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 国家基业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讲义〖课程标准〗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掌握蒙古政权的建立、忽必烈改制、行省制度的创立、元朝的疆域等重要史实,学会叙述基本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等史实,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理解文化趋同的含义和表现,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与能力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下收 集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相关资料,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指导阅读《元朝疆域》图,提高识图能力,感官上体会元朝疆域的广大。
关于元代人分四等的史实,让学生学会制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等内容的学习,认识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强大政权,元朝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和人格魅力。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元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业进一步拓展,成为继秦、西晋、隋以后我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它确立的行省制度,有效的管辖了边疆地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仍可看到它的影响。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一代天骄”的崛起主要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改制重点讲解了改制的措施,实际上就是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虽作了简单的介绍,但应了解四等划分的界限,理解文化趋同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特点上表现出追求独立,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课后交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范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用如下方法导入新课:
1.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成吉思汗的图片,请学生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说一说他的故事。
2. 播放有关成吉思汗的歌曲,请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后导入新课。
3. 播放有关蒙古族的舞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分组探究,设计疑难
(课下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一组准备一个子目,在课堂上选派代表充当小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每一小组子目内容展示结束后,由其他两组同学提出与本子目相关但不理解的问题,由本小组成员负责释疑)
教师导入新课后,分别请三小组代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甲组代表:
以讲解的方式展示本子目内容,并结合多媒体上播放的图片。说明了蒙古族的统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的相关史实。
讲解结束后,其他两组提出问题,甲组成员解答,教师适时点拨,纠误。
乙组代表:
先让同学阅读课本,后以问题的方式讲述本子目的内容。指导阅读《元代疆域》图,找出边陲省份的名称,并思考自己现在所在的省份当时的名称是什么?带领同学讨论 ,文天祥抗元斗争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及时总结归纳。
丙组代表:
以短剧的方式展现了元朝人分四等造成的阶级差异,界限分明,等级森严。 并讲解了回族形成的史实。教师归纳总结。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蒙古政权建立的时间、忽必烈改制的内容、行省制度的创立和影响、元朝的疆域等重要史实。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强大政权,元朝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和人格魅力。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中才逐渐形成的,我们要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局面,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 四、反复回忆,巩固新知
和学生一起回忆所学新知,或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方式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或用多媒体课件重放新课内容。 五、思维拓展,活动延伸
1. 议一议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是怎样逐渐融合的?
2. 收集有关文天祥的故事,在班级小组里交流。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小组,一同去寻访有关文天祥的历史遗迹。