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测试卷(十一)
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1-2节)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最少的是( )
A. H20 B. Ne C.CO2 D.O2
2.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4:1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C.被污染的空气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D.稀有气体常用来作光源
3.(2022·中考)我国神舟载人飞船供氧系统中含有下列物质,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CO C. NaOH D. Na2CO3
4.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 B.蒸发食盐水得食盐和水蒸气
C.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硝酸铵晶体溶解于水,形成的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6.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若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则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D.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7.(2022·中考)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利用化学能获得电能的是( )
A.风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
8.下列实验中水的作用与图示覆杯实验中水的作用类似的是( )
9.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10.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实验室欲利用15%的H202溶液制取02,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 )
11.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实验装置漏气了
B.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C.可能是导管中剩余了水
D.可能是实验中红磷过多
12.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 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B. 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13.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是02、N2、CO2或空气中的一种。当伸入燃烧的木条后,木条立刻熄灭,则集气瓶中的气体( )
A.一定是CO2 B.一定是N2 C.一定是空气 D.一定不是O2
14.木炭燃烧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木炭发出耀眼的白光
B.②中氧气为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③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对比①②现象可证明,氧气具有可然性
15.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撤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16.小敏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却不会立即燃烧。铁棒上的纸条没有立即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可燃物 B.氧气不足
C.温度还未达到着火点 D.铁不能燃烧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其中b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则此反应应该填充到( )
A. a 处 B.b处 C.c处 D. d处
18.图象可以直观地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现有两份相同的双氧水,分别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下列图像能大致反映实验过程的是( )
19.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
A.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应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
20.比较、推理是学习科学常用的方法,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可以推导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二、简答题(第25题4分,其余每空2分,共28分)
21.“二氧化钛”是一种能降解甲醛、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光触媒。在降解过程中“二氧化钛”不挥发,不消耗,具有长效性。
(1)在降解过程中“二氧化钛”是作反应的______。
(2)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2.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
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可知: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
(2)当氧气浓度变为______%时蜡烛不再燃烧。
(3)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
23.化学反应时常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锌粒投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会产生大量的氢气,用手摸试管外壁会感到有点热,说明该反应过程中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而升温,其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将锌片与铜片插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可以看到电池表指针发生偏转。这一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流表中电流的方向为________。
24.王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对照①和②,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3)课后小明查阅资料获知: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事例中的原理:野炊小明使用篝火时,先将木柴架空后洒上少
许汽油。用火柴点燃,汽油先燃烧,木材后被点燃。开始时木材燃烧较弱,过一会儿越烧
越旺,一段时间火焰又变弱。最后为了用火安全,小明覆盖沙土将篝火熄灭。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6.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_______;② 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____作发生装置,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___装置。
(3)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____(填“a”或“b”)进入F中。
27.小敏从资料上获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还能跟氮气
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欲验证“镁能在氮气中燃烧”,小敏利用“测
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一)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闭合弹簧夹,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内至完全反应;
③ ▲,观察到倒流至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0%;
④ 拔出瓶塞,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在瓶内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如图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
28.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靠点燃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方法产生大量的能量,能量
所带来的冲击波成功地把地球推离危险轨道。小金想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他
了解到可燃性气体都有爆炸极限,低于爆炸下限时不爆炸也不燃烧,高于爆炸上限时不会爆
炸会燃烧。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与实验室制取氢气类似的装置,如图甲,用矿泉水瓶收集体积分别为5%~100%的氢气若干瓶。
步骤2:将瓶子倒扣后打开瓶盖,架在火柴梗上,如图乙,用另一根火柴点燃氢气,实验现象如下表:
氢气体积分数(%) 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点燃时的现象 不燃不爆 弱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弱爆炸 安静燃烧 安静燃烧 安静燃烧
(1)小金用矿泉水瓶收集氢气,而不是集气瓶。除了方便外,主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
(2)步骤1中收集一瓶体积分数为50%的氢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是___________。
(4)小金觉得上述结论的范围还可以更加精确,下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小明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按如图甲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 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中,塞进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乙)。
③ 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
④ 分别用0.06克、0.09克和0.12克相同的二氧化量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丙所示。
(1)写出步骤① 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________。
(2)实验中,小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1~2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A 3.B 4.C 5.A 6.D 7.C 8.B 9.D 10.D
11.D 12.A 13.D 14.C 15.B 16.C 17.C 18.C 19.C 20.B
二、简答题(第25题4分,其余每空2分,共28分)
21.(1)催化剂(2)化合
22.(1)需要氧气(2)15.3%(3)氮气
23.(1)放出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从右向左
24.(1)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2)与氧气接触(3)防止在空气中切割时白磷自燃
25.将木材架空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燃烧;汽油的着火点低于木
材的着火点,所以汽油易燃烧,放出热量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木材燃烧。木材燃烧
放热,使周围的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旺盛。随着木材的燃烧,燃料越来越少,所以
一段时间火焰又变弱,覆盖上沙土后,隔绝了氧气,火焰熄灭。
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1)① 酒精灯 ② 集气瓶 (2)A高锰酸钾锰酸钾十二氧化锰十氧气 D
(3)b
27.(1)将氧气全部耗尽,防止氧气在镁条燃烧时造成干
(2)待整个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3)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远大于步骤③ 水的体积
28.(1)实验安全(2)往矿泉水瓶中先装一半水,然后用排水法将水排出。
(3)10%~70%
(4)取氢气体积分数在5%~10%,70%~80%区间以1%为梯度做点燃实验,观察是否会爆炸。
29.(1)用手捂住容器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2)容器内的气压大小
(3)二氧化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能燃烧 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B 红磷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在氧气中点燃时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物状态
C 双氧水在常温下不易分解,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使用催化剂
D 氧气与氢气点燃易反应,而氧气与氮气点燃不易反应 反应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