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9张PPT。 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课件展示说明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本章总结提升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
环境的协调发展目 录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一节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三维目标第一节 │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第一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人地关系的实质。
重点难点第一节 │ 教学建议 学生通过对前面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第一节 │ 教学建议 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 新课导入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那么什么是人地关系思想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人、地及人地关系。 第一节 │ 课标展示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课标展示 ? 知识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
(1)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2)人类对环境既______又依赖。
2.农业文明时期
(1)与环境的________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2)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
第一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崇拜对抗性 3.工业革命以来
(1)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2)人类提出“__________”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第一节 │ 课前梳理 征服自然 ? 知识点二 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_,超过资源____________时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超过____________时形成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成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3.环境问题的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演变成________,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物质和能量 再生速度 环境自净能力社会公害 4.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
(1)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
(2)国家: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______与______的双重压力。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问题 发展人口 [思考] 为什么说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答案] 因为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第一节 │ 课前梳理 ? 知识点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__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__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内涵: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4.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
第一节 │ 课前梳理 发展当代人后代人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思考] 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答案] 违背了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要点探究第一节 │ 要点探究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1 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完成(1)~(2)题。
图6-1-1第一节 │ 要点探究 (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C (2)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图①中人类一味对环境进行索取,强调的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改造,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是征服。图②人类对环境影响微弱,受环境的影响大,应是人类早期的人地关系表现。图③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保护。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二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第一节 │ 要点探究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2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图6-1-2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
图6-1-3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节 │ 要点探究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注意] 其中的共同性原则是建立在共同而有区别的基础之上的共同性原则,即承认阶段性原则的存在。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柳林村原先是个贫困村,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办法:把本村麦田的泥土卖给建筑公司作为工程用土,取土后挖出的大坑又出租给城市填埋垃圾,两头进钱,收入是种小麦的几十倍。虽有部分村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
材料二 十几年来,由于附近煤矿生产废弃物煤矸石的堆积,梨树村损失了耕地近50公顷,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与矿上商定,由矿上出资,村里出劳力,建砖瓦厂,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这样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占压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第一节 │ 要点探究 (1)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以上两段事实材料,判断柳林村与梨树村的做法孰对孰错,并说明判断理由。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柳林村的做法只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土地资源,对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是不可取的;梨树村的做法既开发了矿产资源,又保护了耕地资源和环境,属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可取的。
(2)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第一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1. 教材P90,图6.1
该图表示采集渔猎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自然界的制约明显。有的民族崇拜太阳神,有的民族崇拜河神,有的民族崇拜山神等。虽然崇拜的对象不同,但是崇拜的对象有共同的特征,就是自然界的物或者是拟人化了的虚无形象。 第一节 │ 图表解读 2. 教材P90,图6.2
该图反映的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狩猎和收获农作物的场景,此时人们发明了工具,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时候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小,对自然的破坏力增强,人地关系开始恶化。
第一节 │ 图表解读 3. 教材P94,图6.8
从图中可以看出,污染来自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人们的生活过程以及意外事故。读图时结合图下面的文字仔细阅读图中的每一个细节,即可了解污染的形成及影响。
第一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二节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三维目标第二节 │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第二节 │ 三维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难点]
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
重点难点第二节 │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用参考资料中的例子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然后向学生提供“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供学生讨论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将图及教材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教学建议第二节 │ 教学建议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教材第一个活动是对本节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该活动也可放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讨论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在教学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清晰地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应该特别提醒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只有健康、有益的适度消费,才符合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分析批判美国所奉行的凯恩斯消费主义理论。 第二节 │ 教学建议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的广泛参与。教材第二个活动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多方面考虑,并及时给予评价,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行为。 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新课导入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教师: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
中国遏制荒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里生态环境很脆弱。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日趋严重。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为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以上,且每年以240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第二节 │ 新课导入 近20年来,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七五”期间国家组织了有关荒漠化防治项目的科技攻关。“八五”期间共完成治理开发面积420多万公顷,在沙区创办多种经营600多个。经过多年努力,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草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沙区人民和科技人员创造了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地衬膜水稻、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轮牧、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经验及开发治理模式。
第二节 │ 新课导入 “九五”期间,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以东北到西北的风沙严重危害地区为主,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地方经验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力求使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学生:中国是一个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国家,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治理环境,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第二节 │ 课标展示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 通过分析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案例,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课标展示 ? 知识点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严重的资源短缺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________;经济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低,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少大量需求 利用率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方面,从全国来看,__________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减少等为特征的__________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表现:国务院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思考] 协调人地关系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提供的资源的数量或再生速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人口基数庞大,且分布不均,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使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量巨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地球将人满为患,进而使得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第二节 │ 课前梳理 ? 知识点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
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农业则发展________________。
1.清洁生产
(1)清洁生产是从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的________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清洁生产的意义
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________利用,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__________。
经济效益: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调整,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节 │ 课前梳理 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原料开采 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 全过程 可持续 来源技术改造工业结构 2.生态农业
(1)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协调经济发展与________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______________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主要措施
①调整________,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
③开发利用__________。第二节 │ 课前梳理 环境生态上与经济上产业结构新能源 (二)公众的参与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第二节 │ 课前梳理 [思考]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第二节 │ 课前梳理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一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图6-2-1 要点探究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1 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人口密度(人/km2) 乙 生态环境状况
图6-2-2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从地形类型分析,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
(2)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3)图乙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二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平原
(2)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3)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二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 要点探究第二节 │ 要点探究 [注意] 循环经济中有关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1)首先要把握该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2)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并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3)做这类题目,若有填空,应该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填出来,剩余越少就越容易填了;(4)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2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6-2-3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D (2)C第二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教材P101,表6.1;教材P102,图6.14
该表比较了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不同点。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与末端处理相比,清洁生产的产污量明显减少,治理污染费用降低,消除了污染转移。从教材中河南省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看,在“发酵”时依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节 │ 图表解读 因此清洁生产只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做到废物资源化,而不是做到废弃物、污染物的零排放。
注意:清洁生产是全过程的;清洁生产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与现行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对于产业的发展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本章总结提升本章总结提升本章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本章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 【章节主线】本章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循环经济等。学习本章内容,建议从以下几点把握:①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概念;还要注意密切联系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等。②归纳比较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城市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等。③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与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建立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整合一 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整合拓展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叙述。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整合二 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对策
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整合三 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在学习“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字面意思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经济增长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等粗放型增长方式,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它的核算常使用“GDP”“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其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结果是在获得较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身边的环境质量下降了,教育、医疗、安全等质量下降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及环境问题。可见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为广泛。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等集约型增长方式。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经济发展不单单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社会的整体进步,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环境质量的改善,教育、安全等领域的改善,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可见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是其发展目标也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例1 [2013·福建卷]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T6-1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图T6-1 体验高考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活动。从图中可知,该地进行渔业养殖,种植的作物为水稻、甘蔗,因此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第(2)题,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循环农业原料循环利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提供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因此①③说法正确。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例2 [2013·大纲全国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2)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赤潮的形成原因。赤潮是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含量大大增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一般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利于赤潮的形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赤潮发生的主要海域。赤潮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温度较高的中、低纬近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