 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解答】解:A.同一物种内的生物个体可以自由交配和繁殖, 如雌雄蛾交配等, A 正确。 B、遗传可以使子代能保持亲代的性状,利于保持生物的稳定性。B 正确。
C、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可能交配成功, 马和驴能够杂交生下骡子,但马和驴不是一个物种,C 错误。
D、由于遗传物质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物种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高秆小麦和矮秆小麦,D 正确。
故选: C。
2.【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 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田鼠属于动物, 是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 不正确;
B、阳光是非生物部分, 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B 不正确;
C、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田鼠、蛇、鹰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 C 正确; D、鹿和山羊均是食草动物,二者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D 不正确。
故选: C。
3.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第 10 页(共 19 页)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种群。
故选: A.
4.【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 快,因此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 据此解答。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 幼苗处于暗箱中,只从一侧的小孔接收到单侧光照,因此一段时间 后, 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小妍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 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 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即光源生长),因为茎向光的效应大于背地的效应,此实验说明单侧 光对茎生长的影响强于负向重力性。
故选: D。
5.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和识图作答的能力。
【解答】解: 在食物链“植物→兔→狼”中, 若是把兔的天敌狼杀绝, 兔先增多, 植物(兔的食 物)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以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随着植物(兔 的食物) 的减少或以兔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 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 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兔子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升到某处然后急剧下降, 比如说兔子数量过多,导致草快要吃光了,数量就会有所下降,而这时候可能还会有其它吃草者 慢慢也减少,兔子数量便又上升一些,如此类推, 兔子的数量图象应该为图 4.生态系统调节能 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就越大。
故选: D。
6.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解答】解: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多,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太阳能的固定和利用
第 11 页(共 19 页)
率最高。
故选: A. 7. 【分析】昆虫是体内受精,卵生,发育过程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解:A.图中昆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 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体内受精, A 错误。
B、昆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 错误。
C、基因决定性状, 昆虫的体色就是由基因决定的, C 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发生变异,D 错误。
故选: C。
8. 【分析】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 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解答】解: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 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是野 兔为躲避老鹰捕食而做出的应激性反应。所以着体现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 A 正确。
故选: A.
9.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
(3)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4) 植被就是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
【解答】解:园内奇异多姿的飞禽走兽及其他生物构成了“群落”。
故选: B。
10. 【分析】1.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 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 A.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因此草 含有的能量是最多的,A 正确。
第 12 页(共 19 页)
B.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 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故此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B 正确。
C、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 态系统中, 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 正确。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 老鼠就会由于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 老鼠吃草籽、啃食草根、挖洞破坏草原, 老鼠过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D 错误。
故选: D。
11.【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确定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 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光合作用, ②③表示呼吸作 用。
【解答】解: 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③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 信息。
B.图中甲为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 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该图中的食 物链是:乙 →丙→丁,所以丙是第二营养级, 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C.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 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如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 →丙→丁。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D.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 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 逐渐增多。在食物链“乙→丙→丁”中,丁是最高营养级,它体内的能量积累的最少。该选项的 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故选: D。
12.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表示单位面积上物种的多少 和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 分析解答。
第 13 页(共 19 页)
【解答】解: 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 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 种,分析图一可知, 距今 25 年时, 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2 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 25 年时, 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2 个种群,距今 10 年时,直到现在,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 因 此,距今 25 年前, 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 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 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故选: C。
13. 【分析】A.根据废旧电池化学成分可知;
B.根据绿色环保理念可知;
C.根据既节能又能防污角度可知;
D.从减少纸张的浪费、保护森林资源等角度可知。
【解答】 A.废旧电池随意乱扔无论在大气中还是深埋在地下,其重金属成分都会随渗液溢出,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日积月累还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符合题意;
B.人走不忘关电灯, 手洗不忘关龙头这是良好的习惯,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不符合题意;
C.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等物品的使用,是一种绿色消费理念, 既能节能又能防 污,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不符合题意;
D.同学问候发电子贺卡代替赠纸质贺卡减少纸张的浪费,又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资源和造纸业对环 境的污染, 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 【分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 因等;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据此答 题。
【解答】解: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白鳍豚的种群数急剧下降主要是白鳍豚生
第 14 页(共 19 页)
活的环境受到了破坏。由于滥伐和水土流失,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域严重淤塞, 不能满足白暨豚 繁殖的需要。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最终进入长江,长江水质严重退化。 每年有 160 亿立方米污水排放入长江。占中国污水排放总量的40%.其中有约 120 亿立方米的污 水排放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因此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故选: D。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由固态
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据此进行分析。 (2)本题是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装置,冰块汽化成水蒸气后遇冷液化为小液滴,附着在蒸发皿底 部; 而在锥形瓶上的蒸发皿中放入热水,水蒸气没有遇冷,不会液化,不产生小水滴;所以雨的 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过程,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变为水, 据此进行分析。
(3) 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 2 个基本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 凝结出来的程度;降水过程为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水珠和冰晶增大,形成降水、据 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锥形瓶中的水蒸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瓶内出现朦胧的“白 雾”和表面皿下面的小水滴;
(2) 这个模拟实验展示的是水循环中的蒸发和降水环节;
(3) 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 2 个基本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
凝结出来的程度;降水过程为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水珠和冰晶增大,形成降水、所 以其顺序为:DCABE。
故答案是:
(1) 液化;
(2) 蒸发;降水;
(3) DCABE。
16.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2) 据图分析: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在该河的 AB 段,藻类减少, 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 第 15 页(共 19 页)
水中的有机物, 溶解氧大量消耗;BC 段,藻类大量繁殖,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O2 ,有机物减少, 细菌数量下降, 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解答】解:(1) AB 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故溶解氧大量减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 段后,水中的溶解氧和藻类基本恢复,说明该河流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 (3)为了避免污染问题的出现,建议酿造厂将产生的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这样可以防止污 染环境。
故答案为:
(1) 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使溶解氧被大量消耗。
(2) 自我净化能力。
(3) 酿造厂将产生的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17.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 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 产者。
【解答】解:(1)图中的食物链有: ①杂草→鸭; ②水稻→ 昆虫→鸭; ③水稻→ 昆虫→青蛙。
(2) 除光、空气、水、温度、无机盐外, 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光。 故答案为:
(1) 杂草→鸭(水稻→ 昆虫→鸭)。
(2) 光。 18.【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 度、土壤(泥沙) 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 高而逐步增加, 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解:(1) 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 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
第 16 页(共 19 页)
升高而逐步增加。该生态系统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故答案为:
(1) 草。
(2) 鹰。 19. 【分析】图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 鼠→猫头鹰;绿色植物→ 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 → 昆虫→蛙→蛇→猫头鹰。
【解答】解:(1)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其中分解者可以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2)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绿色植物→ 鼠→猫头鹰。 (3)若该生态系统受到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积累在猫头鹰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原因是 有毒物质积累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并沿食物链逐渐富集。猫头鹰为最高级消费者,其体内富 集的有毒物质最多。
故答案为:(1) 非生物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 捕食和竞争; 绿色植物→ 鼠→猫头鹰
(3) 猫头鹰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分析】(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该实验是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的原因, 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阳光。
(2) 据表中数据可见: 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
(3)据表中数据可见: 沙子表面温度高, 越向深处,温度越低,蝎子是为了降低体表的温度才
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
故答案为:(1) 阳光
(2) 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其他合理结论均可)
第 17 页(共 19 页)
(3) 沙子表面温度高, 越向深处,温度越低, 蝎子是为了降低体表的温度才藏在沙子里的 21.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 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 验变量进行处理的, 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统计和分析】
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因此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 种子的萌发数量(或发芽率),进行比较。
【反思与评价】
(1) 1 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 数量要多。因此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 50 粒水稻种子,而不是 1 粒的原因是避免 偶然性。
(2)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 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污染液, 培养水稻种子, 其目的是形成对照。
故答案为: 萌发数量(或发芽率)
(1) 避免偶然性
(2) 形成对照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分析】(1)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 (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 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 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 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 下一个营养级。
第 18 页(共 19 页)
【解答】解:(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并储存能量, 同 时释放出氧气, 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 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 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题图中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 统,图中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3)鹰吃蛇,蛇和鹰是捕食关系, 蛇和鹰都有以鼠为食,是竞争关系。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蛇 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消耗最多的食物链是最长的一条: 草→ 鼠→ 蛇→鹰。
故答案为:
(1) 太阳能。
(2) 分解者。
(3) 捕食和竞争。
(4) 草→ 鼠→蛇→鹰。
23. 【分析】(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 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解答】答:(1)水分子在不停得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 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数量保持一致。 (2)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 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例如:当早季来临时, 草原上的草逐渐枯萎,依靠草为食的草食动物如长颈鹿、斑马等就会迁往他乡, 草原鼠类也会因 为缺乏食物而繁殖能力下降, 从而减轻对草原的压力; 当雨季到来时,风调雨顺会使草原上的草 生长繁茂,草原鼠类又大量繁殖,草食动物也会重返故里,就连凶猛的狮、豹等肉食动物也会尾 随而来。这样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
第 19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