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24 20: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下列生物的结构特点与长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相适应的 是( )
A.仙人掌有肥厚的茎
B.苔藓植物有假根
C.莲藕内有大量的孔洞与莲叶相通
D.睡莲有非常宽大的叶片
2.今年我省发生了较严重的手足口病疫情. 截止到4 月 15 日,全省共报告 19223 个病例, 其中 重症 32 例, 死亡 4 例,病人大多为 5 岁以下的儿童.以下事实中, 与该病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无 关的是( )
A.病原体为多种肠道病毒
B.儿童对该病的抵抗力较弱
C.可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等传播
D.大多数患者及时治疗即可康复
3.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如下表所示: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距离(天文单位) 0.39 0.72 1.00 1.52 5.21 9.58 19.18 30.13
据此推测小行星带到太阳的距离可能是( )
A.0.80 天文单位 B.1.20 天文单位
C.2.80 天文单位 D.7.20 天文单位
第 1 页(共 19 页)
4.卫生部 2004 年 1 月公布的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在所有传染病当中,病毒性肝炎居发病
人数的第一位. 病毒性肝炎属于( )
第 2 页(共 19 页)
A.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5.观察发现,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针对这一现象,某同 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①早上,将牵牛花分为 A 和 B 两组;② A 组放在阳光下,B 组进行遮光处理,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A
组为紫色, B 组为红色。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提出的问题可能为“牵牛花花瓣的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
B.实验前,A,B 两组牵牛花要保证长势相同且均为红花
C.该实验的变量为光照时间,实验组为 A 组
D.由该实验可知“植物花瓣的颜色都受光照影响”
6.2022 年 3 月 24 日是第 27 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肺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 道传染病,它由结核杆菌导致,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 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它没有细胞结构
B.从免疫的角度来说,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属于特异性免疫
C.将肺结核患者隔离治疗,从防治传染病的角度说,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为预防肺结核病,可以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
7.在当下“新冠”肆虐时期,对“新冠”患者和疑似人员进行隔离治疗,隔离观察这种措施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病原体
8.宇宙星系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地月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C.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太阳系
9.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b 可表示一个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
B.c 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d 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a、b、c、d 依次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10.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小 鼠若干, 均分为 A.B 两组 /
2 A 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溶液, B 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 水 A 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 动减少, 甚至昏迷等症状;B 组活动状 况无变化
3 分别给 A.B 两组小鼠注射 等量葡 萄糖溶液 A 组小鼠症状缓解,B 组小 鼠活动状况 无变化
A.胰岛素是由胰脏分泌的
B.胰岛素注射比口服效果好
C.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储存在肝脏中
第 3 页(共 19 页)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11.为控制流感疫情,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发现流感患者, 及时治疗
B.用醋酸对教室进行消毒
C.建议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D.医院为自愿接种的学生注射流感疫苗
12.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13.右图表示 CO2 的循环过程, 其中物质 X 能为人体直接提供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 中 C、H、O 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1:2:1
B.转化 1 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C.X 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 CO2 如不及时排出,则血液的 pH 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 和 H2O 的含量增加 14.如图所示,甲物质表示某种细胞外的物质,丙物质表示乙细胞接受甲物质影响后大量分泌、 释放或产生的某种物质。下列依次对甲物质、乙细胞和丙物质的举例, 合理的是( )
A.抗原、 B 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
B.氨基酸、胰岛内的细胞、生长激素
C.葡萄糖、肌肉细胞、尿素
D.脂肪、唾液腺内的细胞、脂肪酶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第 4 页(共 19 页)
15.天问圆中国航天梦, 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1) 2020 年 7 月 23 日,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启火星探测 之旅。火箭升空的原理与鱿鱼喷水推进相似,是利用了 力学知识。图乙为太阳系局部示
意图, 则其中表示火星的是 。(选填字母)
(2) 2021 年 2 月 5 日, 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 197 天, 距离地球约 1.8 亿千米, 飞行里程
约 4.65 亿千米。并在距离火星约 220 万千米处,获取了首幅火星图像。若探测器将图像信息以 无线电信号形式以光速发送至地球, 则需要多少分钟?
(3) 2021 年 5 月 15 日,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着陆, 5 月 22 日,祝融号火星 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 开始巡视探测。为适应火星表面可能出现的松软复杂地貌,“祝融号”采
用如图丙所示 6 轮驱动,其目的是 。若“祝融号”火星车总质量为 240 千克,长 3.3
米, 宽 3.2 米, 火星质量为地球的,表面重力为地球的,则“祝融号”在行驶时对火星表面
的压力为多少?
(4 )) 请分析:“天问一号”从发射到着陆火星, 这段时间柯桥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16.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 CO2 来实现的。如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
(1) 关于碳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碳循环和氧循环存在着联系
B.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
第 5 页(共 19 页)
C.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请你根据所学 知识来解释二氧化碳的含量冬季要比夏季略高的原因是 。(合理即可)
(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也能与水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学式为 C6H12O6 )。同
样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产物完全不同的原因是 。
17.2003 年 1 月 5 日 19 时 16 分,神舟四号飞船的返回舱经过 6 天的太空旅行,准确地返回地面。 (1) 随飞船上天的有宁波市农科院的 100 颗总质量为 16.96 克的“甬选葫芦砧”的西瓜砧木种 子, 其试验目的是研究太空环境(宇宙射线、微重力等) 对种子细胞内基因的影响,基因是 DNA 分子上起 作用的一些片段, 它决定着生物的性状特征。
(2) 预计 2003 年底,我国将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请你拟定一个希望在飞船中进行研究 的问题 。
18.在生态环境中, 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 写出该图中的食物链: 。
(2) 分析如图能量传递的过程, 可以分析一条食物链不会太长的原因是 。
第 6 页(共 19 页)
19. 目前我市的新冠疫情形势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日常防范意识仍不可松懈,养成健康的生活 方式非常重要。请回答:
(1) 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
(2)对于新冠肺炎来说,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例如给教室通风、消毒等,这些措施属于 。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 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 鱼缸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他们作出的实验假设是: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孵化率。
②在 3 个鱼缸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 1、2、3;在 1、2 号鱼缸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化肥、 洗涤剂。
③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 100 粒),分别放入上述鱼缸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属于青蛙的生殖与发育的特点的是 。
A.体内受精 B.体外受精 C.变态发育 D.不变态发育
(2) 该实验方案中对照组的编号是 。
(3) 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4) 支持上述假设的实验结果是 。 21.小宇同学就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种 1 粒大豆种子, 等它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②向食醋中加清水, 配制成“模拟酸雨”。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几天后, 花盆中的大豆幼苗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作出的假设是 。
(2) 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3) 有人认为小宇的实验没有说服力,为什么? 。 第 7 页(共 19 页)
四 、解答题 (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一个山丘上长满马尾松、灌木、草本植物,树上有松鼠、松毛虫、捕虫的山雀、鹰, 树下有 苔藓、真菌等。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真菌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 。
(2) 请写出此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 。
23.在我国南方荔枝种植区,科研人员为了防治荔枝蝽对荔枝产量的影响,尝试在单一荔枝园植 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形成复合种植园。复合园中荔枝产量远大于单一园,请你结合下列材料 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资料一:荔枝蝽属于植食性害虫。
资料二:对比研究荔枝单一种植园和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比例,得到下列
所示结果。
第 8 页(共 19 页)
0.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 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解答】解: A.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 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没有根, 那些有点像根的须状物只有固定功能,没有吸收水分、无机盐的功能, 所以只能叫假根。故不符合题意。
C、莲藕内有大量的孔洞与莲叶相通,空气可以通过气腔到达植物的根部, 满足根呼吸的需要, 所以此适应性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空气(或氧气) 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睡莲有非常宽大的叶片,有利于水分的散失,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分析】此题考查了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等知识.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的特点,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解答】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 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这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引发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0 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 71 型(EV 71) 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可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等传播, 传染性很强,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多 数患者通过治疗即可恢复健康与大范围传播无直接关系。可见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3. 【分析】A.0.80 天文单位,这个区域在金星和地球之间;
第 9 页(共 19 页)
B.1.20 天文单位, 这个区域是火星和地球之间;
C.2.80 天文单位这个区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
D.7.20 天文单位, 这个区域是木星和土星之间。
【解答】 A.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0.80 天文单位, 这个区域是金星和地球之间,不符合题意;
B.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1.20 天文单位, 这个区域 是火星和地球之间, 不符合题意;
C.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距离太阳约 2.17 ﹣ 3.64 天 文单位的空间区域, 2.80 天文单位这个区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符合题意;
D.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7.20 天文单位, 这个区域 是木星和土星之间,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传染病的特点和类型, 思考判断.
【解答】解: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 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属于消化道传染病。可见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5.【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 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 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解: A.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提出问题为“花 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A 错误。
B、为保证变量唯一,实验前,选取两组生长状况相同,且均开红花的牵牛花,B 正确。
C、A 组放在阳光下,B 组遮光处理,A.B 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设计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A 组为 对照组,C 错误。
D、A 组放在阳光下,实验现象:A 组为紫色,B 组遮光处理,B 组为红色,因此实验中设置 A.B 两组的目的是对照, 得出的结论是: 花瓣颜色变化和光照有关,D 错误。
第 10 页(共 19 页)
故选: B。 6.【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 A.能引起结核病的结核杆菌是该病的病原体, 结核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 细胞核,A 错误。 B、接种卡介苗只能产生抗体预防肺结核, 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B 正确。 C、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肺结核患者隔离治疗, 从防治传染病的角度说, 属于控制传染源。C 错误。 D、抗生素是副作用的, 长期的服用抗生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会让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下 降,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后遗症。D 错误。
故选: B。 7.【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 为防控流感,学校落实“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这 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 A. 8.【分析】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 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 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和总星系。 【解答】解: 总星系级别最高, 其次是银河系, 再次是太阳系, 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 A 选项中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符合由小到大的顺序,故符合题意。
故选: A. 9.【分析】图示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
第 11 页(共 19 页)
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因此图中 a 表示个体, b 表示种群,c 表示群落,d 表示生态系统。
【解答】解:A.b 表示种群,而一个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包含多个种群,A 错误; B、c 表示群落,其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正确;
C、d 表示生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 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 a、b、c、d 依次表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 错误。
故选: B。
10.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 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 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比较步骤 2 中 A 组小鼠与 B 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胰岛素能够使小鼠出现低血糖 症状:四肢无力,活动减少, 甚至昏迷;说明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比较 步骤 3 中 A 组小鼠与 B 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步骤 2 中 A 组小鼠出现的症状是由于血糖浓度降 低引起的。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故选: D。 11.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 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 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发现流感患者, 及时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不是切断传播途径, A 不正确; B、”用醋酸对教室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 正确;
C、”建议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不是切断传播途径,C 不正确; D、”医院为自愿接种的学生注射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不是切断传播途径, D 不正确。 故选: B。
12. 【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 深处几乎没有光线。此题 主主要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行解答。
【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 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 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
第 12 页(共 19 页)
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 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 是红藻; 最深处 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故选: A.
13.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由图中可知,转化 1 是光合作用,转化 2 是呼吸作用。X 是葡萄糖,化学式是 C6H12O6。
A.X 中 C、H、O 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1:2:1,正确。
B、转化 1 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正确。
C、X 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 CO2 如不及时排出,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则血液的 pH 将减小,不正 确。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 和 H2O 的含量增加, 正确。
故选: C。
14.【分析】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 器官等。
【解答】解:A.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球蛋白, A 正确;
B、葡萄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内的细胞分泌胰岛素,B 错误;
C、葡萄糖在肌肉细胞能分解不会产生尿素,C 错误;
D、唾液腺分泌唾液,消化淀粉, D 错误;
故选: A.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 【分析】(1)根据力的相互作用解答;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的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2) 根据公式 s=tv 进行计算;
(3) 根据公式计算 F=G 地 =mg 地 ,带入数据进行计算;
(4) 冬至日为 12 月 22 日前后, 春分日为 3 月 22 日左右, 秋分日为 9 月 22 日左右。
【解答】(1)火箭利用自身携带的燃料(推进剂),在让发动机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燃 气从火箭中喷出时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使火箭升空,因此火箭升空的原理是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 13 页(共 19 页)
力学知识。故此控应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按距离太阳远近的位置,由近及远的排列的顺序依 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图乙中表示火星的是 C;
(2) 根据公式 s=tv 进行计算,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0×108m/s,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 是 1.8 亿千米, 所以无线电信号从天问一号地球走得时间是 t==600s= 10min。故需要 10min;
(3) 图丙中“祝融号“采用 6 轮驱动, 轮子较大,轮子的受力面积增大了, 可以减小压强; 根 据公式计算:F=G 地 =mg 地 =×240kg×10N/kg=960N;
(4) 2020 年 7 月 23 日已经过了夏至日,北半球的冬至日的日期是每年的 12 月 22 日前后,2020
年 12 月 21 为冬至日,当秋分指向冬至,北半球的昼短夜长为:昼长持续缩短, 冬至至昼最短夜 最长,因此 2020 年 7 月 23 日至 2020 年 12 月 21 日或 22 日;昼变短,夜变长;2020 年 12 月 22 日或 23 日为冬至日,2021 年 5 月 15 日已经过了春分日, 当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变化为: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昼长持续增加, 至夏至昼长夜最短, 因此 2020 年 12 月 22 日或 23
日﹣ 2021 年 5 月 15 日: 昼变长,夜变短。
故答案是:
(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
(2) 10 分钟;
(3) 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 960N;
(5) 2020 年 7 月 23 日至 2020 年 12 月 21 日或 22 日:昼变短,夜变长;2020 年 12 月 22 日或
23 日至 2021 年 5 月 15 日:昼变长, 夜变短。
16. 【分析】(1)根据碳循环的过程以及实质来分析;
(2) 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 根据化学反应的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解:(1) A.由图示可知,碳循环和氧循环存在着联系,选项说法正确;
B.碳循环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第 14 页(共 19 页)
C.碳循环过程中, 元素的化合价改变,如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氧元素由 0 价变成﹣ 2 价,选 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2)冬季燃煤取暖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光合作用的效果减弱, 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 冬季要比夏季高;故答案为: 冬季燃煤取暖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 减弱;
(3)通过对两个化学反应的对比, 发现它们的反应物相同, 但是反应条件不同,所以生成物不 同;故答案为: 反应条件不同。
17. 【分析】基因是 DNA 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
【解答】解:(1)基因决定着生物的性状特征,基因是 DNA 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2)太空中的环境与地球表面大不相同, 主要表现为微重力、复杂磁场、高辐射,在这样的环 境中,植物的种子所产生的后代,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大大提高。而对于那些生长周期不是太长 的植物来说,在代际间发生遗传信息变化的可能性会大为提升,植物的后代有可能出现生长更快、 产量更高、抗病性更强、口感更好的基因突变,培育植物优良品种。
故答案为:
(1) 遗传;
(2) 航天育种。 18. 【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 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 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 10% ﹣ 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 营养级。解答即可。
【解答】解:(1) 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 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故图中可构成一条食物 链:草→兔→狐; (2)生物的数量和获得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该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 不会太长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 10%
第 15 页(共 19 页)
﹣ 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食物链后面的营养级中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 少,单向传递。
故答案为:
(1) 草→兔→狐。
(2)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19.【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 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解答】解:(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故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般来说,凡是 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 如接种疫苗等; 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 均为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等; 其余的措施可判断为切断传播途径。所以,教室通风、消毒, 出门戴口罩等, 这些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 病原体。
(2) 切断传播途径。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 【分析】(1)此题以“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实验为知识背景, 考查学 生实验的设计能力, 以及对实验预期结果的分析、归纳能力。
(2)蛙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属于变态发育。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 验变量进行处理的, 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主要用肺呼吸,成蛙和幼蛙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生活习性上差别大, 因此青蛙的发育属于变
态发育,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阶段。青蛙的受精卵是水中形成,属于体 第 16 页(共 19 页)
外受精。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在探究“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实 验时,唯一变量是否含有污染物,其它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加入一定量的化肥、洗涤剂生物 l、2 号鱼缸是实验组, 没有加入的 3 号鱼缸是对照组。
(3) 在相同的适宜的环境中孵化,观察并记录被孵化的蛙卵的数量。
(4) 实验结果是 3 号鱼缸中蛙卵的孵化率最高。
故答案为:(1) B、C
(2) 3
(3) 被孵化的蛙卵的数量
(4) 3 号鱼缸中蛙卵的孵化率最高(或“①、②号缸中蛙卵的孵化率远低于③号缸”) 21.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 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 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 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 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 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 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 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 本实验的假设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或没有) 影响。 (2)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根 据实验结果“几天后, 花盆中的大豆幼苗死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 响。
(3)对照实验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 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只用 1 粒 种子,种子的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 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以, 小宇的
实验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且大豆种子的数量太少, 导致有人认为小宇的实验没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1)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或没有) 影响
第 17 页(共 19 页)
(2)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3) 小宇的实验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且大豆种子的数量太少, 导致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分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由非生物环境、生物的生 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 4 部分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解答】解:(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该系统可形成以下几条 食物链:植物→松鼠;植物→松毛虫→ 山雀→鹰; 最长的一条是马尾松→松毛虫→ 山雀→鹰。 故答案为:
(1) 分解者;
(2) 马尾松→松毛虫→ 山雀→鹰。 23.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据图分析,复 合种植园中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 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 间关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
【解答】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或荔枝(光合作用) 固定太阳能开始,山绿豆耐 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可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在生 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在各种生物 之间以有机物或化学能的形式进行传递; 据上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 成.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 生产者﹣﹣﹣荔枝、山绿豆、杂草(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
﹣﹣植食性昆虫(荔枝蝽属于植食性害虫)、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分解者﹣﹣﹣腐生性昆虫(将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 是一种动态平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 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
第 18 页(共 19 页)
越强。
故答案为:
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 可作为饲料, 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可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 率, 该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 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荔枝、山绿豆、杂草(将无机物转化成 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植食性昆虫(荔枝蝽属于植食性害虫)、肉食性和 寄生性昆虫,分解者﹣﹣﹣腐生性昆虫(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复合种 植园中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 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 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
第 19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